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2022-07-20侯华梅

公民与法治 2022年2期
关键词:公立医院防控医疗

侯华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然来袭,成为世界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重创,严重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世界范围看,疫情依然呈现全球蔓延趋势。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仍然是我国面临的艰巨任务。要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各项措施,持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就必须全社会重视防控公共危机机制的建立,重点加强医院管理,以点带面,举全社会之力打赢常态化疫情防控这场硬仗,助推健康中国建设。

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公立医院的作用

我国医疗卫生工作以公立医院为主体,基本医疗保险也是以公立医院为主体。公立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在抗击疫情中,全国的公立医院派遣调配医务人员和防疫物资无条件支援疫情严重的地区,充分展现了公立医院的巨大作用。

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切实从维护公众利益的角度出发,举全社会之力支持和帮助公立医院发展。各级财政部门应把对公立医院的补偿款纳入财政预算,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引导公立医院减少对医疗创收的依赖,进一步改革医院内部收入分配制度,引导医生从违规牟利向凭医疗技术和服务获取报酬转变,更好地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强化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水平,提高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能力。公立医院要配合相关部门推进“医疗、医保、医药、医价”四医联动,建立健全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合理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

要充分发挥医保的作用,建立“公立医院”+“全民医保”机制。在抗击疫情中,免费医疗和财政兜底给老百姓带来了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建议政府把医保、医疗、医药联动起来,把所有医保资金整合起来,用医保资金持续保障好疫情常态化下的筛查、诊治、预防等工作。

以“互联网+健康医疗”为基础,建立健康信息集成化平台

在全国建立健康信息集成化平台,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探索创新“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一是建成统一的市、县、乡、村四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与国家、省平台的互联互通;完善公共卫生、疫情防控、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业务系统,并不断深化各系统应用;推广发放功能完备的居民健康卡;广泛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促进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与健康服务的广泛融合,完成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的建设;整合现有卫生健康信息资源,建成全民健康大数据中心,集成全民电子健康档案功能,通过健康一卡通即时知晓公民的健康状态、就诊记录、核酸结果等,居民个人可查询健康档案,开展自我健康状况评估、健康问题咨询等;设置慢性病管理服务提醒、孕产妇保健服务提醒,老年人体检提醒、老年人随访提醒等功能,帮助“每个人成为自我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通过平台建设及信息共享,基本形成覆盖全人口、全生命周期的全民健康信息服务体系。

二是建成联通医院信息平台与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聚集健康医疗大数据,支撑全民健康管理和决策,提供便民惠民的健康医疗服务。加强医疗服务应用系统建设。推进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围绕与电子病历相关医疗业务和管理业务,以患者为中心,推动三级医院开展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启动二级医院开展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试点工作,联通医院信息平台与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三是建立基于居民健康卡的统一结算支付平台。积极探索“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新模式,不断增强“自主健康”服务体验,让健康数据“多跑路”,让人民群众“少跑腿”。进一步完善全国预约诊疗系统,逐步覆盖所有医疗系统,真正实现“一卡全通”。大力推进互联网健康咨询、网上预约、移动支付、检验检查结果查询、健康档案查询、随访跟踪和健康管理等服务应用。通过“互联网+健康医疗”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提高群众就医体验。

四是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营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环境,鼓励社会力量创新发展健康医疗大数据,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物联网、3D 打印、VR/AR、图像识别、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和新产品在全民健康信息化应用中的作用。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精准筛查,发挥基层健康守门人作用

邯郸模式“健康小屋”于2012 年4 月启动试点创建工作,2013 年由城市社区向农村扩展,目前已累计建成2000多个“健康小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健康小屋”覆盖率达100%,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30%。实践证明,“健康小屋”模式在疫情防控、健康管理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健康小屋”以“5+X”为防控方式,即以胡大一教授的五个健康处方:药物处方、运动处方、心理处方、营养处方、戒烟处方为健康促进方法和手段,以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疾患、精神疾患五种发病率最高的慢性病为主要防控目标,结合各专家的专业特色,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健康小屋”活动。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建议以“健康小屋”为基础,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精准筛查,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依托“健康小屋”建设,推进健康管理理念转变。一是加大早期筛查力度,各基层医疗机构要与社区联合,将疫情防控的重心调整为“精准筛查”,重点关注辖区居民健康状况和疫情筛查,做好人民群众筛查的“前哨点”。二是转变健康管理服务理念,将工作重心由“治已病为主”调整为“未病管理”与“疫情防控”兼顾。三是推进居民自我管理。通过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未来的居民健康档案互联网管理平台等,大力推进居民自我健康管理,将健康管理关口提前。四是做好疫情防控宣教工作。倡导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在疫情防控期间,尽量不聚集、少出门,如果必须要出门,要全程佩戴口罩、错峰出行等。

加强医疗科技保障体系建设,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持。疫情发生以来,在大数据排查、快速分离病毒毒株、疫苗进入接种阶段等方面,科技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目前,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疫情防控形势向积极向好的态势拓展,但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面临新的挑战,为此,科技抗疫更为急迫和重要。

建议成立新冠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小组,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综合多学科力量,统一领导、协同推进,各行各业要全力支持,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要为科技工作者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优厚的工作待遇,完善相关激励政策,争取科研攻关取得新进展。科技工作者需要把药物、医疗装备研发和临床救治相结合,推进疫苗研发和产业化链条有机衔接,统筹病毒溯源及其传播途径研究,做好患者康复和心理疏导工作。加快研发,不断攻破新的难题,将科技力量转化为科研成果。通过对病毒的研究,加强中西医相结合的临床救治方法,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科学技术对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要把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战斗力,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建立社会参与防控公共危机机制,提升应急能力

建议尽快完善社会力量参与防控公共危机的机制,切实增强政府与社会力量协同防控公共危机的能力。要建立评估使用机制,在省、市、县、乡、村各层面开展调查摸底,建立防控各种公共危机所需社会力量的数据库,结合公共安全防控体系的功能架构,将社会力量分类分级配置在防控各种公共危机“全周期”的各个环节上,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同时,建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联合行动的协作机制,搭建统筹协调的平台和渠道,确保社会力量与政府部门在防控公共危机时无缝对接,提升共防共治的效率和效果。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建议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把防疫等必备应急物资的生产、运输、储备和投放能力建设,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物资保障能力储备。以确保必备防疫物资储备充足、质量可靠、调配顺畅、保障有力,并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统筹调配管理体系,确保物资应时应需、科学精准投放。

针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建议在防疫物资中增加建设防疫移动医院、防疫移动实验室的物资配备,确保一旦疫情扩散,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建立一所移动医院和移动实验室。

猜你喜欢

公立医院防控医疗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公立医院改制有攻略
公立医院的管与放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公立医院“联”还是“不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