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物理教学中劳动教育渗透策略分析

2022-07-22汪国华

考试周刊 2022年24期
关键词:物理实验劳动教育高中物理

摘要:物理学科与生产活动关系密切,教材中有大量与劳动实践相关的内容,与此同时,这类知识可指导生产劳动有序、安全进行,而联性的存在也为物理教学、劳动教育融合提供有利条件。基于此,文章分别站在学生、教师角度阐述渗透性教学开展意义,并对二者之间的契合程度以及物理教材中蕴含的劳动素材加以分析,间接说明融合教育的可行性。通过深入挖掘教材、科学渗透劳动因素、注重教材讲解、锻炼学生劳动技能、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操作等方式实现物理教学期间,劳动教育的有效渗透。

关键词:高中物理;劳动教育;劳动技能;物理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24-0127-04

一、 引言

劳动教育具体指一种可培育学生劳动素养、助力学生综合发展的教育活动,其中,劳动价值观是劳动素养的核心内涵。劳动教育开展意义是帮助学生学习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并逐渐养成劳动习惯。将其同高中物理教学工作相融合,使学生能够站在与生活相关的劳动角度解答物理难题,强化其实践能力,还有利于物理教材的深入挖掘与充分利用,促使教学效率与效果得以提升。

二、 劳动教育渗透于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意义

(一)学生层面

高中物理所学内容较为抽象,不易于学生理解,在学科考核成绩方面不理想。实际学习中,部分学生由于不具备劳动精神,在面临无法解决的难题时,会选择视而不见,缺乏勇于面对挑战的品质,久而久之,学生物理学习的自信心会大幅削弱,最终失去学习兴趣。此外,物理学科更侧重于实践,对学生操作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但通过对实践教学过程、成果进行观察,很多学生不具备这一能力,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耐心、细心,致使实践教学失去原本意义,还会影响实验课程效率与效果。对此,教学期间,需注重劳动教育的科学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敢于拼搏的劳动精神,以此有效解决物理学习时的各类难题,还可避免学生轻言放弃问题的发生。而在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时,也应加强劳动技能的渗透,并做到学生对精细化劳动的有效掌握,助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从而构建高质量物理实验课堂。

(二)教师层面

现阶段,仍有一些物理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受教学形式固化的影响,抑制学生思维的发散,不能有效接受物理知识,对此,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做好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过程中,科学融入劳动教育思想,有助于激发课堂活力,实现学生长时间参与,并提高对物理学科的喜爱度。还有部分教师没有深度开发、利用教材,且在“科学书屋、物理聊吧”等模块的关注度不高,未能够将高中生物理学科素养的培育放到首要位置,忽视课后模块所具有的教学价值。但通过融合劳动教育,可实现教材整体的全面开发与利用,对“科学书屋、物理聊吧”内容进行分析,可发现其中有较多素材和劳动教育存在关联,比如学习“重力与重心”时,这一模块浅谈“古人对力的认识”,其中涉及耕地农具的操作流程。通过对该内容的讲解,能够保证教材资源的充分使用,帮助学生了解单元知识,还有利于课本中隐藏劳动教育内容的深入挖掘,增强物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

三、 劳动教育与高中物理教学融合可行性分析

(一)物理学科与劳动教育高度契合

二者的契合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 内涵统领性

劳动教育统领性通常表示在意义上的统领,而非内容。尽管不是物理教材中的重要构成,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具有核心内涵的重要地位。劳动教育统领性中有着极为丰富且与物理联系密切的劳动素养,基于更高劳动效率的要求,很多行业会借助有关物理知识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而劳动教育也一直蕴含有自然科学服务人类自身的教育理念。此外,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可指导学生完成物理知识的学习,并逐渐形成正确、严谨的学习态度,自主探索物理教材中未涉及的领域,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内涵统领物理学科,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知到劳动的意义,从而察觉劳动内在、外在价值,为物理学习奠定基础。

2. 内容嵌套性

无论是物理学科,还是高中其他科目,均可渗透勞动教育思想,并嵌套其中,实现学科教育价值、意义的全面发挥。物理学科有着双重特点即人文属性、自然属性,对劳动教育进行合理拆分,可发现“劳动”原本便属于自然,而人是劳动的主体,教育又表现出极强的人文性,由此可见,物理学科、劳动教育能够完美嵌套。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物理观念,再结合劳动实现生活中难题的有效解答,利用劳动实践做到解题过程的全面转化。这种融合性教学方法既能够凸显出劳动教育的内核价值,还可发挥出物理学科综合价值,二者相互适应、相互渗透,可构建出科学且具有丰富内涵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物理教材中蕴含丰富劳动素材

要想在物理教学中实现劳动教育的有效渗透,则需始终以教材为基础,做好内部知识点的梳理工作,探究出与劳动教育相关联的素材,以此增强融合教育的可行性。同时,教材中多样劳动教育素材的存在也为融合教学途径提供更多选择。以鲁科版教材为例,重点梳理三类内容即和劳动教育有关的物理知识、反映劳动活动的插图、物理学家研究贡献。比如,在学习摩擦力时,教材中的内容描述为:打开瓶装罐头封盖时,会借助开瓶器,涉及的与劳动相关物理知识是开瓶器内层整体凹凸不平,可增大与封盖接触面的摩擦因素,只需施加相同的力,便会起到增大摩擦力的作用,从而方便封盖打开。这一物理知识能够揭示劳动现象,还与生活有较大联系,易于学生学习;授课自由落体时,涉及伽利略实验方法的讲解,同时又包括斜面实验插图,间接说明科学家通过无数次的尝试与实验得到相应的物理研究成果,使学生认识到劳动、实践的意义,并在物理学史的深入解读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精神内涵,也是开展劳动教育最优质的素材。

四、 劳动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教材分析实现劳动因素渗透

由于劳动教育与物理学科具有较高的契合性,因此,教师需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找出教材与劳动教育衔接点,为劳动教育的融合提供有力支撑。一般来说,教材中涉及的很多物理现象、原理以及实验和生活存在密切联系,教师需着重调查学生在生活中的劳动经历,设计出极具劳动色彩且易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借助所学内容组织学习训练,实现劳动教育的自然渗透,还能够起到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作用。

例如,教学“机械功”时,教师可先与学生一起解析功率、机械效率等理论性知识,再结合真实生活案例,实现引导性教学:在学习中花费的时间越长,所取得的成绩会越好吗?问题的提出会引发学生思考并产生共鸣,说出不同看法。达到预想引导效果后,教师便将话题转移到机械效率计算公式教学上,以滑轮组竖直提升重物做功为教学案例,实现额外功概念的顺利引出。理论知识教学期间,可适时融合劳动教育内容:机械效率越高,有用功所占比例越大,额外功越少,这一规律在生产劳动中是否适用?鼓励学生利用生活案例进行回答:建筑施工期间,与传统人工搬运的方式相比,吊车运送水泥的工作效率更高;开展农田灌溉工作时,人工提水浇灌既耗时又费力,但若使用机械设备,可减少物力、人力的投入,还能够大幅提高浇灌效率。引导式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举例的方式帮助学生生成劳动观念,而教师则需鼓励学生转换角色,以工作者的角度提出省时省力的劳动方法,促使劳动效率进一步提升,间接强化知识点教学效果。

(二)教材讲解实现劳动技能传授

高中生缺乏丰富的劳动经历,但却对劳动有着独到的见解,因此,教学期间,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征,注重学生劳动方法与技能的传授。这是因为学生所接触的劳动较为单一,且未生成劳动与学科对接意识,若教师能够在物理教学时凸显出相应的劳动任务,鼓励学生利用学科知识进行劳动实践,可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通常来说,学生在生活劳动研究方面有着强烈的兴致,教师可加以适时引导,针对不同劳动现象找出与之相匹配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有助于学生探索思维的激发,久而久之,学生学科综合能力会大幅提高。例如,讲解“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教师应先带领学生学习动能概念,完成讲解教学后,要求学生结合概念内容说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布置相应的教学任务即是否可以在生活中进行实验验证。充分思考与相互讨论下,一些学生会给出讨论结果:车辆运输货物过程中,若货物重量较大,车辆行驶中产生的动能也越大,行驶速度逐渐提高时,动能会呈上升变化趋势。学生发言结束后,由教师做好总结,并在黑板上写下公式EK=12mv2。为带给学生更为真切的体验,教师可以准备相应的道具,让学生在课堂上操作。若教学条件存在限制,可借助教室中物体如水桶,让学生扛起,通过改变前进速度来体验动能的变化。生活中包括多样化劳动形式,教师可充分利用并制定具有科学性的实验方案,为学生实验操作提供机会,帮助学生获取更多劳动体验。鼓励学生加以深入探究,在体验中挖掘物理知识,生成对物理学科全新的认知,并做好积累,有助于物理学科的深层次学习。

(三)结合实验开展劳动操作活动

物理学科中有着极为丰富的实验内容,需执行相应的实验操作才能够得到较为准确的实验结果,而实验过程亦是劳动过程,要求教师能够在适当时机对接物理实验与劳动教育,确保实验教学有效。尤其是与生活有关的物理实验任务,需结合生活要素进行操作,这类实验可看作一项极具创造性的劳动。为保证实验过程中劳动教育的有效渗透,并高质量完成劳动学习任务,教师应加以正确指导与教育,助力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提升。

例如,授课“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时,教师可制定相应的劳动实验任务:为将一件货物抬高至指定高度,需由两人合力进行,但两人所处位置不同。借助绳索向物体施加牵引力,将物体拉至规定水平线处。已知前提条件,提问:“如何确保物体放置精准?”此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利用教室或实验室中物体开展模拟实验,亲自感受运动合成与分解过程。劳动实验任务下达后,学生会在第一时间进行组对并收集前提中的实验材料,着手于实验操作的开展,而教师则应跟进观察,了解各组实验进度、流程等,加以适当提示,确保操作准确性、科学性,增强实验结果可靠性。实验过程中,学生实验材料的尋找与操作执行均可视为一种劳动表现,而劳动任务的提出也为学生创造了物理学习、研究的机会。且这一实验不需要较高的环境条件作为支撑,材料获取便捷,能够实现实验流程的秩序推进,并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相关物理概念的深刻内涵。

(四)习题编写注重劳动教育体现

物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课程结构较为复杂,为确保学生做到物理知识的正确、有效理解,教师通常会选择习题演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内化所学内容。几乎所有学科的考核都是以习题的方式进行,并以考核结果为依据划分学生学习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加强对习题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习题解答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回忆、复习所学物理知识,避免学习形式化,还可实现知识的熟练掌握与应用,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并大幅提高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将劳动教育融入习题编写工作中,做到题目阅读、解析时劳动内涵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有助于学生劳动教育思想的形成,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劳动教育常态化。此外,在编写题干时融合生活化劳动教育素材,可增强学生对习题的熟悉感,削弱学生对习题的厌恶心理,再加以劳动生活场景、物理情境的结合,有助于难点的正确、快速解决,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并达到培养学生物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效果。

习题编写示例如下:建设人员通常在高温、严寒等恶劣条件下开展建筑工程施工,且具有较大风险。施工期间,一块位于六楼的砖石掉落并砸在施工人员头部。现已知,该名工人全程佩戴安全帽,砖石接触到安全帽时,可在某种程度上减慢速度,再以接触时速度的0.1倍弹起并掉落至地面。砖石质量2.5kg,安全帽可承受4900N冲击力,六层楼高度为18m,砖石掉落时,与安全帽接触时长0.02s,工人身高175cm,问:工人是否有生命危险?

(五)跨越学科打造劳动联教模式

物理教学时,教师应重视STEAM教育理念的全面渗透,打造多学科跨越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多个学科相互对接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但需注意的是,應保证各融合学科表现出较高契合度,同时,还需积极落实专业调研工作,以此探寻出多个对接融合点,并制定相应的跨学科学习任务,搭配劳动教育,为学生设计出丰富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学科与学科融合、学科与劳动教育融合可从根本上增强高中生劳动体验,并使其正确认知各学科,有助于融合性教学效率的大幅提升。

高中生对劳动有着不同的理解,而怎样达得到预期学科融合效果,是教师需重点思考的内容。授课“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时,教材中知识便与很多学科有关,包括数学、工程学、科学等。对人造卫星在宇宙中运行内容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侧重于第一、二、三宇宙速度等知识的解读,在此基础上,细致分析力学发展历程,并站在理性的角度介绍科学家的劳动贡献。通过以上内容的讲解,可对学生造成强烈的感官冲击。紧接着,教师应带领学生推出天体质量与密度、万有引力对科学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等内容,以此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依靠的是劳动者的执着精神,只有深入探索科学领域,才能取得丰富的科学成果,助力科学事业的发展。在此期间,为进一步调动起学生的主观意识,教师可提出具有思考意义的问题:如何让卫星获取初始速度,并确保其始终以设定轨道运行?学生思考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放映与卫星运行有关的动态图片,鼓励学生细致观察,尽可能从中获取到有价值的信息,实现问题的有效解答。由于学生对卫星运行与研制方面接触较少,认知不全面,但这种依据卫星运动而思考的教学方式可使学生感悟到科学家不懈探索的精神,而教师只需以此为基础加以引导,便可深切体会科学家无私奉献精神,在正确指引与渲染下,有助于学生热爱科学、甘于奉献精神的培养。

五、 结语

为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从真正意义上强化高中物理教学水准,要求教师深入探究物理学科与生产劳动彼此间的关系,并明确物理教材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价值,做好教材分析、挖掘工作,以此总结出各类劳动教育因素。再通过教材内容的精细化讲解,以此锻炼学生劳动技能,注重物理实验活动的开展与教学,鼓励学生自行准备实验材料,实现对劳动体验的深刻感悟,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加快物理学科、劳动教育融合进程。

参考文献:

[1]陈辉.探究劳动教育在STEAM主题实践活动中的融合[J].读写算,2021(36):31-32.

[2]李永程.高中物理渗透劳动教育的教学范式探讨[J].广西教育,2021(34):138-139.

[3]张佩璇.基于劳动实践培养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1.

[4]金亮.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劳动教育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21.

[5]许月仙,袁海泉.基于劳动教育的高中物理试题命制策略[J].湖南中学物理,2020,35(7):86-88,47.

作者简介:汪国华(1983~),男,汉族,福建南平人,武夷山市第二中学,研究方向:高中物理。

猜你喜欢

物理实验劳动教育高中物理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高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物理实验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非常规”物理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与改革探析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新形势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