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2022-07-20袁昊辰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小学数学策略

袁昊辰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创设问题情境法的策略.文中指出了创设问题情境的理念,指出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在创设问题情境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要让学生参与到问题情境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结合生活情境提出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推进新课改的不断深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策略

教师在创建问题情境时,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能力,做到“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这样才能培养优秀的人才,影响学生的一生,让学生能够从数学学习中得到能力的提升,能够站在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学生思想的起点和思想的来源.小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培养,让学生怀着一颗探究真相的心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学习.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学生在认识“圆”时,或许都知道圆形是什么样,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了解圆的形状、圆的大小与哪些元素有关.教师应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覺得圆为什么会有大有小呢?大圆和小圆有什么不一样呢?”教师给学生开了一个头之后,学生就会进行深入思考:圆还有哪些性质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课堂之前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提高其学习效率也有促进作用,能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知道应该掌握哪些内容,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去寻找答案.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学习非常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快速加入课堂当中.小学生的好奇心很重,对于生动有趣的事物都有探索的兴趣,所以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对数学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此外,教师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站在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

二、创设情境时的注意事项

小学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7到12岁的黄金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喜欢主动思考,并且学习习惯和人格都没有定型.因此,教师在该时间段为他们提供规范的教学,便可以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爱思考、爱探究的优秀品质.而一旦学生在该阶段沾染不良风气或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也可能适得其反.为此,教师必须规范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其具体的注意事项如下.

(一)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可塑性较强,但眼界狭窄,没有见识过太多的事物,所以,教师在设立问题教学情境时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利用其更能接受的事物来讲解复杂的概念知识.例如,针对图形的周长等概念,圆形、正方形的实物在实际生活中比比皆是,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图形并计算其周长来完成学习任务.但如果教师在讲述过程中举的例子是涉及航空设备、仪表仪器等的图形,学生则会一知半解,并且认为多边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不会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这就变相制约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系统地进行数学知识教学,带领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不断寻找设想,检验其正确性,不断巩固知识,增大储备量.

(二)以兴趣教学为主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很好奇,为此,教师要学会将学生的注意力正确地引导到知识学习上,构建寓教于乐的气氛,运用新事物带给学生的新奇感受来使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概念知识.首先,教师要明确自身身份,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模拟更切合实际的教学环境,将其带入学习生活中.其次,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对于部分知识点,教师应该先讲解其基本概念,再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其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感悟,不断学习.

(三)融合教材

虽说情境创设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但情境的构建必须基于课本内容,结合实际情况,不能偏离主题,单纯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而选择合适的情境.详细来说,小学阶段的学生很容易因为各种因素导致其对学科提起兴趣或感到枯燥.例如阶段性测试成绩,有很多学生感觉自己学习成绩优异,但是在考试后成绩不太理想,如果没有家长和老师的正确情绪疏导,其很有可能对相应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进而导致偏科.为此,教师必须确保任何教学方式都要以教材为核心,以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为工作重心,让学生真正看到自己的进步,不断激励自己.另外,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可以让案例更加具有说服力,学生在实际应用时也能快速掌握其方法.

三、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遇到的问题

(一)问题情境缺乏合理性

小学教师与小学生的年龄跨度较大,导致部分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往往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思考,而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创设的问题情境只满足了教师的要求,但是没有满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与教师的生活经验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很难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基础去解决问题,而教师又认为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却没有回答上来,从而批评学生,学生本来就不会,再被教师打击了信心,很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的心理.

(二)问题情境脱离实际

虽然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各学校纷纷注意到了要改变教学模式,采用情境式教学.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在为学生创设情境时往往找不到平衡点,导致情境脱离实际,学生对这样的情境提不起兴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不仅要动脑子去思考其中的数学问题,还要去理解教师创设的情境内容,很容易分心,情境式教学的作用不仅没有发挥出来,还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

(三)问题情境流于形式

数学学习是一个枯燥的过程,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提起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就滥用问题情境,久而久之,学生对于问题情境也会产生审美疲劳.而当问题情境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时,教师就会认为问题情境没有用了,殊不知是自身的问题.所以,为了保持学生的新鲜感,教师应该合理安排问题情境式教学法的运用,将它用在关键内容上,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四、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创设建议

(一)让学生参与到问题情境中

教师即使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非常完美的问题情境,但是缺少学生的参与也是无用的,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到问题情境当中.而这仅靠教师一个人的努力也是不够的,故可以创建学习小组,用小组共同讨论的方式使所有学生参与到问题情境中,所有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研究,并得出结论,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创建一个高效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其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合理安排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对知识产生疑惑,从而提出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学习中亦是如此,学习的道路很长,学生必须有不断探究的决心,才能够在学习上有所成就.

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应该合理安排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对知识产生疑惑,才能提出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学习中亦是如此,学习的道路还很长,必须有不断探究的决心,才能够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例如,在小学数学中,当教师谈论正比例时,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生活情境:想要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但是现在手里只有一把米尺,要怎样才能测量呢?学生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集思广益,这样更容易实现目标.教师还需要从旁进行引导,适当地、循序渐进地介绍类似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历史经验中得到启发.因为刚好学过正比例知识,学生会思考怎样利用正比例关系来解决,然后想到阳光照在地面上的影子和物体的高度是两个成正比例的量,只要测量出竹竿的高度和影长以及大树的影长,就能够顺利求出大树的高度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感受.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如果学生不能找到答案时,教师可采取补救措施,运用类似的例子启发学生,让学生将例子与问题建立联系,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虽然后者的作用不比前者,但是也能够补救,所以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该适当调整难度,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数学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一次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创造良好的探索氛围,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实践与数学知识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在学习“圆柱和圆锥”时,遇到这样一个题目:“一个圆柱,高是12厘米,底面直径是6厘米,求圆柱的侧面积.”让学生用一张矩形的纸卷成一个圆柱体,故求侧面积也就是求这张纸的面积,从而延伸到学生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

学生:长乘以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提问:那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长方形的一条边长也就是圆柱的高,等于12厘米,那么长方形的长怎么求?

学生经过思考,知道长方形的长可以用底面圆形的周长得出,再联想到圆的周长等于π乘以直径,从而很快求出圆柱的侧面积.

在完成上述学习后,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如下题目进行求解.

1.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是个边长9.42厘米的正方形,这个圆柱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9.42×9.42+3.14×(9.42÷3.14÷2)2×2

=88.7364+14.13

≈102.87(平方厘米).

答:这个圆柱体的表面积约是102.87平方厘米.

2.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226.08平方厘米,底面半径为4厘米,它的高是多少?

226.08÷(2×3.14×4)

=226.08÷25.12

=9(厘米).

答:它的高是9厘米.

3.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94.2厘米,高是25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94.2×25=2355(平方厘米).

答:它的侧面积是2355平方厘米.

4.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求它的表面积.

3.14×2×45+3.14×12×2

=282.6+6.28

=288.88(平方分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288.88平方分米.

5.砌一个圆柱形沼气池,底面直径是4米,深是2米.在池的周围与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14×4×2+3.14×22

=25.12+12.56

=37.68(平方米).

答: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37.68平方米.

(三)结合生活情境提出问题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生活也有了一定的经验,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生活图片或者视频片段为学生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去寻找图片或视频中蕴藏的数学问题,从中获得数学信息,再结合刚学过的内容与同桌进行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生活,结合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在生活情境与数学知识之间建立相关性.学生通过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数学知识实际都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玩一些小游戏,例如,让学生轮流报数,当数到“3”或者带有“3”和“3”的倍数的数字时用拍手代替,否则就要上台表演节目;还可以模仿买菜的情景,让学生扮演商贩和客人,这样的情境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能够让学生参与到问题情境中,了解生活中也蕴藏着数学知识.

(四)提升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数学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知识素养,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学习,提升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根据其知識掌握程度制订合适的课后作业,并利用情境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再次,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工作,加强交流,明确情境创设的重点,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讲述知识;最后,学校要积极开设交流活动,让教师体验其他学校的教学方式,融百家之长,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式.

五、结 论

小学生处于培养思维能力最佳的阶段,而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探究思维、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随着年级的升高难度也会越来越大,要想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效,仅仅依靠教师是不够的,需要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赛音吉日嘎拉.浅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策论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19):122-123.

[2]徐洪柱.小学数学情境教学[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4):269.

[3]高义红.对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2019(29):144.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小学数学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