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存的智慧
2022-07-21高悦通
高悦通
稍稍整理了一下长到快要遮住眼睛的头发,透过宿舍的窗户,看向小花园中闪烁着的点点亮光。疫情期间不能外出,对于生性好动的我来说,多多少少有种被束缚的感觉。于是在闲暇之时,常坐在窗边发呆,看着窗外,想象着疫情结束后的样子。仔细想想,上一次能够“肆无忌惮”地出校恐怕要追溯到三年前了。
2019年,带着高中生的稚嫩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追寻着听了无数次的“自由生活”,可仅仅一个学期后,疫情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整座城市仿佛陷入了静止状态。我已经很难想起,在一个学期居家上课的日子中有什么值得回忆的镜头,只知道一次次的情绪失控成为了常态。
现在看来,当时造成我情绪失控的原因,无非就是两点:首先是单调的居家生活所带来的孤独感。数个月的时间里,每天的生活概括下来就是上课与休息,我甚至在休息时找不到良好的娱乐方式。在几十平米的空间中,我唯一热爱的体育活动打篮球是根本没有办法实现的。这时内心迫切地想要与人交流,而一个小小的三口之家似乎无法满足我的愿望,每次与父母的交流都以那句网络热语结束——我们之间有代沟。其次就是对于线上上课的不适应了。在家中上课很难做到像在学校时一样的作息规律,在上课时吃饭的场景屡见不鲜。我对此十分抵触,但想要改变却十分困难,于是一边上课,一边吃饭,有时还会因提交作业所带来的手忙脚乱,这些都让我越来越烦躁。
返回学校后,我的情绪便得到了极大的缓解,或许是因为与太多“同病相怜”的人产生了情绪共鸣。我在返校后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终于回到学校了,我从来没有如此渴望上学。”
在2020年武汉疫情相对严重之时,一位家住武汉的同学给我发了一张照片,我看见他正身穿白色防护服在小区的防疫棚中帮忙。出于关心,我立刻打电话过去,毕竟在随时都可能被病毒感染的情况下,出门就意味着风险的提升,更何况是在防疫一线参加志愿服务。我询问了他的情况,得知他很安全后,我便向他提出了我的疑惑:“在如此危险的时期,很多人都惶惶不安,你难道不害怕吗?”电话中他的回答令我印象深刻,他说:“每天从早到晚都能听见小区救护车的警鸣声,透过窗户向下看,总能看到有患者被救护车接走。可能就是因为害怕,所以才想做点什么,从心里去战胜恐惧。”电话挂断,我陷入了深思,是否我也应该走出保护圈,主动同病毒抗争。
最终,我能在抗疫中“反客为主”,摆脱被保护的角色还要归结于一次偶然的机会。那时北京的各个小区还处于测温出入的大环境中,在一次回家测温的时候遇见身为社区党员志愿者的邻居叔叔,经他引荐,我成了一名大学生防疫志愿者。每晚8点到10点,我负责小区居民的测温和通行证的检查工作。伴随着最后一班小区内部公交的驶来,“护送”最后一位居民安全进入后,我的工作就此完成。
看似只有两个小时,工作结束后我也不免有些疲惫。执勤期间,我也会同一起工作的叔叔、阿姨聊上两句,他们大都为人父母,每天数个小时的执勤多少有些舍小家为大家的意味。当看到我来值守,他们对于大学生的挺身而出表示非常赞叹。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疫情在带来诸多困难与不便的同时,也直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工作方式,网上办公、线上授课一瞬间流行起来。在得知要上网课之初,我还幼稚地认为我们全班将要通过微信语音来上一节课,后来雨课堂、腾讯会议等APP的出现让我开了眼界。
这两年的线上上课方式极大改变了我的学习生活。网课初期,我们可能会出现杂音、掉线、与老师互动较少及知识点不清楚等问题,但逐渐地,我开始通过线上交流的方式极其自然地向老师提出问题,也不再担心网络课堂的即兴发言。此外,老师通过线上作业来督促我们的学习,并且采用多种方式,包括小组讨论与个人线上展示等,在保证学习任务完成的同时,也促进了我们学习能力的提升。
对于行政管理学专业的我们来说,感触更加深刻的是,现在我们所讨论的很多问题,都要加上了“在疫情环境下”这几个字。例如,我们在城市管理中所研究的韧性社区问题,现在都已经变成了:在突发公共卫生危机视角下韧性社区的研究……
与此同时,我也十分感慨大学生的集体智慧。在外卖还能进入校园的日子里,各种各样的“开车群”涌现出来,如泸溪河、木栅、羊蝎子、鱼锅、瑞幸、遇叶日料、沙县小吃、喜茶及一些快餐等。我第一次加入“车队”要从和舍友一起点麦当劳说起。那天中午,一直吃学校食堂的我们决定点麦当劳作为午餐,一个舍友提议说:“要不,我们跟别人组个车队吧。”当我还在疑惑时,一个近乎500人的群聊映入眼帘,一条条车队接龙浮现出来。
所谓组建车队就是指有一名同学作为车主,他会在群聊中发起一个8到10人的接龙,在同一时间想要一起点外卖的同学就会在接龙中写下自己的名字,并且将自己的单号发出来。车主会统计好车队中每位成员的信息后统一发给外卖员,并在取到外卖后通知大家到约定好的地点进行分发。于是,我便在接龙中写下了名字,之后在教学楼前的一个长椅上拿到了我们宿舍当天的午餐。
就这样,素不相识的同学们为了改善伙食,联系众多商家、一起拼单,我陆续进入了麦当劳、泸溪河及喜茶等多个“开车群”。这已经不只是管理学同学的“专业”智慧了,而是整个国关学子的智慧——大家在以这种方式减少外卖高峰期时的聚集,将外卖取货点按种类分散在了学校的多个角落,避免了人员大规模地出现在校门口。
從开车群中的美食接龙到各大高校的线上晚会,再到一些如“在文档里,共享一个春天”等线上创意活动,这些都表明: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正在适应着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大学生活。
责任编辑:钟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