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经济结构转型研究
2022-07-20张静
张 静
(集美大学 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经济总量实现了持续多年的快速增长,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各行各业都实现了跨越性的增长。随着总量的增加,在“十二五”期间开始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放缓,动辄10%以上的增长速度难以为继,尤其是2012年后经济总量的增长已常年在8%左右,我们称这种速度的增长为当前的经济新常态[1](P4-19),在新常态下,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遇到了一些瓶颈,有的是技术瓶颈、有的是环境因素、有的是人口因素、市场因素等等[2](P10),直面这些瓶颈的直接出路就是对我国产业经济结构进行转型调整升级,推动经济结构从重化、低端等产业为主向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转变。[3](P9)
一、当前各国产业结构转型的特征
当前各国面临新冠疫情,供给与需求都面临着较大压力,同时地缘冲突不断,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多种挑战,各国在这种大环境下对自身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都进行了调整,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重新重视工业与制造业
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经济,虚拟经济、服务经济规模得以迅速扩大,与此同时,工业和制造业受到挤压,实体经济比重下滑,导致大量人员失业、空虚文化盛行、金融经济危机发生,近十年来,尤其是美国次贷危机后,各国纷纷重新重视工业与制造业的发展,美、德、英、日等传统制造业大国在传统工业、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上,出台各项政策鼓励号召本国高端工业制造产业的发展,这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更是一种启示,只有厚重的工业和制造业基础,才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站得住脚。
(二)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大众认可,产业转型背后的科技创新支撑更能有力的推动和保障产业结构升级,典型的如新能源、环保、信息技术产业等。当前的中美竞争、华为被无端打压、芯片危机等案例无不体现科技的重要性,低端制造业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用科技赋能实体等方式及时进行转型升级,才能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出路。
(三)以智能化方式升级传统制造业
在当前环境保护日益被重视,能源、资源等成本提高和总量逐渐枯竭的大背景下,通过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式升级传统制造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出,已成为各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手段,如2013年德国提出的“工业4.0”、2015年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等都是聚焦智能制造,升级制造方式,提高生产力,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在新材料、大数据等智能化领域发力,新兴国家更要以此为抓手,在新型制造产业上提前布局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智能化竞争。[4]
二、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转型面临的问题
在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所遇到的挑战关键点是在主要的核心科技方面较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薄弱、制造业与第三产业的联合程度较低,由此产生的产销不匹配、行业经济效益较低等问题。[5](P183-186)
(一)产业的高能耗、高污染问题严重
21世纪以来,我国的工业发展较为迅速,这就导致了工业生产的能源利用率较低。虽然自2011年起我国的能源消耗弹性系数逐年降低,但相比世界其他国家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来说还是差距明显。据统计,21世纪初我国GDP占全球GDP总值的13%,人均收入仅为美国的25%,但耗费了全球能源的22%,平均GDP能耗为全球水平的近3倍。2020年我国总消耗煤量达40亿吨,其中工业用煤量占总量的7成;且从工业结构内部对能耗进行分析,高能耗、高污染占总能耗的7成左右,由此可见,我国产业的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突出。
(二)第三产业与制造业的联合度较低
我国的产业结构矛盾另一重要表现在于三类产业的各占比例差别大,第三产业的占比远远低于第二产业,产业附加价值以及技术含量水平较低;我国的软行业、市场调研、研发等均存在较为薄弱的地方,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在产业结构上的体现则为生产性服务业的落后和实体制造业快速发展,这种对比明显第三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较低的现象不仅仅是存在于我国的产业结构中,世界上的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样有相似的情况。第三产业与制造业不能进行很好的融合会导致其产业链上下游不能进行优势互补,同时也阻碍着制造业核心科技的发展和产销难以匹配问题,影响深远。
(三)新兴产业也有产能过剩现象
自“十三五”以来,国家对部分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去产能以实现社会产能平衡效果明显。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部分新兴产业的产能也出现过剩现象,如多晶硅、光伏电池等新兴产业,这些新型的行业产能过剩现象尤为值得重视。从新型企业的发展过程来看,适当的产能过剩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新型产业的发展,这种适当的产能过剩会经过市场的调节而变化,大多不需要政府与国家层面对产能过剩的行业进行干预,如果行业持续出现产能过剩现象,会造成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产业的整体利润下降,给经济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产能过剩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也会衍生出一系列其他的经济问题;由于我国新型产业在低水平的技术上产能过剩,更会导致部分行业的核心技术不足,使企业难以走在行业前端。在经济转型期间,严重的产能过剩会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较大,对国家经济政策调整带来较大的障碍。因此新型行业的产能过剩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的重要矛盾与问题,亟待解决。
(四)核心技术缺失严重
纵观世界国家经济发展经验,技术创新在行业发展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尽管我国行业设备等更新换代较快,但是由于国内企业的创新性不足,设备的核心技术、专利等仍被国外的企业所占有,因此在对设备进行更新时,必须引入国外先进的技术及设备,导致我国企业无法走在行业的前列,多数企业仅仅是靠模仿外国先进设备而对先进技术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研究,导致企业处于“无创新”和“无产权”的窘境。如我国的尖端精密机械的加工精度无法达到精度要求,大多数的高精度的机床都需要从国外进口或者购买精密零部件才能进行生产,导致我国部分高精尖设备行业被国外技术垄断,无法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几大短板主要在于:一是缺乏进行基础研究创新的骨干企业和人才;二是缺乏敢于投资新兴技术的创业型企业;三是缺乏提高科技转化率的中介机构或主管部门。
三、我国当前产业结构问题的形成原因
我国当前产业结构转型所面临的以上问题形成原因众多,既有国际整体发展原因,如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产业分工、各国要素禀赋差异等,又与自身前期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相关。
(一) 经济全球化导致的产业分工落后
新世纪以来,我们依靠丰富的劳动力创造的代工模式快速发展健全了自身的工业体系,但是这种方式打造的工业体系本身产品附加值低,在全球化分工中处于价值链底层,作为全球工厂的我国为了摆脱这种模式的弊端,努力打造自身的优势,积极引进国外高端技术,但这种引进的结果往往并不尽如人意,不仅导致国内市场众多行业技术没有实质性提升,反而让国外高端技术占领我国消费市场。经济全球化本身是一种优胜劣汰的机制[6](P9),我国虽然有众多优越的要素禀赋,但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起步较晚,同时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欧美等发达国家技术、创新上的提防,均不利于我国产业向附加值高的领域前进,这就导致外部环境始终制约着我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二)本身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经济发展当前步入新常态阶段,在这一阶段之前我国经济创造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奇迹,而这一奇迹的产生既依靠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又依赖成本优势的人力、资源,这些要素构成的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本身就是粗放型、技术含量低的,难以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得话语权和利润,这种本身结构性的缺陷一旦遇到国内外宏观环境波动时就会难以为继,必须在当前新常态经济环境下充分积累基础科学、创新技术,调整升级产业结构,摆脱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变。
(三) 传统重化工业占比高
建国以来我国就重视工业发展,尤其是重化工业的发展,随着国家层面的投入,重化工业快速起步,支撑起了我国工业的基础。随着国内投资和消费对经济的驱动,经济增长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从上世纪末,统计口径层面,投资的驱动作用已超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甚至一度贡献程度超50%,投资的上游即能源、化工、机械等行业有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这些重化工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占比已超60%,而重化工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高能耗、高污染和不可持续性,过度依赖投资的发展方式不利于技术的进步,重化工业难以对新兴产业形成互补,这种传统的发展方式也难以形成对先进生产方式的赶超,甚至差距会越来越大。
四、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利好条件
纵观全球来看,最新的科技技术升级与产业技术革命正进行的如火如荼,制造业服务化带动着产业变革,全世界制造业分工正进行全新的大洗牌中。就目前国内而言,经济正逐步从高速增长转化为中高速增长,数字化与工业化步入高速发展融合阶段,这为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了诸多利好条件。
(一)经济发展新要求
由于我国经济处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对比以往有所下降,但对比国外,仍然处于较高增长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更关注的是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率而不再是单单的追求增长速度。想要实现经济质量的增长就要把“调整存量、做优增量”这一理念深入贯彻到产业结构调整中,以确保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两者之间的平衡,从而进一步保证在中高速增长中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新常态下,通过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此来增强经济质量,用质量效率的增强来进一步强化这种升级转型。[7](P11)
(二)新兴产业铸造新动力
当前我国高精尖装备制造、数字智能化的操控技术、全新的金属材料技术、高分子化合物材料等一些新型产业高速发展,5G万物互联,电子商务,物流等新型行业快速进步,旅游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以及短视频直播等产业快速崛起,已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新突破点。全新的以科技技术为核心的发展方式,使得制造业与高精尖技术得以全面融合,成为了产业升级的一大动力。
(三)服务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市场广大,必然会成为我国在中高速发展背景下一个重要的产业,我国需要把握住这个特点。就我国当前服务业发展来看,信息传输、软件与信息技术,租赁和商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批发与零售业,公共设施管理业,这五个行业增长速度最为迅速。生产性服务业的高速发展,一方面能够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结构调整从而带动产业向高价值环节进军。
(四) 拥有众多高素质劳动人员储备
低廉的劳动力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的优势,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曾经是发达国家眼中最好的工厂,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从业者文化教育的不断提升,这种依靠出卖廉价劳动力来换取经济发展的方式正在慢慢转变。但我国可以利用另一优势,即成本相对低廉的高素质劳动人员,利用这种优势大力发展金融、咨询、设计等一系列高端服务业。
(五) “一带一路”落地产生新机遇
改革开放步入了全新的时代,“一带一路”方针的推行给产业结构调整滋生了另一片广阔的土地。[8](P1)从前的对外开放更多是引进外资办厂以及对外出口货物,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国际竞争力不断的增强,我国从原先的只有引进外资的身份转化为可以对外投资的角色,在2014年更是一跃成为资本净输出国,我国已由从最初的“产品出口”转变为“资本输出”,这大大增强了我国资源配置的能力。“一带一路”方针正是目前最符合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方向,同时能够带动“一带一路”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实行“一带一路”方针可以为我国带来新的机遇,不仅能为国内产能过剩提供新的消化市场,也为产业升级带来新的空间,而且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配置,利于我国产业向高价值领域跃升。
五、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调整要在以国际价值链为基准的条件下进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目标从以数量增长主导,转变为以主导性高质量的产业融合主导,即由原来的以总量比例调控转向提质增效。
(一)利用全球价值链分工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这些年来,随着全球分工的规模以及区域和产业不断的扩大,全球价值链环节分工也产生了新的特征。[9](P6)在全球价值链环节分工条件下,我国产业结构转变与升级所必须完成的任务是由原来的低附加值价值链逐步向高附加值价值链转变,这也正是我国传统的行业间结构变化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势必会与全球经济体中其它主体之间产生竞争,鉴于此,为了更好的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充分利用好全球价值链的分工,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有以下三种路径:第一种是按照传统的由劳动密集再到资本密集再到技术密集产业演变的路径;第二种是由价值链前端技术与资本密集的高附加值型代替劳动密集型路径;第三种是由后端的服务与管理密集型取代原先的低端加工制造路径,如图一所示。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单是产业间的结构转换,更是产业价值链结构演化与提升。
图一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路径
(二) 发展自身先进要素
就当前发展形式来看,全球价值链被发达国家所主导,欧美发达国家通过其主导地位整合全球优势资源,并通过这种优势谋求市场控制权以此达到垄断国际市场中的新兴产业。国外正是抓住这一点,通过对关键技术的垄断和终端渠道的控制打压我国,如华为公司。所以,从全球市场需求的角度,必须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起到较为关键的作用才能有话语权,我国正在逐渐步入经济增长速度变缓的新常态时期,发展壮大中高速增长的市场空间,利用国内市场所蕴含的创新资源,培育出我国自身的先进要素,打造国内市场促进创新的优质循环机制。通过这种方法发展属于自身的先进要素条件,在与发达国家先进要素的竞争中显示出自身优势,以此挣脱发达国家对我国“结构性封锁”和价值链的束缚,促进我国完成由低技术向高技术的产业结构转型。
(三) 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是关键
我国工业要根据自身的特殊性,充分学习国外如德国、日本的精尖技术[10](P5),利用我国众多的高素质劳动人员以及资源丰富优势,打造智能制造工业体系,实现网络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完成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充分互补,在全球智能产业制造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与特点。[11](P24)将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结合,充分扩大工业产业影响,首先要充分利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带头作用,全力扶持发展智能化数控机床、汽车、高端芯片、航空航天等一系列高端制造业;其次由高端制造业来带动与引导服务业的成长和进步,服务业的发展要始终以增强工业为目标,其重点是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如数字内容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等,使得制造业与服务业充分结合,完成产业转型升级。最后,制造业与信息化的交融,将会使工业化迈入新的台阶,依靠我国发展良好的网络市场,建立全球性的信息交流平台,使物流资源与制造业充分联动,实现属于自己的信息化智能化产业。
(四) 充分重视研发关键装备与技术
当前社会,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业,这无疑是对我国的制造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逆作用力,使得我国制造业不得不加快迈入智能化的脚步。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而智能制造则是其重要的突破口,也是打造竞争优势的新动力。通过对比其他国家以及结合自身条件来看,我国智能制造仍落后发达国家,众多制造业还未实现全自动化,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没有可以用来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的关键装备与技术。[12](P4)在这种条件下,就需要我国充分重视研发、储备关键装备和技术。影响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装备与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点:1.精度更高的加工设备;2.在智能制造中更加适用的新型材料;3.高端控制器、传感器等。发展这些关键装备与技术不仅仅需要企业的努力,整个社会和政府也应给予相应的扶持来促进相关装备技术等基础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五)大力化解产能过剩,促使企业技术革新
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出台合适的政策制度既能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同时可促进企业对自身生产设备以及生产技术等进行升级换代。[13](P7)就当前的现状来看,传统产业正稳步的在去过剩产能的道路上行走,然而一些新兴产业也发生了长期产能过剩的现象,在新常态下,政府需要出台政策制度有重点的解决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倒逼企业升级生产设备与工艺技术,同时重点需要健全制度与打造严格标准的市场环境。在一些产能过剩行业做到产能等量、控制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以“一带一路”为跳板,整合全球的资源配置,进一步解决我国产能过剩问题,使我国产业链早日步入中高端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