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村民与游客不同视角的传统村落景观感知研究
——以云南大理沙溪寺登村为例

2022-07-21

园林 2022年7期
关键词:村落景观村民

张 琳 杨 珂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92;2.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昆明 650011)

传统村落形成年代较早,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1],吸引了众多旅游者。传统村落包含着空间与时间的丰富体验,与人们的心理感受、情感认同紧密相连,独具特色的地域景观文化是人们身份认同的重要依据,也是传统村落提供旅游消费体验的价值所在[2]。然而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很多传统村落仍以“快进快出”的观光式旅游为主,游客未能充分认识、感受和体验到村落的价值特征;一些与传统景观不协调的改建、加建项目使游客感到无趣和不满,无法传递村落的真实价值;商业化、舞台化的旅游开发模式甚至使游客对传统村落的风貌和文化产生了误解,很难对乡村景观产生情感上的依恋和共鸣。而随着旅游的开发和环境氛围的改变,当地村民对乡村景观的认同和归属感也发生了变化。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背景下,云南大理沙溪寺登村传统村落的景观主体已经从单一村民变为村民与游客共生,二者对于乡村景观价值的认知与感受、理解与认同,都对传统景观文化的保护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寺登村为研究对象,基于村民与游客的不同视角,运用景观感知理论调研分析二者在村落中的景观感受。景观感知理论聚焦人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人对景观环境的感知、满意程度和偏好[3]。研究运用景观感知量表和景观偏好认知地图的调查方法,对村落物质环境层面的景观特征感知和村落氛围情境层面的场所依恋感知两大维度进行测量与分析[4-5]。景观特征感知主要包括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美学性4个方面;场所依恋感知包括人对环境的认识、情感与行为反应,主要从功能依赖与情感认同两方面去解读传统村落复杂、综合的人—地关系[6-7]。景观偏好能揭示人们对景观所含内容及其空间分布的基本反应,可以通过认知地图与内容识别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量[8-10],进而厘清村民与游客的景观感知特征,提出旅游发展下协调村民与游客体验、提高景观感知的对策和建议。

1 研究区域与对象

1.1 研究区域概况

寺登村位于云南大理沙溪古镇,曾是茶马古道上盛极一时的商贸要冲,现存聚落形成于明清时期,是大理地区典型的以白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村落面积约16.6 hm2,平均海拔2 100 m,四周较平坦,外围环山,保留了寺庙、戏台、商铺、马店、红砂石板街面、古树、古街巷、古寨门等传统景观,是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被誉为“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2002年被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基金会(WMF)列入世界濒危建筑遗产保护名录。自2003年开展了中瑞合作的沙溪复兴工程,寺登村的景观风貌保护成效显著,知名度与美誉度不断提升,而同时由于位于滇西北“大理—丽江—香格里拉”世界级旅游路线上,旅游区位优越,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寺登村也出现了过度商业化、盲目整治建设、原真性保护难以推广与传承等问题,当地的景观物质环境和文化内涵发生了改变[11-15],影响了游客的感受,村民的情感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些问题对于传统村落景观感知问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1.2 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了寺登古村聚落及周边环境,研究对象包括村落整体景观与村内典型景观两个层面。为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典型景观场所的选取满足以下条件:具有当地景观风貌、历史底蕴、乡土文化等方面的代表性;寄托了当地的集体记忆,对村民具有较为重要的生活生产功能或情感依恋价值;能提供集散、观景、体验等活动空间以吸引众多游客;旅游发展前后村落景观的空间格局、环境风貌、功能活动、文化内涵有所改变,各选点能体现不同的变化内容与变化程度。根据相关文献资料与实地调研情况,研究在基地范围内选取了6个典型景观场所。街巷空间选取了寺登主街和南古宗巷:寺登主街开敞热闹,沿街商铺基本服务于游客,每周五沿街摆摊的老市集已搬至新镇区;南古宗巷是茶马古巷道,路边为传统民居,部分开辟为商铺,整体氛围清静古朴。广场空间选取了四方街和东寨门广场:四方街是历史上马帮交易的重要场所,老马店、兴教寺、古槐树、戏台等见证了茶马古道的兴盛历史,现在村民仍在这里进行节庆集会、聊天休息等活动;东寨门广场曾是南边来的马帮进寺登街赶集的重要节点,古寨门已被修复、保持着原有风貌,周围新开了客栈商铺,原有的河滩田野修建成了大片硬质广场。滨水空间选取了玉津桥头和兰林阁古树水景广场:玉津桥历史悠久,保留了古朴的原貌;兰林阁古树水景广场是拆除原有小学后院、牲口交易市场和果园后新建的庭院式酒店和商业街,精致舒适,但崭新的传统院落街区与古村风貌不相适宜。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调研主要采取问卷的方式,包括受访者基本信息、村落景观偏好选点、景观感知量表三部分。景观偏好选点调查使用认知地图中的要素图示标记法[10]:受访者在寺登村详细地图(图1)上以排序填空的方式列出“最喜爱的空间场所”,获取受访者对村落景观的偏好数据。此题安排在景观感知量表之前进行,避免景观偏好的选择受到6个景观选点的影响。

景观感知量表包括景观特征感知量表与场所依恋感知量表,基于传统村落景观特征分析与“功能依赖”“情感认同”经典二维结构进行题项设计,并根据2019年7月预调研中对寺登村当地社会文化特征、区域语言表达习惯的研究,对标准量表问卷题项进行了修订。每位受访者需填写一份村落整体景观特征感知量表和7份景观依恋感知量表(一份整体依恋感知+6个典型景观依恋感知),每个量表包括4个题项(表1)。采用Likert五级量表进行评分调查,分别用1-5分代表“很不赞同”到“非常赞同”,即1=很不赞同、2=较不赞同、3=一般、4=较赞同、5=非常赞同。

表1 传统村落景观感知量表Tab. 1 The landscape attachment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 scale of traditional village

2.2 数据收集

实地调研工作于2020年6月4-8日、2020年7月11-17日展开,在村内随机选取受访者,使用平板电脑,现场一对一完成网页问卷。共发放村民问卷109份,回收有效问卷104份;发放游客问卷117份,回收有效问卷111份。通过频数分布方法统计受访者的基本信息数据,村民与游客的结果分别如表2、表3所示。

表2 村民基本信息统计(N=104)Tab. 2 Basic information of villagers (N=104)

表3 游客基本信息统计(N=111)Tab. 3 Basic information of tourists (N=111)

使用SPSS软件分别对村民和游客的感知量表数据进行信度检验与效度分析,所得各个维度的克隆巴赫一致性Alpha系数均大于0.77,KMO量数结果均大于0.87,且巴特利特检验P值均小于0.001,说明问卷结果信度高、显著性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对各部分数据分别进行主成分提取因子分析,提取结果与理论上的题项分布均一致,说明此次因子提取对原始数据的解释度较为理想,再次证明调研数据的可靠性。

3 分析与发现

3.1 村民与游客的景观特征感知分析

统计村民与游客对寺登村整体景观特征感知度的均值(图2),结果显示:游客对寺登村地域性特征、历史性特征、美学性特征的感知都较高,对文化性特征的感知较低,说明寺登村景观物质环境的特征较为突出,游客能较强烈地感知到其建筑景观的地域特色,但村落文化内涵的挖掘不足,缺少村落氛围、行为情境层面的景观价值传递。而村民的景观特征感知均显著低于游客,说明在旅游开发的介入下,寺登村景观环境与文化氛围所发生的改变已经影响到了村民对村落景观的认识。

3.2 村民与游客的景观依恋感知分析

3.2.1 景观依恋感知的整体分析

村民与游客对寺登村整体景观与各典型景观场所的依恋感知度均值统计结果(图3)显示:游客的依恋感知度显著低于村民,尤其是情感认同维度。这与两个群体自身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有关,也再次说明寺登村的内在文化精神并未通过旅游被有效传递,不能引起游客深度的感知、共鸣与情感认同。

3.2.2 典型景观的依恋感知对比

统计得到村民与游客对6个典型景观场所的依恋感知度均值,并用SPSS软件对得分进行均值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ANOVA)结果(表4)显示:在村民与游客景观依恋感知的功能依赖(PD)与情感认同(PI)两个维度下,6个选点数据的组间显著性数值均小于0.001,表明6个选点的得分差异具有显著性,其均值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4 景观依恋感知度均值统计与方差分析结果Tab. 4 Average value of landscape attachment perception and results of variance analysis

均值结果与多重比较结果均表明:村民与游客普遍对四方街和玉津桥头感知度更高,其次是南古宗巷、东寨门广场和寺登主街,而对兰林阁古树水景广场的感知度较低,村民与游客对村落不同景观的依恋感知情况有很大差异。相关研究表明,场所使用频率、使用动机、游憩参与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场所依恋感知[16],进一步结合实地调研中的观察与访谈,可探究其背后的原因。

四方街和玉津桥头承载着寺登村交通游憩、集会文娱、敬拜祈福等重要功能,是村落的文化精神中心,旅游开发后仍较好地保持了传统风貌和文化氛围,能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与情感依恋,同时也提供了宜人的环境与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是游客向往之处。南古宗巷、东寨门广场和寺登主街是村落马帮文化重要的交通路线或节点,开发旅游后经环境整治,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原有风貌,但出现了旅游商业化较重、新建景观不协调、传统乡村氛围淡化等问题,降低了村民的功能依赖与精神依恋感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感知和认同。而兰林阁古树水景广场拆除了原小学校园、果林与牲口市场,抹去了原本的乡土生活气息与集体场所记忆,与村落的日常生活与文化精神较为割裂,无法得到村民的情感认同。而且兰林阁虽是为古镇旅游发展而新修建的公共开放空间,但游客的景观感知度并不高。另外,村民与游客对东寨门广场的景观依恋感知度差异值得关注,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村民对东寨门广场的感知强弱位次在6个选点中较为靠前(ab/ab),而游客的感知位次则较为靠后(c/bc),说明东寨门对于村民来说是很重要的集体记忆,但硬质广场、公园式种植改换了整体环境风貌,客栈商铺模糊了历史文化焦点,导致大多数游客并未感知到其历史文化内涵。从村落典型景观依恋感知度的空间布局(图4)也可直观看出,景观场所的传统风貌与文化精神保留得越好,村民和游客的依恋感知度都更强。

3.3 村民与游客的景观偏好感知分析

根据认知地图的调研结果,统计村民和游客的景观偏好位次及频数分布,对受访者标记出的选点进行赋分计算,对应景观感知量表调查中选定的6个典型景观,统计得到各典型景观的景观偏好分值(表5),并将其进行空间分布图示化(图5)。综合图表统计结果,发现村民与游客对寺登村的景观偏好感知情况基本一致:更偏爱四方街、玉津桥头等较好保留了传统风貌、功能与文化内涵的景观,而不喜欢兰林阁古树水景广场这样缺乏乡土文化、旅游商业化严重的景观。从空间布局上看,村民与游客对于村落景观的偏好选择主要集中在古村聚落的南部及中部,即历史文化遗存较为丰富的区域。

表5 村民与游客的景观偏好感知结果统计Tab. 5 Average value of landscape attachment perception of villagers and tourists

4 结论与对策

通过寺登村的调研发现,村民和游客对传统村落在旅游发展中呈现出的物质景观环境和氛围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景观感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村民和游客具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对村落景观的感知也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另一方面是由于传统村落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围绕其景观价值的保护、展示和传播展开,没有重视对其场所精神和文化内涵的保留和传承,导致游客对村落景观的感受仍停留在表面,而村民对村落的情感和精神依恋也在慢慢消失。所以,需要针对两类人群不同的景观感知偏好进行合理的旅游规划设计,使二者能以良好的感知形成保护、选择、利用等积极的行为反馈,既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又提升游客的感知体验。

4.1 合理规划,保护村民的生活空间

传统村落景观之所以能激发人的美感,在于其朴素的自然美,更在于其与人们生活保持着直接紧密的联系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强烈的乡土气息[17]。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除了考虑游客的需求,更要着力于维持村民生活与村落景观之间的联系。可对寺登村进行合理的空间规划,形成“一心—两轴—三片—多点”的结构(图6)作为分级分区管理、控制引导保护的依据。在公共文旅区实行分时段管理,处理好村民与游客在空间使用上的矛盾,严格保护并科学管理四方街、兴教寺、古戏台等核心景观场所,保留并合理引导村民“三天一集”、敬拜祈福、戏剧文娱等传统活动。在生活居住区,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保护村民的居住、生活、工作空间。支持传统产业活化发展,保护村落的乡土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提高村民对村落景观的感知和认同。

4.2 优化游线设计,提供深度旅游体验

传统村落原始秀美的自然景观、悠然淳朴的农耕文明和传奇生动的历史文化,满足了旅游者追寻多元体验和传统文化的心理需求[18]。自然真实的地域景观、生活气息和文化传统,能够提供感人至深、愉悦有益的旅游体验,从而激发游客的景观感知和情感认同。所以在保护传统村落景观、延续传统精神与乡土气息的基础上,要优化旅游发展模式,变“走马观花”观光游为文化体验深度游,设计能充分展现当地景观风貌与文化精神的游览线路(图7),推出历史、自然、文化等深度体验的旅游服务。通过形象化动态解说、VR重现历史场景、传统集市与节庆活动、深度乡村生活生产体验等方式,让游客更全面深刻地感知村落景观与文化。

4.3 科学管理,进行原真性保护

旅游商业的介入影响了村民原本的生活,改变了村落的客观环境和社会氛围,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村民对传统村落景观的依恋感知。需要严格管控村落商业化程度、科学限制旅游服务规模;通过人性化的管理延续村落生活的原真性,如分时段管理拦路桩,对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中养殖、晾晒、摆摊等行为进行精细化管理而非一刀切地禁止,支持传统技艺的创新发展,恢复四方街集市、寺庙祭拜等活动,重新激活寺登村的乡土特色和文化精神等。保护村落风貌环境淳朴自然的原真性,在整治村落环境、建设服务设施时必须尊重原有环境,因地制宜,避免过度雕饰;利用寺登村自身山水相映、田野开阔的景观特色与资源特质,还原河滩草地、乡间田野,规划建设必要的小路、汀步、座椅等游览服务设施,用质朴的山野风光、乡村情怀真正留住村民、打动游客。

独特的地域风貌、农耕文明与当地历史文化的遗产价值,是传统村落发展旅游的原生动力[18]。在发展中要延续村民生活与村落景观的联系、为游客提供真实而独具特色的深度体验、保护乡土文化和地域风貌的原真性,从而提高村民与游客对传统村落的认同和依恋,激励二者积极的景观偏好、价值认知以及保护行为,使乡村旅游能够成为促进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传承乡土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村落景观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景观别墅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景观平面图》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