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副嗜血杆菌病诊断与治疗研究

2022-07-20李承鹏

吉林畜牧兽医 2022年7期
关键词:嗜血猪只病猪

李承鹏

互助土族自治县林川乡畜牧兽医站,青海海东 810500

猪副嗜血杆菌病属于细菌性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以脑膜炎、关节炎等为主要临床特征,是目前对我国生猪养殖业危害较为严重的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猪养殖业蓬勃兴起,进而使猪副嗜血杆菌病的传染率与致死率也明显上升,对猪养殖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同时,也阻碍了我国养殖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1]。因此,养殖人员在养殖过程中,需明确掌握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征、症状、诊断方式及治疗方式,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在此背景下,本文对80头患有猪副嗜血杆菌病的仔猪进行试验研究,并对该病症的症状、诊断及治疗方式进行探讨,旨在为猪副嗜血杆菌病的防治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0月诊断为猪副嗜血杆菌病的80头仔猪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40头,仔猪日龄39~52 d,平均日龄(40.18±2.52)d,体重7.5~9.2 kg,平均体重(8.23±0.44)kg;对照组仔猪40头,日龄42~53 d,平 均日 龄(41.36±2.49)d,体 重7.6~9.4 kg,平均体重(8.19±0.42)kg。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流行特点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病原为副猪嗜血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无运动形态与芽孢。显微镜下可见该病菌菌体形态呈球状、细长状或丝状。带菌猪以及感染猪为常见的传染源,病菌可见于病猪肺中进行分离,病猪所携带的病原菌可从鼻腔中分泌出,进而污染环境,因此健康猪除与病猪接触会导致传染外,还可通过空气飞沫及污染物传播,猪副嗜血杆菌病的发病不具有季节性,全年均可发病。5~8周龄断奶前后的仔猪发病率可高达15%,该病菌受条件影响,应激因素可促使该病症的发生流行。猪副嗜血杆菌病易与猪伪狂犬病出现混合感染现象,进而加重病情,提高治疗难度。

1.3 症状表现

猪副嗜血杆菌病分为急性与慢性,急性型症状通常表现为体温升高,可高达42 ℃,精神状态不佳,在受到外界刺激情况下无明显反应,进食量减少,并且伴有呼吸困难与咳嗽的症状,皮肤呈红色肌肉震颤,耳尖部位尤为明显,可见紫红色,眼周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腹股沟淋巴结部位肿大,针对大龄猪,除上述症状外,还会因腕关节及肘关节的肿大导致活动障碍,行走缓慢且不稳,严重时长时间卧地,无法起立。病死前四肢呈划动形态,且伴有尖叫声。

慢性猪副嗜血杆菌病主要表现为食量逐渐减少,被毛凌乱机体消瘦,体表皮肤无光泽,呈苍白色,多数病猪会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呼吸困难、咳嗽,伴有空嚼及呕吐症状,四肢无力,发育迟缓。

1.4 诊断

1.4.1 病理剖检

对病猪进行病理剖检可见其发生腹膜炎、脑膜炎及胸膜炎等多种炎症,肝脾及肠胃表面有纤维素,腹腔内有浅红色积液。肺肿大,肺间质清晰,膈叶颜色暗红,肺泡毛细血管有充血现象,支气管血管周围间质变大且出血,支气管有渗出物,为中性粒细胞。心包腔中有粘稠浑浊液体,可见炎性渗出物覆盖心包膜外或心外膜粘连于心包膜,部分心肌纤维出现断裂,心肌细胞发生变性,如颗粒或水泡变性。肝脏膈面有明显血斑出现,干细胞呈明显颗粒性,排列无规律并严重肿胀。脾呈脾炎病变且下部有血肿,脾小体消失,中性粒细胞渗出物进入白髓与红髓内。软脑膜因充血而发生瘀血,大脑脑膜部位的血管扩张,同时伴有明显出血性变化,脑膜浸润嗜中性白细胞出现化脓性炎症。十二指肠与肾脏均有出血点,肠膜淋巴为灰白色,回盲口可见溃疡。下颌、腹股沟与肺门部位淋巴结水肿及出血较为明显,颜色暗红。

1.4.2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需要对多个环节进行操作,分别为细菌培养、涂片镜检、生化鉴定及组织触片镜检。对病猪的肝、脾、肺无菌采集,直接接种于血琼脂平板,严格控温进行有效培养,培养时间为24 h。培养后进行观察可发现,在平板中可见表现透明的菌落。镜检运用革兰氏染色,检测结果为阴性,以多种形态进行呈现,包括由单个到细长球状形态等。在生化鉴定过程中,氧化酶与脲酶试验中猪副嗜血杆菌均呈阴性,并可对半乳糖、蔗糖、葡萄糖与麦芽糖等物质进行发酵。组织触片镜检要求采用无菌操作,将病猪肺脏部位通过无菌间进行部分剪取,将新鲜切片置于玻璃片中并进行压印,待切片自然风干之后,通过镜检进行观察,可见多数霉菌孢子及少数菌丝。

1.5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病仔猪采用氟苯尼考注射液治疗,用法用量:肌肉注射,0.05~0.06 mL/kg,每48 h注射一次,连续用药治疗14 d。

对照组患病仔猪采用替米考星注射液治疗,用法用量:肌肉注射0.05~0.1 mL/kg,每日注射一次,连续用药治疗14 d。

1.6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于治疗14 d后对比两组病猪治疗效果,将疗效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及无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体温、精神、食欲等恢复正常判定为治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体温正常,精神食欲明显好转判定为显效;临床症状、体温及精神食欲有所改善为有效;各临床症状体征与治疗前相比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

1.7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20.0统计进行分析,计数指标用例数/百分比(n/%)表示,进行χ²检验;计量指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病仔猪治疗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患病仔猪治疗有效率为80.00%,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病仔猪治疗效果对比(n/%)

3 讨论

猪副嗜血杆菌是一种受条件影响的致病菌,断奶、转栏及明显的天气变化等因素均可导致猪副嗜血杆菌病的发生。因此有效的预防策略,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猪副嗜血杆菌发病率,这就要求养殖人员在掌握诊断及治疗方法的同时,做好该疾病的预防工作。首先保证猪场的环境卫生,定期进行清理与消毒。其次加强喂养方面的管理,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制定针对性的喂养计划,以保证喂养的科学性与营养性,在喂养过程中需避免向猪投喂劣质与变质的饲料。根据疾病流行特点在流行高峰期,可将适量的微量元素及维生素添加到猪的饮用水中,以提升其抗应激能力。最后可通过制备合适的灭活疫苗对猪副嗜血杆菌病进行防御。

由治疗结果可知,针对患有猪副嗜血杆菌的病猪,采用氟苯尼考注射液对其进行治疗,利于提升治愈率,疗效较好。究其原因,氟苯尼考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将其注射于机体后,可被迅速吸收,进而有效发挥药效。氟苯尼考属抑菌剂,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其可利用脂溶性进入细菌细胞中,并作用于细菌中对转肽酶进行抑制,导致肽酶增殖受阻,避免肽链形成,进一步组织蛋白质合成,达到有效的抗菌治疗目的。

综上所述,猪养殖中需做好猪副嗜血杆菌病的预防工作,及时为猪只进行疫苗接种,而且要保证疫苗的有效性。在日常管理中,要定期对饲养环境进行消毒,改善猪只的饲养管理,尽可能的减少猪只患病的概率。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隔离,并对猪舍进行全面的消毒,对患病的猪只,采取氟苯尼考注射液进行治疗,对于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猪只且无饲养价值的病猪,应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以降低猪副嗜血杆菌病大规模暴发的可能性,减少养殖户的损失,保证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嗜血猪只病猪
猪气喘病的防治措施分析
猪副嗜血杆菌病诊断与治疗研究
深度学习在猪只饲养过程的应用研究进展
基于姿态与时序特征的猪只行为识别方法
小规模养猪对常见猪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试论猪瘟与蓝耳病混合感染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住口
基于高热性猪病诊疗和防制对策分析
中西药结合治疗猪高热病的临床观察
花脚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