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2022-07-20张婷玉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第一实验小学山东东营257500
张婷玉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第一实验小学,山东 东营 257500)
计算能力是反映个人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在各个阶段的数学考试中,还是在工作后现实问题的处理上,良好的计算能力都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基础手段和法宝.而数学是学生从小接触的学科,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虽然小学因为所处阶段的限制,计算题本身非常简单,但这个时期的计算教学却可以为未来的学生计算能力发展打下关键基础,因此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非常重要.
一、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现状
就目前普遍的教学现状而言,从整体上重视计算能力培养,开展一系列的课堂传授练习和反馈工作并不是问题,重点在于如何和学生充分交流,让计算训练达到预期的效果.小学生因为年龄的限制,理解、学习、动手实践等各方面的能力都相对较薄弱,因此小学数学作为数学入门阶段基本上是以感知为主,即主要任务在于让学生认识数学,对数学学科及其相关内容进行感知,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容易忽视小学数学的奠基作用,同时会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小学的计算主要包括加减乘除这些最基本的运算方式,难点主要在于多位数的乘除运算,教师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同时为了巩固学生的计算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做题速度,教师通常情况下会让学生每天进行口算题卡的练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计算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在此投入很多精力,只是按照课标要求进行课程安排,没有进行计算专门训练的意识.换句话说,教师不是不知道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而是不知道如何培养,也没有认识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起到的作用.教师在课下对学生的计算训练比较单调,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也忽略了反馈过程,将作业和练习当作学生独立完成的内容,同样没有发挥引导和监督责任.因此,教师需要在现有的计算教学和练习的基础上,明确自身责任,探索提高数学计算能力的方式,真正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高计算教学的效果.
二、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小学是学生感知数学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对数学各方面的认知会直接决定其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对数学学科的态度.我们知道,年龄越小的学生在面对学习困难时就越脆弱,而且相对来说小学生本身就缺乏理性,对于很多道理都不能有深刻的理解,非常容易感情用事.如果小学数学学习给学生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或痛苦的回忆,又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就会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学生之后的数学学习中,并在不知不觉间支配学生行为.比如在中学阶段的两次重要的升学考试中,数学不仅是非常重要的科目,同时是让很多学生感到困难的学科.追根溯源,这些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形成对数学的良好感知认识,同时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没有形成自身的数学素养.因此,在数学难度升高之后,学生便产生了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时间一久便会落下课程,不仅会影响其考试成绩,还会影响其未来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此外,小学的计算虽然难度不大,却是一切复杂运算的基础.基础打得好不好在小学阶段可能不会在分数上有很明显的体现,但是一切的质变都是以量变为基础的,好的基础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更加容易,从而更快适应中学及以后阶段的数学学习,使数学素养稳步提升.但若小学阶段的基础没有打好,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就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假以时日就可能跟不上课程.
因此,在小学阶段,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产生对计算的兴趣,消除学生对计算问题的畏难情绪,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数学保持正确和乐观的态度,在面临学习困难的时候能够有信心和韧性进行挑战,从而不断克服困难.其次,教师要督促学生打好基础,好的基础可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受益.最后,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答案并不是开放性的,而是一个非是既否的结果,但是从理论上来说,结果放大了也是过程,教师只有在学生年龄较小并且课业负担不重的情况下开展计算的专门训练,从每个过程细节入手,规范学生的计算做法,不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才能保证学生得出正确的结果.
三、如何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培养学生对计算的兴趣,消除排斥心理
在现行的素质教育理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传统教育一般不关注学生兴趣,学生也只能听从教师的权威性安排,但这种方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社会了.在当下教育中,如果想要达成某个教育目标,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情感层面的内容.从实际情况看,学习兴趣会影响学生对这个学科的印象和态度,而当走到需要自主学习的阶段时,学生就会根据自己对各学科的兴趣及态度来进行自身精力的分配.因此,在小学这个奠基阶段,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是很重要的,而培养计算能力除了要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还要让学生对计算感兴趣.按照现行的计算训练模式,每天一页的口算题卡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而且计算作为学习数学的基本功本身就有一定的枯燥的性质.所以,在小学阶段,教师在计算训练中要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尽量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不让计算练习在学生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否则,学生还没有打开作业就已经感受到了负担,是不可能做出高质量的练习的.
教师要合理安排练习内容,比如在留计算题时要进行选择,对大部分学生都没有问题的计算题,没有必要进行反复训练,同时要将一些好题、精题编入学生的作业中,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同时教师要按照题的难易顺序进行排列,由简入难,步步引导.当然,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可能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将一份习题直接留给学生当然比自己结合实际情况有所删减之后再留给学生要容易,可是其他人编纂的习题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本班的学生,何况教师在将任务布置给学生前自己也应当充分了解习题情况.很多教师可能会忽略在作业这个环节中自己的责任和作用,把作业当作学生和家长的任务,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教师需要用心布置作业,假设留一页题,不能直接把题留给学生,而要在这之前自己先做一遍,根据教学情况和本班学生的状况具体分析,进行精选之后再留给学生,同时要及时检查,检查之后,可以根据前一天的作业情况来安排一些奖惩.
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对计算题的兴趣,教师可以为计算题编写一些背景,比如青岛版小学数学课本二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中“野营——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章,就是以同学们野餐为背景来进行一些实际计算.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同样可以以此为背景设计相关的具体情境,进行相关题目的编写.通过以上的方式,学生不断地学习计算,练习计算,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从而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而这种满足感会成为学生提高计算兴趣的不竭动力.
(二)坚持方法多样化和最优化的统一
在提升计算兴趣之后,学生掌握科学的计算方法是计算成功的第二步.方式方法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是很重要的,虽然小学的计算内容非常简单,但是在方法上面同样可以有多种选择,因为每个人的思维习惯不同,对于知识的印象和思维的固有路径也是不同的.比如9+7=16,这道题非常简单,但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出错率却很高.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很容易混淆7和5,而9作为最大的单数,处在临界的位置,学生思考时也容易出错.计算这道题时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比如有的学生采用数数的方式,就是从9开始数,往后数7个数,还有细心观察的学生总结出了规律,即9加任何一个一位数,个位上的数字都比那个一位数小1.这类问题虽然简单却很基础,如果在这一步上出现问题,那么在做两位数、三位数的加法时就更容易出现问题了.而在计算更高位数的加法时,很多学生都会采用传统竖式进行计算,其实也可以先将数拆分再进行计算,比如先把整十数相加,再把个位数相加.
这些方法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是共存的,不同的计算方法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每个人应用之后的计算效果.这里的计算效果也不是指学生做某一道题的正误情况,而是指学生觉得针对某类问题采用哪种方式更符合自己的思考习惯,可以更加迅速准确地解题.教师首先要接受并尊重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不能将所有不同于自己讲解的方法都视作不规范.而且教师可以在布置作业的时候鼓励或者要求学生采用一种以上的方式进行计算.当然,多样化的计算方法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不断地寻找新的方法,毕竟在更高层次的学习中,开阔思路是对学生非常有益的.与此同时,每位同学都能在对各种方法的体验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方法,这种最优方法的应用是个人正确解题的保证.
(三)坚持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教师教授给学生方法是数学计算的形成阶段,而要想巩固则需要大量的练习,这种练习不仅包括作业形式的,也包括专门训练.这种专门训练并不适于布置在家庭作业中,而应该利用课上的时间通过测验的形式进行.虽然学生对于课堂测验可能会有较大的抵触心理,也会感到很紧张,但是课堂上的测验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做的原因在于:首先,测验的方式可以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检验,无论是给教师还是给学生都能提供一个参考,且课堂训练的氛围相对轻松,学生的准备也不充分,更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其次,教师在监场的过程中就可以发现很多的问题,从而改进后面的教学;最后,学生在课堂上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从而保证质量.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课堂测验不是正规考试,目的也不是去为每位同学计算出一个分数,而是要注重实质,从过程入手去检验学生的计算情况.作业不在数量多,而在质量高,测验也是同样的道理.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之外,还要严格规范学生的计算过程,督促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小学计算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学生粗心,学生要从这个初级阶段开始,有意识地与自己的马虎大意做斗争,否则在日后的计算中极有可能造成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后果.要保证学生在日后的各类考核中有稳定的输出,教师就要在小学阶段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计算基础,让学生用规范的流程和良好的习惯去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类不必要错误.因此,教师首先要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要求学生在抄写题目及答案的过程中务必保证誊写的一致;其次就是要求学生保持卷面的工整,只有规范的书写才能够让学生及教师对于计算过程一目了然,给人良好的视觉呈现;最后就是要让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对于小学的很多计算题,进行反向运算就可以证明其对错,若学生能够自己检查出来计算中的问题,不仅可以提高计算正确率,还能够更好地把握自身问题.
(四)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新课的时候,会对计算的方法以及相关公式原理进行介绍,但是学生在听第一遍的时候因为是初步了解所以通常情况下并不会产生个人的理解,自然也就无法提出疑问.因此很多情况下,学生没有问题并不代表是真正的没有问题,而是感到迷茫却无法具体说出来.因为学生对概念本身是一种懵懂的状态,所以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做题效果不理想,但教师却往往认为是学生眼高手低.而且,完成作业通常被认为是学生最基本的任务,如果作业没有交或者完成情况不好,教师就会认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存在问题,在这种压力下,学生面对作业的要求通常会在对知识一知半解的状态下将某些答案强行合理化去靠正确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练习效果自然无从保证,基础知识也不能得到良好的巩固.以往的教学模式通常会强调练习的重要性,教师通过大量练习以及布置作业的方式来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避免纸上谈兵.这种思想本身没有错,问题在于其造成了知识点与训练的分离,很多时候学生在进行大量计算之后,对于依据的原理还是不清楚,不仅造成了时间的浪费,而且形成一种应付差事的心理,即只是为了达到教师的要求,而不理会自己的掌握情况.因此教师除了要进行专门的训练之外,还要在训练的过程中加强题目与知识点的联系,让学生真正地夯实理论基础.比如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快乐农场——运算律”这一章,蕴含着大量用字母表示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掌握概念时往往理解得并不深刻,在实际做题的过程中也会比较混乱,而且做题时容易出现细节性问题,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计算时将每一步应用的原理写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还可以保证学生将练习与知识点有效结合.教师也可以在让学生做综合性练习之前,在每条计算规律下面设置简单的练习,因为这种明显的对应关系,解题的思路和过程往往一目了然,虽然看上去没有必要,但这是学生扎实掌握每条计算规律的有效途径,有了这个台阶,学生再做综合性练习时就会轻松很多.而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可以在这一点一滴的巩固中得以培养.
四、结束语
综合来说,计算能力对于个人的学习和工作都很重要,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计算能力形成的起点和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教师首先要对这一点有正确的认识,不要因为初级阶段的所处位置而降低对自身教学的要求,随后通过兴趣、方法、习惯和知识与训练相结合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坚持不懈地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