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矿业”
2022-07-21中国地质大学校史馆南望兰台校史研习社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史馆 南望兰台校史研习社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望山校区西区有一标志性大楼,人们都习惯地称其为地勘楼。楼南面的一片开阔地就是地勘楼广场,这里是学校举办重大活动的地方。广场东南角是教一楼,西南角则是数理楼(原名基委楼),两楼之间有一条绿树掩映的开阔走廊,走廊两边整齐葱郁的灌木花坛中展示着63位有地大读书或工作经历的院士特写照片和个人简介。这里白天人流不息,晚上通明透亮,此处便是著名的地大院士长廊。长廊南口的两侧各有一块石碑,东侧一块正是“开发矿业”碑。
“开发矿业”碑是一块宽2.6米、高1.8米、厚0.2米的黄锈色花岗岩长方形石碑。石碑正面镌刻着毛泽东主席题写的四个大字——开发矿业,背面则刻有校歌《勘探队员之歌》歌词。
“开发矿业”题词的故事发生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
1950年2月17日,正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主席在启程回国前,于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接见了留学苏联的中国学子。这批学子是1948年经中共中央批准选送的21位优秀青年,他们学习机械、电子、航空及地质等不同的专业。其中有一位叫任湘,他是学地质的。
毛泽东主席亲切地询问每个人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特别对学习的专业问得很仔细。
在毛泽东主席同青年们谈话过程中,有学生提出:请毛主席为大家题词留念。
毛泽东主席欣然应允,给每个人都题了词。轮到任湘时,因为任湘手边没有带本子,他向大使馆同志要了两页白色公文笺。
毛主席问道:“你是学习什么的?”
任湘回答:“学地质的。”
毛主席又问:“在哪个学校?”
任湘回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金属和非金属矿产普查勘探系。”
毛主席略加思索,遂提笔书写,遒劲有力的“开发矿业”四个字,就落在那白色的使馆公文笺上。
学成归国的任湘带着领导人的厚望来到了北京地质学院。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当无数地质人从校园走向祖国大江南北,“开发矿业”成为了最能唤起他们共鸣而又激情澎湃的宣言。
南望山校区的这块“开发矿业”碑是2006年5月落成的。当年13841班的校友们在筹备毕业18周年同学聚会,他们决定共同为母校捐赠一件有特殊意义的纪念品。考虑到自己的专业是岩矿专业,他们决定纪念品要用岩石材料造一块石碑,碑刻内容要能体现地质人的灵魂,并有时代烙印。
经过全班同学的集思广益,他们确定正面刻上毛主席“开发矿业”的题词,背面刻上校歌《勘探队员之歌》的歌词,落款刻上班号和捐赠时间。他们从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福建省泉州市南安石井镇选取一块大且完整的优质黄色花岗岩,精心打磨刻制好石碑,连同两块花岗岩底座石一起运抵并安放在现址。
学校用石碑承载题词,与院士长廊一起,昂首挺立在地勘楼广场,挺立在教一楼和数理楼之间,这里是地大人每天上课的必经之路。无数青年地质学子在这里成长,从这里出发,将“开发矿业”的使命书写在自己的人生路上。
1959年,为了服务“两弹一星”工程,为发展祖国尖端工业、制造国家尖端武器培养专门地质人才,在“全民办铀矿”等口号的号召推动下,学校经上级批准正式设立了放射性稀有分散元素地质及勘探系,简称放射性系。但出于保密的原因,该系以代号命名,对外称地质矿产三系,简称“三系”。留苏归来的青年任湘被任命为“三系”副主任。
“三系”成立初期,专业设置包括放射性元素地质勘探专业、放射性矿产地球物理勘探专业和稀有及分散元素地质勘探专业,下设稀有分散元素教研室和放射性教研室。1962年,“三系”的专业由三个调整为放射性矿产地质和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探两个专业,下设放射地质教研室和放射物探教研室。
任湘在慶祝建校30周年(1982年)之际写的《三系的诞生》手稿
北京地质学院三系迁往成都计划(来自成都理工大学档案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展陈的“开发矿业”题词原件展柜
由于专业涉及的矿产资源保密程度高,我国稀有元素和放射性矿产资源丰富,并具有特殊的普查、勘探和评价方法,因而“三系”成了全院最神秘的系。
血脉赓续,精神传承。如今,在成都理工大学校园中也树立着一座“开发矿业”题词石碑,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石碑遥相呼应,见证着两校的兄弟情节。两所学校作为“开发矿业”使命承接的映照,院系相连,名师相牵。虽身处两地,但成都理工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却有着较深的血脉亲缘。早在1956年,成都地质学院成立时,根据国家地质部决定,地大(武汉)就将部分教师和干部注入成都地院。1958年,地大(武汉)石油系的一半师生也转入该校。
责任编辑:钟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