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海妮: 这个“家”温暖冬奥志愿者

2022-07-21陈海妮陈晨贾倩颖

大学生 2022年7期
关键词:筒仓总部冬奥

陈海妮 陈晨 贾倩颖

陈海妮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本科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全国被授予此称号的共148人)。从2021年10月11日至2022年3月16日,她全程参与了赛会的志愿服务工作,在北京冬奥组委总部任志愿者主管。

走进冬奥

2021年9月29日,我第一次踏入首钢园,熟悉一下将要开始志愿工作的环境。秋分已过,但这天仍很温暖,园区里一片绿意。

总部志愿者经理带着我们几位同学参观了园区。十多年前,为了首都的碧水蓝天,庞大的首钢迁走了。如今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举办,带动了首钢工业园区的复兴,原来的炼钢设施或改造成奥运场馆,或成为奥组委办公之地,或被建成了现代化博物馆。

身姿巍峨的3号高炉,保留了主体高炉部分和热风炉等核心构筑物,变身为冶金博物馆。站在3号高炉七八十米高的顶端玻璃观景台,一眼望见的滑雪大跳台“雪飞天”,除跳台本体外的设施全部来自原冷却塔遗产,它是冬奥历史上第一座工业遗产直接再利用的竞赛场馆。

蓝天下,园区里,自然景观、工业朋克风与冬奥元素融合在一起,“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印在了我心中。

这天,我第一次见到了“筒仓办公室”。这座高30多米,直径约20米的钢筋混凝土圆筒,原是储存铁矿石的,现在被改造成了6层的办公楼。筒仓被镂空雕刻出诸多圆孔状窗户,便于引入自然光线,同样体现了绿色设计理念。

在首钢园。园区里,自然景观、工业朋克风与冬奥元素融合在一起,“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印在了我心中

走进筒仓,冬奥气氛浓厚,满眼照片、时间节点图、海报等,工作人员都已进入“战斗状态”,打印机声、讨论声、电话声,声声入耳,完全没人意识到我们几人的到来。半个月后,作为最早一批上岗的志愿者,我再次踏进筒仓,也像他们那样忙碌起来。

156天,全程参与全程忙

从2021年10月11日至2022年3月16日,我是“志愿者的志愿者”,服务总部的400余名志愿者。这156天,紧张忙碌。我经常是早上不到8点便坐到办公室的电脑前,晚上八九点才离开。在赛会期间,加班到凌晨更是常事。最忙的时候,我能同时听到很多人喊我的名字,生活求助、防疫物资和激励物资的发放、信息统计和反馈——各种问题。

上班没几天,我的手机就“爆炸”了。总部400余名志愿者在12月中旬上岗前,要完成23门线上课程的学习。相关安排的邮件发出后,半个月里,我每天都要打几十个电话,回复无数条微信。没收到邮件、登不上系统的,打来电话,回复:“预留的邮箱号正确吗?”“是不是被扔进了垃圾郵件?”迟迟没有学习进度的,发微信问:“目前还没有开始学习的原因是什么?”……同样的话一遍一遍地说,同样的问题一个一个解决。终于,表格里几百上千个问题一一清零。

随着冬奥的临近,工作也更加忙碌。

一天傍晚,一辆满载着保障物资的大卡车抵达筒仓办公楼下,当时正在办公室工作的我们4个男生和8个女生迅速放下手头的工作,切换到了搬运工角色。我们将货物一箱箱地卸在小推车上,每辆小推车堆放5到6箱,然后拉到地下一层的仓库中。由于推车的数量有限,为了能尽快搬完,有的志愿者干脆直接人力运输,从车上搬起两大箱就朝筒仓走去。此时天已黑,气温降到了零下五六摄氏度。我们在筒仓进进出出,寒风中,额头竟渐渐沁出了汗珠。有的男生更是脱掉了羽绒服外套,不一会儿双手和脸颊都变得通红。“我戴手套了,分你一只!”不知是谁喊了一句,男生却摇了摇头:“不冷。”可能连他自己也分不清,那通红的脸颊,到底是冻的,还是热的吧。

我们12个人,近百次的往返,搬运了1500多箱。仓库塞得满满当当,许多箱子几乎挨到了天花板。

忙碌着,100来天过去了,2022年2月4日,冬奥会开幕了!“统计和上报核酸信息,搬运、发放物资……”这是我当天的工作日志。从白天忙到深夜,开幕式进行时,我也只能偶尔瞄一下电视机屏幕,“见证”正在上演的精彩。看见在场上穿着羽绒马甲尽情跳跃,拼命挥舞双手欢迎各国代表团的志愿者标兵,偶然瞥见在观众席上维持秩序的几抹“天霁蓝”,我很释然。前方是他们的赛场,而作为“志愿者的二次方”,后方是我们的舞台。

当然,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2022年除夕,还有一些数据没有整理完,我正苦恼着,几位志愿者主动表示明天要来冬奥组委加班。从大年初一到初三,这几位同学每天到岗。只要有需要,志愿者们就会一直坚守。

在每一个有志愿者服务的竞赛、非竞赛场馆,都设立具备休息、学习和团队建设功能的“志愿者之家”,北京冬奥会的这一举措在冬奥史上是第一次。

志愿者之家里的留言墙

志愿者在搬运物资

被授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称号

温暖的家

在每一个有志愿者服务的竞赛、非竞赛场馆,都设立具备休息、学习和团队建设功能的“志愿者之家”,北京冬奥会的这一举措在冬奥史上是第一次。在赛会尾声,一位志愿者写来一封信,其中有句话:“感谢志愿者之家的家人们,你们是最温暖的后盾。”

总部400余位志愿者同学的“家”在筒仓地下一层,宽阔的房间有着不同的功能分区:防疫卫生区、心理辅导区、学习阅览区、会议办公区、休息活动区和物资储藏区。

自己的“家”自己布置。绿植布满窗前和各个角落。房屋中间摆放分别用来办公、休息和心理咨询的三张白色大长桌,这里也是整个志愿者之家面积最大的一片区域。我们还在办公区旁设立了一排背景墙,最醒目的是由照片组成的“BHQ”(北京冬奥组委总部)字样的志愿者微笑墙,墙上是每个人的生活、工作照,记录着他们与冬奥的点点滴滴。志愿者微笑墙旁边贴着由我们自行设计的“家”的标志。设计本标志时,首钢的建筑给了我们灵感,3号高炉图案由总部六所志愿者来源高校的英文缩写组成,各个学校校徽的颜色对应填充进去。

总部志愿者有400余位,在志愿者之家具体操办“家”事的有十几位,我是四名主管之一。我们时刻想着让“家”更温暖。如何做到?那就把工作做得细一点、再细一点,做到“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起初布置志愿者之家时,我提议留一面“留言墙”。“留言墙”一诞生,志愿者们便欢乐地隔空对话。有“组委饭菜真好吃”的纯真快乐,有“冬奥开幕啦”的激动心情,也有“感谢缘分让我们相遇”的惺惺相惜,还有“小雪花们,一起加油”的鼓励……同学们像家人一样分享着生活中的点滴。

在志愿者之家讨论工作

午休时,我都会看下留言墙。一次看到了粉红色便笺纸上的几个字“好想喝可乐”,我笑了笑,顺手拿起了签字笔,在旁边写“会尽力安排哦”。第二天我就搬来了两大箱可乐,圆了他的“可乐梦”。赛时阶段,很多志愿者留下了“想要激励徽章”的愿望,我立刻反饋给了老师,几天后可爱的冰墩墩小徽章便来到了,大家一阵欢呼。当然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有人留言“好想要大的冰墩墩”,但由于商店出现了排队太长、货品不全的情况,已经闭店,我只能无奈地在旁边写下“园区内特许商店已闭店”。虽然不能解决每一个诉求,但倾听你的心声,有问必答,并尽力满足你的愿望,这就是“家”。

小年这天,窗外寒风凛冽,数十名志愿者汇聚在温暖的志愿者之家,坐在一起“剪雪花”。拿着雪花图纸,志愿者们或小心翼翼或得心应手地沿着轮廓裁剪。有人剪错了“哎呦”一声,也有人很快就剪完,举起蓝色的小雪花得意地向我们展示。剪完后,大家将数十朵形态各异的蓝雪花粘贴在了瓷砖地面上,一时间,冬奥氛围,家的味道扑面而来。

今年的元宵节正处于冬奥会期间,节前一天,志愿者之家里热闹非常,大家忙中偷闲,讨论着怎样让寒假没能回家的志愿者们过好节。我提议:“要不我们办一场集体生日会吧,其他人也可以一起热热闹闹地吃蛋糕。”大家都赞同。

说干就干。首先,根据志愿者信息表,通过“身份证号”一栏整理出当月生日的志愿者名单。接着,连夜为大家设计电子生日贺卡。为了让祝福语凝练而真挚,我前前后后改了许多版。最后,我在每一张贺卡都写下:祝您在新的一岁,于冰雪中绽放,在志愿中发光。制作完成后,我通过邮件一一发送给了大家。这时已近凌晨。

除了生活上的关心,志愿者之家还是同学们学习和接受心理咨询的地方。在休息时,志愿者会像家人一样围坐在桌前,互相倾诉着值夜班的疲惫、学习与志愿服务的难以平衡、不能回家过年的遗憾……我们先是默默倾听他们的烦恼和委屈,然后也同样聊起自己曾遇到的困难,分享自己提高效率或是缓解疲惫的方法。如果问题还不能解决,我们会及时请我们的“大家长”——志愿者经理与同学谈心,并协调解决值班和轮岗等实际问题,让每一位志愿者都感到被理解和被尊重。

按格言成长

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我觉得也可以借用这格言说说我在这段志愿工作中的成长。

与语言服务、交通指挥等业务领域的志愿者不同,我们志愿者业务领域的工作种类繁多,包括人岗安排、信息统计、宣传激励、后勤保障等,往往上一分钟还在搬运和清点物资,下一分钟就接到紧急任务,比如上报某领域所有志愿者的信息。这要求我们“快”,首先是快速切换工作模式,其次是凭借对文件的熟悉和对表格公式的应用,在众多文件中尽快查找并汇总所需要的信息,不耽误其他部门后续的工作推进。

北京冬奥组委总部是“冬奥工作大脑”,总部志愿者工作要求也“高”,特别是要注意细致和准确。

刚开始志愿工作阶段,我和同事的主要工作之一是统计和整理总部几百名志愿者的信息。这个看似简单的重复性工作,对工作者的细致和耐心要求却极高。在赛会开始前,志愿者的数量和服务领域常会有变动和调整,上岗志愿者的疫苗接种和核酸检测信息更是需要不断实时更新。我每天要打数十通电话与出现状况的志愿者逐一沟通。很快,我们成了“行走的花名册”,几百名同学的名字、配岗,乃至来源学校等都烂熟于心,随便提到一位志愿者,便能脱口而出:“XX大学,XX领域,XX岗位。”一点儿也不会错。

仅靠细心还不够。志愿者信息有十几项,除了姓名、学校和岗位,还有邮箱、疫苗核酸情况、是否闭环等,不少信息时常变动,有时会有几十张电子表格出现在电脑桌面上,找到想要的很费劲。

得找个高效的“强”法子。仔细研究了一番,我发现可以将几百名志愿者按照“工作类别”和“业务领域”作出两套分类体系。于是我在“工作类别”文件夹中,放入志愿者的上岗排班表、工作简报、领取物资登记表和疫苗核酸表等;在“业务领域”中,放入十几个业务部门分别对应的各种项目表格。这样,如果需要上报一周所有人的核酸情况,只需要直接打开“工作类别”,从中找到核酸统计表格。如果相关老师或上级部门急需语言服务领域的某项信息,打开“业务领域”就能看到所有与语言服务小组相关的分项目表格,直接找到并上报即可。除了方便,这种方法还有一个好处:能直观地发现哪一个业务领域团队没有上交某项文件,方便后期查漏补缺。

这156天的志愿经历,我受益颇深。我见识了超大型活动(赛会)是如何组织的。我觉得,“团结”至关重要。像我们总部志愿者中心,有十几个服务领域,三十多个岗位,人员众多,但是却严格按照从志愿者经理、志愿者主管到志愿者、志愿者助理的纵向工作体系各司其职,在志愿者经理的带领下进行工作讨论、项目开展和复盘,使场馆服务和保障工作井然有序。

我们的志愿者经理,每天的电话不断,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在与志愿者的相处中,志愿者经理更是“喊破了嗓子,跑断了腿”,叮嘱早班的志愿者添衣保暖,提醒夜班的志愿者注意安全,这些发自内心的关爱,激励着志愿者克服倦怠和焦虑。即使在志愿者班车安排这类小事上,他也会提前拟定好计划,在了解学生的值班情况后到各个高校踏勘,最后再明确地与高校团委、志愿者主管和司机师傅进行对接,将事情安排得精细、妥帖。通过耳濡目染志愿者经理的工作方式以及自己的工作实践,我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美好的大学时光,我赶上了2019年新中国70周年国庆,见证了2021年建黨100周年庆典,并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志愿者。作为“00后”,我成长在祖国蓬勃发展的时代,被赋予了“一起向未来”的机遇和勇气。冬奥志愿者的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以后学习和工作的不竭动力。

责任编辑:贾倩颖

猜你喜欢

筒仓总部冬奥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悦住冬奥村,保障展新观
RAYDATA总部办公室
Bloomberg欧洲新总部
Adobe总部改造
Dave&Bella办公总部
立筒仓通风效果的探索
大型筒仓布料与给料设施的应用现状与选型研究
联体筒仓爆破拆除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