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我国东北广播业的垄断与控制
2022-07-20吴振刚吴晓莉
任 平,吴振刚,吴晓莉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我国东北成立了伪满洲国,为了统治的需要,日本侵略者控制和垄断了东北广播这一便利的宣传工具。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主要通过“满洲电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电电”)和弘报机关对东北广播业进行控制与垄断。“电电”通过股份制公司半官半私的形式统治东北广播,以弘报处为主的弘报机构主要在广播播放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审查和监督。“电电”成立于日本侵华初期的1933年8月,弘报处成立于1937年,1941年职能进一步扩大。二者虽成立时间上有先后,但所担负的管理东北广播的作用却是一致的,即都是为日本侵华做舆论宣传,美化其侵略行为,从思想上同化东北人民,以维护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乃至中国的统治利益。
一、东北早期的广播业
在日本侵华之前,东北就有自己的广播。最早的广播是由张学良父子建立。早在1922年,张作霖为发展东北电信业,就曾下令设立东北监督处。1923年,在张学良亲自督办下,在东北建立了最早的无线电台总台,并招揽一批留学生和无线电工程技术人员。[1]1925年3月至6月,日本在国内的东京、大阪、名古屋相继建立起广播电台,7月,日本的“关东递信局”在大连设立了“大连放送局”,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呼号为“JQAK”,它拉开了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伪满广播的序幕。[2]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原有的哈尔滨广播电台和沈阳广播电台也落入日本手中。从此日本开始了对东北广播的控制与垄断,以此为媒介,美化其侵华行为,推行其侵略政策。
二、“电电”的成立及其对东北广播的控制与垄断
“电电”是“满洲电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的简称,于1933年8月31日成立。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长春成立伪满洲国,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强占控制了东北的通信交通设施。在日本递信省、关东军和满铁等势力的精心策划下,1933年3月26日,日本政府与伪满政权签订了《关于设立日满合办通信公司的协定》。8月31日,“满洲电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电电”)成立,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覆灭,“电电”都以股份公司形式控制着东北电信业务。“电电”主要经营电报、电话和广播三大业务。[3]其中广播由于其便利的传播条件而被日本统治者重视。
(一)“电电”股份制公司实际由日本军方管理和控制
“电电”形式上是“日满合办”,共同出资,但实际上管理权操纵在人本人手里。《满洲电信电话股份公司章程》第37条规定:“本公司设董事五人,督察三人”,“董事及监察人定额总数中两国国民分担之成数以其选任全体董事和监察人时所属国之政府公共团体国民及法人所有股数之多寡为标准而定之。”[4]由于按持股数定夺委员人数,从最开始两国国民在“电电”里的持股数就相差悬殊,自然公司委员和总裁也都落入日本人之手。不仅领导层是日本人居多,就连公司的小职员也是以日本人居多,而且日本人职员担任的多是管理和技术职务,而中国职员只能担任地位低级的小工和杂役等职务。
“电电”通过实行股份制公司形式,以持股的多寡来进行权力分配,这是日本在东北殖民惯用的伎俩。根据“日满”协定,“电电“的资本总额为5000万日元,折合成100万股。其中日本政府出资33万股,1650万日元;伪满政府出资12万股,600万日元。民间方面,日本的三井、三菱、住友等垄断财团及日本广播协会为30万股,2250万日元;伪满中央银行为5万股,剩下的500万日元向社会召募。[5]因“电电”的巨额股东,公司的命运和运营也就归日本人掌握。“电电”表面上是民营公司,但其背后却是日本政府,是为日本军国主义政策服务的具有侵略性质的机构。《满蒙问题解决方案》中指出,这个“新政权”的“国防和外交由日本帝国掌握”,“交通、通讯的主要部分”也要由日本“管理”。[6]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说得更为露骨:“表面上由中国人统治,而实质上掌握在我们手里。”[6]这样,日本侵略者通过“电电”不仅进行舆论宣传,也实现了其经济掠夺的殖民目的。
(二)改进扩充无线电广播设施扩大收听范围
为了争取更多的听众,美化其侵略行为,宣传所谓的“五族协同”,“电电”成立后,立刻接管了原来设在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的四座广播电台,并扩充增大无线电广播设施,培养广播技术人才,修建广播局舍,使伪满与内地实行广播战、与国际广播互换成为可能。
为扩大收听范围,1934年“电电”投资超过100万日元扩充了长春广播电台100千瓦发射机,主要是用于对东北人民进行汉语广播。这是伪满洲国境内最大的广播设备,同时在当时的国际上它也属于大功率发射机。日语广播是1936年11月在长春广播电台增设的一台10千瓦的发射机,主要收听对象是在华日本人。到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前,伪满洲国境内有“新京放送局”“吉林放送局”“间岛放送局”和“通化放送局”4座广播电台。听众达到4万多户。七七事变以后,为了掩盖日本侵略的事实真相,混淆国人视听,“电电”又加紧在延吉、牡丹江、齐齐哈尔、安东、佳木斯、承德等地设立广播电台,并在黑河、营口、海拉尔、锦县、富锦等地加紧筹建广播电台工作。见表1。
表1 广播电台[7]
牡丹江广播电台(第一部广播)民国26年6月承德广播电台(第一部广播)民国26年7月大连广播电台(第二部广播)民国26年11月沈阳广播电台(第二部广播)民国27年10月黑河广播电台(第一部广播)民国27年12月齐齐哈尔广播电台(第一部广播)民国27年4月海拉尔广播电台(第一部广播)民国27年12月延吉广播电台(第一部广播)民国27年4月后改称间岛佳木斯广播电台(第一部广播)民国27年2月长春广播电台(海外广播)民国28年7月营口广播电台(第一部及第二部广播)民国28年2月锦县广播电台民国28年4月齐齐哈尔广播电台(第二部广播)民国28年6月海拉尔广播电台(第二部广播)民国28年7月富锦广播电台民国28年10月哈尔滨广播电台(第二部广播)民国29年7月通化广播电台(第一部广播)民国29年11月北安广播电台(第一部及第二部广播)民国30年2月牡丹江广播电台(第二部广播)民国30年12月承德广播电台(第二部广播)民国30年12月佳木斯广播电台(第二部广播)民国31年3月东安广播电台(第一部及第二部广播)民国31年3月通化广播电台(第二部广播)民国31年1月黑河广播电台(第二部广播)民国31年4月哈尔滨广播电台(第三部广播)民国32年孙吴广播电台(第一部及第二部广播)同赤峰广播电台(第一部及第二部广播)同兴安广播电台民国33年5月吉林广播电台(第一部及第二部广播)民国33年11月本溪湖广播电台民国33年11月鞍山广播电台(第一部及第二部广播)民国33年11月抚顺广播电台民国33年11月
1938年,“电电”又制定了《广播设施五年计划》,确立1937-1942年间广播发展计划。该计划的总体方针是“计划实现广播覆盖满洲1.5万人以上的城镇和1000人以上的村落,到1941年实现收听众人数达50万人的目标。[8]依据这个计划,整个东北境内广播的发电功率最低不能低于500千瓦,并增加各地广播电台的数量,争取东北境内所有的广播电台都实现日语和汉语两套广播。根据这个五年计划,从1938开始“电电”在伪满洲国境内对广播电台及其设施进行大规模的扩充和修建,到1941年底,东北建成的广播电台已经有17座,其中有12座广播电台实行两套节目的播出,听众增加45万户之多。[9]
为了提高广播信号传输的质量和城市间广播信号实现互通,以扩大收听范围,“电电”还在各大城市之间修建无线电中转线路和中转站,实现了各地间广播节目的交换。如1934年相继建成的大连—沈阳、沈阳—长春、长春—哈尔滨广播中转线。[9]使各地可以同时收听到同一套广播节目。
为配合日本侵华战争的需要,并与内地国民党广播对抗,“电电”不断扩充电台,阻止和干扰内地国民党广播电台的活动。相继建立了牡丹江广播电台、丹东广播电台、承德广播电台、华北广播电台以及“华北电信电话株式会社”。从1937年7月15日开始,“电电”利用大连广播电台的10千瓦短波发射机,开始对我国南京、上海等地进行广播。[7]
为了消除九一八事变后国际社会对日本及伪满洲国的不良印象,“电电”利用广播开展与欧美国家的广播交流。1937年,大连广播电台作为试点开始与意大利、德国进行广播交换。之后的1939年,新京广播电台开始用汉语、俄语、英语、日语、蒙古语、德语和法语等七种语言对欧洲、北美西部及远东一带进行定向广播,所用设备是新建成的20千瓦发射机。此后,德意日三国法西斯同盟成立及三国之间的广播交流活动更加频繁。
(三)“电电”控制广播内容
妄图利用无线电广播进行思想宣传,对内宣传其“满蒙一体”“大东亚共荣”等思想,同化东北民众以顺服其统治;对外在国际上进行舆论宣传,美化和包装其侵略行径。
“电电”的广播节目分为四套。第一套广播,当时称为第一放送,播放的节目,以日语为主,以日本人为主要收听对象,还包括少数俄语和朝鲜语节目,内容包括音乐、新闻以及日本人喜欢的市况等等,其中新闻节目所占比重大概在百分之五十左右。第二套广播,当时称为第二放送,则以汉语节目为主,间或有蒙古语节目。第二放送主要以中国听众为主要收听对象。包括报告、教育教养、慰安教养等内容。“电电”利用汉语广播在思想文化上对中国民众进行欺骗和诱导,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孔孟之道”“仁义”、“忠君爱国”“忍耐”、“宽宏”等传统美德应用到对满洲文化统治上来,以此来抑制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用中国的文化来同化中国人民的思想,把侵略行为美化为“王道乐土”,其文化殖民统治的目的昭然于街。见表2表3。
表2 民国25年各伪满中央广播电台广播内容别比率(单位%)
表3 民国25年度伪满中央广播电台广播用语别比率(单位%)[7]
此外还有混合广播和对外广播。混合广播主要是用同一广播电台用中日两种语言交替广播。对外广播主要是专对外广播。1939年大连广播电台,开始向海外广播。但当时仅以华中、华南及马来各地为对象,广播时间为三十分钟至一小时。同年于长春新设短波发信机,开始向远东一带、南洋、马来、海洋洲、欧洲及北美洲西部各地广播,时间约需三小时半;用中、英、蒙、俄、日五国语言广播。1940年,又增设短波发信机一台,加强对海外之广播工作。
广播节目每月更换一次。各管理局于上月十日前,将下月之节目草案,送交伪满电电会社,该会社每月召集由长春、沈阳、大连及哈尔滨各伪中央广播电台负责人会审决定;但为慎重起见,各管理局同时还另委嘱各地方人士组织广播协议会,作为咨询机关。[7]
广播时间采取四季制;即五月至九月、十月十一月及三月四月、十二月至二月之四季。每日广播除有特殊广播或海外广播外,均于夜十一时告终。
(四)推销“电电”生产的收音机
为扩大中国听众数量,“电电”还下大力气向中国民众推销他们生产的收音机。通过售卖收音机,不仅进行了殖民主义宣传,而且还通过售卖收音机掠夺中国百姓财富。
关于收音机的生产销售、修理以及争取听众收听工作等业务由1934年设立的“收音机商谈所”负责。“收音机商谈所”设在东北主要城市奉天、大连、新京和哈尔滨等地。向中国民众销售的收音机称为“电电型”收音机。“电电型”收音机有三种类型:普及型、标准型和电池型。其中普及型收音机价格便宜,按照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收入,可以消费得起,但只能收听当地广播,目的是日本统治者要控制听众的收听内容,防止“北方有苏联,南方有中国之大电力广播,频对国内民众迸行反满抗日之宣传”[10]。另外由于价格便宜,便于与英美争夺中国东北的收音机市场,从而获得经济效益。
这种“电电型”收音机的销售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采取直营的方式销售。主要采取设立收音机专柜,公司内设立“商事股”直接销售、一般商人代卖等方式进行收音机的销售。当时设立销售收音机专柜的城市有大连、哈尔滨、奉天、吉林、牡丹江、齐齐哈尔、延吉、富锦、承德等地。并在各地配置1-3名专职人员,负责办理广播的咨询、订购、销售、维修等事务。二是通过在大型展览会、表演会现场设置广播展台的方式来吸引中国人对收音机的兴趣。通过现场的演示及介绍,吸引中国民众了解收音机并进而购买。
为扩大广播节目的收听率,“电电”也是采取多种方式。在城市采取收听费用减免、分期付款等方式来争取听众。例如“电电”针对特殊群体、公共团体以及使用交流电收音机的城市听众,让其广播收听费有减免或者采取分期付款方式,以此来刺激中国人对收音机的消费。而针对生活在农村没有直流电收听广播的中国大多数民众,即使再便宜,他们也无钱购买收音机,为了达到“日满一体”的宣传目的,面对中国大多数人口在农村的现状,“电电”也只能开展了一次“电池收音机普及运动”。首先在抚顺、长春、双城三地试点,免费为三地的农村基层组织供给一台或者数台收音机使用。
在“电电”竭力宣传和营销手段下,东北的广播听众在逐年增加,并在1939年达到顶峰。广播听众中日本人居多,中国人相比要少很多,事实证明国人对日本的推销手段并不买账,换言之,日本妄图通过推销收音机来扩大其殖民宣传的方法效果并不理想。见表4。
表4 累年听户之增减情形[11]
民国31年11474560261544845093192768802268595580民国32年5540223064912417015830民国33年5885973258702566726055
三、伪满弘报处对伪满广播的监督管理
伪满弘报处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侵略东北乃至全中国的过程中,成立的专门负责宣传、文化监督和情报收集工作的政府监督部门。弘报处隶属于伪满总务厅,总务厅是伪满洲国的实际统治部门。弘报处下设三个科,即监理科、情报科、宣传科,弘报处的工作主要包括管控整顿报刊和新闻社、控制文艺与统制电影事业、统制伪满广播事业、监管社会文化生活、收集地方情报。弘报处对伪满广播的统治主要体现为伪满广播的管理职权归弘报处领导,实行一元化管理,充当的角色是为伪满洲国的殖民侵略事业摇旗呐喊,是日本帝国主义文化殖民统治的急先锋。
(一)伪满弘报处的成立及沿革
伪满洲国总务厅弘报处成立于1937年,设立的原因,一是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做舆论宣传,进行文化统治;二是为打击“反满抗日”的义勇军收集情报。
弘报处的成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前身是伪满洲国资政局弘法处,成立于1932年,1933年改设为总务厅情报处,1937年伪满洲国国务院将总务厅情报处扩大为总务厅弘报处。1941年,经过伪满机构改革,建设成为“大弘报处”,并实行“一元化管理”,其监管和宣传的权力和功能进一步扩大。从弘报处不断的机构调整及演化过程来看,其职能不断得到强化,最终发展为凌驾于“电电”之上带有文化殖民性质的专制组织。
伪满成立之初,日本有感于“政治之妙谛在于民心之归一”急需建立一个对内了解“民心之动向”,对外“明了我国策发展之实况”[12]的殖民宣传机构,弘法处应运而生。“资政局隶属于国务院,为协调各部施政畅达之机构,下设总务、弘法两处”其责任为:“建国并施政精神之宣传、“民力涵养及民心善导”,“自治思想之普及”弘法处的宣传宗旨就是“向四千万民众晓以建国的理想,使其对未来怀抱希望”,即向东北民众宣传所谓“东北独立”与建立伪满洲国的合理性。同时编撰“满洲国建国小史”,并参与反国联调查行动等工作。该处仅存在四个月,由于职权范围过大等原因被废止。1933年2月,伪满情报处成立,隶属于总务厅。负责满洲境内新闻、出版、广播、通讯等舆论宣传管理以及情报收集等工作。内设中央宣抚小委员会,《弘宣》为其机关报。
满洲弘报协会成立于1936年9月28日,它是弘报委员会的实施机构。以关东军报导班为基础,由满洲国、满铁、“电电”共同出资250万元成立。其下设“满洲放送协会”、“满洲映画协会”、“满洲报业协会”、“满洲观光联盟”等。主要职责是以统编满洲新闻报纸的方式来控制东北的新闻宣传。其下还设有“国通社”(“满州国”通信社的简称),是日本按照一国一通讯社的原则在满洲地区建立的旨在实施内外宣传和舆论控制的新闻垄断机构。满洲弘报协会表面看似是一个民间组织,但其实际却是一个由日本军国主义控制的旨在垄断传播媒介的隐形政府垄断组织。后来,由于强化了弘报处的职能,满洲弘报协会于1940年12月解散。
1937年总务厅机构改革将情报处扩大为弘报处,其内部组织结构及其严密复杂,在伪满总务厅的领导下实行集中制原则。直属于总务厅长直接管理,可以说是总务厅的中枢。历任弘报处处长均为日本人,并都有司法和从军经历。例如第一任处长堀内一雄,就是日军退役军官出身,而且是一个法西斯分子。他深谙对满文化宣传之道,思想控制之法,他认为30年代中后期的伪满宣传事业,是前人未曾有过的事业。
纵观弘报处成立的过程,从弘法处、情报处、满洲弘报协会,最后到弘报处,其职能都是对东北新闻进行控制和舆论干预,并且职能一步步在强化,最终到1941年,弘报处发展成为了一个集新闻出版、宣传与文艺监管等职能于一身的文化殖民垄断机关。
(二)弘报处对伪满广播的监督和管理
弘报处成立后,在原有四个广播电台的基础上,设立新的广播放送局,并加大广播播放频率,限制收听境外广播。其管理职权归弘报处领导,逐渐走上了一元化管理的道路,其目的就是利用广播控制伪满地区的舆情,美化其侵略行径。
审查广播节目形式和内容。弘报处成立后,无论是对日人广播还是对中国人广播,广播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均需要经过相关部门的监督和审查。但此时伪满广播的具体事务由伪满交通部负责,弘报处还只是上级的监督机关。但是1939年8月3日,在弘报处的策划下,发起了“促进国民认识新情势”的运动,目的是向满洲居民宣扬其“王道”,认识当下的形势,以同化中国人民服从其统治。为了达到目的,各地放送局在政策播放时增加时长。在内容上,大力宣扬“日满一体”、“王道政治”等一些国策性思想,从而美化其侵略行为,混淆东北民众之视听,以达到其殖民统治东北之目的。
实行“一元化领导”。从1941年1月起,弘报处权力进一步扩大,将原来由伪交通部监管的广播业务及国际短波业务收归自己直接统治管理,即伪满广播的内容形式等一切审查监督都由弘报处统一管理。弘报处要求各地广播电台播出的广播稿件必须一式五份,由各地的广播电台派专人填表编号,再分别送交负责管理的主任、股长、事务官、理事官等签字盖章,以达到层层传达和审阅之目的。为了弘报处和各地电台审阅广播节目以及协调关系,长春放送局还专门成立了“查阅科”,在广播稿件播发之前先先进行自我检查,广播节目播报结束后原稿件要送回至弘报处进行备案管理。这样,弘报处也就成为了统领和全面控制广播文化宣传的最重要的中枢机关。
综上所述,在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在日本统治东北的伪满时期,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为了宣传其所谓“民族协和”、“大东亚共荣”等美化侵略的思想理念,通过“电电”和弘报处对广播这一电信方式对东北人民进行宣传和管控。不仅控制舆论,宣传了其统治思想,对东北人民进行了文化殖民,而且也通过股份制公司形式掠夺了中国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