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珍“犀”文物

2022-07-22纪善勤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9期
关键词:犀牛纹饰雕刻

纪善勤

(高唐县博物馆,山东 高唐 252800)

1 文献中有关犀牛的记载

犀牛在古代被称为“兕”。“兕”在甲骨文中是一个象形字,本义是雌犀牛。《说文解字》云:兕,如野牛而青,象形。大多数人都认为兕就是犀牛,当然也有人认为是跟犀牛类似的物种,具体如何分辨,还可以进一步研究。综合考虑,兕就是犀牛应该是有根据的,这一点从许多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端倪。

《诗经·小雅·吉日》记载:“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以御宾客,且以酌醴。”其大意为:先民拉弓射箭,先射死小野猪,再奋力猎获“大兕”,也就是射杀大犀牛,用来宴请宾客,共饮美酒。由此可见,早在《诗经》成书的春秋中叶以前犀牛就生活在这片陆地上,应该是较为常见的动物。《诗经·国风卷耳》中记载:“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其大意为:登上高高的山梁上,马儿腿软已迷茫,先斟满大杯酒,免得我心中长悲伤。兕觥即为中国古代盛酒器或饮酒器,腹椭圆形或方形,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一般为带角兽头形,最初材质应该就是犀牛的角,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后亦泛指酒器。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犀牛的价值,猎杀之后,充分利用剩余价值,把角制作成酒器,把犀牛的皮制作成铠甲。

《墨子·公输》:“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與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由“犀兕麋鹿满之”可知楚地犀兕种群数量很大。《韩诗外传·卷四》载:“昔楚人蛟革犀兕以为甲,惨若蜂虿,轻利刚疾,卒如飘风……”楚人用犀牛的皮制成的铠甲具有坚如金石、宛如钜蛇等优点。因犀牛皮拥有如此多的优势,战乱时期,大量犀牛被猎杀。《史记·南越王尉佗传》记载,赵佗,真定人,秦始皇时为龙川令,二世时,南海尉任嚣召行南海尉事,秦灭后,自立为南越武王。汉十一年(前196)遣使立为越王,高后时自称南越武帝。文帝初年赵佗自去帝号,并上表:“谨北面因使者献白璧一双,翠鸟千,犀角十,紫贝五百,桂橐一器,生翠四十双,孔雀二双,昧死再拜,以闻皇帝陛下。”除了上表,赵佗还拿出厚礼以献给皇帝,其中就送了十只珍贵的犀角。由上文可见楚地常见犀兕。

《辽史·卷六》记载:“二年春正月戊午朔,南唐遣使奉蜡丸书及进犀兕甲万属。”由此可见,宋辽时期我国部分地区依然有大量的犀牛存量。除了正经史料的记载中大量出现犀牛身影,一些古典小说里也常出现关于犀牛的文字。《西游记》第九十一回到第九十二回,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行至天竺国东界金平府,被当地慈云寺僧留下过元宵佳节。金平府的元宵佳节也确实非同凡响,所有的树上都悬挂着花灯,各种花儿也是栩栩如生、争奇斗艳,漫步其间,就如置身于春天一般……不曾想,正待唐僧观赏花灯时,青龙山玄英洞辟寒大王、辟暑大王、辟尘大王三个犀牛精化为佛像将唐僧抓了去,幸亏孙悟空请得四木禽星下界才将犀牛怪收降。由此可见,起码在《西游记》成书时犀牛还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亚洲犀角本身药用价值较高,它性寒、味苦酸咸,具有清热、凉血、定惊、解毒之功能。《本草纲目·犀》记载:“犀角,番名‘低密’……弘景曰‘入药惟雄犀生者为佳’。”工匠把犀角做成酒杯,希望犀角的药性能和酒融为一体,让人在喝酒的同时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再加上用犀角杯盛酒而饮是古代达官贵人流行的生活方式,犀牛被大量猎杀,犀牛在我国灭绝了。现今,犀牛多生存于东南亚及非洲,仍然濒临灭绝。

2 与犀牛有关的文物

2.1 出土的青铜、石雕犀牛文物

考古资料表明,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多次出土了犀牛骨,殷商甲骨文中还有焚林猎犀的记载。依照动物的形象制成整器或者作为局部的装饰是我国古代制作文物的常用装饰手法。古代制器者常以自然界存在的动物形象作为原型或是根据想象创造出神话般的动物形象制成器物。无论是现实中的动物还是神异的动物都表达了人们赋予的神圣使命。

现存出土以犀牛为造型的有多件文物精品,如著名的梁山七器之小臣艅犀尊(图1)。相传清末出土于山东梁山县,整器通高22.9厘米,长37厘米。商代晚期铸造,犀牛体态健壮,整器光素无纹,器身上铸有27字铭文,记载商王十五年举行肜祀时,伐人方而归,于丁巳日省视夔京,小臣艅受到王赏赐的夔贝的事。惜盖已失,出土后流散于海外。

图1 小臣艅犀尊(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小臣艅犀尊为站立的双角犀牛形,犀角翘起,犀首前探,双耳直竖,器口开于背犀。犀尊外形粗放、敦实,由四条短而粗的腿支撑;头前伸并略微抬起,两只眼睛圆睁,透着机敏与可爱;大嘴微张,嘴角的弧线像是在微笑;两只大耳朵竖起在头的两侧,支棱得挺高;浑圆的肚皮似乎要贴到地上。憨厚的造型完全打破了人们以往对犀牛硕大、凶猛的印象,强烈的印象与实物对比的落差,产生了极大的幽默效果。

小臣除犀尊运用写实手法,整体造型浑然一体,于厚重质朴中流露出真实可爱,用朴素的铸造技艺表达神奇的艺术效果,是中国传统审美观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小臣艅犀尊头部的双角比例协调,比较写实,应该就是参照生活在我国的犀牛形象铸造出来的。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件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图2),1963年陕西省兴平县豆马村出土。长58.1厘米,高34.1厘米。通体饰错金银流云纹,间饰谷粒纹和涡纹。

图2 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从造型上看,是一头体态强健、肌肉发达的犀牛。它正昂首伫立,目视前方。犀牛的眼睛由黑珍珠镶嵌而成,目光如炬,神采飞扬。粗壮结实的四条腿强有力地支撑着健壮的身体。背上开口,带盖,盖身相连,可以自由开合。虽然是以青铜铸造,但犀牛身体的每个部位都具有强烈的质感:肌肉包裹的骨骼形状甚至可以透过皮肤表现出来,视力可见的线条质感突出;嘴巴线条流畅,有较强的律动感;腹部及臀部的皮肉肥厚,富有弹性。

除了铜犀牛,还有石头雕琢的犀牛。成都博物馆有一只巨大的石犀(图3),据传是李冰治水时期留下的。石犀长331厘米,宽138厘米,高193厘米,重约8.5吨,形状为站立的犀牛,躯干壮实,四肢粗短,下颌及前肢躯干雕刻有卷云纹。《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制作石犀牛来镇压“水精”,说明犀牛在古代具有神化的色彩。这件石雕犀牛造型厚重,形态憨厚,只是雕刻了犀牛大致模样,身上略刻纹饰以表示器官。头部较大,躯体肥厚,看起来并不十分协调。但寥寥几笔却能让人们判断出造型,并隐约感受到这只犀牛的凶猛有力。

图3 秦汉天府石犀(成都博物馆藏)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藏有一只唐代石犀(图4),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土于丰台区永定河床淤沙子之中,长54厘米,宽23厘米,高28厘米。该石犀由整石雕琢而成,鼻上有双角,脖颈粗壮,犀首低垂。石犀站立在一块长方形的石板上,身体及四肢雕刻鳞片。头低垂,眼睛圆睁并突出。犀角简化成了两个小凸起。整体造型可爱,形态自然。

图4 唐代石犀牛(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藏)

石刻的犀牛和铜铸的犀牛在表达上因为质地的不同有不少差异,铜铸的更写实,石质的偏向写意。

2.2 用犀牛骨或角制作的文物

早在商代就有用犀牛骨头制作甲骨。相传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宰丰骨匕记事刻辞(图5),旧录于商承祚所辑《殷契佚存》,记载了商王帝乙或帝辛六年五月壬午日,王在麦麓田猎,捕获了犀牛,宰丰因有功而受到赏赐。这件骨匕是用犀牛的肋骨制作而成,正面随形雕刻精美的纹饰,并嵌有绿松石,是异常珍贵的艺术品。

图5 商骨匕(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除了用犀牛骨之外,人们更多地利用犀牛的角来制作器物。从明代开始,人们就掌握了犀角清热定惊、凉血解毒的功效,直接将犀牛角雕成犀角杯。为了充分利用犀角的材质和药用特性,达官贵族开始用犀角雕刻艺术品,犀角雕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明中期海禁解除,允许民间自由贸易,东南亚及非洲犀角较多地输入我国,民间才开始制作犀角杯。

犀角雕以明清时期最为盛行。从明代早期至清后期,犀角雕在短短几百年的时间里发展到了顶峰。北京作为皇权中心,是北方犀角雕的中心,犀角雕极具皇家色彩,达官贵族的喜好在犀角文物中得以体现。犀角雕多为官造,并设专门生产制造犀角雕的部门,集结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众多雕刻大师在实践中涌现出来。在纹饰上多以寿孝等题材为主,清朝后期又出现了仿青铜纹饰。犀角雕的纹饰除了传统图样外又融入了许多西方艺术文化与元素,这对于犀角雕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淄博市博物馆有一件明晚期犀角杯(图6),长11.2厘米,宽9.5厘米,高5.5厘米,重116.3克。该犀角杯雕刻工艺精美,造型创意独特,全杯呈红褐色,杯形呈自然荷叶不规则喇叭口,浅腹,圆底,口沿微残。杯内壁至杯口勾勒荷叶叶筋,外壁浮雕成莲花状,三枝荷叶、荷花及莲藕浑然一体,构思巧妙,呈现出了犀雕大师的绝妙技巧。

图6 明犀角杯(淄博市博物馆藏)

明代犀角的雕刻技法讲究各种精细,将多种雕刻技法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极力追求圆润的雕刻技法,为了更好地塑造器型,通过高温蒸煮等特殊处理使材料软化。

清早期犀角海水螭纹杯(图7),高9厘米,最大口径14.1厘米,最大底径5厘米,重302.1克。这件器物以犀牛角雕刻而成。敞口,连弧状口沿,口沿内饰精美的云纹一周。此杯纹饰极为精美,整体雕有九螭,最大的螭紧抓杯口,并咬住杯的口沿,头部刻画精细,毛发如细丝,目光锐利,螭身与尾部右向,踏于海浪之上,巧妙地利用螭的身体形成一侧杯柄。运用镂雕、浮雕、阴刻等手法,将外壁雕刻成三部分:上部是海水中升起的云气,云雾缭绕,沿着螭柄旁又形成一柄并直达顶部;中部三螭相互追逐嬉戏,身姿矫健而栩栩如生;下部为海水,波涛汹涌,似有浪花飞溅出杯体,两螭仰首欲出。该器纹饰复杂,雕琢精细,反映出雕刻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雕刻技艺,堪称犀角雕刻中的瑰宝。

图7 清早期犀角海水螭纹杯(故宫博物院藏)

2.3 带有犀牛纹饰的文物

1986年7月,湖北汉川县天鹅村出土一件宋犀牛望月镜。铜镜呈绿色,为八角菱形,直径17厘米;沿凸起,厚3厘米;背面浮雕纹饰。内区径13厘米,中间饰小扁纽,纽孔横方形。内区上端一轮明月从一片流云中升起,下端一头犀牛吊首远眺;左侧边沿四条鲤鱼逐浪嬉戏,其中一条鱼头、两条鱼尾、一条鱼腹;右侧似有一条鱼腹显露。地纹波涛汹涌。外区八瓣内均饰一片流云(图8)。镜面光滑,中部微凸。

图8 宋犀牛望月镜

有人认为“犀牛望月”形容长久盼望的意思,但也有专家认为“犀牛望月”纹饰是宋金时期颇为流行的吉祥寓意题材,应与当时社会普遍风行的人们祈求长寿、福禄、科举、财富的美好愿望有关系。

3 结语

犀牛出现在文献记载中,出现在古典小说里,许多博物馆也收藏与犀牛有关的文物。在我国古代,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有犀牛的踪迹,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不时地会碰到犀牛,尤其楚地,犀牛更多。而在历史的发展中,由于犀牛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人们滥杀取其角以雕刻,取其皮以制甲,最终导致这种体型健壮、长相特别的动物在我国灭绝。

我们研究文献资料,鉴赏历史文物,也应在欣赏精美文物的同时把古人留给我们的文物保护好,传承镌刻于文物之上的各种工艺技术,传播古往今来的文化精神。不能像犀牛一样,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今只能记载在历史资料中。

猜你喜欢

犀牛纹饰雕刻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暴脾气的犀牛
雕刻树叶
商代青铜器纹饰变化初探
犀牛
雕刻时光
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犀牛哥哥道歉
雕刻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