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光火石 壁上游龙
2022-07-21李婴来厉大亮才谨豪
李婴来 厉大亮 才谨豪
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工作者们走遍万水千山,将沧海桑田搬进博物馆。
1.电光火石
闪电岩又称闪电熔岩,是由于闪电击中地表,瞬间高温使矿物熔融后凝结而成的天然玻璃质岩石。它不属于沉积、岩浆、变质作用形成的三大岩类,是罕见的大自然产物。
2.古老麻岩
该片麻岩标本是目前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属于一种中深变质岩。岩石形成年龄为40亿年前,产于加拿大阿卡斯塔(Acasta)地区,也可称为阿卡斯塔片麻岩。这种片麻岩是在太古宙初,由冥古宙的基性地壳部分熔融、水化形成。
3.石上晶花
“石上晶花”整体上呈现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蕴,它形成于两期的碳酸钙沉积和结晶。“石”为岩溶溶洞的洞壁;晶花为在洞壁表面的细小沟槽等处,由聚集的富矿物质水缓慢蒸发而形成的成簇、针状碳酸钙结晶。
4.陨石造访
这块铁陨石标本是地大博物馆唯一的地外来客,成分为铁镍质,与地球的地核类似,重94.25千克。1956年9月,由北京地质学院53级赴广西地质局四八七队毕业实习的同学在野外地质调查时发现,他们克服极为困难的运输条件,将标本运回了学校。
5.壁上游龙
黄果树安顺龙的体长可达3米以上,吻尖、脖子和尾巴都很长,但头和四肢较小,仍然保留了陆生四足类的原始特征,几乎没有什么适应水生生活的改变。安顺龙活动的范围可能局限于浅海近岸区域,无法远到深海。海龙类在水中靠身体的侧向摆动前进,它们长着尖尖的牙齿,以各种鱼类为食。
黄果树安顺龙属于海龙类,繁盛于距今2.2亿年前的海洋,那时最早的恐龙在陆地上刚刚出现。馆藏的黄果树安顺龙标本保存极为完整,身体呈“S”形,姿态优美,是天然的“壁上游龙”。
6.头小颈长
马门溪龙是我国最著名的蜥脚类恐龙,时间在侏罗纪晚期,因化石首次发现于四川宜宾的马鸣溪(1952年)而得名。目前共发现6个种,出土的地点分布于四川、甘肃、新疆等地。在所有蜥脚类恐龙中,马门溪龙的脖子最长。相对于庞大的身躯而言,马门溪龙的头显得十分小巧,口中长有勺形牙。此中加马门溪龙标本颈长约12米,体长推测为25米,由地大博物馆于2005年采得。
7.鹦鹉嘴龙
鹦鹉嘴龙是角龙类最早的代表,生活在距今1.2亿年前,有9个种,是种数较多、分布范围较广的恐龙。鹦鹉嘴龙体型小巧,身长不足2米,两足行走,以植物为食。前后肢均有4个趾头,前肢略短于后肢。它有一个与鹦鹉相似的喙,因而得名鹦鹉嘴龙。个别保存精美的化石显示其身体覆盖有羽毛状物。
8.甲板恐龙
恐龙中的甲龙类身披“甲胄”,背部、脖子和尾巴上都有骨质的甲板。不同形状、不太锋利的钉状物和板状物围绕着脖子、肩膀,直到尾巴。甲龙类恐龙的头骨宽阔、坚固,肋骨与臀部骨骼接合在一起,以固定巨大的后肢和棒槌状的尾巴,尾端有尾锤。
标本展示的布氏克氏甲龙三副骨架,发现于距今约1.1万年前的辽西,是一种中等大小的甲龙,体长约3米。
9.巨型奇虾
奇虾类是寒武纪早期巨型食肉动物最重要的代表。帚刺奇虾虫身体扁平,呈流线型,头部有一对带柄的巨眼;前附肢固着在口器两侧的前边缘,躯干两侧具有11对桨状叶。口器呈圆环形,由32个外唇板所组成,可能不具内齿。未发现奇虾类内肢的存在,或可能已完全退化。
10.恐龙蛋巢
与爬行动物及鸟类一样,恐龙也在蛋巢中产蛋。由于恐龙的种类不同,恐龙蛋的差异很大,有的大如哈密瓜,有的小如鹅蛋。常见的恐龙蛋有圆形、椭圆形及长形。展示的标本是1亿年前的近圆形恐龙蛋和6600万年前的长形恐龙蛋。
11.史前古虫
古虫动物的身体通常分为前体和后体两部分,前体和后体经一狭窄的区域相连。
古蟲属的前体侧视呈亚四方形,表面光滑居多,有时具不明显分节。前体背部末端可见三角形鳍状突起,腹部末端有时亦具突起。
责任编辑:钟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