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评鉴?创造
2022-07-21梅春芳
梅春芳
摘要 从体验、评鉴、创造这三个方面,解读、实践“审美鉴赏与创造”,有助于语文教学水平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先解读了“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语文核心素养,又提出了对“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实践路径思考,由此围绕体验、评鉴、创造,深入分析了“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希望能够为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领域的优化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 审美鉴赏 高中语文 核心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一项关键的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可以被简单阐释为,体验、评鉴、创造语文的能力和品质,通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可以增强教学工作的核心素养培养效能,因此,需对此项核心素养予以深度解读,并积极寻求相应的素养培养实践路径,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一、“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解读
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是指一种在语文学习中,积极体验、评鉴、创造美的能力与品质,也是学生文化基础形成的前提。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这种核心素养通常会具体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体验汉字中蕴含的文化之美,由此具备对汉字、语文的热爱之情;第二,能够对各个时代、不同风格下的语言文字进行客观的评鉴,由此理解、尊重不同的文化形式,并认知这些语文文字的情感之美;第三,具有熟练使用漢语言文字、文学表达方法,来阐释自身情感、态度的能力,同时具备创新意识,让表达效果更具特色和个性。
二、“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实践路径思考
1.让汉字教学回归文化
对汉字一知半解是导致高中生汉字读音、书写错误的主要原因。从语言文化视域上来看,汉字属于一种表意类的文字,其中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而这些文化内涵就是决定汉字书写、读音的关键因素。因此,应当让汉字教学回归文化,并注重引领学生对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予以审美鉴赏,使其得以深度地理解汉字内涵。在鉴赏汉字之美的同时,学会规范使用汉字,减少读音、书写错误的几率,达到实践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的目的。在此过程中,针对书写存在难点的汉字,可以从甲骨文到现代文字演变过程,作为讲解切入点,通过剖析汉字结构的形成,向学生阐释书写方法,引导其领略汉字中蕴含的文化之美。并以此让学生更深刻了解和掌握汉字的书写规律,系统地完成汉字的学习。这样既实践了汉字的审美鉴赏,也减少了书写错误的几率,增强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践行效果。具体操作中笔者还特别注意把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引入语文课堂,并开出相应的选修课进行拓展,比如在书法艺术中我们不只探究书体的演变,更在比较中思考美学境界。我们讨论弘一法师晚年的书法作品是不是“侘寂之美”,我们篆刻选修课借助于刻刀在方寸之间雕琢富含文化底蕴的字词。对于读音容易出错的汉字,则可以从成语典故、词汇典故方面入手,通过讲解汉字使用的文化背景,让学生有效掌握多音字的读音应用规律,避免读音错误,同时,也能实现对词汇、成语典故文化的审美鉴赏,增强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教育效果。落实方面,我们采取了化整为零的策略,每节课前都拿出5分钟设计相应活动,实践效果特别突出,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提升了能力提高了成绩。由此可见,在教学中,让汉字教学回归文化,能够使语文汉字教学转化成一种文化审美、鉴赏活动,陶冶学生的汉语言文化审美情操和鉴赏品位,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
2.强化多层次文本鉴赏与创造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学生深度阅读文本时,可以实现对优秀文本的鉴赏,品味文本中蕴含的语言艺术,逐渐积累各类语言技巧、知识,为后续的文学创作奠定基础,实践语文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对于文本的鉴赏包含五个层次,即语音语调层次、意义建构层次、修辞层次、意境层次、思想情感层次。一般来说,经过上述五个层次的鉴赏,通常能够得到三个方面的审美体验,即形象审美、意旨审美,以及文化审美。现阶段,高中课文通常具备较为明显的人文价值,所以在核心素养教学中,通常会更注重从意境层次、思想情感层次出发,进行课文的品鉴,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他三个层次。这样往往会让阅读教学过于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造成了语文教学中,思想性取代文学性、讲解内容空虚的情况。因此,为了达到实现更好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教学效果,需要更多地关注语音语调层次、意义建构层次、修辞层次这三个鉴赏层次,让阅读教学更有“内容”。以高中统编版语文课程《祝福》为例,可以按照上述的五个层次,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鉴赏课文,使其能够从各个鉴赏层次,体验课文中蕴藏的形象、意旨、文化审美元素。比如《祝福》中鲁四老爷在祥林嫂被亡夫家人抓走后说了一句“可恶!然而……”,以这句简单的台词为抓手引导学生赏析探究就大有文章好做。在经典课文的文本细读中,可以先从语音语调层次,分析课文中词汇的音调、读法,理解鲁四老爷这两个词语的背后的意蕴,进而理解当时的“夫权”文化,人物形象,文本主题。这样就可以“小切口、深挖掘”,探究文章的意境、思想性,进而实现对文章的系统性审美鉴赏,帮助学生积累更多文学创作知识,为其未来的文章创作提供依据。
3.重视对文本“互文性”的鉴赏教学
文本的“互文性”是指文本的“间性”“互涉”。这种特性让文本中的词汇、语句,必须通过互文才可以被准确、完整的定义,这主要是因为当多个词汇、句子进行交汇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从中读出多个含义。而所有的文本,均非独立存在,这些文本会将其他文本转化和吸收,由此让文本之间呈现出相互关联的关系,最终构筑出开放的文本网络,以建构出文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在此过程中,读者往往需要通过一个文本,去理解另外一个文本,而这个过程也是读者结合自身的个性化理解,仔细品味文本字句的过程。考虑到文本鉴赏能力是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重点关注文本“互文性”的鉴赏教学。统编版必修上第七单元选择了五篇散文,分别是《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赤壁赋》《登泰山记》,这五篇散文均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是文人获得解脱的动力源泉,姚鼐、苏轼如是,朱自清、史铁生更如是。故都是郁达夫的生命理想,荷塘是朱自清的短暂慰藉,赤壁的江月是苏轼的滋养,泰山的日出是姚鼐的力量,利用文本的“互文性”解读这五篇散文,就能极为准确地探索其各自意境。外国小说阅读训练我们曾经研读过马尔克斯的《有人弄乱了玫瑰花》,开始同学们很不习惯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笔者就结合里尔克的象征主义小说《掘墓人》从象征寓意和魔幻现实的鉴赏规律方面做“互文性”启发。像这样,在教学中积极运用课内外的高质量、优秀文本,组织阅读品鉴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文本的互文性特点,联系上下文,以及自己曾经阅读过的类似文本,品读该文本的意境、思想,由此体验文本中蕴含的文学审美价值,锻炼其文学鉴赏能力,实现对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实践。
4.积极开展语文创作实践活动
通常来说,审美创造是创作者基于自身审美精神文化需要而采取的精神生产行为,这种行为通常被定位为一种纯粹、独立、高级的创造行为。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视域下,这种审美创造通常表现在学生的语文创造行为上,如书法篆刻创作、日常写作、诗歌创作等。因此,在教学中,应当积极开展语文创作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语文创作空间,促进其通过进行语文创作活动,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实践,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诗歌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读、诵、写、评等互动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探究,强调生成性课堂,采用各环节全员参与,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表现全面、详细的评价,再将好的作品发布在刊物上,由此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激励其不断进行语文创作,增强审美鉴赏与创造实践效果。
语文教学中还可以尽力抓住除课堂外的一切契机,来实现审美创造。在学校感恩主题活动中,语文组举办了“感恩主题三行诗创作”大赛;2021年国庆期间,语文组筹划了“承百年宏志,书青春风采”原创诗歌诵读大赛。再比如我们的篆刻选修课,在审美鉴赏与创造上也走出来一条值得称道的路。我们以语文为依托,学习方法,欣赏佳作,动手创作。在邀请西泠印社专家到校互动时,我们的创造性学习得到了专家领导的一致好评。
事实证明,语文创作实践活动,只要我们用心就一定可以达到科学而丰富的境界。只要做到重视过程性的创造,看重过程性的评价,整合全媒体资源,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就可以全面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优化提升。
综上所述,增强“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解读、实践效果,能够改善高中语文教育质量。在教学中,围绕对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解读,思考此项核心素养的培养实践路径,可以强化学生的文化底蕴、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深化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落实,从而获得更好的高中语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