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高扬:用想象力缔造经典战机
2022-07-22邢哲王晗
邢哲 王晗
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飞行员王海驾驶米格-15战机,与美国空军在朝鲜上空搏杀鏖战,取得击落9架美军战机的非凡战绩。一时间,米格-15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战机。该型机具有高爬升率、高升限和小转弯半径等方面性能优势,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飞行员的操纵下,杀出了一道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米格走廊”。
作为“米格”系列战机的缔造者,苏联航空设计师阿尔乔姆·伊万诺维奇·米高扬曾创造诸多辉煌功绩,无论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大放异彩的米格-15,还是二代机中的翘楚米格-21,抑或是斩断“黑鸟”之翼的米格-25,都在20世纪空战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米高扬也因此被授予技术上将军衔,2次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勋章、列宁勋章。
“把制造飞机当成一生的梦想,然后一步步向它靠近”
当年,初入职场的米高扬,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机床工人,但他从未放弃制造飞机的梦想。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制造飞机的相关专业知识,不断为实现梦想积蓄力量。米高扬的努力付出,换来了一张苏联航空高校的录取通知书。此后,他在被誉为“培养空军专业人才摇篮”的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开启了求学之旅。
學习期间,米高扬和3位同学共同设计了一款小型体育运动飞机——“少年先锋号”。这架飞机重量只有250千克,最大飞行速度为130千米/小时,采用襟翼、前缘缝翼、减速板等设计来改善飞机的起飞着陆性能,并在当年被批准投入生产。
凭借出色的设计才能,米高扬如愿登上梦想舞台。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一家航空制造企业工作,这是苏联唯一的歼击机研制中心,负责人是著名航空设计师波利卡尔波夫。
虽然是一名新人,但米高扬总能提出一些大胆的设计构想,这位“总是有奇思妙想”的年轻人引起波利卡尔波夫的关注。
机遇悄然降临。一次,波利卡尔波夫“点将”米高扬,让他解决新型战机伊-153发动机过热问题。出乎众人意料,短短几周后,米高扬就研制出一款冷却喷管,有效解决了发动机过热问题。因此,他被破格提拔为伊-153的副总设计师。
20世纪初期,苏联航空工业被两个行业“巨头”垄断——图波列夫设计局和波利卡尔波夫设计局。后来,苏联军方意识到,苏军战机在性能方面已远远落后国外战机。为此,苏联军方高层决定起用年轻设计师,让他们发挥智慧与才能,打造出性能优异的新式战机。
在一份千人名单中,米高扬和搭档格列维奇脱颖而出。随后,苏联航空工业领导为他们组建了新的设计机构——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
“匹配时代的需求,
才能赢得时代的选择”
设计局成立短短3个多月,米高扬就交出第一张答卷——米格-1战机面世。
然而,当专家们看到样机时却十分失望——纺锤形的机头内部安装了水冷发动机,木质机翼和机尾插在金属机身的两侧,有人笑称“米格-1就像一台插上翅膀的发动机”。不少专家质疑,木质结构的强度不足以支撑飞机完成高速飞行。
在随后的验收试飞环节中,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米格-1顺利通过全部飞行测试,实用升限12000米,最高飞行速度达600千米/小时,一举刷新苏联当时的飞行纪录。
二战结束后,喷气式飞机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成为欧美等国竞相研发的对象。对于传统螺旋桨式飞机而言,喷气式飞机的出现是一场“降维打击”,技术性能上的全面碾压,预示着喷气式飞机的时代已经到来。
“匹配时代的需求,才能赢得时代的选择。”米高扬决定将研发方向瞄准喷气式飞机,可是当时苏联一部分保守派设计师认为,研制喷气式飞机费用高、难度大,技术存在诸多未知风险,贸然进军陌生领域并不是稳妥做法。米高扬却认为:“喷气式飞机就像一张全新考卷,有无数的空白需要勇敢者去填写。”
创新的激情被点燃后便一发而不可收。起初,他打算像设计螺旋桨式飞机那样,在两侧机翼下方分别安装一台发动机。通过计算,他发现这样的机身结构会导致飞机在高速飞行时阻力大大增加。反复思索后,米高扬决定把发动机安装于机身内,这样不仅减小了空气阻力,还可以在机翼上方安装襟翼和副翼,从而提升飞机的机动性能。1946年,苏联第一代喷气式战机诞生,被命名为米格-9。
“米格”取自创始人米高扬和格列维奇姓氏第一个字母,在俄文中有“一瞬间”的意思。对个人而言,“一瞬间”意味着时间转瞬即逝;而对一架战机来讲,“一瞬间”则代表着更高更快更强。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只有飞得越快的飞机才越先进。米高扬更希望米格战机兼具速度和高度,这才是未来空战的需要。更高更快更强也因此成为米格战机的鲜明标签——
第一代喷气式战机米格-15,最大飞行速度为0.88马赫,实用升限15544米,它依靠高爬升率、高升限和小转弯半径等方面性能优势,在朝鲜战场,曾创下1架米格-15击落23架敌机的空战纪录;
米格-19是第一款配备减速伞的米格战机,在当时创造了1.3马赫的飞行速度纪录,成为世界上第一款量产的超音速飞机;
第二代超音速喷气式战机米格-21,最大飞行速度可达2倍以上音速,主要用于执行高空高速截击和侦察任务,一度成为50多个国家空军的主力机型,前后共生产了10000多架,被称为“空中AK-47”。
一系列“爆款”产品诞生,使“米格”系列战机与美国的F系列、法国的“幻影”系列战机并称为“世界战机的三大支柱”。
“通过合理搭配,
整体能力远大于个体能力之和”
“通过合理搭配,整体能力远大于个体能力之和。”这是被苏联航空设计师奉为金科玉律的“米格-25效应”。
20世纪60年代,米高扬主持设计的米格-25战机在爬升高度和速度等方面性能出色,完全超越了美国战机。这时候,不少美国和欧洲航空设计专家猜想,米格-25战机一定应用了很多新技术。
1976年,美国得到一架米格-25战机,他们立即对这架战机进行拆解分析。可结果令他们惊讶:战机的机身材料、零部件很普通,有些技术还达不到同时代美军现役战机。专家恍然大悟:米高扬用一堆个体功能一般的零部件,组成了整体性能优异的战机。
格列维奇比米高扬年长10多岁,曾在法国高等航空学院留学,主持设计了苏联第一架旋翼机。两人性格迥异:米高扬血气方刚,精力充沛;格列维奇学识渊博,性格稳重,二人优势互补,成为航空界“最佳拍档”。
苏联飞机设计局常以总设计师名字命名,但米高扬对格列维奇十分敬重,坚持在设计局命名上加上格列维奇的名字。这是苏联唯一一个以两人名字共同命名的设计局,设计的飞机也顺理成章地用他们的姓氏字头合起来命名——“米格”。
米高扬的成功同样离不开老师波利卡尔波夫的指导和帮带。为培养这位航空界天才,波利卡尔波夫倾囊传授航空专业知识和飞机设计经验。
在研制米格-1过程中,米高扬借鉴老师的设计理念,采用封闭座舱和收放式起落架来减少机身阻力。可在试飞时,发动机过热问题使米高扬头疼不已。关键时刻,波利卡尔波夫给他提出改进意见,米高扬立即组织设计人员安装新型散热器,最终将发动机过热问题彻底解决。
米高扬常说:“只有一个融洽的团队才能让员工有归属感,才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工作中,米高扬对设计师要求极为严苛,他会不顾情面直接指出他们的问题;生活中,米高扬又极其随和,还不失幽默。在这样良好的工作氛围中,设计局培养出一大批航空设计人才。
“人生的价值,要用深度而非时间衡量。”几十年不分昼夜的工作,使米高扬积劳成疾,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都在与时间赛跑,用燃烧自己生命的代价,去照亮那个时代。时至今日,他的科研成果仍被航空领域广泛应用。
(依依摘自2022年2月18日《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