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福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2-07-21王丹陈秀兰徐学荣

中国蔬菜 2022年7期
关键词:福建省福建蔬菜

王丹 陈秀兰 徐学荣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福州 35000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点,要求农业以高质量发展为依托,逐步实现乡村产业振兴(陈秧分 等,2019)。蔬菜产业是关系民生的基础产业,也是福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之一。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福建省蔬菜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满足本省蔬菜需求的前提下,借助生态环境优势,发展反季节蔬菜种植(于丽艳和穆月英,2019),2013 年福建省成为“南菜北运”的七大基地之一,更有将近15%的蔬菜进入了国际市场(福建省农业农村厅数据)。然而在资源和环境约束条件下,福建蔬菜产业发展规模受到制约。笔者在调研的基础上,对福建蔬菜产业发展成效、存在不足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推进福建蔬菜产业提质增效的绿色高质量发展路径。

1 福建蔬菜产业发展成效

1.1 蔬菜产业成为福建优势特色产业

福建蔬菜产业相对全国生产规模小,福建省农业农村厅数据表明:2019 年福建省蔬菜种植面积57.98 万hm,仅占全国蔬菜总种植面积的2.78%,位列第16 位;蔬菜产量1 437.33 万t,不足全国蔬菜总产量的2%,位列第18 位。但蔬菜是福建省大宗农副产品之一,产值居省内各类农作物之首,从图1 可以看出,福建省蔬菜产值呈逐年增长趋势,从2002 年的174.6 亿元增长到2019 年的520.7 亿元,年均增速达到6.63%;蔬菜产值在福建省农林牧渔产值中所占比例较高,2002 年占比为15.52%,之后虽然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但至2019 年占比仍高达11.23%。2018 年福建蔬菜产业已经发展成千亿产业,目前蔬菜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 500 亿元。

图1 2002—2019 年福建省蔬菜产值及其在福建省农林牧渔产值中的占比

1.2 蔬菜质量不断提高

在种植方面,福建省积极推广物联网、水肥一体化、药肥双减等100 多项技术在蔬菜领域中的应用,推进蔬菜主栽品种基地标准化生产,推动60 多个蔬菜良种在全省种植,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推广“六个统一”管理模式,推动蔬菜产业向品牌化、绿色化、机械化等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并打造了翔安胡萝卜、同安紫长茄、军营红番茄等知名蔬菜品牌。福建白水农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企业 +合作社”的模式,推进蔬菜产业发展,取得了10个无公害产品认证和“绿标”。漳州市诏安县打造设施蔬菜核心示范区,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生产面积达0.11 万hm(1.6 万亩),辐射带动0.27万hm(4 万亩)(福建省农业农村厅数据)。福建沈佳有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利用现代技术推进有机蔬菜种植,打造“沈佳农”有机蔬菜注册商标,成为厦门金砖会晤有机蔬菜供应商。在流通方面,大力推进蔬菜个性化清洗消毒、分选分级、包装等自动化生产线和冷链物流车的应用,大大提高上市蔬菜产品的等级。例如,南平享通生态农业公司、沈佳农有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蔬菜生产公司实施标准化生产,采用6 道安全保鲜工艺、小包包装,不仅保证产品无公害,更提高了蔬菜品相。在监管方面,通过“一品一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平台,对纳入平台的蔬菜企业产品实施全程数据追溯,有效保障蔬菜产品质量。至2020 年底,仅厦门市就有513 家蔬菜生产主体纳入“一品一码”管理。多种手段的实施,有力保障了福建蔬菜的质量,2020 年第2 次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的蔬菜总体合格率达到99.6%,远高于全国蔬菜97.1%的平均水平(福建省农业农村厅数据)。

1.3 蔬菜产业科技含量明显提升

福建蔬菜产业科技含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福建省设施蔬菜起步早、发展速度快,并不断升级,目前借助数字化技术向5G 智能数控大棚发展,采用智能水肥控制系统,实现了蔬菜产业的提质增产。2018 年福建设施蔬菜种植面积逾8.67万hm(130 万亩),占福建省蔬菜总种植面积的15.53%,漳州市诏安县、宁德市屏南县等地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0%以上(福建省农业农村厅数据)。2022 年莆田市城厢区利农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实施无土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种植,经营147 座蔬菜大棚,成为绿色无公害蔬菜的供应地,深化了“大棚经济”。福建蔬菜种业、嫁接育苗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福建金品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蔬菜种子“育繁推”,着力打造普通白菜(青梗菜)种子产业,打响“闽侯菜丫好”品牌,并辐射到甘肃、宁夏等省(自治区)。福州万农高科集团有限公司与科研院所合作,从事蔬菜品种研发,其中万农三叉蕹菜(空心菜)产量比普通品种增加约50%,占全国市场的30%;培育出的玉米品种万鲜甜159,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达16%。福建省全面推进工厂化育苗,每年仅厦门市生产的春茬瓜果类(茄子、番茄、辣椒、黄瓜等)嫁接苗逾2.5 亿株(厦门市农业农村局数据),辐射贵州、云南、广西、湖北、广东、江西、浙江等省(自治区)。

1.4 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明显

2014 年福建省规模以上蔬菜合作社366 家、企业248 个、大户105 个、农场57 个,2018 年发展到各种规模的蔬菜企业与合作社7 202 家。蔬菜企业的增加,促进了“龙头企业+”经营模式的发展,明显带动农民增收和蔬菜提质。一方面,福建省地形特殊,莆田市中天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龙岩市绿鲜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龙头企业通过流转闲置荒地,推进蔬菜产业规模化发展,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如2021 年莆田市中天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莆田市秀屿区平海镇江堤村13.33 hm(200 亩)前不靠海、后不傍山的荒坡地种植蔬菜,带动300 户菜农增收。另一方面,厦门百利种苗有限公司、厦门鑫美园蔬菜专业合作社、厦门正心精致农业有限公司等各县级龙头蔬菜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农业、“公司+合作社”等模式,与菜农建立利益协作关系,明显提高菜农的收入。福建省意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开展特种辣椒全产业链运营,2021 年推广面积达0.14 万hm(2.1 万亩),辐射菜农500 多户,菜农收入提高三成。闽侯县大湖乡新塘村以“龙头企业+家庭农场”模式,发展高山天然蔬菜,户年均收入20 万元。

1.5 产业融合发展势头强劲

福建蔬菜产业实施做强二产、拉动一产、拓展三产的发展策略。2017 年福建省下拨8 811 万元资金,扶持企业在35 个县建立近百座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中心、418 座冷藏库、48 座烘干设施、26 个以蔬菜为主的加工项目,带动近10 亿元的投资,使全省冷藏能力增加到5 万t,烘干能力达到每天170 t,提高了蔬菜加工水平,延伸了产业链。同时,不断探索蔬菜全产业链融合、新业态融合发展模式,带动休闲蔬菜农业、蔬菜电子商务、创意蔬菜农业等新业态的发展。如屏南高山蔬菜基地利用基地气候冷凉的优势条件,发展避暑旅游业;马尾琅岐岛东部高优蔬菜示范基地专注于设施蔬菜展示,依托观光走廊,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活动;翔安区“三五丘七彩田园”项目利用创意蔬菜,打造马塘-大帽山“绿野山踪”、面前埔-古宅“蔬香古韵”纯天然原生态农耕之旅,带动50 户菜农加入,年利润达250 万元。

1.6 蔬菜种植聚集效应明显

福建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8 年福建省蔬菜产量突破100 万t 的高产区有政和县、闽侯县、德化县、华安县等4 个县;产量介于50 万~100 万t为较高产区,有厦门市、永泰县、建宁县、云霄县等7 个区县;20 万~50 万t 为较低产区,有武夷山市、福安市等15 个区县;其他区县均为蔬菜低产区(图2)。其中福建省蔬菜出口基地优势产区主要分布在福州以南沿海低海拔平原和盆地,包括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市辖区的20 多个区县,积极打造出口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主要以出口鲜或冷藏蔬菜为主,出口规模较大的有漳州漳浦县、龙海区,厦门同安区、翔安区,莆田涵江区、荔城区。“南菜北运”基地主要集中于建瓯、漳州、福州等市。

图2 福建省2018 年蔬菜产量分布情况

2 福建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2.1 蔬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福建省蔬菜产品品质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多为初级大路货产品,蔬菜旺季常出现产能过剩,供过于求的现象;而绿色优质蔬菜、有机蔬菜、精深加工蔬菜产品占比不及蔬菜总产量的10%(福建省农业农村厅数据)。菜农重产量轻质量,导致蔬菜农药残留超标仍有发生,2018 年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抽查的有机蔬菜产品13.3%不达标;2019 年曾出现一批秋葵、茄子等镉含量超标;2020年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检测出4 个蔬菜样本农药残留超标;2021 年出现因检测结果滞后,含有甲基异柳磷、水胺硫磷农药残留的白菜、萝卜流入市场(福建省农业农村厅数据)。福建蔬菜质量安全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2.2 品牌效应不突出

福建蔬菜产业缺乏在国内外市场上家喻户晓、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蔬菜品牌。2021 年中国蔬菜十大品牌排行榜中,没有福建省品牌。2019 年度福建省著名农业品牌评选办公室推荐的福建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中也没有蔬菜产业相关品牌,前30 大农产品品牌中仅有百利种苗、芹峰淮山、峨嵋祥竹笋制品、明成有机笋系列制品等4 个蔬菜品牌。现有蔬菜品牌中绿色和有机产品相对较少,品牌价值偏低。福建省蔬菜龙头企业中95%为中小企业,缺乏品牌理念和团队,品牌打造、宣传、保护机制不到位,滞后于企业自身发展的现状,品牌作用发挥不足,溢价效应不明显。

2.3 蔬菜产业融合程度有待提升

福建省蔬菜加工转化能力约为15%,虽高于我国蔬菜平均加工能力的10%,但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蔬菜商品化处理率约70%,低于美国的80%(福建省农业农村厅数据)。福建省蔬菜深精加工程度不高、制成品不多,不能及时良好地调节滞销生鲜蔬菜市场供需,蔬菜附加值提高不显著,高附加值、高档制成品产品少而中低档产品多,老产品多而新产品少,因此蔬菜一、二产业融合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蔬菜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也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很少发展有观光、旅游价值的蔬菜资源,也很少把蔬菜文化、科技作为主要营利方式,现有的蔬菜采摘、蔬菜文化生态游、蔬菜观光模式融合发展内涵不足,宣传力度不到位,融合价值无法得到较好发挥。

2.4 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

其一,蔬菜滞销现象时有出现。信息监测预警系统不健全,产销信息不匹配,菜农跟风种植情况严重,有时因气候影响出现产地转换、重叠上市,使松散型花椰菜(松花菜)、甘蓝等蔬菜供求无法形成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导致蔬菜滞销,甚至出现菜贱伤农现象。其二,菜农收入居低不上。虽有部分企业采用“互联网+”生鲜电商、直播等新零售模式,或在城市建立蔬菜直销网点,甚至出口海外,实现蔬菜价格的提升,但大量中小蔬菜企业仍然通过传统批发模式实现蔬菜销售,销售链条长,中间环节多,导致蔬菜批发价格远低于城市蔬菜终端销售价格,加之福建省蔬菜物流损耗率高达20%~30%(福建省蔬菜供应链协会数据),菜农利益难以提高。

3 福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3.1 坚持科技引领,走数智化之路

一方面,提升福建省蔬菜产业数字化水平。建设蔬菜产业数字化中心,并与福建省“农业云131”和中国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对接,实现上下游产业、配套产业、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联动。实施蔬菜产业大数据管理,推进全流程数字化,实现蔬菜供求、种植、生产资料等信息共建、共治、共享,形成数据闭环。另一方面,深化蔬菜产业智能化发展。鼓励蔬菜经营主体参与“云端”交流,提高自身的数字化素养,借助物联网、区块链、智能检测等先进技术打造智慧蔬菜种植系统,优化农业病虫害防治方法、蔬菜种植决策、市场供求匹配决策,进一步促进蔬菜种植精准化、经营科学化,提高蔬菜的经营效率和安全程度。

3.2 坚持与生态协同,走绿色发展之路

其一,大力推广蔬菜绿色生产技术。发展节水灌溉,精准施用有机肥和绿肥,尽力规避农药的使用,全面推进标准化种植。推进建设高标准的绿色、有机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健全配套服务体系,提高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率。其二,科学实施蔬菜轮作或间作。立足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根据各类蔬菜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富集能力、病虫害发生程度等因素,采取南瓜与柑橘间作、早稻—蔬菜—马铃薯轮作等模式,尤其是屏南高山区等地,可利用蔬菜间的化感作用弱化虫害和重金属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其三,采用绿色包装,推进绿色分销。高质量和高文化内涵品牌的蔬菜应有与之对应的高质量绿色包装,通过技术创新和包装材料升级,推进蔬菜分销包装采用低污染、高效能的绿色包装材料,如生物降解塑料、可回收包装等。

3.3 坚持示范导向引领,走融合发展之路

通过“上大项目”和“精品项目”,打造国家级、省级蔬菜种植、加工示范园区,以点带面,带动福建省蔬菜产业向深层次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一方面,鼓励和引导福建省蔬菜加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大力发展保鲜、罐藏、干制、腌制和速冻等高质量蔬菜加工产品,拓宽和延伸产业链,从而调整蔬菜产业结构,调节萝卜、甘蓝等滞销蔬菜的市场供需。另一方面,凭借福建省美丽的山水风景,以“绿色蔬菜产品”为主题,深化“旅游+特色餐饮服务”“旅游+餐饮+蔬菜科普教育基地”“旅游+蔬菜采摘”等融合发展模式,开发类似于“三五丘七彩田园”项目有自身特色,又集种植、观光、采摘、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农业项目,用特色蔬菜吸引游客,提高消费者对当地特色蔬菜品牌的认可,拓宽蔬菜的销售渠道。

3.4 坚持对外开放,走“双循环”之路

拓宽蔬菜市场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市场为辅,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一方面,畅通国内市场,打通蔬菜市场堵点,加强生产、市场、储备等信息监测调度,落实蔬菜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张晶等,2022),引导蔬菜优势产区通过“订单生产”等形式,与青岛、北京、石家庄等北部城市加强协作,建立稳定的“南菜北运”供销渠道。鼓励蔬菜经营主体利用各种平台,如直播、短视频等发展生鲜电商,将蔬菜品牌传播与营销紧密结合起来,促进销售的同时,扩大蔬菜市场的触及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注重开发国际市场,利用福建近海的地缘优势,利用RCEP 协定农产品贸易规则和“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鼓励蔬菜企业参加中国蔬菜产业大会、绿博会、农博会及国际电商博览会等,大力推介优势蔬菜及其制成品,提高其在东南亚、独联体等国家的国际市场份额和市场影响力。同时鼓励福建省蔬菜出口企业抓住闽台农业合作的契机,借鉴台湾蔬菜出口企业的经验,强化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开拓新的蔬菜市场。

3.5 坚持创新发展,走人才驱动之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实施人才促发展之路是蔬菜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蔬菜产业的发展需要金字塔形的人才支撑,对位于塔顶的特色产业科研型人才和有前瞻思维的战略型人才,福建省应采用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策略,鼓励参加国内各种高端农业技术交流会,提高人才科研与创新能力,打造蔬菜产业尖端人才高地。对塔中需要的技术型人才,包括蔬菜技术指导人才、电商人才和数字型人才等,福建省应树立自主培养的理念,鼓励高校创新设置农业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跨境电商等专业及课程,培养满足蔬菜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针对塔底的蔬菜种植者,通常是菜农或蔬菜新农人,福建省应抓好现代菜农和乡土人才的职业培训,培育家庭农场主和合作社新农人,吸引农业企业员工、大学生、复转军人、科技人员等到农村创新创业,为福建蔬菜产业振兴增添新活力。

猜你喜欢

福建省福建蔬菜
那个梦
福建艺术战“疫”
蔬菜
福建省陈建洪名校长工作室掠影
修诚 启智——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简介
东南风福建省青年油画展作品选登
对2015年福建高考三角函数题的反思与别解
蔬菜也“疯狂”
蔬菜的哀诉
关于“福建当代艺术展”的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