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苏词纯喜悦

2022-07-21海丽

大学生 2022年7期
关键词:王定国心安清泉

海丽(兰州大学)

对古诗词的喜爱,从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阅读古诗词时,我能感受到纯粹的喜悦,就像是一泓清泉,滋养着心灵,在繁重的课业之下给自己的精神找到了一方栖息的领地。苏轼现存词有300多首,他的词作数量在唐宋词家中并不是最多的,但他的词就像一个聚宝盆,总能焕发出熠熠光彩,照耀我的成长之路。

在一定量的古诗词背诵积累的基础上,中学时代的我忽然对创作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校没有开设古诗词创作这门课程,所以想要学习就只能靠自己。阅读相关的诗刊和书籍、看关于诗词的电视节目、背诵并模仿名家诗词,就成了我接触和了解古诗词的最佳途径。苏词是我模仿的范本之一,但当时我只是单纯地喜欢苏词,还没有上升到对苏轼人生经历的共鸣。

读大学时,我对苏轼其人产生了兴趣,于是阅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也许这些都不足以概括这个伟大天才的全部人生。

这一时期,我对苏词的研读也更加全面深入。读苏词,能体会到他“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高昂兴致,也能明白他“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的孤苦心绪;在年少得意之时,他也曾梦想“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面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山河,他却感慨“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多年之后怀念亡妻,他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跟随他多年的侍妾朝云病逝,他写出“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的哀婉之辞。苏词中蕴含了非常复杂的情愫,有积极的,也有沉痛的,书写了高昂的意志,也记录了人生的低谷。

此心安处是吾乡

我的大学地处遥远的异地,在气候、语言、饮食、习俗等方面和家乡截然不同。想要真正适应一个新环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给我这个“异乡人”的触动非常大: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历经贬谪,写作此词时已离开黄州,友人王定国从岭南归来摆酒与他共饮。相传席间苏轼询问王定国的歌姬柔奴:“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奴的回答却出人意料:“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苏轼这个辗转流离的“过客”,于是写成此词。柔奴只是一个弱女子,但她柔中带刚,聪慧通透。乌台诗案中,王定国也受牵连,被贬岭南,柔奴毅然随行。她明白人生应求的是心安,心安之处便是家。

白居易的《初出城留别》中也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吾土》中也有:“身心安处为吾土,岂限长安与洛阳。”苏轼此词与白居易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我这个常年在外求学的“远行客”来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触是非常强烈的。苏轼此词写出了柔奴高尚的情操和坚毅的品质,更表达出词人的内心宣言。这种宽解对于词人本身和历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味良药。

我从学校往返家乡的火车旅程长达33个小时,需历经一个夜晚外加一整天,在第三天的早上五六点钟到站。空间上的距离并不是最大的困扰,对于当时刚刚成年的学子来说,心灵上的不适应才更加煎熬。苏轼借用柔奴的话表达“此心安处是吾乡”的道理,这也让我深思。鸿雁高飞,地阔天宽。天地的宽阔来源于内心的宽阔。适应异地生活,对于当年的我来说,也是人生中一次很重要的成长。经历了这段艰难的磨合期,人生才能有由量到质的飞跃。后来无论到哪里求学,对我来说都不再感到那么艰难了。

门前流水尚能西

从大学本科到读研之间有一场重要的洗礼就是争取保研资格。这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消耗战,从上大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已经打响了。取得保研资格需要种种条件,不仅分数要在全年级名列前茅,而且需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此外还需要各类奖状、证书、实习经历等的加持和辅助。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保研之战就是大学生读书生涯中的“大事”。很早之前就背诵过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与友人在游蕲水清泉寺时,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词。当时苏轼正处于被贬黄州的困顿时期,但他依然能保持乐观的心态。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评价此词:“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它同样也令我“神往”。承受巨大压力的人很容易与这首词产生共鸣。我在书签上题写的就是这首词的下阕,希望在热血拼搏的每一天都能看到它,为自己加油打气。历经3年不懈努力,在大四上学期我终于保研成功。一切皆有可能,正如词中所言“门前流水尚能西”。相信自己,脚踏实地,一直坚持下去,就会离自己的目标更进一步。

一蓑烟雨任平生

读研期间的新目标就是考博。如果说高考是“千军争过独木桥”,那么考博便是“争尺寸之地,辨毫厘之差”,这条路异常艰辛。考博可以报考多个学校,但也面临着被多次拒绝的风险。有时感觉自己已经准备了很长时间,几乎竭尽所能,但结果总是杳无音信。此时,我最欣赏的一首苏词浮现在脑海中,它就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葉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同样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但与《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相比,它的境界更为高远,思想更为豁达,情绪也更为平和。“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用它来形容苏轼遇雨时的心态和人生晚期的心态,再合适不过了。这种心态已经摆脱了胜利时的狂喜和失意时的落寞,达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禅意境界。历经人生大雨的洗礼,我在考博的湍流中成功上岸。成功固然欣慰,但已经没有当年那种孩童般的惊喜。也许体会苏轼宁静豁达、从容平和的境界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我依然愿意收拾行囊,携带一本东坡词,不断成长,向人生的下一站进发。

责任编辑:丁莉莎

猜你喜欢

王定国心安清泉
此心安处是吾乡
你在,就心安
清泉醋业
石上清泉
汨汨清泉:宁条梁“找水记”
此心安处是吾乡
一顿饭一处心安
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老红军王定国挥毫泼墨:“希望寄予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