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以湖北省宜城市小河镇为例

2022-07-21杨雪峰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乡风小河文明

夏 季,杨雪峰,夏 晶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 430068)

乡风文明建设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局,它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灵魂,也是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一起抓,才能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1]。

2005 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此后,全国各地以这二十字为核心,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活动,“乡风文明”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2018 年9 月中旬,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该规划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遵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风文明作为五项总要求之一,渗透在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如果说产业兴旺是物质基础,生态宜居是美好期待,治理有效是有力支撑,生活富裕是共同追求,那么乡风文明则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为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乡村治理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考察时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3]。

1 乡风文明与乡村振兴

乡风是特定地域内人们共同认可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某一特定地区人民风俗习惯的总和,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传播和流行。文明是人类建立的某种群居秩序,制造便利生活的工具,使人类脱离野蛮转为进步的状态。文明含有开化与教育的意义,反映的是社会、国家、地区和个人发展进步的程度。乡风文明是指农村地区在风俗习惯方面所表现出的科学、健康、符合时代要求、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社会风貌。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结合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变化和社会主要矛盾,提出并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同志从“三农”3 个维度强调,全党全社会要为“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贡献力量,谱写新时期农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农民的精神风貌,影响着乡风民风,也影响着农民生活幸福[4]。应当充分认识推进文明乡风建设的重要性,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持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营造农村新风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2 小河镇乡风文明建设现状

小河镇历来是宜城小城镇建设的示范,先后获得湖北省重点镇、襄南新农村建设试点镇、“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镇等荣誉。当地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立了1 333 hm2优质绿色水稻基地,这一模式为小河镇老百姓增收节支近千万元,也为小河镇经济发展酝育出一条新的有特色的康庄大道,并且通过“三清”(清垃圾、清淤泥、清障)“三化”(绿化、美化、净化)等系列工程,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当地“厕所革命”已全部完成,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当地对于乡村环境整治的资金投入颇高,效果明显,但对于乡风文明的重视度相较于经济发展和环境整治而言略显不够。因此,本研究着眼于小河镇乡风文明建设现状,针对当地村民的业余活动、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服务活动、村风村俗等4 个方面,采用电子问卷的形式进行实地调查,经过后期统计整理、归纳总结,了解到宜城市小河镇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如下。

2.1 村民业余生活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了解到宜城市小河镇村民业余活动情况如表1 所示。从表1 可知,当地被访村民在闲暇时主要是以聊天和看电视打发时间;而村民业余时间从来没有参与过跳广场舞、棋牌活动、看书读报、上网和去农村文化站占比均在50%以上,其中从来没有读书看报(69.74%)和去农村文化站(76.32%)的占比最高。由此可见,当地村民对于业余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强,参与文化活动的意识不足。

表1 村民业余生活情况

2.2 乡村当地文化设施建设情况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 年)》提出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土地使用、建设规模、设计和施工规范以及技术要求等标准。各级政府需按照城乡人口发展和分布,坚持均衡配置、严格预留、规模适当、功能优先、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原则,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文化设施[5]。由表2 可见,当地的文化设施尚未健全,村与村之间情况不统一,在与当地村民的访谈中,多数人表示对于这些文化设施很陌生或是处于“无知”状态,另外一部分人(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表示“不清楚”。在实地调查中,发现有些文化设施确实存在,如符埫村的网络室、咨询室位于村委会办公楼二楼,但采访中发现当地大部分村民都不知道,这表明当地政府及工作人员对于文化设施的宣传还不到位。

表2 当地文化设施建设情况

表3 调查数据显示,乡村文化设施的使用率普遍偏低,被访村民对于这些现代化设施大多处于“无知”状态,因而在文化设施满意度调查结果上,村民对于熟悉的健身器材和戏台、广场满意度较高,而对其他文化设施的满意度皆偏低。因此,在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当地政府应该将当地村民的需求纳入考虑范围内,以此来提高文化设施使用率以及满意度,以便更好地推进当地的乡风文明建设。

表3 当地文化设施使用情况和村民满意度情况

2.3 乡村当地文化服务情况

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服务活动,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推广,能更好地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由表4 可知,文化服务活动在当地的开展并不理想,在农村电影和娱乐表演这2 项活动的享受、参与情况以“偶尔”居多;在咨询讲座、群众运动会和公益活动上,50%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享受或参与过,可见当地政府在文化服务供给上还需加强重视。此外,被访村民对于这5 项文化服务活动的满意度并不高,在享受、参与过这些活动的村民中,“一般”和“不满意”的比例较高。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电影被提及的次数最多,部分年纪稍大的村民希望电影下乡的次数能够增加。因此,当地政府文化服务供给应基于当地村民的需求进行调整。

表4 当地村民享受、参与文化服务活动情况及对文化服务满意度情况

2.4 村风村俗情况

在对村风村俗情况的调查中发现,36.84%的被访村民认为村内社会风气非常好,54.61%认为村内社会风气比较好,5.92%的村民认为村内社会风气一般,而有2.63%的村民的人觉得村里社会风气不好(表5)。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村民对于村内的社会风气持认同和肯定态度。

表5 村民对村内社会风气评价

由表6 可见,绝大多数人认为健康和安全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并且他们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最为强烈。其中26.97%的被访人员将金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选择奉献社会和实现理想作为衡量人生价值标准的人员占比较少,这与农村固有的传统思想有关,因此政府须加强宣传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表6 村民对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选择情况

在对乡村风俗的调查中,主要涉及移风易俗,根据村民对于红白喜事是否需要改革的态度调查结果发现,19.08%的村民认为需要改革,36.84%的村民认为不需要改革,有44.08%的村民持无所谓态度。根据红白喜事需要改革态度的调查发现(表7),23.16%的村民认为浪费金钱,12.63%的村民觉得浪费资源,12.63%的村民认为容易造成攀比,10.26%的村民认为影响社会风气,41.32%的村民则是持“无所谓”态度。

表7 受访村民对于红白喜事改革的态度

对于各种红白喜事的操办上的攀比和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由表8 可见,在农村传统的人情社会影响下,被访村民过去一年里在红白喜事上的开销少则几百上千,多则上万,这些支出也无形中给农村家庭增加了不少经济压力。

表8 被访村民参与红白喜事支出情况

3 小河镇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一是村民业余文化活动匮乏。当地村民在日常闲暇时,去农村文化站或者农村书屋的人很少,绝大部分村民选择在家看电视或刷手机等方式消遣。二是文化设施不健全且利用率低。一方面,该村现有的一些文化休闲设施不够完善,比如文化广场面积不大且设施陈旧落后,健身设施单一;另一方面,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文化基础设施使用率低。三是文化服务活动频次过少,无法满足村民的需求。近年来,农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精神生活相对落后,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小河镇农村文化活动内容比较单一,形势较为单调,大多以聊天、电视和棋牌娱乐为主。同时,农村文化服务缺乏诸如文化下乡、农村春晚、电影下乡等高层次、高水平的文化活动,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精神生活需求。

3.2 村内不良社会风气仍旧存在,传统优秀民俗文化被忽视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深入发展,乡村面貌和城市面貌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长期以来,由于地域、生活习惯、教育水平等问题的影响,农村仍然存在着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社会的社会风气。在小河镇的实地调研中,发现当地攀比之风盛行,最为常见的就是车、房、天价礼金的攀比,以及个别存在着封建迷信思想信鬼神之说,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无形中助长了浪费、浮躁的风气。在小河镇,麻将尤其流行,在村民的娱乐休闲活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一些村民沉迷于此,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享乐主义盛行,对当前政治充耳不闻,对于社会的奉献和贡献置身度外;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如襄阳花鼓戏,历史悠久,影响久远,风格鲜明,却被逐渐遗忘;宜城“兰花筒”又名“楠竹筒”,也具有悠久的历史,现如今在传承上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3.3 农村加速进入短视频时代,另类短视频冲击乡风文明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 年3 月,中国网民规模为9.04 亿,其中农村网民规模为2.55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46.2%;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73 亿,占网民整体的85.6%。由此推断,中国农村短视频用户规模为2 亿左右。在小河镇乡村的实地调查过程中发现,“抖音”“快手”“西瓜”等短视频软件可谓老少皆知,短视频软件门槛偏低,对受众人群文化水平要求不高,内容也更贴近生活,在农村覆盖面较广,成为农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短视频已成为群众茶余饭后生活的一部分,部分农民还热衷于用短视频记录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短视频的流行也波及部分未成年人,未成年人自制力较差,会出现偷刷短视频甚至沉迷其中的现象,这对他们的视力和学习产生了不良影响。更有部分群众沉迷于游戏,不仅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还花费不少金钱。部分主播以低俗炒作、污言秽语等方式挑战公序良俗,部分农民不计后果地给主播“刷礼物”引发家庭矛盾,这些都对乡风文明造成了不良影响。

3.4 乡村人口空心化,缺少文化建设主体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由于农村大量中青年劳动力、知识分子和精英人才不断外流,导致农村建设者逐渐流失,小河镇农村文明建设所需的各方面专业人才匮乏。在实地调查中,问卷被访人员中,41~60 岁占48%,61~80 岁占36%,农村留守人口多为老幼妇孺,他们没有能力继承传统文化,这严重制约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乡村文化的建设,村民对村务管理缺乏兴趣,群众的公共意识也有所欠缺。目前妇女和老年人是乡村集体参政的骨干力量,很多村民对于村干部如何开展工作和下一步的发展规划漠不关心。另外,农村人口空心化造成的留守儿童、农村教育失衡、农业农村及农民家庭的结构碎片化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3.5 基层党组织重视力度不够

基于实地调查发现,小河镇农村党支部的日常工作与活动不多,且工作方式因循守旧,没有充分发挥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从党员队伍来看,也明显缺少青年力量,成员年纪普遍偏高,大多为五六十岁,而30 岁以下的青年人才寥寥无几,党员队伍缺少新鲜力量的注入,这就使得一些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存在较大困难。此外,一些基层领导认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需要较长时间,效果也较慢,抓住经济建设的任务就足够了,因而只狠抓经济而忽视了当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缺乏完善的资金投入机制,大部分资金都用在了经济建设上,对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因而严重制约了当地乡风文明建设的进程。

4 推进小河镇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思考

4.1 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村民的参与意识

村民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受益者。当地政府要积极宣扬“进取型”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农民形成稳定的价值认同,激发其积极主动投身于文明乡风建设中。农民群众是文明乡风建设的主体,要注重培养、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有效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让群众成为文明乡风的树立者、维护者和受益者,做到自我治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自我监督。让群众真心理解、真实受益,文明乡风建设才能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4.2 丰富短视频监管手段,净化网络环境

第一,应丰富基层网信部门监管手段。目前,基层网信部门监测短视频软件的手段比较少,人力有限且大多没有执法权,这使得监管效率低、范围小、力度有限,应借助科技,不断丰富短视频监管手段,提升监管效率。第二,要引导好、用好农村“网红”。农民“网红”大多出自草根,他们更懂农民的喜好和精神需求,也更懂得如何与农民交流。基层网信、宣传部门应抓住机遇,加强正面引导农民“网红”,看到他们的长处,使他们成为传播正能量、引导乡村舆论的新生力量。第三,须严防短视频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较多,部分乡村未成年人因家长疏于监管,过早接触短视频软件甚至沉迷其中,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4.3 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

充分利用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倡导淳朴文明的生活风气,营造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充分挖掘和发扬乡村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其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满足广大农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6]。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在农村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对于农村书屋、农村文化站及其他文化设施定期维护和更新,加大宣传力度,为农村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教育,提升农民素质,加强劳动技能教育培训,提升新型农民的劳动生产能力,利用新科技、新手段,创新农业生产模式。

4.4 大力发展经济,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发展。新时代乡风文明培育必须从乡村的生产方式入手,不能仅仅依靠传统农业发展,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传统农耕方式,促进农业的发展。培育特色乡村产业,以政府为主导,对各乡村的农业资源进行整合配置,打造不同产业片区,突出农业特色,进行品牌化引导[7]。小河镇乡村基于当地实际和资源,在政策扶持下可以通过发展特色农家乐,以此创收增收;当地政府应加大惠农政策扶持力度,以此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多样化发展,吸引农村人才回流,缓解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

4.5 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改善不良风气

村民代表大会是形成良好乡风的乡村内部办事制度,要充分重视并发挥乡村典型榜样的导向作用来教育农民群众,使移风易俗工作能够有效地在农民群众中开展。坚持文明节俭、切实减轻群众负担、不与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相抵触,对有悖于文明乡风建设的各种陈规陋习,作出导向性规范和柔性约束,重点纠治天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炫富攀比、铺张浪费、随礼泛滥等歪风,切实把广大群众从过重的人情消费和人情负担中解放出来,破解因婚致贫、因丧致贫、支出型贫困等问题。

4.6 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

要以基层党建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逐渐改变农民的落后封闭思想,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加强村干部的作风建设,带动乡风文明建设。创新支部班子选人、用人机制,选择有担当、有责任、服务意识强的党员,定期培训,参加学习乡风文明知识讲座及党员大会等,以身作则,更好地发挥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对村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应实施村务公开制度、加强村干部廉洁教育和完善惩处机制,打造廉洁、透明政府,更好地在村民中发挥村干部的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乡风小河文明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请文明演绎
清澈的小河
乡风
漫说文明
Evaluation and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epatic Injury by Traditional Drugs
厚植勤劳脱贫的乡风家风
文明乡风聚人心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