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智慧物流系统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2022-07-21杜颖珺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16期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智慧

□文/杜颖珺

(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

[提要] 近年来,乡村传统的农业物流已难以为继,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自动化、智慧化技术手段进行乡村农产品物流的升级转型成为必然趋势。互联网与现代农产品物流融合发展衍生出现代乡村智慧物流这一全新物流模式,并在乡村振兴中获得巨大发展、发挥突出作用。综合文献梳理现代乡村智慧物流发展的影响因素,运用解释结构模型(lSM)分析国家政策、农村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供求信息处理、仓储分类、运输配送、物流信息、农产品消费需求结构和方式、技术人才、系统化管理、智慧物流体系构建等11 个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使之更具条理,对因素要进行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划分。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意义和应用价值,对乡村智慧物流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乡村智慧物流系统作为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等重大政策上具有突出的作用。当前,我国乡村智慧物流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效,通过物流技术以及部分设施在乡村的普及,有利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但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智慧物流体系构建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因此,对影响现代乡村智慧物流体系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梳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智慧物流运用成效与不足

(一)乡村智慧物流系统运用成效。乡村智慧物流属于智慧物流,同时又兼具了农村地区生产和生活特点。近年来,政府积极推进乡村智慧物流的发展,出台相关政策,将智慧物流这一概念实践化至全国的各个乡镇,全面助力乡村物流智慧化发展。所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财政资金大力投入,乡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乡村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发展农村物流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是推进农村数字经济的关键。通过公路、电网、通讯等基础设备技术的进入,可有效解决制约工业品下乡、农产品出村的瓶颈问题。近年来,国家邮政管理部门全面实施“两进一出”“快递下乡”工程,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在乡村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建设,加快乡村邮政和快递网点普及,推动行政村直接通邮和末端投递服务,快速打通了乡村地区产品流通的“最后一公里”。乡镇快递网点即将实现全面覆盖,乡村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2、农村配送体系逐步完善,实现“点到点”服务。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已基本建立县、镇、村三级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19 年全国农村地区快递网点超过3 万个,55.6 万个建制村实现了直接通邮,乡镇快递网点的覆盖率达到了96%以上。不论是多么偏僻的村落,只要实现快递网点的落实,村民就可通过线上交易平台满足线上购物的需求,后续到货只是时间问题罢了。与此同时,以京东、阿里巴巴、菜鸟等为代表的电商企业也积极投入乡村物流网络建设中,在县域范围投资物流网店,分级建立乡村快递物流分拨中心、中转中心和收寄点,提升乡村快递物流末端服务能力。

3、农村电商纷纷涌现,传统电商不断创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电商开始高质量发展,其重在通过农村电商经营主体人力资源积累、创新技术应用、产品与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创新等措施破解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内生动能不足的困境和回应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其中,乡村物流体系的完善也是一大关键举措。农村电商的出现带动智慧物流系统的发展;智慧物流系统的完善推动农村电商繁荣,两者相辅相成、相生相惜。在农村电商涌现的同时,“传统电商下乡”也逐渐深入网络平台企业,嫁接多种服务、对接多种资源。其中,以“农超对接”“产地直销”和“直播电商”三种模式最为突出,获益也最为可观。

(二)乡村智慧物流系统存在的不足。即使智慧物流系统已经在村镇间逐渐普及并获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该系统尚在运行初期,整个体系尚未成熟,在人才培养、系统化管理、信息标准体系构建等方面都还在起步阶段,仍旧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改进:

1、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制约。中国自古以来都是毋庸置疑的农业生产大国,但我国农村的农业生产具有以家庭为主,小农户独立生产的特点,类似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农场、规模性经营组织占比较少。与此同时,各个小农户相互之间的距离也较远,从而导致乡村智慧物流体系的网络分布大而稀疏,导致乡村物流呈现了小而散的特点。因此,以机械化、自动化为特征的智慧物流体系是需要凭借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发展,这与小而散的乡村物流形成了一定的矛盾。

2、乡村智慧物流体系的凌乱滞后。“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交通条件差,缺少物流人才,物流节点少、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的频繁出现,从而导致目前很难形成具有标准体系的乡村现代物流系统。尤其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最为严重,村级与镇级之间频频出现“断链”现象,导致“最后一公里”的成本非常之高。农产品具有易耗易腐的特点且大宗物流作业的形式居多,没有专门的服务站和设备,就只能做零担物流,不仅效率低、成本高且极易影响物流服务质量。

二、乡村智慧物流系统发展影响因素提取和梳理

乡村智慧物流的发展需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多种角度进行分析。综合各类文献及报告分析对乡村智慧物流的各类研究,现将影响乡村智慧物流系统发展的要素进行积极与消极规划分类。

一是积极因素。首先,国家政策的支持,一系列国家政策为农产品智慧物流指明了发展方向,下达现阶段的目标任务并提供技术支持及资金补贴,从而为这个新兴行业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以及健康良好、公平竞争的行业发展环境。其次,乡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截至2020年12 月,我国乡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5.9%,互联网的普及为农户接收消费者订单、发布农产品信息提供了重要保障,也打破了农户的传统观念。同时,乡村交通道路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大批农产品集装箱货车的运输,确保农产品能保质保量地送达。再次,科技创新的支撑。其中,包含供求信息处理的改善、仓储分类的细化、运输配送的高效等方面的一系列技术创新,从而有效地节约物流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最后,农产品消费需求结构方式的变化,随着消费结构和方式的变化,我国消费者更愿意足不出户在线上购买所需农产品,盒马鲜生、天猫生鲜等一系列电子商务平台在这样的消费背景下应运而生,提供智慧化、人性化服务,从而实现“物”与“人”的互联互通。

二是消极因素。首先,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失。目前,我国大体农户均缺乏农产品智慧物流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及经验,难以依靠乡村自身人力资源发展智慧物流。其次,缺少系统化管理。我国缺少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投身基层农村建设中,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培训,因此难以从农产品智慧物流源头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再次,物流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由于获取市场信息通道闭塞且判断市场价格的能力不高,农户极易受到当前短期价格的影响,盲目地生产种植,造成滞销、价格扭曲等后果。最后,缺少健全的智慧物流体系。智慧物流需要互联网、农业、交通、信息技术等多领域相互监管部门进行协调工作,因此易产生部门间的矛盾,很难建立较为全面的智慧物流体系。

现将影响因素梳理为国家政策、农村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供求信息处理、仓储分类、运输配送、物流信息、农产品消费需求结构和方式、技术人才、系统化管理、智慧物流体系构建等11 个要素。(表1)

表1 乡村智慧物流系统发展影响因素一览表

三、乡村智慧物流系统发展影响因素ISM 模型构建及分析

解释结构模型(ISM)由美国系统工程理论家华菲尔特教授于1973年提出,是用来把模糊不清的思路转化为直观明了并具备良好结构关系的模型。ISM 适用于分析和理解具有多重影响因素且因素间有复杂关系的系统。

(一)乡村智慧物流系统发展影响因素模型矩阵生成。本文就11个因素及相互关系结合权威文献和因素特征,为各个因素关系建立联系,最终形成两两元素的邻接矩阵,如表2 所示。aij是指处于方形矩阵中第i 行和第j 列的元素,表示影响因素Si对Sj的作用影响关系,若Si对Sj有直接影响关系,则aij=1;若Si对Sj没有直接影响关系,则aij=0。(表2)

表2 乡村智慧物流系统发展影响因素邻接矩阵一览表

根据表2 的邻接矩阵,在Excel 中算出相应的可达矩阵,如表3 所示。其中,aij表示影响因素Si对Sj是否可达,若可达,则aij=1;若不可达,则 aij=0。(表 3)

(二)乡村智慧物流系统发展影响因素层次划分。根据表3 的可达矩阵,整理每个因素的可达集 R(Si)、先行集 A(Si)和共同集 T(Si)(T(Si)=R(Si)∩A(Si)),若某个因素的可达集 R(Si)与共同集 T(Si)相同,则该因素属于这一层。整理结果如表4 所示。(表4)

表3 乡村智慧物流系统发展影响因素可达矩阵一览表

由表4 可以得出S5、S6两个因素处于层级的第一层。接着,再把这两个因素去掉,重新做一个层级梳理表,以此类推,划分出各个层级,最终得到如表5 所示的乡村智慧物流系统发展影响因素层级划分结果。(表5)

表4 影响因素层级梳理一览表

根据表5 的结果,并参照邻接矩阵中两两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得出乡村智慧物流系统发展影响因素递阶结构关系模型。

表5 乡村智慧物流系统发展影响因素层级划分结果一览表

(三)乡村智慧物流系统发展影响因素递阶结构关系图绘制。根据ISM 的模型构建原理,将主要研究对象—乡村智慧物流系统作为一个要素插入所有影响因素中,设置该要素为S0。综合11 个影响因素与乡村智慧物流系统发展间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上研究的11 个要素对乡村智慧物流系统发展均有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仓储分类(S5)、运输配送(S6)为直接影响要素。由此得出递阶结构关系图,如图1 所示。(图1)

图1 乡村智慧物流系统发展影响因素递阶结构关系图

基于乡村智慧物流系统发展影响因素递阶结构关系模型,可以辨别出各个影响因素在整个影响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层次等级及影响程度。推动乡村智慧物流系统建设的影响因素有L1~L4四个等级,随着等级升高,影响程度不断递增。处于最表层的影响因素为仓储分类(S5)、运输配送(S6),这两者属于影响乡村智慧物流系统发展的直接影响因素;而处于最底层的供求信息处理(S4)、农产品消费需求方式改变(S7)、系统化管理(S10)以及处于第三层的国家改革需要及政策(S1)、乡村基础设施建设(S2)、科技创新(S3)、健全的智慧物流体系(S11),这 7个因素属于影响乡村智慧物流系统发展最基础、最根本的影响要素。处于中间层的物流信息(S8)、专业技术人员(S9)是直接影响因素和根本影响因素的承接要素。

四、主要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乡村智慧物流系统发展的影响因素众多,本文通过解释结构模型分析(ISM 分析法)得出各种影响因素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梳理出机构发展的关键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乡村智慧物流系统的发展以仓储分类和运输配送为直接依赖;以供求信息处理、农产品消费需求方式改变、系统化管理为发展基础,以国家改革及政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智慧物流体系辅助保障;以物流信息、专业技术人员为机制支撑。直接依赖为乡村智慧物流系统发展直接影响因素;发展基础为乡村智慧物流系统发展的最基本、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机制支撑与辅助保障为中间承接因素。(2)乡村智慧物流系统的发展依赖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等多重维度的影响,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协同、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政府、乡村社会、物流工作人员、技术研发人员都是乡村智慧物流系统所依赖的主体,他们间的信息流通顺畅,分工任务协调是提高该系统普及化的必备条件。通过主体参与、环境烘托、机制支持并优先确保直接依赖、着力夯实发展基础,同时加强辅助保障,这样方能推动乡村物流有效成长,对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研究建议

1、创新乡村物流综合模式,建立层级乡村物流配送中心。通过改善乡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构建乡村物流综合服务站,实现农资配送、快件收发、果蔬等农产品的代销待购等服务,形成乡村物流仓储中心、配送中心、信息中心、分拨中心、金融中心的“五位一体”综合服务站。乡村物流分拨中心可以与物流企业深度合作,形成集中、协调、统一化经营战略模式。采取“一网百点千联盟”模式,“一网”即一个线上物流服务平台;“百点”即数百个线下实体乡村农产品生产点,以此形成数千个乡村个乡村物流综合服务站互联互通的局面,最终建立乡村物流综合服务站大数据中心,从而形成有序的物流管理体系以及系统化管理模式。

2、建立农产品智慧物流信息共享平台,规避信息重复性及不准确性。信息是物流体系智慧化的关键。通过建立第三方平台,将零售、分散的信息,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进行整合分析,形成一个实时的数据库、农户、消费者、物流公司都能通过平台获取及时有效的信息,避免信息闭塞的情况。充分利用平台数据,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分许,建立消费者偏好模型,对未来农产品销售进行预测,从而为农户种植决策、物流公司规划运输成本提供一定的依据,提高智慧物流系统运行效率,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合理分配种植、运输资源,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发展乡村冷链物流,提供高品质农产品。农产品具有时鲜期短、易氧化、受撞击能力差等特点,因此普通物流运输方式难以满足保障农产品质量的需求,运输难度大,但现在客户对农产品品质、口感等要求越来越高。着力加快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建设,完善冷链物流配套设施,规划运输路径,减少运输时间,保障农产品在运输途中的新鲜完整。各乡村可以借鉴国内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成果经验和模式,学习试点省、市和企业在农产品冷链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学习农产品冷链标准化、信息化、集约化、智慧化,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的现代化水平。

4、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鼓励高新技术人才下乡。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为产品智慧物流员工提供较高的薪资待遇,吸引更多专业人才投入智慧化技术研发。鼓励高科技人才上山下乡,尤其是许多拥有丰富理论基础的高校毕业生,通过投身于农村经济建设当中,从而积累实操经验。鼓励当地农户参与到智慧物流中来,想要将乡村智慧物流系统全面投入农村基础服务中,对村民进行相关基础知识和技术指导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与此同时,还需对农产品物流进行统一有效管理,从而实现发货、补货等售后工作有序开展。学校设立农产品智慧物流相关课程,培养高校优秀人才,日后投身于智慧物流事业。企业可与高校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从而积累工作经验。

猜你喜欢

农产品物流智慧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