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肥市:勇当“数字中国”建设先锋

2022-07-21合肥市数据资源局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22年13期
关键词:数字智能服务

文|合肥市数据资源局

安徽省合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的重要论述精神,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数字江淮”建设、加快数字化发展决策部署,加快建设“数字合肥”,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发展,加快实现“五高”,聚力建设“七城”。

日前,合肥市印发了《合肥市“十四五”数字合肥发展规划》,按照“1136”的思路构建“数字合肥”框架体系,即:围绕建设“数字中国”领先城市1 个总体目标,将“城市大脑”作为“数字合肥”建设的1 个总抓手,围绕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3 条主线,在数字筑基、数字驱动、数字赋能、数字智治、数字惠民、数字协同等6 个方面重点发力,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

到2025年,建成“数字中国”领先城市,城市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形成全域感知、泛在融合、安全可靠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数字化治理能效全面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更高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成为具有国内比较优势的数字经济高地。

数字筑基,建强数字基础设施

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基础设施,为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

1.超前布局物联感知体系

推进城市公用设施、建筑、电网等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依托“雪亮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统筹部署各类先进感知设施,构建覆盖城乡的智能感知体系,满足应急管理、公共安全、自然资源、环境监测、交通运输、水利监测、农业生产等领域物联感知监测需求。构建城市物联网综合管理平台及城市物联网数据中台,实现物联设备、数据、服务和安全的统一管理、应用和监管。

2.加快提升通信网络能力

图1 “数字合肥”总体框架图

积极开展“双千兆”城市示范工程建设,打造一批“双千兆”示范小区、“双千兆”示范园区等,扩大高速光纤宽带覆盖,建成国内领先的千兆宽带网络。加快城镇千兆光纤宽带部署步伐,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常态化机制,探索老旧小区光纤改造模式。

扩大5G 建站规模,加大5G 基站选址、用电等支持力度。推动路灯、监控杆、电力杆及机关事业单位办公楼等公共设施向5G、网联汽车建设运营主体开放共享,加速5G 城市建设。到2025年建成5G 基站2.5 万个,实现主城区与重点乡镇区域5G 网络全面覆盖、重点区域连片优质覆盖。

统筹推进市直部门、县(市)区非涉密业务系统、业务专网按统一规范接入、整合到市电子政务外网,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光网覆盖,形成全市党政机关“一网通”。加快建设370MHz 应急指挥无线通信网,实现应急救援重点区域信号覆盖。推动无线政务专网建设,与公安、应急、人防无线通信系统结合,为城市公共安全、应急通信、城市管理、移动政务以及各类物联网业务提供重要通信保障。

构建连接县(市)区的量子密钥基础网络,进一步扩大量子通信网络覆盖范围。提供实时获取量子密钥的接入服务,通过标准化接口为公安、金融、交通、医疗、电力等重点领域提供量子安全加密服务。

3.统筹部署存储计算设施

加快长三角(合肥)数字科技中心、中国电信安徽公司总部基地及中国电信(安徽)大数据产业园、华云集团总部及信创云数据中心、城市云等数据中心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数据中心和存算资源协同布局,推进“感存算”一体化平台建设。争取国家区域级数据中心集聚和智能计算中心项目布局,打造全国重要的数据中心集聚区。

谋划建设先进计算系统二期硬件平台、支撑软件与共享服务云平台、技术研发中心等。围绕服务大科学、大系统和大工程类应用,打造一批重点超算示范应用,建成服务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科技基础设施和区域通用公共计算服务平台。

统筹全市政务云建设,推进全市逻辑统一的“新一代政务云”应用,按照“应上尽上、应迁尽迁”的原则,推动市直部门已建非涉密系统逐步迁移上云,新建业务系统依托政务云平台进行集约化建设部署。

4.健全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建设集安全风险感知、预测、决策和协同处置为一体的安全大脑,支持主动发现安全问题,并具备对未知威胁、高级威胁和新型威胁的检测分析能力。推动提高信息安全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提升管理效率和应急响应能力。

数字驱动,释放数据资源价值

建立纵向全贯通、横向全覆盖的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持续增强数据要素的集聚和利用效率,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动数据技术产品、应用范式、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协同创新。

1.加快数据资源汇聚治理

构建全市统一高效、安全可靠、按需服务的城市大数据中心,向上连接江淮大数据中心总平台,向下联通县(市)区及公安、医疗卫生、教育、城市管理等多个行业大数据中心数据,加快归集全市政务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形成全市统一的数据资源湖。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建立经济运行、市场监管、社会治理等主题数据库。强化数据的全过程管理,推动数据在社会治理、预警预测、辅助决策等领域的示范应用。

2.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开放

持续完善数据中台,建设智慧中台、业务中台和时空中台,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提升数据能力服务、技术重构复用、业务协同共通等数字化基础服务能力,加速数据流通融合。聚焦共性需求,推动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建筑信息模型(BIM)、城市信息模型(CIM)、GIS、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在城市中台的融合应用,将城市中台打造成为城市基础能力的集成创新平台。

3.推进数据要素流通和增值应用

加快数据要素流通中心建设,消除数据孤岛、数据垄断、数据滥用、非法交易等现象,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实现数据资源化、数据资产化。

数字赋能,激发数字经济活力

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做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快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转型,增强数字技术创新能力,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生态,以新动能加速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

1.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

加快前瞻性布局,重点突破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等新一代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研究。推进科大讯飞人工智能示范区、华米可穿戴产品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科大国创一站式AI 开发能力服务平台研发及产业化、哈工大智能装备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发挥智能语音、机器人等领域优势,在智能制造、教育、大健康、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等领域,推进建设一批人工智能示范应用标杆,健全人工智能生态体系。

聚焦人工智能、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城市等主攻方向,完善人工智能、自主可控“双线”布局,强化政策支持,大力“双招双引”,优化发展环境,吸引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落户,围绕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核心基础技术、应用技术等领域开展攻关,建设具有引领性的高端终端产品基地,打造世界级智能语音产业集群。

2.积极培育新兴数字产业

围绕数据存储、分析、应用和终端产品制造等大数据产业链环节,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培育高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庐阳区大数据产业园、蜀山区大数据小镇等产业园区,加快华仓云安徽合肥数据产业园、中科曙光(安徽)总部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加快5G 产业空间布局,健全产业链条,构建产业生态,聚力技术研发,创新示范应用,推动5G 在智能家电、智能网联汽车、VR/AR、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智慧学校等重点领域的应用试点示范。推进南艳湖机器人小镇5G工业互联网协同创新平台、5G 通讯关键材料及合肥总部基地、5G 环境下基于信息隐藏相关技术产业化应用的AI 超算平台、基于5G 技术的视音频智能系统产业化、智能网联汽车塘西河公园5G 示范运行线等项目建设。

加快“中国网谷”建设,推进射频识别(RFID)、微机电系统(MEMS)、智能传输、网络虚拟化等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快发展NB-IoT 等低功耗广域网技术和网络虚拟化技术,构建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推动物联网公共服务基础平台和应用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互联网+物联网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三期、合肥轨道交通研究院智慧车站和基础设施数字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基于长三角智慧机场群协同运行应用解决方案等项目。

依托合肥VR 小镇等园区,聚焦VR/AR 内容开发、内容交易、硬件制造、展示体验、人才培训等关键领域,打造集VR/AR 研发、交易、制造、孵化、体验、展示、旅游、运动、科普、休闲、人才、展会于一体的VR/AR 产业生态。

加快“中国安全谷”建设,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为核心,打造“一核多点”的网络安全科技创新平台。

3.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加快建立国家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中心,推进智能化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经营管理和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应用。

大力培育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围绕智能制造关键装备,着力推进以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化成套装备等为重点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

推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家电等龙头企业的深度融合,突破人脸识别、动作跟踪、语音识别、环境动态感知等技术在传统家居终端产品中的应用部署。加快家电等智能终端企业由装备制造商向服务供应商的角色转型,全面提升后端服务多元化水平。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建筑业,着力推广新建楼宇的信息化、智能化。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备、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4.促进服务业数字化提升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打造全国数字创意产业高地,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聚焦数字出版、广播影视、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网络视听等领域,加快发展虚拟和增强现实、互动影视、第三方设计服务、社交电商等,重点实施皖新文化科技创业中心、滨湖卓越城文华园二期、包河区创意文化特色街区等项目。

加快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部)中心建设,促进医疗、医药和健康各相关领域数据融合应用,全面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

培育建设智能化的陆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促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与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等行业物流信息系统对接,加强物流数据采集分析,推动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推动菜鸟网络中国智能骨干网(合肥经开)南区项目、顺丰速运智能分拣合肥基地(二期)、京东智能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

深化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积极争创国家数字贸易示范区。加快建立合肥云计算、大数据增值服务中心和国际电子商务数据分析中心,促进本土电商品牌做大做强,加强国内外大型电商企业招引,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电子商务特色平台。

数字智治,提高政府管理效能

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推进社会治理和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聚焦“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务办公、市场监管、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生态治理等重点领域,打通业务系统、融合治理数据,构建社会治理跨部门多业务协同应用,实现整体智治、高效协同。

1.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

加强“皖事通办”平台服务能力集成,提供涵盖群众日常生产生活需要、企业发展需求、群众监督的全量政务服务。拓展平台服务范围,涵盖社会民生、社会保障、公共资源、公安司法、金融服务、企业服务、三农服务等领域。全面推行“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预约办、随时办”,全面实现“好找、好办、好问、好评”的服务水平和效果。

2.推动政务办公协同化

在“皖政通”整体规划下,加快建设完善集移动工作、即时通信、消息提醒和业务协同为一体的全市统一的政务协同办公平台,实现组织在线化、沟通在线化、协同在线化、业务在线化与生态在线化。进一步优化行政办公流程,创新新型政务办公模式,提升行政效能。

3.促进市场监管智慧化

以“互联网+智慧监管”为目标,整合内部行政资源、业务资源、平台资源和数据资源等,依托数据共享和监管联动,建设全主体、全方位、全流程的市场监管综合业务系统。进一步提升政府监管效能,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注入新动能。完善法人基础数据库。建立“一数一源、一企一档”大数据库,形成覆盖所有市场主体和客体的市场监管数据资源,为大数据分析应用、智慧监管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4.加强城市管理精细化

优化应用体系,完善指挥协调系统和流程,修订城市管理综合服务评价体系和相关指标。鼓励县(市)区在现有系统基础上自行拓展研发市容、市政、绿化等相关行业应用系统。完善数据体系建设,形成城市管理综合服务数据库,推进与省级智慧城管系统的联通和数据共享。强化管理体系,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服务组织机构建设。

整合全市市政设施管理应用,为市政设施管理提供能力和应用支撑。汇聚、治理行业数据,打造上联城市大数据中心,下联县(市)区市政设施行业数据中心的行业数据枢纽,赋能全市市政设施精细化管理。

构建集指挥调度、信号控制、交通监控、交通执法、信息发布于一体的智慧交通管理体系。

5.推进城市安全体系化

推进现代科技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打造联调联战综合指挥平台。整合公安、消防、生态环境、城管、气象、水务、地震、公共卫生及重大疫情防控等数据,形成应急主题数据库。建立健全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与其它应急救援力量联勤、联调、联战工作机制,提升应急救援质量和时效性,提高城市总体应急能力和防范水平。

围绕深化平安合肥建设总体要求,建设集强大计算能力、海量数据资源、高度信息共享、智能应用服务、严密安全保障、警务运行支撑为一体的警务大数据中心,推动数据赋能警务实战,打造维护国家安全、侦查作战、治安防控、情指一体以及执法监管等业务主题应用,形成态势感知、稳态防控、精准打击、服务民生、高效协作、装备精良、保障有力的智慧警务应用新体系。

扩大城市生命线监测范围,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供水、排水、燃气、供热管线等监测,构建智慧管线,覆盖主城区和县区等全市高风险区域。

编制全市危险源基本信息目录、风险分级目录,完善目录管理与更新机制,形成全市统一的安全生产监督主题数据库。

围绕消防救援队伍、行业监管部门、社会单位、服务机构等消防安全相关责任方,建立消防基础大数据库。加快落实数据采集、监测工作,形成集监测预警、作业管控、应急救援于一体的“消防全维管理一张图”。

6.探索社区治理智能化

统筹智管社区、效能社区、宜居社区和平安社区建设,进一步增强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精准性。部署标准统一的信息基础设施,健全社区基础数据的统一采集、多部门应用机制。创新独居老人关怀、高空抛物治理、消防安全、重点人群管理等应用,提升社区居民的获得感。构建“人过留像、车过留痕、物过留影、事过留档”的信息化数字化社区防线,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加强社区信息安全建设和社区居民个人信息保护。加快既有住宅和社区设施数字化改造,鼓励新建小区同步规划建设智能系统,打造智能楼宇、智能停车场、智能充电桩、智能垃圾箱等公共设施。鼓励建设智慧服务生活圈,推动公共服务资源整合,提升专业化、市场化服务水平。

数字惠民,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聚焦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打造消费、教育、医疗、养老、文旅等全方位、全链条生活数字化转型场景,将数字技术延伸到居民生活的每个角落,提升各类民生服务的精准性、充分性和均衡性,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1.提高智慧医疗水平

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畅通部门、区域、行业之间的数据共享通道,促进医疗服务与健康管理信息数据的联通共享和业务协同。升级完善全市统一的卫生综合管理平台、健康便民服务平台和健康医疗数据库,实现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一张网”。

建设市级医保数据中心、医保专用网络,部署全市统一的医保业务系统,为数据共享、业务协同、资源整合和服务开放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保障。构建全市医保经办服务系统一体化、公共服务线上线下一网一门办、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双联动,实现医保与医疗、医药“三医联动”。

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医院智能化建设和智慧服务水平。探索开展AI 诊疗、5G 远程会诊、5G 远程手术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在滨湖医院加挂“合肥市互联网医院”基础上,在全市推广互联网医院建设。

2.打造智慧养老标杆

推进“人工智能+”“健康+”养老服务,提升区(县)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街道(乡镇)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智慧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开展智能穿戴设备、智能辅具、人工智能产品等租赁和推广服务。建设具备供需链接功能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方便可及的助餐、助医、助急等服务。实施经济困难的空巢、独居、高龄老年人家庭智能化改造工程。

3.拓展“一卡通、一码通”服务

加快推进居民服务“一卡通”和“一码通”工作融合,一体化统筹建设。统一“一卡通、一码通”建设、对接、安全等相关标准,为应用对接和城市互通打下基础。依托安康码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居民服务“一卡通、一码通”综合服务平台,为卡、码接入和应用拓展提供支撑。积极落实长三角、中四角等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探索城市间居民数字身份互认,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领域开展试点互通,率先实现“同城待遇”,推进区域公共服务数字一体化。

数字协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度参与区域数字经济合作,深化数据资源和数据应用协同,统筹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

1.加强区域数字产业协作

在建设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物联网)方面,加快完善物联网产业园配套服务,强化政策咨询、知识产权交易、投融资对接、项目推介、人才培训等服务。重点引进终端生产商、软件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应用服务商等行业头部企业,协同开展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

在建设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工业互联网标杆园区(庐阳大数据产业园)方面,聚焦工业互联网功能体系建设,推动大数据等产业整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充分发挥标杆园区示范作用,积极推动大数据应用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深度融合,助推经济转型发展。

2.构建数字乡村发展新格局

因地制宜开展数字乡村整体规划设计,统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建设数字乡村试点。促进乡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打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安全适用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探索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加快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步伐,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促进信息化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补齐乡村治理信息化短板,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

猜你喜欢

数字智能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答数字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数字看G20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