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也需预防糖尿病
2022-07-20王家栋
王家栋
患者小王年仅28岁,因为经常口渴且饮水无法解渴,就医检查。检查结果为:其空腹血糖(FPG)的数值为9.26毫摩尔每升,餐后两小时血糖(2hPG)的数值为13.56毫摩尔每升,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数值为8.47%。
而FPG的正常值为3.9~6.1毫摩尔每升,2hPG的正常值应小于7.8毫摩尔每升,HbA1C的正常值为4%~6%。这说明小王患上了糖尿病。但小王对该诊断结果难以接受——自己只有28岁,怎么会罹患糖尿病呢?
糖尿病主要表现为胰脏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或者身体不能有效利用产生的胰岛素,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其中,1型糖尿病是“先天”所致,而2型糖尿病则通常是体重超重和身体活动不足的结果。
我国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1980年全国 14省市30万人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67%。2007-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的全国14个省市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9.7%。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1.9%。近40年间,我国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从0.67%提高至11.9%。
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是2型糖尿病患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年龄在40岁及以上的人群,糖尿病发生风险是年龄不足30岁人群的8.2倍。但近年来,有学者分析数据发现:目前,30~39 岁组,40~49 岁组2型糖尿病患者在患病人群中占比明显增高,这说明糖尿病的发病年龄已明显提前。
年轻人中2型糖尿病患病比率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明显相关。我国曾开展糖尿病预防研究,对于干预组的受测试者增加蔬菜摄入量、减少酒精和单糖的摄入量,减轻体重,增加日常活动量,每天进行至少2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生活方式干预6年,可使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下降39%,发病时间推迟3.96年。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率在 2000年为36.09%,2008年为45.7%,2017年达58.5%。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长时间坐姿办公,且体育运动时长和水平大大不足,是诱发2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
临床已证实肥胖是诱发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数据显示,身体质量指数(BMI)≥20.9的人群,糖尿病发生风险是BMI≤19.1的人群的2倍。
糖尿病患者需终身监测血糖、进行治疗,如果血糖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可引起全身各脏器损伤,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血脂异常、失明、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年轻人作为家庭的支柱,社会的希望,若不幸罹患糖尿病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而改变生活方式这一简单易行的方法,能让拥有年龄优势的年轻人避免或延迟遭受2型糖尿病的侵袭。因此,年轻人应从现在开始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积极预防糖尿病。
年轻人安排饮食在满足机体营养需求的同时,应控制热量摄入,避免长期热量摄入超标导致超重、肥胖。进食时要遵循“按时吃饭,少量多餐”的原则。三餐之间尽量不加餐,或以低热量的水果作为加餐。尽量选择鱼类、禽类等低脂肪的肉類作为优质蛋白质的来源,适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严格控制精制糖的摄入量。
不少预包装食品的外包装上会标示“高钙”“低糖”等字眼。有些消费者认为吃这类食物可以减少热量摄入,甚至用所谓的“低糖”点心和饼干代替主食。事实上,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低糖”饼干很可能只是减少了蔗糖的添加量,其中果糖和葡萄糖的含量并不低。一些所谓的“高纤粗粮饼干”为了提升口感,会添加大量油脂。提醒您在选购包装食品时,一定要学会查看食品营养成分表,避免掉入热量陷阱。
按行业标准添加甜味剂的饮料、食品,没有安全性问题。但是,甜味剂无法满足人对甜食的“基因需求”,不利于热量控制。
长期吸烟会令血液流动变缓,易导致动脉硬化,尼古丁还会刺激肾上腺分泌,使血压升高的同时令血糖上升。而饮酒不仅是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饮酒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也较高,血糖控制效果较差。
适当运动可增加热量消耗,增强体质,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措施。年轻人应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每周至少进行3次以上,超过半个小时的有氧运动,如慢跑、骑自行车、快走等。
如果您已经是超重或肥胖患者,应及时去医院营养科就诊,制定严格的体重管理计划,尽量通过干预生活的方法减轻体重。如果改善生活方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可遵医嘱采取药物或手术方法来降低体重。
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为:(1)BMI>24和(或)中心型肥胖者(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 厘米);(2)—级亲属有糖尿病史;(3)缺乏体力活动者;(3)有巨大儿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4)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以上人群应重视糖尿病的早期筛查工作,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筛查方法为两点法,即空腹血糖加75 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结果正常者建议每3年筛查1次;筛查结果为糖尿病前期者,建议每年筛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