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物讲解在文物工作中的重要性及艺术性分析
——以傅作义故居为例

2022-07-22崔丽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0期
关键词:傅作义参观者讲解员

崔丽娟

(临猗县傅作义故居保护所,山西 临猗 044103)

0 引言

文物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见证了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历史,是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在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背景下,文物事业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社会文物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开展文物工作,还应通过文物讲解使收藏在博物馆中的文物“活起来”,在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凝聚力,为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1 文物讲解特点分析

文物讲解需要将陈列的文物当成核心,通过有序语言和辅助肢体动作向受众传递文物背景、属性等信息。不同于导游讲解,文物讲解有明确主题,同时要求语言带有连贯性,针对历史事件给出鲜明观点。由于文物讲解带有一次性特点,要求使用标准语音、语调,并突出讲解内容重点,确保观众能够最大限度理解。文物讲解有多样的风格,从受众角度来讲更希望达到知识性、趣味性的统一,以便引发共鸣,确保受众可以深入理解文物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为此,要求讲解员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具备较高文化素养,能够对古今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能够使用语言技巧使讲解内容与情感融合,充分体现文物讲解宣传和教育意义。

2 文物讲解在文物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

文物讲解并非单纯介绍文物,而是需要普及和传播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知识,发挥文物育人等功能,通过提高文物利用效率推动文物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2.1 提高参观者对文物的认识

在过去较长时间里,文物对于大众来讲较为陌生,仅在小范围人群内得到了关注。伴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强烈的精神生活需求,继而对博物馆陈列、保管的文物产生了兴趣,希望能够在博物馆观赏到精美文物实体。但对于多数人来讲,参观文物也仅停留在简单欣赏层面,想要促使参观者对文物产生更强烈的探究、爱惜等情感,还需要文物工作者积极介绍和讲解,以便逐步提高人们对文物的认识。傅作义故居(图1)位于山西临猗县,是爱国名将傅作义先生参加革命前居住过的地方,房屋大门的门额砖雕“福临”二字,旁边设有傅作义生平简介碑,屋内设置傅作义及其父母等人的照片,并存放傅作义祖母及父亲墓志铭和民国十七年“仁义巷”残碑。对于参观者来讲,单纯参观这些文物难以认识到故居设立的意义,由文物工作者讲解故居的历史,才能帮助参观者认识故居保护价值。

图1 傅作义故居

通过文物讲解,参观者能够得知傅作义故居原本存在两处建筑,包含一座老宅和三座新宅,分别由傅作义祖父和父亲创建,但现在只能看到老宅是因为1938年日寇进村后因痛恨傅作义在长城、绥远的抗战,将新宅全部拆除,大火烧了六天五夜,旧宅也是在当地群众的保护下才幸免于难。了解这一情况,参观者才能侧面体会到傅作义为抗战做出的伟大贡献,重新审视故居的各种文物,从中感受到抗战的历史气息。在获得全新体会的基础上,参观者将希望进一步了解傅作义的生平故事,瞻仰抗日英雄在世上留下的痕迹。

2.2 加强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播

对于参观文物的人来讲,更多是出于对文物背后故事的兴趣。而通过文物讲解,能够向参观者深度剖析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使参观者获得精神满足的同时,得到文化素养的提升。在社会发展中,人们通过文物感知历史发展历程,从中获得更高的文化鉴赏力。因此文物讲解往往包含较广知识面,能够涉及历史背景、文化含义等,确保受众能够从中感受文化层次,提高自身文化底蕴。

如在瞻仰傅作义的雕像时,文物工作者可以用“铁血御侮”一词总结傅作义将军功绩,感叹其令人敬佩的传奇一生。在文物讲解中回顾傅作义的生平,得知其所在家族深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同族兄弟十人分别以仁、义、礼等排序,一生诚信守义、勇于担当。傅作义1910年投身辛亥山西起义,担任排长时仅16岁,一直不断学习,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迅速成长为晋军第四师中将师长。1927年在涿州之战中,面对兵力为己方4倍的强敌,傅作义仅凭7000人马插入奉军腹地,占据了重要地理位置。而在无供给、无援兵的情况下,傅作义率军牢守涿州3个多月,凭借孤胆和智慧化解奉军9次攻城,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只身冒死议和、解围,当地百姓感念其功德,为其修建“傅公祠”。正是由于傅作义的英勇战绩,加速了北洋军阀垮台,毛主席也赞其“涿州之战,久耳英明”。

在文物讲解中,参观者能够被带回到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感受傅作义等英雄人物的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的民族精神。在记住文物的同时,参观者也能记住傅作义身经百战,仅在1933~1945年就对日作战290多次,基本保持不败纪录,获得了“抗日常胜将军”的美名,在长城抗战中打下了震惊中外的光荣之役,为保卫中华民族立下了不朽功勋。

2.3 充分发挥文物的育人作用

文物需要发挥育人作用,向民众传递勤俭、朴素、爱国等美好思想品德,引领民众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在参观傅作义故居文物的过程中,在不了解情况时参观者可能会产生“为什么对傅作义堂弟傅作维家的旧住屋进行保护性修复”的想法。在文物工作者的讲解中,参观者才能意识到旧住屋(图2)正是为了纪念傅作义将军艰苦朴素的一生而存在的。傅作义戎马40年,可以通过“傅作义生平”展室体现。而傅作义清新朴素的格局,也需要为人们所了解。因为平时打扮与普通士兵无异,傅作义被称为“布衣将军”,新中国成立后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但却依然坚持不务虚名,力戒浮华,日常工作和生活从不搞特殊化,外出公干坚持和工作人员合住,晚年更是将全部家产上交国家,一生做到了公私分明和清清白白。

图2 旧住屋

在1957年,傅作义将军回到家乡,但坚持“不惊官、不扰民、不特殊”,谢绝了当地官员的招待,执意在堂弟家吃住。在文物工作者的讲解中,傅作义的高大形象也将在参观者脑海中更加清晰,仿佛看到了将军身居高位后回乡为父老乡亲筹办学校、捐赠书物,临终时则孑然一身,展现了伟人无私的风骨。因此尽管傅作义先生已经辞世40余年,但故事仍然被家乡人民传颂,傅作义故居也成了家乡的“靓丽”景观,表达民众对将军的追思之情。有感于文物故事,参观者也能得到心灵启发,传承和发扬节俭、朴素、克己等美好道德品质。

3 文物讲解在文物工作中的艺术性表现

想要发挥文物育人作用,使人们正视文物的价值,更好地传播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还应充分表现文物讲解的艺术性,成功吸引更多人关注文物。

3.1 展现良好素质形象

文物往往带有深刻文化内涵,在艺术性讲解中要求工作人员展现良好素质形象,确保讲解内容可以使参观者信服。如在讲解相对严肃的内容时,工作人员还应避免使用夸张表情,而是需要真诚解读和传递真实情感。如在讲解傅作义与共产党人来往信件等文物时,围绕参观者感兴趣的“和平解放北平”的故事进行详细解答,应做到举止从容和自然大方,完成文物全部背景材料挖掘,通过精准讲解故事细节保证讲解科学性,增强讲解内容的可信度。凭借较高的专业能力,讲解员应对文物属性进行准确表述,而并非进行“背书”式讲解。

如客观地从第三方角度进行理性分析,参观者可以了解到傅作义为孙中山的忠实信徒,一直以来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与共产党保持着良好合作关系。在被蒋介石绑上“内战马车”后,傅作义在与董其武的谈话中反复强调奋斗的目标是为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并提出“生路是有的,那就是要下定决心走人民的道路”。而在做出和平解放北平的决策时,傅作义也清楚认识到自己面临“不了解情况的人要打死我”的局面,但是最终依然在傅冬等人的推动下放下顾虑,成了为民服务的践行者。

在文物讲解方面,工作人员还应做到在专业表达的同时,展现服务受众的形象,而并非进行说教式叙述。当参观者对文物相关故事有疑问,工作人员可以全面、客观地揭示背后故事,在激发参观者兴趣的同时,做到与参观者平等、有效沟通,确保讲解内容可以被参观者接受,在参观者内心留下深刻印象。时刻谨记自身代表博物馆的形象,才能更好地提供文物讲解服务,让文物在参观者心中“活起来”。

3.2 体现语言表达魅力

面向参观者讲解文物,还应借助语言魅力刺激参观者产生深入探究欲望。根据自身风格特点和参观者偏好、文化层次等各方面的因素,讲解员可以灵活运用语言提高文物讲解质量,确保受众文化需求得到切实满足。

如面对年轻参观者,考虑到他们对文物的了解程度和兴趣有限,可以采取抛出疑问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跟随着讲解员的讲解探寻答案。如在参观者对新中国成立后傅作义的故事产生疑惑的情况下,讲解员可以抛出“作为一名将军,无仗可打后傅作义先生是不是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呢?”的疑问,在成功吸引参观者注意后,讲解员可以肯定地指出“当然不是”,向参观者展示傅作义铜铸像,讲解雕像每个数字的寓意,傅作义铜铸像总高189.5厘米,指的是傅作义1895年出生,底座正面宽62.7厘米,寓意6月27日出生,人像高74.4厘米,寓意1974年4月逝世,底座上层高13厘米,强调抗战13年,而底层高度达到23厘米,则指的是傅作义担任水利部部长23年。由此,介绍傅作义担任水利部部长期间走遍长江、黄河、珠江、淮河、海河等兴建水利工程的地区,年过花甲依然露宿三门峡沙滩,是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面对多元化参观者,需要结合文物讲解目的和群体特性运用不同风格的语言,做到灵活处理参观者的各种问题,确保参观者能够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了解、欣赏文物,深刻体会文物价值,形成保护文物、传承文化的意识。在讲解过程中,还应使用更贴近百姓生活的词汇,拉近故事与参观者的距离,使参观者切实体会到语言的亲和力、感染力,在脑海中联想到傅作义临终之际依然惦记遭遇旱情的北方是否下雨的情境。

面对老年人参观者,考虑到理解能力稍弱,还应合理进行语言表达,深入浅出地讲述文物内涵和背后故事,确保参观者轻松理解的同时,能够明白其中含义,不会因为不恰当的表达而产生困惑。面对学生群体,可以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突显文物特征,形成良好文化氛围,突出体现文物特殊之处,确保参观者能够产生探究兴趣。因此在文物讲解时,要求讲解员能够认真观察参观对象,根据参观者的需求进行语言调整,确保文物信息能够准确、高效传递。日常加强语言学习和锻炼,熟练掌握语言艺术表现样式,才能做到生动、形象地讲解文物,避免讲解过程平淡乏味,为参观者带来完美的参观体验。

3.3 注重文物情感传递

讲解文物不仅需要介绍文物的历史文化知识,更需要传递其背后的情感,充分发挥文物育人作用。毫无情绪波澜的文物讲解尽管可以体现专业性,但也容易导致讲解乏味,难以给参观者带来丰富情感体验,甚至可能导致参观者的反感。博物馆展台上摆放的是不能动和不能说的文物,但是讲解员可以通过讲解赋予其情感、活力,表达对文物及文化的认可。通过饱含深情的讲解,展现现代人对文物应当有的尊重,也能产生强烈感染力,使参观者自然而然的产生情感共鸣。

在艺术性讲解中,还应加强与参观者的情感沟通,确保双方在情感上达成共识。结合这一目标,讲解者应加强与参观者的沟通,如询问参观者可以用哪些词汇形容傅作义的一生。根据各自的情感体验,参观者将提出“爱国”“清廉”“奋斗”等词语。围绕不同的词语,对不同文物故事进行解读,使参观者参与到讲解中,如指出傅作义晚年多次呼吁“国民党军政人员走到人民方面来”,强调“台湾和大陆同胞是骨肉兄弟,为什么不能一块干,做一个昂首阔步的中国人”。总结傅作义少年弃笔从戎、青年铁血抗日、中年和平解放、晚年躬身水利的历程,选出各个阶段代表性文物,能够拉近讲解员和参观者之间的距离,产生情感共鸣。

想要更好地进行情感沟通,讲解员还应尊重参观者,能够时刻关注参观者的反应,精准把握参观者的喜好。在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讲解员还应从参观者角度思考问题,耐心、热情地与参观者讨论,而并非将自身当成是管理者表现出不理不睬。为增进情感交流,在聆听参观者意见的同时,还应通过肢体动作传递情感,表达对文物讲解工作的热爱,使参观者受到感染,能够积极投入情感。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还应通过诚恳、热情的眼神进行交流,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讲解,运用手势表达对文物的欣赏,同时保证参观者的视线畅通。通过服务式讲解,合理把握情感互动的时间点,能够充分体现文物讲解的艺术性,展现自身人格魅力的同时,将参观者带入相应的情境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情感、态度。

4 结论

作为文物工作者,还应熟练掌握文物讲解技巧,确保可以有效提高参观者对文物的认识,更好地传播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发挥文物的育人作用。在实践工作中,为充分体现文物价值,讲解文物过程中应展现良好素质形象,给人以权威的感受,并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受众兴趣,顺利将参观者带入情感氛围中,达成历史文化教育目的。

①徐健美.博物馆文物讲解对文物活力的激发[J].收藏与投资,2021,12(9):61-63.

②覃婷.如何做好博物馆临时展览的讲解工作——以“乾隆皇帝——故宫博物院文物特展”为例[J].民博论丛,2019(00):167-172.

③鲍丹.关于文物讲解在博物馆工作中的重要性及艺术性研究[J].北方文学,2019(14):162.

④陈鑫.文物讲解在博物馆工作中的重要性及艺术性解析[J].中外企业家,2020(12):238.

⑤古力米热·阿不拉.文物讲解在博物馆工作中的重要性及艺术性解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0):136.

猜你喜欢

傅作义参观者讲解员
最美的蝌蚪
博物馆当讲解员
傅庆泰教子
交互式展示空间设计
脑洞大开
中国农业博物馆讲解员培养模式探索(英文)
黄果树瀑布现“天价”特级讲解员
关上手机再看
傅作义一生最敬重的人
傅作义一生最敬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