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背后秘闻
2022-07-22
按照试验计划,飞机将在试验靶场飞行两圈:第一圈检查仪器、观察地形;第二圈操作各种程序,将氢弹投下。当飞机在靶标上空飞过一圈,指挥所的喇叭里传出口令:“注意了!第二圈将要投弹。”然而,飞机飞过第二圈后,却毫无动静……
1967年6月17日,我国庄严宣告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55年后的今天,我们回首那段历史,其中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节外生枝的降落伞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毛泽东明确指示:“敌人有的,我们要有;敌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就这样,221工厂在完成了研发第一颗原子弹的历史使命后,又成了氢弹的研发基地。
在研制氢弹之初,其原理还是一个空白。科学家们只能在国际核领域的只言片语中细细寻找灵感、拼接零碎的信息。当时,我国唯一一台大容量计算机在上海。研究人员编完计算程序就往上海跑,计算完了回北京再编下一个计算程序。来来往往,直到把氢弹的数据准确算出为止。
1965年9月,于敏(中國氢弹之父、著名核物理学家)带领科研人员前往上海,对氢弹原理做进一步的研究。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大家一起讨论、研究、计算,逐步描绘出一幅氢弹反应过程的物理图像,形成了从原理到构型基本完整的氢弹设计方案。这段历史被称为上海“百日会战”。
试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正式投弹前的一次模拟氢弹投掷中,悬挂模拟氢弹的主降落伞在空中撕破。研究人员心急如焚地赶到南京降落伞厂,结果生产厂房因武斗关停了。他们找负责人协商,谈此事的重要性、急迫性,以及对国家、对世界革命的影响,请他们立即恢复生产。最终,他们同意恢复生产。
新降落伞用专机紧急送到了基地,与真正的氢弹进行了装接,装接前还有一道最重要的工序——折叠降落伞。摊开的降落伞如一个中型会议室一般大,叠伞工人要拿掉身上携带的所有物件,且不断地检查衣扣有无脱落。如果有任何一件硬东西掉在伞里,后果将不堪设想。
特殊专列运输,中途“换车”
1967年6月5日,正式核试验用的氢弹加工生产工作顺利完成。随后,氢弹顺利通过各项评估,被分解装箱,从金银滩运往新疆罗布泊沙漠腹地进行核爆试验。
氢弹的主要构成包括弹体、热核装料、铀、炸药、中子源以及起爆装置,这些材料具有特殊安全性,不能用军用飞机运输,只能依托铁路。当时,用来运送的列车在外观上和普通列车一样。但实际上,这种列车的每节车厢比一般的列车要多4个轮子,以确保行进的稳定与安全。
这一特殊列车从青海发出后,铁路沿线就加强了警戒。据悉,此列车属于客货混合编组,自带餐车和硬卧车,这样就可以解决随车参试人员的吃住问题,从而减少停靠次数,保障货物安全。但有一种情况是不得不停靠的,那就是需要换车头和给列车上水。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了3个安全举措:不和其他客货列车同时同地停靠;不允许不相关人员靠近停靠中的列车;用221工厂自带的列检人员换车头、给列车上水。
在专列运行过程中,保卫、运输人员与各小组安全员会对各自负责的安全部件进行检查。除了要检查有无损坏外,还要检查零部件是否因运行颠簸而有所松动,还要保证对温度有特殊要求的部件所在车厢的温度在可控范围内。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检查人员都要及时上报,以防意外。
经过近两天的运送后,专列到达吐鲁番大河沿车站。由于当时尚未修建南疆铁路,因而氢弹不得不改用汽车运输。
转为公路运输后,运送队伍面临不少困难:首先是交通安全,因为沙漠自然环境恶劣,车队又很庞大,任何一辆车出现事故都容易引起连锁反应,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次是天气炎热,时值6月,沙漠酷暑难耐,这对部分需要低温环境的部件是一大挑战;再次是需要防备不法分子甚至间谍的破坏活动。因此,遇到一些易出现交通事故的地段,开道车会提前设卡,指挥车队有序通过。当一些部件难耐高温时,负责同志会下令在隐蔽处适当停靠来降温。此时,护送部队会站岗放哨,高度戒备。
1967年6月8日,历经长途跋涉,氢弹终于安全运抵罗布泊马兰机场装配厂房。9日开箱检查,各部件均良好,10日开始正式装配。6月13日,核试验现场进行全场综合预演。
惊魂的第三圈
1967年6月17日早上,执行空投任务的驾驶员徐克江驾驶726号轰-6甲飞机载着氢弹起飞,向核试验场区方向飞去。
按照试验计划,飞机将在试验靶场飞行两圈:第一圈检查仪器、观察地形;第二圈操作各种程序,将氢弹投下。
当飞机在靶标上空飞过一圈,指挥所的喇叭里传出口令:“注意了!第二圈将要投弹。”然而,众人看着飞机飞过第二圈后,却毫无动静,在场所有人的心都提了起来。原来,负责投弹的第一领航员孙福长因为过度紧张,错过了按自动投掷器的时机,导致氢弹没有投下。
之后,徐克江请求再次进入靶标上空投弹。指挥所从喇叭里发出口令:“我们的责任是对人民负责,同意再飞一圈……”
没多久,飞机飞第三圈接近目标,在预定高度投下了氢弹。氢弹降到距地面2930米的高度时,只听一声巨响,天空出现了极强的闪光,紧接着轰鸣之声响彻云霄,核试验成功了!
飞机投掷完氢弹返回基地后,驾驶员、领航员、机务人员列队向聂荣臻元帅报告:“任务已完成!”
(新华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