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画一株植物
2022-07-21廖博阳
廖博阳
大四上学期的选课过程中,一门名叫“生物学绘图技法”的课程引起了我的注意,同时吸引我的还有主讲课程的胡冬梅老师。
笔精墨妙,丹青不渝:与科学绘画的初识
胡老师是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高级实验师,谈及胡老师,人人赞她画技精湛。作为一名生物科学专业的理科生,我从未想到自己竟有机会学习和绘画相关的知识。怀揣着好奇与期待,我走进了胡老师的课堂。
胡老师要向我们传授的是一种名叫“植物科学绘画”的艺术。植物科学绘画是博物学绘图的重要分支,胡老师讲到:“古时候的人们为了认识鉴定各种草药和农作物,就将它们的形态画下来加以辨别,植物绘图也就这样诞生了。”
然而,植物绘图并不等于植物科学绘画,植物科学画是学术交流的媒介,既要画出外部形态,又要展示植物各器官的全貌、内部的解剖结构。除此之外,还要赋予作品艺术价值,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植物科学绘画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胡老师反复强调。
讲解完植物科学绘画的渊源,老师向我们一一展示了她的绘画作品。这些画作多为黑白墨线稿,只借助点线的勾勒变化,便将一株株植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令我不得不感叹这门艺术的精致巧妙。其中一幅“油松”更是让我瞠目结舌,A4大小的白纸上,容纳的是可高达30米的参天乔木,不仅如此,油松球果的各种形态,树皮的层层解剖结构,两针一束的针叶特征都被胡老师体现得淋漓尽致,整幅画作处处可见线条变化的动态美感。
“老师,这么一幅画,您得画多少线条,花多少时间啊?”我不禁疑惑地发问。
“这我就数不清,也记不得了,有时我白天在屋里画画,再出来就是深夜,画起来根本没有时间概念。”老师笑着说道。
一张张植物科学绘画,用无声的语言讲述物种的故事,用规范的符号破译植物形态的密码,使无数读者透过纸张看到了生命的面貌。令人不禁感慨“笔精墨妙,丹青不渝”,植物科学绘画正是大自然真实而永恒的记录。
心无旁骛,臻于至善:对科学绘画的尝试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完理论知识,也到动笔实践的时候了。初次绘画,胡老师为我们讲授的内容是“叶型的描绘”。
“画叶型,先要练线条”,说罢,老师拿起粉笔,刷刷几下便勾勒出一个边缘流畅的叶片。“大家注意看,我这每一笔下去的力度,方向,速度都有讲究。手腕要控制住,把线条画流畅,顿一笔,抖一下这都是不行的。”模仿着老师的样子,大家纷纷在纸上操练起来,只是看时容易做时难,别说画出线条的粗细变化,就是完整流畅也很难达到。初学乍练难免手忙脚乱,经过几番周折,我拿着自己的“涂鸦”之作前去请老师指点。
“第一次画,还是挺不容易的吧。”老师微笑说道。
“小小的一片叶子,每一笔都有门道。你看这叶脉,主脉向叶尖延伸的过程里要画出粗细变化,还要注意和分支脉的对比。”老师边说边帮我修改底稿,“再看这叶缘,豆科的全缘平整,蔷薇科的就有锯齿,这些细节正是体现物种差异的关键。”胡老师对作画的要求是精益求精,以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经过老师指点、修改,我的初学之作也有了提升。
油松北京林业大学 胡冬梅绘(2021.3)
“点”和“线”是植物科学绘画的基本元素,初次绘画尝试让我领略到线条的千变万化。根据植物受光面的不同,可以用稀疏的细线条表现亮面,用密集的粗线条反映暗面。线条的刚柔变化可以直接体现植物的不同质感,再现其真实状态。后来的几次课里,我们又学习了“点画法”,用“点”的大小、远近、疏密来表现明暗关系,于平面中打造立体感。“点”与“线”相互配合,牵丝萦带,准确再现了植物世界的千姿百态。
在和胡老师的交流中,我逐渐了解到,她精巧画技的背后是近40年绘画生涯的打磨。谈及学画时光,胡老师说:“我最初是学工笔国画,后来专攻植物科学画,一画就是30多年。”30余年,胡老师为各类教材和学术专著绘制了近万幅科学配图。这些画作有些是真實状态下的写生,有些则是根据压平的标本和文字描述对植物进行的“复活”。
草木毓秀,枝叶有灵:于科学绘画中感悟
后期的课程中,我们又学习了植物形态,种子形态,花朵果实的临摹绘画。这个过程使我不断加深了对植物分类特征的学习,进一步体会到物体的明暗关系和线条的急徐转折。一学期的绘画课程进入尾声,我的画作也开始渐入佳境。临近期末,学院为传承和弘扬植物科学绘画艺术,特别举办了“草木毓秀,兰质蕙心——首届生苑师生博物学绘画作品展”。
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植物科学画仍在科研领域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这正是由于画家笔下所体现的细节与全景,外形与内在都超越了镜头所能达到的精度。它将一些文字描述难以构筑的形态以图像的方式简单、明了地表达了出来,还让科学与艺术彼此交融,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责任编辑:马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