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区域电网分布式电源平衡技术

2022-07-21胡勇李志超

电子制作 2022年12期
关键词:分布式调度负荷

胡勇,李志超

(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河南许昌,461000)

0 引言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全社会在安全供电中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应对环境问题与能源成本之间的矛盾,是当下推动电力改革的主要动力。受新能源的开发和再利用技术的成熟发展,部分国家已经完成可能源行业的改革,在加快建设分布式电源进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果,我国也在配电网结构转型中完成了不同能源的分布式建设。其中以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主的分布式能源网络结构,能够较好的改善能源供需矛盾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在不同城市内建立起光伏发电站和风力发电站,以此完成大规模的安全供电模式。

但由于不同模式的分布式电源处于初始建立阶段,在配电网的供电模型上仍存在不足,主要是在区域配电网组建过程中,对不同时段的发电峰期难以作出有效把控。即使在电网能效管理中逐渐从集约化处理,向分布式结构转型,但对于如何合理分配电源中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此基础上出现多种电源平衡技术,以提高负荷均衡度为主的应用方法,将静态负荷转换器安置在用户中,在实际用电过程中协调用电的功率,若出现不足以调度的余量功率时会造成调节失败。当配电网出现过大负载时会出现短路故障,若不能及时对其进行处理,对造成配电网中的供电灵敏度降低等问题,产生财产损失。由此本文借助人工神经网络的优势,重新对区域电网分布式电源的平衡技术进行设计,为配电网的安全运行提供理论支持。

1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区域电网分布式电源平衡技术

■1.1 构建区域配电网分布式调度模型

设计电源的平衡调度方法能够对不同设备进行能源有效管理,实现不同模式下分布式能源的有效调度,在配电网中完成用电的供需平衡。以此在配电网中建立分布式的调度模型,对整个电网中能够被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等量信号交换,在电力系统中公开处理所需的电力负荷问题,在供应和需求两者内进行电压和电流交换。设置电网内共包含

Q

个用电用户,每个用户的用电需求电力用

W

表示,在不同的电力需求下产生的电力数据构成集合用

W

表示,其中

W

的数据均属于

W

。不同用户的用电需求产生的电力集合不同,根据每个用户产生的电力数据,将能够调度的电力集合表示为

W

,其中每个用电用户数量用

q

表示,将不可调度的电力数据排除在集合内,每个用户产生的电力数据分别对应为一组,计算其能够用于调度的总负荷,表达式为:

■1.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预测区域电网负荷

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在初始化过程中不需要进行假设,在对整个电力系统内对不同的参数依次运行,并按照顺序标准进行电力负荷的调度转换。模型中需要包含数据的输出层和输入层,以不同的神经元数目进行数据整合,使预测的结果更加准确,在电网的分布调度模型中加入三个数据预测模块,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在多个模块中加入分类预测标准,其中白盒预测为模型中的基础定数,黑盒预测为电力数据的统计模拟结果,并通过灰盒混合的方式将两个模块内的数据进行整个,在相互校正的过程中对特定的参数进行排序。将白盒测试中的校正法作为调度模型中的数据运载类型,对采集过程中出现的缺失数据进行弥补,当所有拟定的数据传输至模型层级内,利用黑盒的历史数据模拟规律进行预测。在模型中建立数据神经网络模型,其中隐含层的节点数目设置非常重要,在整合后的电力数据中将其设置为初始集合

G

,其中隐含节点的个数为集合样本的

G

-1个,对应的输入层节点个数为

g

g

-1。在多个轮次的神经训练过程中,加入隐含层的权值系数,分别对综合样本数据的误差值

ass

进行计算,表达式为:

公式中:调度模型中拟合的数据个数用

f

表示,输入层和输出层的神经元个数用

d

表示,电力负荷输出的数据值用

g

表示,在不断增加隐含层神经元个数的基础上,重复计算数据集合的预期误差

ass

,在其达到最小值后完成的个数设定为节点序目值。根据训练后的误差数值,在选定接入的电网中对连接电力的负荷进行极值计算,将每个神经元节点处的电流设置为

F

,大量电流流经时以短路电流为阻抗预测,通过节点的电压基准比值进行计算,在对不同数据依次计算后加入对应误差值,依次推断出不同神经元网络节点中的负荷极值。将所有收集到的数据结构完成负荷预测后,对不同的电力负荷极值进行集合分类,按照其接收到的先后顺序建立对应功率矩阵,在动态功率的分布模型下平衡电网电源。

■1.3 建立动态功率矩阵平衡电网分布式电源

在负荷调度模型中设置多个神经元网络节点,根据电网的动态功率理论,在对不同电力通信线路中建立其转换矩阵,以此对分布式电源进行调度和平衡控制。在电力系统的分析理论中,最常用的是基尔霍夫定律,表示在任意一个电力节点处,其支路所产生的输入电流和输出电流和代数总值为零,而其对应产生的闭合电力电压总值也为零。根据电力系统的线路连接结构,对每个线路中的供电元件进行电流的走向控制,以节点处产生相同负荷电流走向的信号进行连通,若在其中产生线路走向关系时,即可表明在线路的两端存在输出电流和输入电流的比值,能够进行对应极值的分配。通过电网的分布结构,采用图论法进行电力预测的负荷极值建立动态矩阵,设置每个支路

x

的节点

z

两端均包含连接的通路,在每个通路中对于任意一个节点包含有向图,对图中所有节点

m

和支路

n

依次编号,在每条支路与对应的节点中设置关联因素。当相关联的动态矩阵中任意去掉一个支路,则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到另一个阶级的动态矩阵,两个矩形中若存在线性关联,则表示任意可以调度的支路都存在能够控制的电流负荷,支线相关联系的节点元素对应回路电流。在两个相邻的节点中对所有支路建立起来的矩阵,进行两两对应关联,当相同方向电流的支路能够对应回路电流时,表示在其中的电力负荷调节完成。至此本文在构建区域配电网的分布式调度模型基础上,基于人工神经网络预测不同区域内电网的负荷极值,通过负荷极值建立动态功率关联矩阵,用以控制区域电网中分布式电源的平衡,完成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区域电网分布式电源平衡技术设计。

2 实验结果分析

■2.1 选择测试电路结构

为验证此次设计的方法能够在区域分布式电网起到电源平衡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良好效果,采用实验测试的方法对不同结构的电源模块进行验证。在SIMULINK测试工具箱中准备模拟电力系统模块,在其内部配备电源模块和基础电路以及测量模块,依次对接各个模块,进行元件的有效连接。此次实验主要测试电源模块中不同类型的电流,在电力运输过程中的负载情况,在本文方法下是否能够在超强负载介入中完成电源平衡。受测试步骤和线路连接过程影响,在对所需元件模型连接前设置好参数范围,对拟建的分布式电网电路进行拓扑结构选择。此次测试对象选择交流电机,分别对不同线路的电流通过负载进行控制。交流电机的电路图如图1所示。

图1 交流电机的电路图

为达到电源平衡的要求,此次对电机的功率进行控制,在选定的电路模型中加入四组同型号的永磁电机。每组电机的输入电流为三相交流电,线路电压控制在1160V,电机的电流输通频率均为80Hz。在电流流转过程中,可以利用开关设置选择不同的交相电流。当I1号电机在选择A相电流时,其他三组电机可以对其自身的转速进行模拟,将四组的交相电流进行分配,并在统一的速度下传入到测试工具箱中,完成电力的输出反馈。测试开始前为使得出的结果更加真实有效,选择两组传统的电源平衡方法做对照,连接在MATLAB测试平台中,分别对三台电机的输出电流进行控制。

■2.2 电路负载测试过程

电源平衡主要是在电网出现超高负载时,在极短时间内进行有效控制,防止其过大电流对电机造成承载压力,出现电网电力事故。在模拟好的电力系统中将四组电机安置于输入电路主线内,分别通过三种平衡方法进行对比。将电机交相电流传入至主线电路时增加一组越阶信号,设置主线电路的频率负载在160-550Hz范围内运行,该信号出现在第四组电机电源接入状态的第2s,整体测试时间持续4s,不同平衡方法下对该信号的控制效果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方法下四组电机负载控制效果

根据表中内容所示,在对第四组电机进行加压处理前,每组电机的初始工作状态处于稳定状态,对第四组电机电源处的负载加入越阶信号后,线路会发生较大抖动,说明此时的电路受到干扰信号影响。

以三种方法平衡后的结构来看,当第四台电机加入负载后,通过本文方法平衡干预后,负载在2s时出现了变化然后归于稳定,处在比原来负载大的位置上,其他三组电力负载也分别在2s~3s时间段内完成负载增加和稳定的相对过程,在比原有负载大的位置上稳定下来,说明能够提高其他三组的电机负荷,达到第四台电机额外负载的效果。但对于两组传统方法,虽然能够将加入负载的电机进行稳定控制后,并不能对其余三组电机完成加大负载,且时间均大于4s,在越阶信号加入的情况下,会发生同一线路电机不稳定的情况。

综合测试结果来看,在电网电路内包含加大负载的条件下,本文方法能够将其在短时间内完成控制,通过多组电机的分载作用,使得电路的电源达到均衡的负荷状态,具有实际应用效果。

■2.3 电源平衡结果分析

为更加直观的检验本文方法对电源的均衡效果,仍以上述测试条件为例,在测试工具箱中对控制前后的电源电流进行检验。其中四组电机的初始电流为240A,越阶信号承载的电流为160A,加入后使其一直保持在主线电路内,在保证其他变量一致的情况下,每组方法的平衡控制时间均设置为2s,具体测试结果如表2、图2所示。

表2 不同方法下电流变化结果(A)

图2 不同方法下电流变化结果

根据上述内容所示,在本文方法下四组电机的电流均稳定在280A左右,表示在负载加入情况下,能够对过高压力的电机进行处理,达到均衡的效果。但两组传统方法在实际加载过程中,只能对加压的电机进行稳定,在最终电流控制后其他三组电机的电流数值远远低于加压电机,一旦长时间运行会出现电路故障。

综合实验结果来看:在电网线路突然增加负荷时,利用本文方法能够对电源的负载进行快速处理,使其同一段线路中的电机负载保持基本一致的效果,能够达到电源平衡的效果,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3 结束语

本文在人工神经网络的布置下,重新构建电网的可调度模型,通过电力负荷的极值预测,完成不同模式下电源的分布调度平衡方法设计。综合实验结果表明:以多个电机的输出电流为测试条件,在增加电力负荷的承载下,本文方法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多个电机的均衡分配,且每组电机的电流能够恒定在一致状态下,具有实际应用效果。但由于在测试过程中只能对单一的电机进行负载调节,产生的结果会具有一定偏差性。后续研究中会针对测试的电机进行依次的负载加压,进行不同电机的电流均衡控制,为电网的超高压运行提供更加稳定的电力控制方法,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供电。

猜你喜欢

分布式调度负荷
水资源平衡调度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3项标准中维持热负荷要求对比分析
智能四向穿梭车系统的应用与调度对策研究
MIV-PSO-BP神经网络用户热负荷预测
10kV配网调度运行故障及控制对策
居民分布式储能系统对电网削峰填谷效果分析
基于Paxos的分布式一致性算法的实现与优化
生如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