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工匠,有趣亦有料
2022-07-22
为什么墨子是从工匠中诞生的思想家?你知道自己的姓氏与古代劳动者的关系吗?中国酿酒业的最高奖项为什么是“仪狄奖”?我国历史上因发明而封侯的人是谁?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詹船海的大作《典籍里的中国工匠》中找到答案。
这本书将传统典籍中关于中国工匠的散见记录,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机趣解读,在一个个鲜活生动、意趣盎然的科普故事中,中国发明创新之能力和手工技艺之精湛得以展现,“工匠精神”也被更具象化地呈现。
有趣亦有料:姓氏与劳动的渊源 “孔子是伟大的,墨子则是伟大而奇异的。从工匠中诞生的思想家,他是唯一一个。”詹船海语出惊人。在他看来,墨子的兼爱思想像是空谷足音,实则反映了农工劳动者的诉求。他重物质生产,尊劳动创造。他多从匠作取譬作为论据,并重实验,从而把弟子们超前地带入自然科学之王国。
“古云‘工之子常為工’,世代专于一行的结果,就有了自己的姓氏,这就是以职业为姓的形成机制,这很可贵。与天子和皇帝的赐姓于功臣不同,因制陶而姓陶,因攻金而姓段,因杀猪而姓屠,因采冰制冰就姓了凌,因擅建墙篱终得了樊姓,原来都是对劳动的一种命名和肯定。今天我们说‘劳动最光荣’,不光是喊口号,我们的姓氏就是光荣的见证。”詹船海说。
这些“瓜”有点甜:融科普于文史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尚书》《诗经》、诸子百家,到历代史传、类书,或者文学、笔记、志异等,将其间关于工匠发明创造和技艺的记载搜寻、梳理,并有机地串联起来,并非易事。“俗话说顺藤摸瓜,我自信是摸到了不少‘瓜’,味道还不错。”詹船海打趣道。最终,各种散见的资料、各种工与匠的故事,都在“劳动和创造”的主题统领之下,梳出了新意:“从宫斗剧中跳出的纸圣”“如果穿越到古代,你该穿什么衣服”“李白和炼铜工人的偶遇”……单看标题就已妙趣横生。
再读古代工匠:不忘过去、面向未来 除了增长见闻以外,我们今天再读古代工匠的故事,有哪些现实意义?在詹船海看来,中国本来是一个不缺工匠大师的国度,但伴随着快速工业化的焦虑和渴求,工匠们那种精益求精、慢功细活的制作精神,曾几何时变得有些“不合时宜”。如今,到了中国制造必须追求高附加值的阶段,以及对高技术含量、高精密度“大国重器”的迭代需求。中国制造要想走向世界,需要重新正视工匠和工匠精神,工匠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工匠精神的弘扬,人们看到精美绝伦的手工制造焕发出新的光彩,也看到“大国重器”不断升天潜海。“这说明中国人民越来越有精神底气了,变得不那么急功近利了。我们现在不仅追求‘有’,而且追求‘优’;不只追求‘富’,更加追求‘强’。这种价值层面的根本改变,正在形成我们新的竞争力,新的软实力。”詹船海说,“这是一种令人振奋的趋势,也促使我们不忘过去、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