APP下载

极冲要地:得胜堡长城的价值初探

2022-07-22尹刚刘晓东张海蛟宋玉兰麻慧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9期
关键词:长城

尹刚 刘晓东 张海蛟 宋玉兰 麻慧

(1.大同市辽金文化艺术博物院,山西 大同 037000;2.大同市新荣区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山西 大同 037000;3.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1)

长城是一种巨型国防军事体系,也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中国长城建造时间之长、分布地域之广、影响力之大,是其他文物不可比拟的。我国的长城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长城的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修筑长度都较短。秦代在春秋战国长城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和连接,这也便有了万里长城之称。明代因北方防御需要,大修长城,这也是现存最多的长城遗存。

大同古长城是中国明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跨朝代较多,现存主要是明代长城。2009年公布的长城资源调查数据显示,大同市境内明代长城总长343167米,共有长城烽火台、古堡等各类遗存843处。新荣区得胜堡、助马堡、镇河堡等边墙五堡是大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得胜古堡群是明长城沿线罕见的古堡群,不但是明代大同北部长城防线的重要屯兵之地,亦是明代蒙、汉边贸互市的重要场所,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社会和文化价值,也长期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如田惠民通过对得胜堡城门洞内壁东侧碑刻的识读和研究,对得胜堡的修筑历史和功能转变进行了分析;王金平、郑勰通过对得胜堡历史背景和形态特征的研究探讨了得胜堡城堡的建造形式、防御形制以及堡内的空间格局和民居形态特点。本文在全面梳理相关文献资料、现存碑刻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拟对得胜堡长城蕴含的价值进行初步诠释,求教方家。

1 得胜堡的创建

明代,北方的军事压力主要来源于蒙古鞑靼、瓦剌部,因此需求,逐渐形成了“镇→路→军堡”的分层管理体系。镇有总兵,路有参将,城堡有守备、操守。虽然城堡是最基层的防守单位,但在边防体系中却意义重大。因此,筑堡成为加强边防建设中最有效、最重要的举措之一。《武备志·卷二百六》记载,从嘉靖十八年(1539)到嘉靖四十五(1566)年间,明政府在大同共设九路参将,得胜堡是作为其中的北东路参将而设,管辖镇羌堡、弘赐堡、镇川堡、镇边堡、镇虏堡、镇河堡六守备,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据《三云筹俎考》及得胜门内东侧现存《得胜堡纪功铭碑》记载,得胜堡设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嘉靖二十八年(1549)弘赐堡参将移驻得胜堡。万历二年(1574)得胜堡包砖后城周三里四分(约合现在1958.4米),城高三丈八尺(约合现在11.82米),内驻北东路参将,分守边墙九十六里三分(约合现在55468.8米)。

得胜堡村现存《得胜门碑》,为黑色玄武岩凿琢而成,平面呈长方形,长106厘米,宽42厘米。共有文字35个,均可辨别,除“得胜门”三个大字为楷书双钩阴刻外,其余小字皆为阴刻楷体(图1)。录文如下:

图1 《得胜门碑》

嘉靖二十七年岁次戊申季秋吉旦

得胜门

钦差镇守大同总兵官太保左都督周尚文立

从碑文可以看出,《得胜门碑》的制作时间在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这与《三云筹俎考》“为加强沿线一带防守,嘉靖二十七年在镇羌堡南筑得胜堡”的记载得以互相印证。匾额的题写者“周尚文”正是得胜堡的创建者,其事在《云中郡志》有载:

周尚文,西安卫人。嘉靖十七年总兵大同。善蓄家丁,行伍精锐。二十八年,进太保兼太子太傅。凡在镇十年:一凿堑,一筑堡,一筑长城;大小十余战,而石柱、弥陀之捷尤著,大有声。

周尚文官居镇守大同总兵、左都督,又进“三公”中的太保、太傅,皆为正一品。周公在职期间,修缮长城堡寨,征战于弥陀山、得胜堡一带,足见其对大同镇长城的贡献。李海林的研究显示:“周尚文任职大同镇总兵期间,先后修建了弘赐五堡、靖虏五堡、灭胡九堡、镇羌五堡,再加上得胜堡等军堡。这些军堡的修建,在大同镇北部形成了两道有力的军事防御线,有效地抵御了蒙古骑兵的进攻,使大同边界安宁数年,老百姓安居乐业,为中原王朝经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 得胜堡的扩建

得胜堡南关门门洞东壁镶嵌有一块《得胜堡纪功铭碑》,为黑色玄武岩凿琢而成,平面呈长方形,长115厘米,宽77厘米。和它对应的西侧墙壁也镶嵌石碑一块,后世刻字时将原碑文磨平,内容未知。东壁嵌碑平面刷有毛主席语录(图2),原文共410字,皆为阴刻楷体。录文如下:

图2 《得胜堡纪功铭碑》

为内治宜图狃欵非计等事,照得奉文,展筑得胜,系题准钦帐城工,为其护保市口,实乃大同一镇封贡极冲要地,因其人稠地狭,原议添筑关城一座,东西南三面大墙,沿长二百二十八丈,城楼二座,敌台、角楼七座,俱各调动本路镇羌等七堡军夫匠役,共计一千一百八十八名。原议城工俱用砖石包砌,于万历三十二年七月内起,三十五年八月终止。所有原议土筑、砖包、关城、大墙,并城楼、敌台等项,俱各通完。仍有原议新军营房三百间,今亦盖完。其原议军夫匠役口粮米五千四百四十三石,已支过口粮米三千七百六十九石一斗,节省口粮米一千六百七十三石九斗。原议军夫匠役盐菜,并烧造砖灰炭脚费,及营房木植物料,共银二千九百五十三两七钱,已支用过银二千五百零二两三钱,节省盐菜物料银四百五十一两三钱。今将管工人员姓名勒此子。

计 开

总 理

大同府指挥同知原管北路事 梅 燮

北 路 通 判 江腾龙

钦差副总兵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先任大同北东路参将,今升管宣大山西军门中军事 王志宝

钦差副总兵,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管分守大同北东路地方右参将事 韦子宣

兼理督工经历 史 未 曹中高

执掌工程钱粮守备官 邓茂林 杨 钦

总理提调军夫匠役随事相度坐营中军官 柴应武

督工点查各堡军夫北东路援兵营千总官 朱国备

管工把总官 沈维光 段承应 周尚武 王承业 周文魁 张弘宇

记工写字一名李克春

万历三十五年八月吉日立

此外,碑上所示人物的官职包括大同府指挥同知、北路通判、钦差副总兵、都督佥事,以及大同经历、钱粮守备官、坐营中军官、千总官等,都是手握大同边防军政大权之人,也体现出当时大同镇的高层官员对得胜堡的重视程度。

得胜堡砖砌券拱南关门上另有《保障碑》一块,为黑色玄武岩凿琢而成,平面呈长方形,由两块拼接而成(图3)。全文一共为11个字,皆为阴刻楷体。原文摘录如下:

图3 《保障碑》

万□丙午岁秋吉旦立

保障

从碑文可以看出,《保障碑》的制作时间在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说明得胜堡在万历年间增筑修建南关门的时间是1606年。这和上文提到的扩建得胜堡记事碑相呼应。

2003年10月—2007年10月,宜昌至湖口河段总体表现为 “滩槽均冲”,平滩河槽总冲刷量为4.96亿m3,平均冲刷强度为52万m3/km;河道冲刷以基本河槽为主,其冲刷量为4.31亿m3,平均冲刷强度为45万m3/km,占平滩河槽冲刷量的87%,见表2。

3 得胜堡功能的转变

明隆庆五年(1571)以后,长城沿线除辽东原有马市外,九边各镇又开市凡十一处。其中,在大同者三,即得胜口、新平、守口。中三边宣府、大同、山西(又称三关镇、太原镇、偏关镇)三镇,在明代中前期就设有马市市场,但都属时开时罢的官贸市场。如大同马市的开设:第一次,正统三年(1438)到正统十四年(1449);第二次,天顺六年(1462)到弘治十二年(1499);第三次,嘉靖三十年(1551)四月到十二月。这类市场不仅受官方严格控制,而且数量少,规模小,仅仅为了满足政治需要而不体现贸易双方经济利益,不可能实现民间平等互利的贸易往来。隆庆和议后,中三边蒙汉贸易市场顺利开辟,民市占绝对主导地位。其市场分大小两类:大市岁开一次,参与互市的主要是各部落酋长和贵族,一般部族成员则参与小市贸易;小市多设于沿边墩堡旁,或在边地划定市场交易,其正式设立约在隆庆末年到万历初年。

互市(马市或合市)开始之后,得胜口的军事功能逐步减弱,成为大同最重要的贸易关口,起到辅助料理和监督马市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明末清初,得胜堡共有油坊18家、当铺3家、缸坊1家、磨坊4家、粉坊2家、面铺和杂货铺若干,表明其已从单纯的军堡转变为商贸城镇。依托得胜口,中原汉民族地区的铁器、茶叶、布匹和粮食等货物可以运往蒙古及西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牛、羊、马、皮毛等又借此输入中原内地。为便于贸易管理,明朝在关城内外陆续建了马市楼、紫塞阁、集贸大街、庙宇、南北致远店、税亭等。得胜口南面的马市堡,与得胜口、集贸大街、紫塞阁和南北致远店共同构成了繁荣的得胜马市。据《明穆宗实录·卷六十一》记载,得胜口马市的互市交易额远远超过新平堡,逼近“东口”(张家口)和“西口”(杀虎口),因此后人也称得胜口为“中口”。当时流传着“金得胜,银助马”的说法,即得胜马市日交易额达到斗金,助马马市日交易额达到斗银,足以说明当时得胜马市的繁荣。

4 墙体夯筑工艺

通过田野调查,现存堡墙残存底宽5~7.5米,顶部残宽0.5~3.5米,残高3~9.6米。从夯筑工艺上来看,得胜堡堡墙属于板筑夯土墙体。根据现有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较为完善的板筑技术至迟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从春秋战国时期至明代,长城板筑夯土墙体的建造技术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在不同自然环境下会对一些板筑步骤进行调整。

4.1 基础

根据得胜堡修缮期间对东堡墙外侧基础解剖得知,原堡墙外侧包石总厚度约1.7米,外表采用錾刻处理后的规则条石砌筑(图4),内衬为碎砖石。条石呈长方形,长约0.84米,宽约0.35米,高约0.26米,条石之间用白灰粘接。夯土墙与外包条石间拉石长约0.84米,高、宽约0.26米。内衬砖石粘接料为黏土。条石之上砌筑青砖,青砖规格为410×200×80(毫米)。外包条石最底层土衬石突出条石表面约0.2米,土衬石下为生土夯实基础。夯土层底部为砂土垫层基础,厚度为0.6米,砂土层之上为生土分层夯筑的夯土层。

图4 后世拆解堆放的原基础包石

4.2 墙体

地基修建完毕后,开始进行墙体的板筑。一般来说,墙体的板筑是分层分段进行的,程序大致如下:

①搭建框架。即先在墙基边缘四角立柱,柱子要足够结实,埋入地下部分30~50厘米,长宽等距,两边平行。

②铺设模具。按照夯筑要求的尺寸,将预先做好的木板或圆木放在框架内侧,这就是模具(图5)。

图5 模具示意图

③取土。板筑墙体一般都是就近取土,根据对村民的走访和口头调查,夯筑所用生土可能采自得胜堡东侧的大营盘梁山及周边地区,这些土后期还需经过过筛、去杂等程序。

④夯筑。干土并不具备黏性,所以夯筑时一般都要向土中加水,当地有“手抓成团、落地即碎”的说法,将加水后的土填入模具内,人工整平后进行夯筑。夯筑过程中,需要根据墙体的宽度、高度等实际情况随时对模具进行调整,有的还会错缝进行夯筑。

从得胜堡东堡墙现存情况来看,模具应该是木板,具体高度不明。板与板之间的接缝有的较明显(图6、图7),距离长短不一,最短者为2.3~3米,最长者达6米,说明当时使用的木板模具至少长2.3~3米。夯层的厚度也不一,东堡墙自南向北第二个马面以北为明嘉靖年间夯筑,南侧为明万历年间夯筑,明嘉靖年间所筑堡墙夯土层厚15~17厘米(图8)。明万历年间扩建后的夯土层厚8~17厘米不等。

图6 板筑接缝

图7 板筑接缝测绘图

图8 明嘉靖年间所筑堡墙夯土层

夯层与夯层交接处可见多处夹木棍痕迹(图9),但一般均已腐朽,具体种属不明。夹棍的原理并不复杂,类似现在水泥浇筑要加入钢筋,这样可以增加墙体的抗拉强度,具体用什么材料因地而异。如甘肃河西地区的汉长城多用红柳、芦苇、罗布麻及胡杨树等的枝条,敦煌以西大方盘城可见夹铺有两层芦苇,显示了地方差异。

图9 夯层与夯层交接处夹木棍痕迹

调查中采集到明代石手夯1件(图10)。玄武岩质,整体略呈锥形,三面平直,一面呈弧形略外凸,横截面呈方形,纵截面呈梯形,顶边长9厘米,底边长12厘米,通长25厘米。另外,现场调查中,我们发现一处夯窝(图11),夯窝底部略向下凹,残宽8厘米,残长12厘米。基本与明代石手夯的尺寸相吻合。

图10 明代石手夯

图11 得胜堡东墙发现的夯窝

4.3 包砖

得胜堡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土筑,明万历二年(1574)包砖。原外包砖在历史时期已被当地人为拆除私用,在得胜堡内部随处可见用城墙砖盖的房子、猪圈、厕所,墙体上局部可见顶部残存的铺砖,墙体外立面的一些凹槽内还保留着砖砌体(图12)。凹槽是在已有夯土体表面临时挖出的,较为浅狭,是加强包砖和内部夯土体之间相互咬合和联结的一种构造措施,高2.1米,宽0.4米。城墙顶部用三四层砖铺砌,面上一层用方砖,石灰勾缝。青砖规格为410×200×80(毫米)。

图12 堡墙包砖痕迹

5 小结

得胜堡是明代北方军事防御设施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弘赐堡、镇羌堡成掎角之势,在大同北部起着实际统辖、协调的中枢作用,逐渐成为明代规模最大、级别最高、武器装备最良的军事边堡,也逐步担负起了“北方之锁钥,京城之保障”的前沿重任。同时,作为明代最大的马市遗址,得胜堡又与镇羌堡、马市堡、得胜口、望城堡以及马市楼、南北致远店、紫塞阁等组成一套宏伟而完整的边贸体系,见证了明代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由战到和的转折,也是蒙、汉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载体。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其制作工艺既体现出明代筑城的普遍做法,也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独创,为我们研究明代土筑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总之,得胜堡不仅具有深厚的古代军事边塞文化底蕴,也守护了一个时代的边贸体系,体现出丰厚的历代民族融合的和谐文化,是当时建筑水平和建筑工艺的典型代表之一。

①田惠民.大同得胜堡石刻题记释读[J].文物世界,2009(5):40-42.

②王金平,郑勰.明代边关军堡得胜堡形态探析[J].中国名城,2011(7):35-40.

③胡文烨.云中郡志[M].大同:大同市地方志办公室,1988.

④李海林.总兵周尚文与明代大同边防建设[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4):37-39,69.

⑤余同元.明后期长城沿线的民族贸易市场[J].历史研究,1995(5):55-70.

猜你喜欢

长城
建造“长城”的人们
长城脚下的“双奥”之城
长城长
箭扣长城,惊险绝美
登长城
我爱多姿多彩的长城
“最美野长城”变身“白灰墙”
长城,长城
长城
齐长城下的石寨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