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低碳农业研究
2022-07-20纪玉颖
■ 纪玉颖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内而言是战略转型,对外而言是国际责任。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工作”,“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农业就是一个巨大的碳汇系统,是全球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它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3.5%。中国则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约占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7%。这些数据表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会破坏生态环境,进而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农业发展需要向低碳模式转型,尤其在推动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更为迫切。农业低碳发展研究,有利于促进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有助于实现“双碳”以及保护生态环境。
一、农业低碳发展的现状
在逐步摸索低碳农业的过程中,中国农业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一套模式,生态农业(ECO-agriculture)就是结合了中国地域特点的产物,是我国低碳农业的主要模式,不少地区还在此基础上结合了当地特色,形成独有的生态农业模式。由于生态农业模式的逐步成熟,解决农业碳排放问题也有了新的进展。
(一)生态农业模式日趋成熟
生态农业是相对石油农业提出的概念,通过适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等,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间作套种等优良传统。生态农业综合考量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生产方式,在适应中改造自然,强调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态经济效率,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综合优势。
生态农业经过20世纪70年代的摸索,到90年代初期,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收益模式。我们所熟知的有: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的模式。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但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仍然十分严峻,如何切实破解农业生态治理难题,实现农业生态治理现代化,是当前必须认真研究和深入探索的重大课题。近年来,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逐渐探索和推广了新型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八桂田园产业园通过减少园区原料的投入如沼气液和食用菌渣,从多方面增加净效益;抚州市广昌白莲产业园对白莲进行深度开发利用,不仅提高了白莲自身的经济效益,增加了莲农的收入,还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荔香花海”生态园区以场中的菜叶和芍藤为饲料,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二)农业碳排放现状
研究表明,农业生产活动本身就是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农业生产加工的碳排放就要比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更高。农业直接的碳排放主要来自农业种植的化肥使用和畜牧业的排放,排放较大的是CO2和N2O,以及反刍动物肠道发酵产生的CH4。
“十三五”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保证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基础上,聚焦农村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农林牧复合资源化利用、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等重点工作,深入推进农业农村节能降碳,取得显著成效。国家为鼓励规模养殖场、养殖户建设沼气池,提供了许多优惠条件,现年产气14亿立方米,规模养殖场利用这些沼气,可以节省一些能源消耗,多余的沼气还可以用来发电,同时形成秸秆打捆直燃、沼气集中供气、生物天然气分布式门站等市场化运营机制,为农村地区提供清洁用能。因地制宜推进秸秆覆盖还田、碎混还田和有机肥还田等技术,不仅改良了土壤还增加了农作物产量,甚至改善了根系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大力推广秸秆固化成型燃料、打捆直燃、沼气/生物天然气、热解气化等技术,全国秸秆燃料化年利用量5700万吨,可以作为农村居民的炊事和取暖材料、燃烧后的火土灰可以还田做肥料。截至2020年底,全国秸秆总量8.56亿吨,可收集量7.22亿吨,已利用量6.33亿吨。秸秆从曾经“偷偷焚烧”到现在“舍不得烧”,社会各界都在加快秸秆高值化利用研究,并实现有效成果。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业固碳增效”,表明构建低碳农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准确把握我国当前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可以为我国农业低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同时,厘清我国农业碳排放现状是理性分析现阶段农业低碳发展瓶颈和研究设计相关制度体系的重要基础。
二、现阶段农业低碳转型瓶颈分析
在“双碳“目标的战略背景下,农业的低碳转型势在必行。但由于农村的技术储备不足,相关的制度体系不健全,农业结构调整压缩了农业减排固碳空间,农业碳排放测算和监测缺乏基础数据支撑,以及农民本身的低碳意识远低于城市居民,种种问题严重阻碍着农业低碳化转型。
(一)技术储备不足制约农业低碳发展
我国传统农业废弃物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环境污染破坏严重、土地贫瘠现象频发等现实难题,需要科学技术来解决。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实现农业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目前我国减排固碳新技术、新产品整体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我国前沿科技应用推广不足,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需要提升。其中前沿信息技术领域,比如农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还不成熟。同时由于研发水平低,专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许多研究成果无法转变为农业生产力,仍然处于试验阶段,而部分发达国家的相关技术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因此制约了农业低碳发展。
(二)制度体系不健全阻碍农业低碳发展
在农业低碳转型的过程中,碳排放数据核算至关重要。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首例碳排放数据造假案例曝光,此后各地碳排放数据核查发现多起数据造假事件。“碳核查数据不准确直接影响科学决策的出台,同时数据造假行为影响碳市场的公平性,不利于‘双碳’目标达成。”由此可知,我国有关法律体系和相关制度还不健全。而且我国推动农业低碳发展需要统筹兼顾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战略目标,与发达国家相比难度更大。涉及农业低碳发展方面的现有条文,也存在着操作性不强和实施落地困难的状况,难以形成对农业各生产经营主体污染排放行为的有效监督。各部门的政策协同性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信息披露制度有待完善,评价标准和规范须明确。
(三)农民低碳意识缺乏限制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农民是能源生产者又是能源消费者,乡村有7.1亿左右农民,但我国的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他们中大多数还保留着传统观念,没有认识到农业低碳的重要性,不会使用科学的方法,在生产过程中过分追求生产而忽略了资源的循环利用,破坏了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低碳农业技术投入成本很高,然而收益利润时间长、风险高。所以农民不愿意冒风险尝试,更没有能力承担损失,所以整体参与积极性不高,进而也没有养成低碳的生产生活习惯。
三、加快农业低碳转型的政策建议
“低碳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农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担当者”的角色。推进农业农村领域“双碳”,不仅是加快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亦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应该继续给予其足够的重视,由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构建农业低碳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
“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科学有序推进“双碳”工作给出的方法论,所以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低碳发展的根本出路。当前我国亟需构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其核心就是农业技术网络的构建。要有专门的机构和组织来研究开发、传播、应用和服务农业技术,围绕农业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推进要素投入精准减量,提高农业低碳发展的效率。同时要大力培育农业专业化人才,将更多教育资源向综合性农业类专业倾斜,培育复合型农业人才。二者结合,建立起一个有创新可持续的科技支撑体系。
(二)完善法律法规,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政策工具
政府在推动低碳农业发展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政府需要加快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将其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尽快出台农业农村“双碳”发展规划,为农业提供奖励和补贴,推动温室气体排放量测算标准建立,同时加强司法配套,公布典型案例,以案释法,使“双碳”理念深入人心。
(三)重视社会宣传,提高农户意识
农村的低碳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广泛参与,因此,建议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低碳行动,千方百计激发农民的创新创造热情。所以在开展农业低碳建设工作时要始终从农户的角度出发,才能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主要需要加强农民的生态意识,将农户和各个平台的宣传相结合,向他们介绍农业低碳的基本概念及发展的必要性,使他们自觉树立低碳发展的意识。创建先进评选等激励机制,提高农民参与低碳农业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