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与张瑞图书法比较
2022-07-20蓝杰聪
□ 蓝杰聪
黄道周与张瑞图皆为晚明书坛巨匠,且同是福建人、同朝为官,政治与艺术环境相同,因此,他们有着相近的艺术思想,两人的艺术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本文从他们的小楷和行草作品入手,尝试梳理两人艺术风格的形成和不同表现。
一、小楷
明代小楷是继魏晋之后的又一个高峰,文徵明、王宠、张瑞图、黄道周等书家各领风骚,其中黄道周与张瑞图的小楷作品,个性鲜明、风格独特,在取法和风格,以及艺术思想表达上有一定的区别。
1.黄道周小楷
黄道周小楷清劲遒媚、方刚劲健,代表作有《孝经》《榕坛问业》《米万鍾墓表》《逸诗》《张溥墓志铭》《周顺昌神道碑》等。历代名家也有相关评价,如清宋荦认为:石斋先生的楷法尤精,其意气密丽,如飞鸿舞鹤,令人叫绝。
(1)取法:底出锺、王,欧楷添彩
黄道周小楷取法魏晋,其中受锺繇影响最大,在用笔及结字上都有直接体现。他在《书品论》中提及:“真楷只有右军《宣示》《季直》《墓田》,诸俱不可法,但要得其大意,足汰诸纤靡也。”①此三品为王羲之临写锺繇书迹,故称“右军”。黄道周在学习锺繇的楷书上可谓力求逼真,作品整体结构紧结,呈扁平状,用笔则“以隶入真”,古意盎然。如楷书《诗翰册》,表现出对锺繇的学习与运用。在用笔上,黄道周做了巧妙的处理,线条不像锺繇那样的圆浑厚重,而是吸收了王羲之楷书的笔法,融入了王字的妍美与飘逸,使得线条更加劲朗和轻松。
[明]黄道周 张溥墓志铭(局部) 29.8×438cm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款识:弘光元年,龙飞春三月朔日。赐进士出身、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协理詹事府事、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前吏部左右侍郎、正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充经筵日讲官,纂修《实录》《玉牒》,通家侍生,漳海黄道周顿首撰识。钤印:黄道周印(白) 石斋(朱)
在小楷作品中,黄道周强调方折峻峭的用笔。方笔转折的使用主要受到唐楷的影响,特别是欧阳询楷书,甚至个别单字直逼欧楷,如台北王世杰所藏的《孝经定本》极近欧楷。此外,也受到颜楷的影响,如《后死吟》,多了一些外拓的笔画,结字较为宽博,特别是竖钩的运用,应受到颜楷的影响,作了一些调整和变化。
(2)风格:守古出新,丰富多元
黄道周小楷可谓是出古而不泥古,既守住了传统小楷的技法,又对多家笔法进行融合与提升,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欧楷的方笔运用,提升了黄道周的个性语言。
在蜕变出新的过程中,黄道周的艺术风格存在一定的差异,既有宽博结体,又有紧密的造型;既有厚重的用笔,又有遒媚的笔法;既有方笔的运用,又有圆笔的组合;既有隶书的笔意,又有行书的趣味;等等。如小楷作品《张溥墓志铭》(故宫博物院藏),撰书于南明弘光元年(1645),风格清劲,结体紧密,方折引领,圆笔结合,同时也融入了行书的笔意。该作是黄道周晚年的作品,整体书风趋于稳定,法度严谨。何绍基为该作题楷书引首,并有跋道:“书意于古劲中复有错落之妙,信为先生杰迹。”可见其小楷表现方式的多元化。
(3)艺术思想:根植“儒学”,以“心”表性
黄道周学问博古通今,著作颇多,收录到《四库全书》者达十几部,为明末大儒。《明儒学案》把黄道周作为独立的思想大家列入其中,可见其学术地位。他的学术著作紧紧围绕儒学,而书法便是他的学习工具,也是他追求儒学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儒学思想的反哺下,又给其书法作品赋予新的艺术思想,使其小楷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
黄道周的小楷作品,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应酬之作,如撰写墓志铭、碑记等。这类作品,书写严谨工整,理性而庄重,如《张溥墓志铭》《平和县鼎建王文成公祠碑记》等。另一类则为记事类作品,此类作品更能体现书家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如《后死吟等三十首》,为黄道周达其心情、绘其哀乐的作品之一。这件作品,从内容到形式,达到高度的一致。用笔、字法与章法,均可流露其心理状态。通篇字距极窄,如众石相叠,密而不乱,并且错落有致,可见当时极其复杂的心理情境。在结体上,此作较为自如,可谓不计法度,随心随性,达到某种程度的宽博与拓展。这种宽博正与他的心理状态达到默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也是一种读透人生的状态,展示了他的忠贞义烈之情。
又如《孝经》系列,黄道周经受庭杖之苦,仍在狱中书写了120册《孝经》,可谓其心所向。“人之行,莫大于孝。”明代极崇“孝”道,帝王以“孝”治理天下,臣民以“孝”持家立身,“孝”也是黄道周的精神引领。在囚室中,黄道周写了大量的《孝经定本》,可谓日书万字,何谓也?表其心也。此时的黄道周,以“孝”示忠,这种极为投入的状态并非只是艺术情操,也不单是消磨时间,而是他坚持的纲常伦理信念,不妥协、不苟且,也不甘心。他在字迹中宣扬内心的政治坚持,是向他人甚至向皇帝的“笔谏”。《孝经定本》版本多样,但都写得一丝不苟、字字珠玑、肃穆刚正、精彩绝伦,这是一种耐心和定力的表现,而这样的定力也是他的希望之光。
2.张瑞图小楷
张瑞图小楷取法与黄道周有相近之处,但表现形式比黄道周更加突出,用笔率意,点画间无任何雕琢,达到“标新”的效果。
(1)取法:参学锺、王,宋意取韵
张瑞图天资极高,学习方法与众不同,所读内容习惯手抄,既研读文义,又提升书写水平。
张瑞图的小楷较早成熟,万历四十三年(1615),他北上途中为其弟张瑞典创作的小楷《陶渊明桃源记》已相当成熟,且与晚年的小楷作品风格基本一致。这点与黄道周有所不同,黄氏的小楷作品比较多变,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均有一定的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张瑞图的小楷,虽所存作品较少,但前后风格相对一致。
[明]黄道周 孝经定本(局部) 25.8×13.9cm×2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张瑞图的小楷,主要取法锺繇等魏晋小楷,特别是在结体上,受到魏晋小楷的影响较大,就如他所说:“晋人楷法平淡玄远,妙处都不在书,非学所可至也。”②可见他在魏晋小楷上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践行。然而在其小楷作品中,除了锺、王之外,还可看出“宋意”的影响,特别是苏轼的笔意,尤为明显。《陶渊明桃源记》中个别字的造型与苏轼较为接近,整体笔势也受之影响,这样的融合为其小楷增色许多,成为有别于他人小楷的重要特点之一。
(2)风格:跳跃出新,以行入楷
张瑞图的小楷,个人风貌极为强烈,和传统写法的小楷有着较大的区别,其用笔较为特殊,起笔收笔上化繁为简,与黄道周相比,跳跃性更强。黄道周小楷,在用笔上还是守住了传统技法,而张瑞图的小楷可谓标新立异、剑走偏锋,并非常人所能理解和接受。而这种创新,却让守正的董其昌称赞:“君书小楷甚佳,而人不知求之,何也?”③从目前记载看,其小楷数量不多,但风格整体相对统一,如早期之作《陶渊明桃源记》、中期之作《瀛海公署观画角鹰屏风歌》、中晚期之作《王苍坪墓志》。
张瑞图小楷独特风格的形成,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以行入楷”。在他的小楷《岳阳楼记》题记中曾提及他以行为楷二十年矣,这样的书写方式,给其小楷增加了趣味性和书写性。张氏的“以行入楷”并未受到唐书的影响,点画用笔,极简实用,融入了行书、甚至草书的笔法,如《王苍坪墓志》,就是把行草书笔法融入其中,这也是他风格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
(3)艺术思想:“禅心”引领,其心极简
自宋代开始,佛学一度受到文人士大夫的青睐,到了明代后期,党派斗争产生的政治混乱,使得禅悦之风再度盛行,在张瑞图小楷中可以看到禅悦的影响,如1623年所作的小楷《心经》。1627年2月,又作行楷《心经》轴(上海博物馆藏),书写寓行于楷,从容不迫,在宁静的气氛中又见飘逸之致,而字形的自然萧散又透露出几分稚拙的意趣,与经文内容十分和谐,这也是禅中取韵的一件佳作。
张瑞图的这种“禅心”,似乎有着以退为进的思想,其内心已经厌倦了朝廷的纷争,而更向往自由和放松,如禅心的释放。他在1628年,经过多次上疏要求,终于获准致仕。因此,他的小楷《心经》可谓是“写心”之作。这样的心境与黄道周不同,黄道周《孝经》系列小楷作品,体现了不屈的精神,虽在狱中,但政治抱负尚存,以书“谏忠”,希望有朝一日再度为国分忧。
此外,在《王苍坪墓志》中,张瑞图打破了唐以前墓志文写刻的态度,整体无界格,纵有列,横无行,书写自如,映射出一种“极简”的心理状态。
二、行草
黄道周与张瑞图二人的行草作品,各有特色,特别是条幅与横幅(长卷)作品,所展示的艺术效果截然不同。
1.黄道周行草
行草书是黄道周最具代表性的书体,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在他的条幅和横幅作品中,条幅作品变化较多,侧重于艺术风格和个性的发挥,而横幅作品变化较小,侧重于书写的实用性。
(1)条幅:风格多变,尽展风姿
黄道周的条幅作品用笔极富变化,且风格多元,大体可分为二种:
[明]张瑞图 李先生生祠记(8开选二) 28×24.5cm×2 纸本 湖北省博物馆藏释文:李先生生祠记。张子曰:隆万以来,耳目所睹记,荐绅士大夫之习盖三变矣。诗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云:与其为善于国也,不如为善于乡。昔之君子,盖犹有其意焉。出而居官,入而稇载者,尚耻言之。居是乡也,则犹以是乡之休戚淳浇引为己任。利为之兴,害为之除,冤为之直,结为之解,讲信修睦,尚慈让,去争夺,以身先之疾痛痾痒,关……
一是大开大合,气势如虹。如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草书《五律诗》轴、《赠蕨仲兄闻警出山诗》轴、《闻警出山诗》轴、《答林让庵吏七绝诗》轴,整体以势取胜,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可谓是黄道周的精品。通过引带牵连达到延绵不断的纵深感,用笔大多方圆兼用、收放有度,作品中必有几处通过字形的夸张变形,达到书写节奏的释放,如横向笔势和斜向长笔的运用,增强了作品情感的融入和体现,这种效果往往是不可重复的,可谓达到审美的极限。
二是文静儒雅,疏密有度。如《赠高仲兄丈文语》轴、《赠屈静根诗》轴、《别诸友入长沙诗》轴等,整体略显文静儒雅,字字珠玑,气息协调,行气通畅,作品中既表现出个人的艺术特征,章法上又能动静结合、以静制动。作品的书写重点表现在他对密与疏的处理上:密,单字的紧密与上下字的间隙,形成了叠字,让人感觉到密不透风;而疏则体现在行与行之间的距离,所谓“疏可走马”,纵横之间形成鲜明对比。
(2)横幅:涓涓细流,静谧可读
在黄道周的行草横幅作品中,从书写内容看,大多为实用类,如记事文章等,所以作品的书写性更强,整体上的笔墨对比虽然没条幅作品那么浓烈,却表现出另一种涓涓细流、温文尔雅的艺术效果,如《录呈郑鄤等十五首诗》卷、《和黄平倩等诗》卷、《奉泰器先生收录十三首诗》卷、《双溪口惠政碑》卷、《榕颂》卷、《榕台问业》残册等。
其中《双溪口惠政碑》卷、《榕颂》卷、《榕台问业》残册三件作品,风格相近,且以册页或长卷形式表现,从时间上推断,均在“榕台问业”期间所写,书卷气较浓,是黄道周平时教学与学习中的作品,也正如他所说,书法仅为“学问中第七八乘事”。正是基于这样的心态,使得这些作品气韵更加安静舒畅,且艺术风格相对稳定,可谓是典型的“黄漳浦体”。结字的上松下紧,横画内擫的处理,取得跌宕起伏的效果。竖画的外拓,加强了体势的开张,作品中又大量融合了章法的用笔,并加以夸张表现,个别字行至收笔处,则有波磔上挑的动作,使得字形呈三角形或一定的角度,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形式。
当然,也有个别横幅作品展示出强烈的艺术效果,如大字作品《奉张燿之诗》卷,虽是横幅作品,却有着立轴的气势和变化,整体变化多样,大小相间,这在黄道周横幅作品极为少见。
[明]张瑞图 捧节下瀛洲 182×111cm 纸本 荣宝斋藏释文:捧节下瀛洲,居然事远游。缃编留直笔,锦缆引轻舟。五月辞京洛,双星下益州。懿亲原鲁卫,上客得应刘。剑阁铭何壮,琴台赋转优。江山多胜览,归路及清秋。瑞图书。钤印:张瑞图印(白) 天事斋(朱)
2.张瑞图行草
行草作品也是构成张瑞图书风的重要书体。在“晚明四家”中,张瑞图以其方折的用笔形成锐三角的造型,加之叠层的处理,使其书风最为突出,个性语言强烈,成为晚明书风形成的重要引领者。而这种书风在不同的创作形式中又有不同的表现。与黄道周不同的是,黄道周的条幅作品比较多变,而张瑞图则是横幅作品更加多元,甚至可以看出其学书中的取法导向。张瑞图的条幅作品,章法处理整体稳定,在跌宕跳跃处理上没有黄道周那么丰富,略显规矩单一,但不影响其作品的气势。
(1)条幅:气韵稳定,拙中带巧
从当前可考的张瑞图条幅作品中可以发现,这些作品都相对成熟,个性语言突出,独特的用笔、结体、章法已经形成。这些立轴作品以行书居多,用笔突出了侧锋主导、尖锋入笔、直转使锋的艺术特点。如行草《“古洞开仍秘”诗》轴、行草《“独啸层岩第一峰”诗》轴、草书《“龙象何年地”诗》轴等,章法变化不多,字距密集,行距略宽,作品中大多有一至二处通过长线条来调整用笔节奏,使得狂风骤雨般的行气中留下了透气点,为作品增色不少。这些作品大量运用了侧锋取势和密集的字距处理,形成了叠字密势的艺术效果。相对黄道周的条幅作品,张瑞图的作品更显率性,但在这样的作品中,由于熟练的动作使得作品难免带有习气,形成一定习弊,而张瑞图通过笔墨的变化或结体的变化,达到弱化“习弊”的效果,却给后人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容易夸大其个性化的用笔,形成“习气”的夸大,而未能洞悉其内在丰富的艺术语言,可谓仅得其形,不得其意。
(2)横幅:多家融合,多变精进
张瑞图横幅行草作品整体变化较大,大体分为三类:
一是受祝允明书风影响的作品,用笔多元,章法密集。如草书《杜甫渼陂行诗》卷,是张瑞图27岁所临,当时还未参加科举考试,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张瑞图师承与转化的历程。清代梁巘曾说过,张瑞图初学孙过庭《书谱》,后学苏东坡《醉翁亭》,而此作用笔成熟自如、提按有度、纵横开合,与祝允明书风接近。可见,张瑞图行草取法孙过庭、苏东坡,还受到明代祝允明的影响。再如草书《杜甫秋兴诗》卷,这是继草书《杜甫渼陂行诗》卷之后又一件带有祝允明书风的作品,用笔纵横开张,点画形态丰富。即使是已经67岁所创作的草书《欧阳修醉翁亭记》,虽然书风稳定,但从这件作品的章法处理上还是受到祝允明的影响,整体比较密集。
二是书法风格形成时期的作品,用笔方圆兼济。如行草《感辽事作诗》卷、行草《辰州道中诗》卷,这两件是张瑞图52岁所书,是风格趋于成熟期的作品。他在前人的技法上,开始有自己的创作思维,笔法、结字、章法都有着独特的理解,整体用笔略显厚重,生熟有度,与之后的作品相比,这两件作品的习气较小,是张瑞图书法由初期走向成熟阶段的代表作。再看行草《李梦阳翛然台诗》卷、草书《木兰诗》卷,这两件作品分别是张瑞图53、54岁时所书,已经初具个人风貌,然与后期作品相比,圆笔的运用更多,达到方圆兼用,厚重坚实,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三是风格成熟期的作品,突出方折用笔。如行草《王世贞国朝诗评》卷、草书《杜甫饮中八仙歌诗》卷等,形成固定的翻转用笔,是张瑞图成熟的行草作品。这时期作品,运笔爽劲、顿挫结合、起伏跳跃,对笔画进行适当的夸张处理,使得作品达到险中求正的艺术效果。
三、结论
综上,黄道周、张瑞图二人的书法艺术,主要是受到晚明浪漫主义书风的影响,他们都尝试突破明初以来“台阁体”以及帖学末流柔媚书风的影响,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使得他们的书法达到某种程度的“个性”舒张,真正让书法展其心、表其性。对他们二人书法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晚明浪漫主义书风。
[明]黄道周 闻警出山诗 172×48.8cm 绫本 故宫博物院藏释文:沧赢看欲倒,一苇岂能豪。聊同见真性,何尝计羽毛。绝裾情已尽,高块势难抛。旷野青天下,沾濡安所逃。丙子冬,闻警出山,似薇仲兄教。黄道周。钤印:黄道周印(白)
注释:
①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56·黄道周》,荣宝斋出版社,2003年,第330页。
②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55·张瑞图》,荣宝斋出版社,1995年,第9页。
③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55·张瑞图》,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