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路径探究

2022-07-22孙烨

考试周刊 2022年22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古诗词教学语文

摘要:古诗词往往有着精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以及真挚的情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文章结合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详细阐述了传统文化的意义,并总结了传统文化教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融入途径,旨在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断发展,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情感。

关键词: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22-0047-04

如今,古诗词教学尚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教学流程相对单一,多以揭诗题、知诗人、解诗意、悟诗情为主,令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同时,古诗词教学中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诗词讲解上,不重视挖掘其蕴藏的文化元素,对传统文化的教学始终是点到为止。加之,缺少传统文化学习的指导,影响到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效果。

一、 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古诗词教学中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其一,传统文化教育能丰富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积累,让学生牢牢掌握文言虚词、实词、文言句式、写作技巧等文化基础知识,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其二,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包括了风土人情、政治制度等丰富内容,若恰当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精髓,利于将爱国主义情感、尊老爱幼情操、兼济天下情怀等文化精神根植到学生心中,促使他们主动传承优良美德,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其三,古诗词中包含了许多为人处世之道等传统文化,其是民族智慧的体现。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优良文化,能让他们在民族智慧吸取中不断提升自我。传统文化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平台,要把握好古诗词中传统文化教育时机。

二、 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融入

(一)诗词铺垫

传统文化教育中,为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要善用学生已掌握的诗词做铺垫,利用学生熟悉的诗词引出相关传统文化,点燃学生对文化的学习兴趣,引導他们学习文化精髓。用诗词做铺垫激发学生文化情感时,要积极鼓励学生背诵熟悉的诗词,对他们古诗背诵行为表示赞扬。待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再顺势进入新课的诗词文化学习,保证学生始终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例如,在《短歌行》古诗词教学中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可先带领学生了解诗人曹操,请他们背诵一首曹操的诗。这时,学生争先恐后背诵已经学过的古诗词,有的学生尝试背诵曹操的代表作《龟虽寿》,还有的学生尝试背诵已经学过的《观沧海》《蒿里行》。当学生背诵完已经学过的古诗词以后,对他们说:“你们学过乐府诗吗?会背诵以乐府古题创作的诗歌吗?”当学生背诵完自己学过的乐府诗以后,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乐府诗了解多少。接着,向他们补充一些文化常识:“乐府”是音乐机关,也指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也是一种诗体,唐代多借用古题或另立新题创作乐府。同时,为学生简单介绍乐府旧题对“乐府体”古诗的影响,包括思想内容、语言特色,着重阐明在语言上乐府类题目具有歌辞性质,可配乐演唱,吸收了民歌的精华,具有清新、自然的特点。当学生了解了一些诗词文化,学习了一些文化常识以后,带领他们正式进入《短歌行》的学习,深入解读文本,感知诗人是如何借用乐府旧题抒发自我情感的。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用诗词做铺垫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点燃了学生文化学习兴趣。

(二)知人论世

古诗词创作中,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往往不同,这就促使他们塑造出了不同的文化性格。基于此,传统文化教育中要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分析诗人生平,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深入剖析古诗词创作的场景,以便于掌握古诗词中情感表达的根源,用诗人的积极情感熏陶学生良好的文化性格。知人论世教学中,要重视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语境,引导他们围绕诗人和创作背景展开积极讨论,以切身感受情感表达。其中,在《蜀相》古诗词教学中,为加深学生对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爱国主义情感的体悟,将这种文化精神根植到学生心中。课堂上,可采取知人论世教法。实际教学中,请学生以“一个的杜甫”的形式介绍作者,并谈谈为什么这样填。期间,学生围绕作者展开讨论,有的学生尝试填上“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但未得到重用,有的学生填上“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创作了许多经典诗句,还有的学生填上“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因为他的诗作真实反映了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当学生对诗人有了一定了解以后,引导他们深入赏析诗词内容,重点解读杜甫在诗词中表达的复杂情感。期间,请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选用了“三顾频烦”“两朝开济”这两件事情来写。积极讨论中,学生总结出这两件事不仅表现了贤相丰功伟绩,还体现了刘备知人善任。接着,可请学生继续思考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思考中,学生体悟到作者抒发的对丞相功绩赞颂之情和自己的渴慕之心。然后,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英雄”指的是谁。分析中,学生了解到其是指包括杜甫在内的有天下怀抱利器但无所施发的人,并从中感知到中国文人身上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主动学习杜甫身上忧国忧民和爱国主义优良品德,积极传承这种传统文化。

(三)创设情境

情境创设是引出文化意象的重要手段,实际教学中为增进学生对文化魅力的体悟,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音乐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等,使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下透彻理解文化意蕴,深入感知文化背景,最终将优秀传统文化根植到心中。情境创设中,要注意其启发性,以驱动学生在情境中积极发现、探索传统文化,展开一系列传统文化认知活动。例如,在《登高》一课教学时为点燃学生传统文化学习兴趣,可组织学生利用课前预习时间搜集一些资料,自行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重阳节。然后,在课上精心设计一个“登高习俗知多少”的活动。基于这样一个活动情境下,请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知道的重阳节登高习俗。这时,有的学生分享道:“早在战国时期,重阳节时就有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故重阳节又被称为‘登高节’,其源于对山岳的崇拜……”有的学生分享道:“河南等地在重阳节时登高是为了避灾。”还有的学生分享登高是与踏青相对应的。待学生了解了重阳节登高习俗以后,为学生出示一幅蒋兆和先生画的杜甫像,带领学生一同走近杜甫,学习杜甫创作的诗词——《登高》。诗词学习中,向学生传授诗歌内容鉴赏三么法,引导他们从“写什么景”“抒什么情”“用了什么手法”三个方面入手品读内容。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登高习俗知多少”的活动情境,启发了学生主动学习重阳节传统节日文化,唤醒了他们积极探究登高习俗,为后续诗歌品读奠定了良好基础,并助力了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

(四)深入教学

传统文化教育中要重视展开富有深度的教学,深入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瞑目想象其描绘的画面,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期间,可组织学生将古诗词描绘的画面画下来,一边抓住古诗词中主要景物画图一边想象感悟,由此加深对文化的体悟。同时,深入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读古诗词,并结合直观形象的图片解读古诗词中抽象内容,探知其潜藏的传统文化。另外,要注意抓住古诗词中重要文化知识展开深入教学。例如,在《扬州慢(淮左名都)》古诗词教学中为夯实学生对传统知识文化的掌握,课堂上,可围绕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展开富有深度的教学活动。实际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歌,说说昔日的扬州是怎样的。这时,学生尝试用古诗词中“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描绘昔日的扬州。待学生提取出这些用来表现扬州城繁华兴盛的词语以后,请他们自主查阅相关资料,说说这些词语分别摘自哪些作品,深入了解其用典手法。接着,在古诗词赏析中,带领学生了解诗人此时所见的扬州城,并深入思考:诗人写昔日的扬州城和眼前的揚州城分别运用了什么手法?诗句分析中,学生了解到诗人用虚写的方式描绘了昔日扬州,用实写的方式描绘了眼前的扬州,采用了虚实相生表现手法。接着,可引导学生再次品读诗歌,于诗歌赏析中深入分析“过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诗句内容。诗句分析中,提示学生“春风十里”是从《赠别》诗句中化用来的,其表现了扬州繁华富丽的景象。通过对比春风十里和荞麦青青,学生深入体悟到昔盛今衰,感知到眼前扬州的萧条冷落。在这里,通过深入解读古诗词内容,让学生积累了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丰富的文化知识,从中实现了传统文化教育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文化渗透效果。

(五)创编诗词

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创编古诗词不仅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还利于学生深入掌握一些古诗词文化。实际教学中,要注意紧扣教材引导学生学习诗词,拓展学生诗词文化表达能力。古诗词学习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借助丰富学习材料欣赏古诗词文化,再根据自己对古诗词文化的理解展开高效创作活动。《归园田居(其一)》表现了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田园情怀,其是一首田园诗。实际教学中,为深化学生对田园诗这种传统文化的了解,课堂上可先带领学生欣赏诗人如何捕捉住农村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描绘了一幅宁静中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具体分析中,着重赏析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学生结合意象展开分析。期间,有的学生透过“狗吠”的意象分析出诗人采用以动衬静的方式描绘了乡间宁静、和平的特点,有的学生透过“炊烟”这个意象分析出诗人笔下田园景色的安详、舒缓、柔和特点。当学生通过这首古诗的学习初步认识了田园诗以后,有针对性地搜集课外素材,引导学生继续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夜归鹿门山歌》等几首经典的山水田园诗。接着,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熟悉的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劳动题材自创一首田园诗歌,由此加深对这种诗词文化的体悟。期间,有的学生尝试自创田园诗:“种菜于晨曦,落日扛锄归……”

(六)升华情感

传统教学中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古诗词本身意义解析上,使传统文化教育始终收效甚微。针对此,要利用好古诗词中蕴藏的自然之情、人伦之情、家国之情等珍贵的精神文化,重视升华情感以引出文化表达,最终借助文化表达对学生人生之路进行指导。实际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情感,再鼓励他们展开大胆想象以品味情感。同时,要重视分析情感表达,以更好地唤醒学生心灵上的共鸣,达到文化渗透目的。如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古诗词教学中,可抓住古诗词中典故的运用带领学生一起体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实际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思考古诗词中有几个典故?分别是哪一句话?它们都与谁有关?当学生思考完这几个问题以后,为他们做总结,说明本词共有五个典故。接着,带领学生分析各个典故。其中,在“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典故分析中,请学生说说孙权做了什么事情值得诗人怀念他?表现了什么情感?分析中,学生了解到孙权为确保国土不被侵犯以一个帝王身份打败了北方侵略者,这个典故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了诗人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和爱国之情。在“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典故分析中向学生提出这样两个问题:刘裕有何表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分析中,学生总结出刘裕率兵北伐恢复了中原,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然后,继续分析与刘义隆、佛狸祠、廉颇有关的典故。典故分析过程中,学生与诗人形成情感上的共鸣,自觉传承诗人身上的爱国主义情怀。待学生有了良好情感体悟以后,让学生把爱国热情熔铸到诗歌朗诵中,放开胸襟,读出爱国之情,从中升华情感。整个教学活动中,能激励学生自觉传承爱国主义精神这种传统文化,熏陶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

(七)文化拓展

传统文化教育中不能局限于教材,要积极拓展学习宽度,先引导学生赏析课本中古诗词,初步感知其蕴藏的丰厚文化,再引导学生欣赏课外古诗词,深入品味文化意蕴。同时,为拓展学生对文化的学习,要积极组织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等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学习文化,由此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在《梦游天姥吟留别》古诗词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自主概括诗中画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入体悟到浪漫主义风格中善用想象、夸张的特点。待学生学完这首古诗以后,可精心设计一个拓展延伸环节,先为学生简单介绍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主要艺术特征。包括善用丰富想象、夸张、对比、衬托表现积极浪漫主义情怀、善用游仙诗形式表现热烈情感、善用自由解放语言表现豪迈思想,再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欣赏李白的其他留别诗《金陵酒肆留别》,自主分析诗中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体现。此外,拓展学习阶段,可抓住《梦游天姥吟留别》是“盛唐气象”下李白经历了短暂在朝为官,看清了当权显贵真面目后准备再游吴越写下这首诗的背景,组织一次“盛唐气象”研究活动,抓住李白是文明开化唐朝社会的典型,引导学生展开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期间,鼓励学生利用好网络平台、图书馆等自主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盛唐气象产生的原因、具体表现、具体内涵、风貌特征和审美特征,再相互分享拓展学习资料。相互分享中,有的学生尝试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阐述道:“盛唐气象是古典诗歌高度繁荣成熟的硕果,其是盛唐时期的产物,与李白、杜甫等唐代诗人思想解放密切相关……”活动中,还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盛唐时期李白名作的特点。期间,为学生推荐经典名作《古风·秦王扫六合》《古风·一百四十年》《古风·代马不思越》等,指导他们展开拓展学习,深入了解盛唐时期李白所创作的诗歌内容多以安史之乱前为主,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了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心理。

综上可知,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利于提升文学趣味,让学生养成良好文化修养。日常教学中,要重视用诗词做铺垫,借助经典诗词营造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并通过文化情境创设点燃学生传统文化兴趣。另外,通过安排学生创编诗词,升华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以及拓展文化学习,开展深入教学,显著提升传统文化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赛男.传统文化视域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0(7):170.

[2]顾丽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和方法[J].语文课内外,2020(4):288.

[3]李伟杰.高中语文古诗词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D].都匀: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19.

[4]秦凤云.论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15):35.

[5]宗颖.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教育艺术,2021(10):45.

作者简介:孙烨(1983~),女,汉族,福建福州人,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高中校,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育古诗词教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
试分析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史教育的必要性
浅谈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