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层套路前只问一句:真的需要吗?

2022-07-21刘严平

大学生 2022年7期
关键词:双鞋主播消费

刘严平

深夜,12点即将来临。我蹲守在直播间,直勾勾地盯着屏幕,同直播间2万多名用户一起,静静等待着“618购物节”促销活动的开启。而这一刻,我从早上就开始期待了。“优惠数量有限,抢到就是赚到!”直播间的主播们,不忘时不时喊上这么一句口号。活动步骤十分简单,从抢购到提交订单再到支付,只需用手指连点三下“确定”即可。我的大脑飞速运转着,盘算着如果抢购成功能比原价优惠多少,透过手机屏幕才发现,我的脸上已经提前洋溢出收货时专属的笑容。

在这场抢购赛中,所有人都处在同一起跑线,唯一决胜因素便是“手速”,哪怕提前一秒都有机会甩掉几百个竞争对手。成功者可以沾沾自喜,失败者只能垂头丧气,埋怨因蹲守而损失了宝贵的睡眠时间。

因此,为了取得最终的胜利,提前做好准备是很有必要的。一直盯着手机以及每隔5分钟设一个闹钟都不失为保险的办法。随着抢购时间临近,我内心的紧张程度堪比华尔街的股票交易员,看屏幕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到最后直接一动不动地守在直播界面前。此时,寝室中老旧风扇发出的嗡嗡声和蚊帐中的闷热我都熟视无睹,眼巴巴地准备打响凌晨“闪电战”。

“倒计时一分钟,活动马上开始!”随着主播这波激情呐喊,原本略有睡意的我瞬间抖擞起来。我直直地趴在床上,大拇指无限逼近屏幕。“只要时间一到,便能瞬间出手!”想到这儿,我稍微安下心来,望了望四周,发现舍友都已经入睡,在被黑暗笼罩著的宿舍里,只残留我这一处微光。一只蚊子大摇大摆地闯进我的地盘,一边绕着我的手机炫耀飞行特技,一边嗡嗡地叫嚣着。我感到很烦躁,挥了挥右手试图驱赶蚊子,并用手机照亮,凑近检查了下自己的蚊帐。

不好!当我反应过来,再看一眼手机屏幕,时间早已过了12点。

我不死心地刷新页面,可我要买的东西,早已显示“售罄”。我沮丧地躺下,却被风扇转动的声音吵得心烦,翻来覆去睡不着。我不由得埋怨起了蚊子和寝室的环境。

“等等,我这是在干什么?”我猛地坐起,忽然发觉,几分钟前的自己似乎很陌生。“我竟然为了买一双鞋连觉都不睡了,甚至跟蚊子赌气?”我感到很羞愧。从前总是指责父母和爷爷奶奶轻信广告,而面对主播的广告“攻击”,自己竟毫无还手之力。讽刺的是,我的专业还是广告学。

网络购买者的消费者行为会经历AISAS五个阶段,即“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Search(搜索)”“Action(行动)”“Share(分享)”。商品首先引起消费者注意,进而激发消费者的兴趣和引发相关信息搜索行为,随后消费者会产生购买行动并进行信息分享。而我刚刚就即将进入到抢购下单的行动阶段,那前三个阶段又是在什么时候悄无声息地结束了呢?

我回忆着有关那双鞋的所有信息。记得一次在去教室的路上,偶遇过一个男生穿着这款鞋子。伴随着铃声响起,无数同学一起涌向教学楼,在茫茫“鞋海”中,我只不过看了它一眼,即使马上就要上课,它也拴住了我所有的注意力。这双鞋的配色少见,但却非常耐看,而且光看鞋底的回弹就非常优秀。后来我在刷社交软件时,又看到了这款鞋,平台上还有许多博主给它打广告,在各个角度和各个场景的照片、视频中,这双鞋都是名副其实的“C位”,让人移不开眼。我想,博主们的自信和帅气,一定有很大程度得益于这双鞋。我越看越喜欢,忍不住去网购平台搜索,没想到价格太贵,只好加入购物车,眼巴巴地等着它降价。一直等到了今天晚上,可以优惠近100元呢。

为什么这双鞋对我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我马上想到了课上所学习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底部向上,需求分别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我内心清楚地知道,自己对这双鞋子念念不忘的原因是,穿上它似乎能更好地向外人展示我的时尚品位和个性,而这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社交的需要。博主们的晒图,正中观看者的这种心理需求。那些看起来漫不经心的随手拍,其实很可能出自一支专业的团队,他们用视觉效果、故事情节甚至是鞋子背后的生活态度进行包装,所有的配件、设施,都是为了给这双鞋子营造出高级、时尚的氛围感,最后再通过大数据的筛选推送给目标消费者。

我又想起,课本中有一节关于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论述: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所蕴含的“意义”。也就是说,人们在购买商品时,很多时候不再仅是为了它的实用价值,而是为了寻找某种感觉,体验某种情境,追求某种“意义”。从实现某种归属需求的满足而言,符号的消费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我们追求某个品牌的工匠精神,或者珍视某个老品牌所蕴含的童年回忆。但当单纯性“物的消费”逐渐演化为象征性的“符号消费”,以致消费者不再在乎商品的实际价值,而更多追求商品的象征意义,甚至对符号功能需求超过对商品功能的需求时,本质上已经变成一种非理性的消费行为。消费者试图通过奢侈品、名牌这些符号提升自我形象,表达与传播社会地位,向外界宣示财富、身份和品位。但实际上,消费品仅仅是消费品而已,象征性的符号消费只会获得表面的、虚幻的幸福和满足,因而也是“虚假的需要”。

随着这些“紧箍咒”闪过脑海,我幡然醒悟,想起了现在躺在铁柜里、落满灰尘的三五双鞋。是啊,我已经有很多双在各种场景下都可以穿着的鞋了,从对物的需求上来讲,我真的还需要一双新鞋吗?

看着手机里的主播激动地宣布新的活动开始,我长呼一口气,放下手机,倒头便睡。

除了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我们还能通过阅读以下几本书,深入了解消费社会的“千层套路”。

1.奇格蒙特·鲍曼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本书中回顾了工作伦理的起源、现代社会的转变、福利状况的影响和穷人被社会化生产以及文化界定的新路径。他认为,“穷人”曾经的意义来源于失业,今天,它的意义主要来自有缺陷的消费者的困境。透过这本书,我们可以得知现代社会从“生产型社会”转变为“消费型社会”,相应地我们证明自身价值的方式也从参与生產到依靠消费。

2.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

这本书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被高科技和消费主义支配的人们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满足(马尔库塞认为这是“虚假的需求”),却丧失了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反思、批判的内心向度,成为单向度的人。

这本书警醒我们,不要囿于表面上那些华丽衣裳、精美家具、高科技设备,应时刻保持清醒的认知,保持否定、批判、创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些才是人类真正的财富。

3.罗伯特·B·西奥迪尼 《影响力》

本书是社会心理学经典作品。在书中,作者从专业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能强有力地影响他人的六大法宝: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它们无论是在人际交往中还是在商业广告中,都得到了广泛运用。

借助这本书我们能明白,为什么有些人极具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甚至能帮助我们看透层出不穷的广告营销背后隐藏的逻辑,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消费决策。

4.杰弗里·米勒 《超市里的原始人》

这本书将进化心理学原理融入了消费文化中,剖析了人类最根本的消费动机、炫耀性消费的进化过程,并从心理学“一般智能”与“大五人格”的角度探索了隐藏在人们工作、购物、消费背后的本能。

阅读这本书的目的不是重塑自己,而是帮助我们理解自身的消费动机和消费行为,即“认识你自己”。这并不是否定自己的欲望,而是学会分辨那些“虚假的需要”,最终让我们成为更快乐和负责的消费者。

责任编辑:贾倩颖

猜你喜欢

双鞋主播消费
国内消费
101双鞋
第一次做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小猴看店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新消费ABC
挨打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