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特鲁里亚人墓中精奇

2022-07-21桂祎明

大学生 2022年7期
关键词:伊特墓室墓葬

桂祎明

在昏黄的灯光下,我沿着铁楼梯逐级而下,每一步都感受到明显的晃动,正和着我一步步深入伊特鲁里亚人墓地时内心的震颤。

考古学家将人类古代文明划分为三期: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用以研究信史出现以前的时代。伊特鲁里亚人的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00年,是亚平宁半岛上的一支原住民,在罗马城建立以前数百年就居住在意大利中部地区,直到公元前27年才最终并入罗马帝国。它持续的时间几乎与南欧铁器时代重合,是前罗马时代最重要的古代文明,曾凭借卓越的冶金技术从邻近文明中脱颖而出。尽管地处亚欧大陆,但他们的语言并不属于印欧语系,而是一种已经消亡的孤立语言,人们对它还知之甚少。

墓地位于罗马城北100公里的小镇塔尔奎尼亚,它所在的山头被称为蒙特罗齐。当时我身居罗马,正在读考古学的硕士,恰好在一本书上看到了这座世界文化遗产的介绍,当然要去一探究竟。

为了保护墓道原本的石阶不被访客踏坏,工作人员在其上加装了供人通行的步道。墓道由大石块垒砌而成,许多地方的墙灰已经脱落。为了加强稳定性,设计者将墓道顶做成了拱形,就像地铁隧道一样,在顶部还看得到后期用混凝土修复、加固过的痕迹。

阶梯的尽头被一扇铝合金大门拦住了,玻璃窗后方紧锁着一片漆黑——那应该就是墓室了。侧身一看,在阴凉的、还有几分潮湿的石墙上挂着一个牌子,英意双语配着图标,示意访客手动打开墓室门右侧的按钮。

按下电钮,窗内黑暗散尽,透过玻璃,神秘的世界被瞬间点亮。

只见墓室顶部呈两面坡、中间平的梯形结构,据说当地先民建设墓葬时模仿了民宅的样式。墓顶大多装饰着几何图案,有彩色的棋盘格、朱红色的条带、圆环圆点等纹饰。壁画是这片墓地的精华,每座墓葬的壁画内容各不相同,但又呈现着相似的风格。

每当走进一座古代墓葬,我都会本能地将自己的感官调节到最敏锐的一档。首先,我会抬头望望顶部有没有被打开的痕迹,因为绝大多数的考古工作都是以“探方”的形式进行发掘,也就是需要从地面向下一层一层地揭开覆盖其上的土壤。许多墓葬都是先“大揭顶”,然后再将天花板复原回去的。这样做主要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量,年代久远的墓葬一旦发生塌方,身处其中的工作人员将十分危险。

墓葬的结构形制是我非常关注的一点。例如它使用了什么样的建筑材料,是砖砌还是石头砌的,在缝隙中有没有浇灌灰浆。有些地方进行建筑活动的时候是不使用灰浆砌缝的,大石头本身的重力和摩擦力就足够保障建筑的坚固。还有墓道和墓室的空间位置,墓内有几间墓室、有没有壁龛、耳室之类的附属结构都是我留心之处。因为这些建筑结构方面的信息,就是古人留下的“密码”,能够帮助我建构出当地人丧葬制度的轮廓。

了解了基本的信息,我开始把目光聚焦到墙壁上。能够供人参观的墓葬要么有宏大的结构,要么有精美的壁画、雕刻。如果壁画内容是世俗题材的话,会更能勾起我的兴致。因为宗教题材总是大同小异,不外乎圣母升天、末日审判、佛本生故事、佛陀讲经之类,而世俗生活的题材所涵盖的内容则是无穷无尽的,可以看到古人生活的众多场景。这一点在埃及的墓葬壁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他们的壁画色彩保留最好,题材也最为广泛,甚至能看到制作面包、渔民晒渔网、造船、解剖猎物等场景。

在塔尔奎尼亚的古墓中,正对着大门的墙壁是整座墓室的视觉中心,这片区域的构图题材往往跟墓主人的生活紧密关联。壁画保存比较完整的如“豹子墓”,它得名于墙壁正上方梯形区域里的两只花豹。豹子的肌肉十分健硕,抬起一只前腿,张开大嘴,吐出舌头,动感十足。在豹子下方描绘了三对青年男女半卧在床上,仆人站立在一旁侍候。这种床有点类似于我国的罗汉床或者大炕,在一侧有个靠背,人物身下垫着网格图案的褥子,床下还装饰着植物纹饰。在每一张床的另一边都种植着一棵桃金娘。画面中的男主人都赤裸着上半身,肤色棕红,女主人则全身穿衣、肤色白皙。这似乎暗示着男性作为主要的体力劳动者,会将皮肤晒得黝黑。他们的头上还都戴着地中海常见的花环。在希腊罗马文化中,月桂冠象征着智慧、胜利与荣誉,人们相信这种传统来自于太阳神阿波罗与达芙妮的传说。从这个细节可以窥见古希腊文明对伊特鲁里亚人的巨大影响。在意大利,大学毕业生至今还会戴上月桂冠参加毕业典礼。2004年雅典奥运会运动员领取奖牌时更是要戴橄榄枝,这种习俗能够追溯的历史分外悠久。其他壁画的题材还有狩猎、打鱼、乐舞、杂技、社会生活等,甚至还有许多家庭生活的场景。

此处墓葬的精彩不仅仅在地下,走回地面上,我也有许多发现。

墓葬所在的镇子是位于小山丘之上的,它距离当地火车站有5公里,中间以国道相连,鲜有通勤公交。幸亏我从家中自备了自行车,用“火车+自行车”的组合才顺利到达,我来时蹬上坡路还费了好大力气。古代的伊特鲁里亚人选择在这里定居,一定有军事防御方面的考量。在群雄并起的时代,想要守住自己的部族不得不借助大自然的力量。如果他们在平原定居,可能提早数百年就要被南方的邻居罗马人吞并。在中世纪时,这里还筑起了城堡,我也正是穿过一座老城门方才得以进入镇子中的。

放眼阳光照耀下的草坪,只见一个个“石蘑菇”散落其间,那是伊特鲁里亚人早期的墓葬形式,确切地说,那些都是“骨灰盒”——在公元前八九世纪的时候,当地人的殡葬方式以火葬为主流。在那个时代,对死人进行火葬是一件十分费力的事情。当时人类使用的主流燃料是柴薪,火焰温度并不高,加之人体内含有大量水分,将尸体烧成骨灰需要耗费大量的木柴和漫长的时间。

墓室中的棺椁和随葬品都陈列在地上的博物馆中。

走进博物馆时,我向售票阿姨出示了自己考古学专业的学生证,她照例在机器上打出了免费票。意大利学习考古、建筑等专业的学生有个特权——参观全国的历史建筑、公立博物馆等几乎都是免费的。

走进博物馆,只见一些棺材蓋子作为重要的展品,被放在很显眼的位置。走近细瞧,上面往往雕刻着墓主人左侧卧的形象,服饰衣着的褶皱线条也十分流畅,与我们东方人熟悉的卧佛形象有几分相似(但卧佛通常是右侧卧)。这种根植在西方艺术体系中的写实肖像传统,随着后来的亚历山大东征等一直传到东方,中亚地区甚至开启了“希腊化”时代。

在博物馆陈列的陶器中可以看出,希腊风格的黑皮陶在塔尔奎尼亚已经十分流行,装饰的素材也与希腊地区生产的无异——大多是狩猎、仪仗、动物、运动,等等。

参观临近结束,热情的售票阿姨还拉着我寒暄了几句,问我是哪国人,为什么学考古等。意大利人总是分外热情,见到外国人默认使用英文交流,发现我能使用意大利语进行交流时,更是分外欣喜。

责任编辑:马春梅

猜你喜欢

伊特墓室墓葬
“啸”乐考释——以唐太宗妃韦氏墓室啸伎壁画为中心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福伊特集团成功完成对拓斯克公司的收购
杂牌军大战伊特城堡
墓葬中的女人
墓室探秘
福伊特造纸亚太区网店Webshop首单交易成功
福伊特集团持续推进转型步伐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