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域下徽剧的海外译介研究

2022-07-19董丽娜

唐山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译介复杂性译者

董丽娜

(滁州学院 外语系,安徽 滁州 239000)

近年来,安徽省政府全面推进“文化强省”和“美好安徽”建设,以挖掘安徽地域特色文化,并为安徽地域特色文化“走出去”铺路搭桥。徽剧作为安徽乃至全国的重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历史源远流长,剧目数量繁多,内容包罗万象,唱腔优美婉转,唱词通顺风趣,蕴含着丰富的安徽地域特色文化元素,是安徽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在此新历史语境下,徽剧海外译介的发展可以有力促进安徽地域特色文化“走出去”。然而,徽剧剧目翻译相关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其海外译介主要以徽剧团的文艺演出为主,推介方式单一、力度薄弱,徽剧“少译”“轻介”的双重制约使得徽剧走向海外的道路漫长而艰辛。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是研究复杂性问题解决方法的理论,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域下探讨徽剧海外译介活动,可以构建科学、动态、多元、适应的思维模式。其研究结果,一能加强译介的跨学科研究、构建更加科学和与时俱进的新型译介观;二可以为讲述安徽故事、为安徽地方戏曲文化“走出去”铺路搭桥。

一、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是美国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教授在前人研究“复杂性科学”的基础上于1995年正式提出的,旨在为研究和解决现代世界中的复杂系统问题提供新的范式。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被称为“21世纪的科学”,是一种新的思维范式,是对传统简单科学研究思想的反拨和颠覆[1]。“适应性造就复杂性”是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根据约翰·霍兰德的思想,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核心概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一个复杂问题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由多个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子系统构成,各个子系统中又包含不同层次的主体,各个主体各司其职,不同程度上推进各个子系统乃至整个系统的演变发展;其次,在复杂系统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具备复杂性和适应性的主体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学习各个复杂系统及其相互关联来提升适应能力,并在不断的适应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新的层次的主体[2],主体的适应性造就系统的复杂性;再次,主体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通过相互协调、相互适应和交互作用,使系统中的其他层次乃至整个系统发生变化[3]。这种相互作用是动态的、非线性的、可预测的、可调整的,不断推进复杂系统的演变和发展。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通过研究主体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解决复杂系统问题,为解决复杂系统问题提供新颖的研究视域。新历史语境下,政治、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错综复杂,使得现代问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解决现代问题需要衡量多个方面的因素及多个因素间的相互影响、相互适应关系。因此,复杂问题的复杂性和适应性研究契合时代发展需要,已广泛应用到多个学科,包括语言研究和译介研究。

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域下的译介活动

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译介活动作为翻译语言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兼具复杂性和适应性。因此,译介活动研究大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译介主体的复杂性和适应性、译介过程的复杂性和适应性、翻译标准的复杂性和适应性。

(一)译介主体的复杂性和适应性

译介主体的复杂性可体现在不同系统内主体的多样性,而译介主体的适应性体现在不同层次主体为适应系统环境作出的调整。译介是译介主体在源语、目标语、传播与接受三个系统中不断运作的行为。在源语系统、目标语系统、传播与接受系统三个复杂而动态发展的系统中,有多个层次的主体相互适应并不断推进译介活动的演变和发展,如图1所示。

图1 译介活动主体

在源语系统、目标语系统、传播与接受系统三个复杂系统中,每个系统的发展都是各个层次的主体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过程。在源语系统策划译介活动、选定译介内容的阶段,跨文化研究者、赞助人、原文作者等主体相互协调合作,策划有意义的译介活动、甄选有价值的译介内容;在目标语系统的转换阶段,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发挥关键作用,与跨文化研究者、原文作者、目标语读者、评论家、语言专家学者等主体互通有无,实现语言和文化信息的转换;在传播与接受系统的推介阶段,为最大程度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和传播性,让译文“走进”目标语读者的文化系统中,跨文化研究者、语言专家学者及推介机构通力合作,创建多元互动、相互补充的推介模式。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关键主体,同样兼具复杂性和适应性。首先,译者的翻译能力受多个变量的影响,如图2所示。其中外部因素包括当代翻译思想潮流和社会语境,内部因素包括双语能力、跨文化能力、理解和归纳能力等。另外,译者的翻译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或呈现线性的发展趋势,译者如果能适应复杂系统环境、恰当处理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其翻译能力也会不断提升,以适应译介活动的开展和完成。

图2 译者翻译综合能力

(二)译介过程的复杂性和适应性

译介过程的复杂性体现在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上,涵盖译作的策划、产出和接受系统。译介过程的适应性体现在主体的自身调整和动态合作。综观译介过程全景,整个系统可涵盖译介活动的策划、译介成果的综述、译介内容的选定、译介内容的转换、译本的传播与接受五个环环相扣、相互协调、动态发展的子系统,如图3所示。在策划译介活动子系统中,以让中国文学“走出去”为例,可以从多方面共同着眼,各个层面统筹规划[4],戏剧、古诗词、医学、宗教等多个领域的研究专家、译者、出版社、赞助人、非遗传承人等多方通力合作、各司其职,策划译介活动,拉开译介活动的帷幕;在综述译介成果子系统中,译者发挥关键作用,一是从宏观上梳理译介活动的研究现状、总结其成果和局限性、为后续译介活动的展开提供参考,二是构建译介活动的科学认识观,形成译介活动有序进行的理论框架;在选定译介内容子系统中,译者与跨文化研究者等多方合作选定文化价值最高、最能适应译者翻译综合能力系统的、在目标语文化中可接受程度最高的文本为“当译之本”进行翻译和推介;在转换译介内容子系统中,译者作为关键主体综合考虑源语系统、目标语系统和传播与接受系统中的多种因素,与出版社、跨文化研究者、语言专家学者等多方进行相互合作和协调,在原文文本内容、形式、内涵、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操作,在所形成的理论框架范围内,灵活采用翻译策略实现“当译之本”在目标语文化中的最佳转换;在传播与接受译本子系统中,译者与各类推介机构相互合作,采用多元互动、动态协调的推介模式对译本进行推介。

图3 译介过程全景

(三)翻译标准的复杂性和适应性

翻译标准的复杂性体现在其由单一、微观、局部向多元、宏观、整体的根本性转变,而适应性体现在译者根据源语、目标语文化作出的动态适应。因此,翻译标准的讨论范畴应打破忠实于源语、语言中心论、译者无限权威的束缚。首先,以汉语及英语为例,中英两种语言形式上差别较大,汉语意合而成,英语形合而成。因此,在中英互译时,译者应在掌握源语语言结构及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文本文体特征,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迎合译语读者对文本文体的阅读习惯,提高译文的接受度。如此,是否再现源语信息和符合目标语文本特征是衡量翻译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参数。其次,翻译活动的真正目的是向目标语文化群传递源语文化,与目标语读者实现双向交流。因此,仅靠语言上的对等来实现信息价值是远远不够的,是否能有效传达原文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是否符合新历史语境下文化发展需要、是否符合目标语受众群体意识形态亦是重要的翻译准绳。再次,各个系统内主体适应性及主体之间的协调性是推动整体系统演变发展的必要条件,系统得以演变发展的依据在于主体是否能动态适应环境、各主体之间是否能相互协调。因此,译者并不具备无限权威,其译文是否能与相应的推介主体相辅相成亦是其重要的翻译标准。

三、徽剧的海外译介史

徽剧的海外译介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安徽省徽剧团多次应邀赴日本、西班牙等国家参加艺术节并进行文艺表演,由此拉开了徽剧海外译介的序幕。随后,徽剧的经典剧目《百花赠剑》《贵妃醉酒》等被拍摄成影片在东南亚和欧洲一些国家上映,形成徽剧海外译介以影片宣传为主的时期。21世纪初期是徽剧海外译介活动的上升期,以汪亦萍为代表的徽剧非遗传承人随黄山市演出团在瑞典等欧洲多个国家进行访问演出,虽然该时期仍以文艺演出和影片宣传为主要形式,但剧目范围和文艺交流内容都有所扩充。近年来,在国家和安徽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徽剧海外译介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兴盛期。国家大力推行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树立文化自信,在此背景下安徽省政府为弘扬安徽地域特色文化、讲述安徽故事,大力支持多元的海外译介方式,表现为:更多徽剧传统经典曲目如《贵妃醉酒》《水淹七军·观阵》《百花赠剑》等被再次拍摄成影片,在海外上映;从2008年起,《中国戏曲海外传播工程》《中国京剧百部经典英译系列》等丛书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正式启动出版,其中经典徽剧剧目《白蛇传》《水淹七军》《贵妃醉酒》等入选,填补了徽剧艺术英译独著的空白;2016年,《盗御马》等徽剧剧目的英译本成为海外孔子学院或图书馆的文化传播类教材;徽剧传统曲目在海外的文艺演出和推介活动也日益频繁,如2019年安徽省徽京剧院《惊魂记》剧组一行抵达格鲁吉亚首都巴统,与参与国实现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海外华侨和艺术家合作成立艺术团,举办“徽文化”系列活动。日渐多元化的海外译介方式无疑大大促进了徽剧的对外传播。

然而,新历史语境下,徽剧的海外译介依然困难重重,无法满足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现实需要。首先,虽然已有徽剧英译相关图书出版,但翻译质量的好坏是决定译文能否“走进”目标语文化的关键因素,目前针对徽剧的翻译研究还不够系统,多为一些对徽剧个别剧目翻译的微观研究,如翻译文本的特点、剧目文化转换、剧目翻译评析等[5],徽剧英译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的深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其次,虽然徽剧海外推介方式得到了扩展,但目标语受众群体依然十分有限,开发多元互动的推介方式、最大限度地扩展目标语受众群体很有必要;再次,徽剧的海外译介活动的参与者目前主要局限于表演艺术团和译者,而为了最大程度地挖掘、转化和传播徽剧的语言、艺术和文化价值,联动更多主体则是现实需要。

四、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域下的徽剧译介观

随着徽剧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得到广泛认可,为保护和传承徽剧文化,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徽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徽剧是传递安徽声音的重要地方戏曲剧种,徽剧的译介研究可以为安徽传统戏曲文化“走出去”铺路搭桥。

新历史语境下,社会环境、时代特征、人类认知等与以往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译介活动不再是简单的语言翻译活动,而是受制于多种社会、政治、文化因素制约的、复杂的文化交际行为[6]。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域下认识徽剧译介的复杂性和适应性,对于实现各个译介主体动态适应内外复杂环境、统览译介过程全景、完善翻译标准大有裨益。

(一)徽剧译介主体

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新历史语境下的徽剧海外译介是关键主体译者及其他主体在源语系统、目标语系统、传播与接受系统三个复杂系统中相互协调和适应的过程,其他主体可包括安徽省徽京剧院、赞助人、跨文化研究者、评论家、国外汉学家、各类推介机构等。

徽剧译者作为关键主体,其翻译能力相比其他文学类译者的要求更高,需要拥有多种能力来处理与唱词、文化要素及其他译介主体的关系。首先,译者需要准确理解徽剧唱词的内涵、情感、价值和表达方式,坚持精炼性原则,尽量使用普通词汇和短句,并保留原文修辞、韵律等美感,使译文兼顾可表演性和文学性[7];其次,徽剧唱词中不乏文化负载词,译者需结合当代我国大力倡导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的社会大语境,尽可能传达徽剧中的传统文化要素,然而真正“走进”海外世界亦需译者作出适度妥协,适当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提高译文在海外世界的可接受性[7];再次,译者并非具有绝对自由,其翻译权力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译者在整个翻译活动中不是单枪匹马、孤军奋战的,其与多个主体的相互协调和适应是译介活动得以演变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译者与跨文化研究者、徽剧传承人、国外汉学家、赞助人等主体的密切合作是其深入理解、巧妙转换徽剧唱词的关键,亦是徽剧唱词真正“走进”目标语读者内心、实现成功译介的重要变量。

其他主体在徽剧译介过程中亦发挥着重要作用。安徽省徽京剧院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研究和传承徽剧的组织,拥有一批专业的徽剧非遗传承人和表演艺术家,是整理徽剧剧目资料、选定徽剧“当译之本”、阐释徽剧剧目内涵、向海外推介徽剧的中坚力量。赞助人(包括人和机构)被定义为一种足以促进和妨碍文学的阅读、书写或改写的力量[8],那么徽剧的赞助人可以包括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大学、出版社等机构类主体,赞助人能为徽剧译介活动的策划、开启和促进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跨文化研究者精通中西文化,对于徽剧剧目中蕴含的民俗语等文化负载词能巧妙地转换到目标语文化中,最大程度上避免因文化冲突引起的译介受阻。评论家可结合我国当下文化政策、当代翻译思想潮流及海外主流意识形态对徽剧剧目译本进行鉴赏,从语言、措辞、文化要素处理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国外汉学家精通目标语、深谙海外世界文化背景和主流意识形态,可以与国内译者通力合作,润色语言表达、调整辞藻修饰和优化推介手段。推介机构是徽剧“走进”海外世界的重要媒介,可涵盖著名出版社、国外高校、大众传媒等,用以提高徽剧译本的接受度和影响力,其推介手段包括国内外出版社合作发行徽剧译本,国外高校举办徽剧讲座、展览、演出和其他传播活动,互联网提供推介平台如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网站等。

(二)徽剧译介过程

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新历史语境下徽剧海外译介活动是一个复杂适应的过程,经历译介活动的策划、译介成果的综述、译介内容的选定、译介内容的转换、译本的传播与接受五个环环相扣、相互协调、动态发展的阶段。

在徽剧译介活动策划阶段,应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和传播安徽特色地域文化政策的指导下,以译者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明晰徽剧的译介活动面临哪些复杂系统环境、有哪些主动性的参与主体、相关主体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和适应复杂变化的系统环境以促成徽剧的译介、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指导徽剧译介活动是否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以此来确定译介主体、明确译介环境和分析译介可行性。

在徽剧译介成果综述阶段,译者应发挥关键作用,首先从宏观上把握戏曲译介成果,为徽剧译介活动的有序进行提供参考;其次梳理徽剧海外译介的发展历程,总结其研究成果及相关局限性;最后评述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在翻译领域的研究成果,形成徽剧译介活动的理论框架。

在徽剧译介内容选定阶段,安徽省徽京剧院、译者、跨文化研究者、推介机构等多个译介主体应合作在徽剧中选择既符合国家文化战略又不与目标语的文化系统和意识形态相悖的“当译之本”。译介内容的选择需要运用复杂系统思维,综合考虑多个复杂系统环境。例如,在源语系统中选择最具安徽地域文化特征的徽剧剧本、在译者能力系统中选择译者在语言和文化方面能驾驭的徽剧剧本、在目标语系统中选择最符合目标语读者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徽剧剧本、在传播与接受系统中选择适合多种推介模式的徽剧剧本。

在徽剧译介内容转换阶段,创新多元互动的翻译模式是关键。在徽剧剧本之“译”的重要环节,应在徽剧剧本的理解、翻译、修正和定稿等阶段尝试构建多元互动、动态适应、协调运作的新型翻译模式。译者应与跨文化研究者、国外汉学家、徽剧表演者、推介机构等多个主体实现互动合作,在形式、内容、意义和文化多个层面进行操作,灵活采用翻译策略,以使译本适应和融入目标语语言和文化系统。

在徽剧译本的传播与接受阶段,多元合作的推介模式是核心。在徽剧剧本之“介”的重要环节,为确保徽剧文化能“走进”目标语语言和文化系统,应尝试构建多元互动、相互补充的推介模式,实现译者与跨文化研究者、安徽省徽京剧院、徽剧表演者、推介机构等多主体协作共赢,并形成新历史语境下多种推介途径,如出版机构出版、国外高校演出、大众传媒传播等。另外,应实现“译”和“介”各个环节有效衔接、紧紧相扣。

(三)徽剧翻译标准

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徽剧翻译标准应迎合新历史语境下的时代发展需要向多元化转变,遵守译文符合戏曲文体特征、源语文化能“走进”目标语文化系统、译文表达符合推介方式等翻译标准。以下以徽剧的英译为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首先,应遵守译文符合戏曲文体特征的翻译标准。作为一种戏曲文本,徽剧唱词通俗易懂、内涵丰富、句式精练、曲调优美、能颂能唱。在英译徽剧唱词时,需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再现原文本的文体特征,向英语读者展示徽剧的文本特色。例如徽剧《百花赠剑》中部分唱词的英译:

自古道姻缘事非偶然,只要你我情愿,何须性急?海生,我想姻缘必定凭月老,我岂不知恩爱好,人伦纲纪难推掉。

I believe traditionally marriage is definitely destined.

As long as we are loved by each other, why rush it?

I bet, Haisheng, it is decided by God of Matchmaker.

Ethical standards need keeping though I know the beauty of love.

译文坚持精炼性原则,句式简单,语言通俗,将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内涵巧妙地表达出来。译文生动形象的表达富有叙述性,勾画出海生和百花渴望相怜相惜却因人伦纲纪不能相爱相守的画面。押头韵的修辞使得译文韵律性强,与优美的唱腔相得益彰。

其次,应遵守源语文化能“走进”目标语文化系统的翻译标准。徽剧的雏形见于元朝末期,历史悠久,其内容包罗万象,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到列国纷争、朝廷兴衰。在英译徽剧剧目时,译者需要准确了解剧目的思想内涵,分析其文化价值,以确保迎合英语读者的阅读期待,并与英语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相符合,实现译文真正“走进”英语文化。例如徽剧《贵妃醉酒》中部分唱词的英译:

海岛冰轮初转腾,恰似明镜照我身,若不是见我到此相陪奉,喜滋滋露出花容,慢腾腾脚步懒行,见玉兔早东升,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我便是嫦娥离月宫。

The moon springs out from a distant island of the sea, mirroring me with bright light.

I come to keep my date with Emperor of Xuanzong, overcome by great delight.

I pace back and forth, joyful and expectant.

In a twinkling, illuminating the night sky, the moon climbs up from the east.

I am like the Lady in the Moon, a stunning and loved fairy of moonlight.

译者对于该选段中的文化负载词,如“冰轮”“玉兔”“嫦娥”等进行了释义性翻译,既传递了源语文化,又提高了译文的接受度。译文每小节的押尾韵使得节奏爽朗明快,恰恰渲染了杨玉环应唐玄宗邀请至百花亭赴约而满心欢喜的气氛。其后杨贵妃的心境由欣喜到失落的鲜明对比讽刺了封建制度的堕落,从情感、价值观方面均能引起英语受众的认同。

最后,应遵守译文表达符合推介方式的翻译标准。徽剧剧目译文的推介手段应形式多样、动静结合,涵盖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模态要素,如出版社等纸质媒体涉及文字和图像、高校讲座和演出涉及声音、大众媒体涉及动画和视频。因此,译者英译徽剧剧目时,应根据静态和动态推介方式的不同调整译文,特别是使用动态推介方式时,译文要“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例如徽剧《水淹七军》中部分唱词的英译:

又只见庞德小儿逞刚强,莫不是昨日里打胜了仗,小人得志发癫狂,叫关平和周将,带路把高山上。

译文1:

Pangde is pretty crackbrained for flaunting his strength, simply for being a fortunate winner in yesterday’s war.

Pangde is just a small man intoxicated by small success.

Guanping and Zhoucang can easily conquer Pangde completely on that high mountain.(Note: Guanping was a son of Guanyu while Zhoujiang, whose original name was Zhoucang, fellow Gaunyu loyally.)

译文2:

Pangde flaunted his strength, rather crackbrained.

He won a battle yesterday, rather absurd.

The mean man is pleased, rather mad.

Guanping and Zhoucang are to storm the mountain, rather spirited.

译文1使用简单的单词和简短的句式将原文内容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为了使译文读者能更多地了解历史和文化背景,采用添加注释的形式对原文中的“关平”和“周将”进行了释义,因此更适用于纸质媒体类的静态推介方式。而译文2更为简练,用铿锵有力的发音来押尾韵,使用相同的句尾形式有助于情绪的抒发和氛围的烘托,因此更适用于演出类的动态推介方式。

五、结语

当今译介活动的国内外社会文化语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线性简单的思维模式不再满足现实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需要,因此,很有必要对新历史语境下的译介活动进行重新界定和阐释,而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域下分析译介活动的复杂性和适应性与新时代发展需要高度契合。徽剧作为安徽一种重要地方戏曲,想要真正的“走出”国门,必须克服“译”和“介”都相对薄弱的现实,全面认识译介主体、译介过程和翻译标准的复杂性和适应性:译介主体不再仅限于译者,还包括安徽省徽京剧院、赞助人、跨文化研究者、评论家、国外汉学家、各类推介机构等;译介过程包括译介活动的策划、译介成果的综述、译介内容的选定、译介内容的转换、译本的传播与接受五个环环相扣、相互协调、动态发展的阶段;翻译标准向多元化转变,需要遵守译文符合戏曲文体特征、源语文化能“走进”译语文化系统、译文表达符合推介方式等翻译标准。总之,新历史语境下构建科学、动态、多元及适宜的徽剧译介观是徽剧这一传统戏曲文化“走出去”的必然途径。

猜你喜欢

译介复杂性译者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PFNA与DHS治疗股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对比
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英文摘要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应充分考虑医院管理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