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模式干预对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预后的影响
2022-07-19施熠婷郭琳琳查桂珍申运华
施熠婷,郭琳琳,查桂珍,申运华
风湿性心脏病是一种由风湿热而导致心脏瓣膜产生病变的心脏病[1]。该病初期通常无显著临床症状,后期可表现为乏力、气短、咳嗽、心慌、咯粉红色泡沫痰、甚至出现心力衰竭[2-3]。对于风湿性心脏病,目前临床多采取瓣膜置换术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但是该手术存在较大风险,且术后恢复时间较长[4]。研究表明患者术后充分休息、严格遵医嘱服药、饮食清淡等自我管理措施可促进术后康复。但很多患者因疾病、手术、社会、家庭等原因易产生焦虑紧张、抑郁恐惧等不良心理[5],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还易导致相关并发症。因此及时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对于缓解病情、促进预后十分重要。常规治疗与护理多着眼于患者身体症状,而对于其心理状态关注不够。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与医学模式的改变,越来越注重对患者心理护理[6]。基于此本研究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采用双心模式护理干预对其预后的影响,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收治的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术患者106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3 例)和对照组(53 例)。其中观察组男25 例,女28 例;年龄20~78 岁[(49.6 ± 29.4)岁];病程3~24 年[(14.6 ±9.5)年];行双瓣膜置换术20 例,行单瓣膜置换术33 例;心功能IV 级20 例,III 级20 例,II 级13 例。对照组男27 例,女26 例;年龄21~77 岁[(49.8 ±29.9)岁];病程3~23 年[(14.8±9.6)年];行双瓣膜置换术21 例,行单瓣膜置换术32 例;心功能IV级19 例,III 级21 例,II 级13 例。2 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内容,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依据体征、症状、心脏彩超等方式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且患者符合瓣膜置换术临床指针。(2)听力、语言、及认知功能正常,具有配合能力患者。(3)有家属陪同,且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异常,或伴有循环系统疾病等,对手术无法耐受者。(2)身体过度虚弱长期昏迷患者。(3)合并精神疾病或患者依从性差,无法配合临床护理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1)术前护理,完善患者术前机体检查,给予适当营养指导;术前3 d 予吸氧,严格控制患者对液体及盐摄入量,检查其机体电解质水平并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情况;进行常规宣教与告知患者手术相关事宜;术前1 d 备皮,按照医嘱做好抗生素皮试;准备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血管活性药物。(2)术后护理,术后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检测呼吸、血压、心率、体温、使心血管及胸管引流通畅并密切观察引流液颜色,如有异常及时告知主管医师;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心率大于100 次/s,需给与对症处理,如心率小于60 次/s,可给与阿托品处理,严重时需使用临时心脏起搏器;护理中应及时协助患者翻身,并拍打其背部帮助排痰,同时指导患者采用深呼吸进行有效咳嗽。如患者因痰液黏稠而不易排出,可使用吸痰管帮助其被动排痰,必要时需进行雾化吸入处理;换药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无菌操作。良好固定患者切口处敷料,并保持其干燥;进行血常规检查,护理者应做好抗凝护理,从而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分阶段指导患者上肢及下肢功能锻炼,如内翻、外翻、屈伸等,并按摩其上肢与下肢肌肉,3 次/d。逐渐加大锻炼强度,将上肢锻炼增加握东西、举胳膊等,下肢锻炼增加蹬、抬腿等。最后可下床沿走廊慢走;(3)出院指导,当患者出院时,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加强术后康复相关事宜的了解,做好出院指导工作。提醒患者定期复查,并通过微信、电话等对其进行定期随访,询问术后用药、饮食习惯、与日常生活情况,并给与科学建议与指导。
1.3.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行双心护理模式,重视患者整体护理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护理:常规围术期护理方式同对照组,(1)护患关系护理,术前护理者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做好倾听者角色,了解心理状况与社会、家庭支持情况。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科学评估的同时保持热情,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信任度、依赖感增强,向患者讲述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成功案例,使其消除焦虑,增强康复信息,提高手术配合度;(2)环境护理,保持病房干净整洁,将室内温度、湿度调整至适宜程度,在病房区张贴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注意事项及主治医生阅历经验,让患者感受类似家的温暖,增强康复信心;护理人员加强与家属沟通,告知其理解关爱患者,提供家庭支持,减少患者治疗压力与孤独感;与探病亲友沟通,叮嘱其帮助、理解患者,增强社会支持感;(3)心理护理,护理人员每次开展护理操作时需耐心讲解操作事项及操作流程,讲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每3d 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指导其进行自我情绪调节,保持治疗主动性,让患者治疗、护理参与感更强,深刻了解自身病情,对疾病及手术有较全面科学认知,从而消除其恐惧心理;(4)制定全面护理方案,在护患交流过程中,要善于抓住细节,发掘患者心理恐惧点并及时找出原因,以此为依据定制针对性护理方案。
1.4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依据纽约心脏协会心脏功能分级标准[7],评估并比较2 组患者心脏功能分级;采用生活质量量表(GQ0L1)评估2 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并比较2 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评估并比较2 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指标判定:(1)心功能分级,术后患者进行日常体力劳动不会发生气短、哮喘、心悸、心绞痛等症状,可进行正常生活,为心功能I 级;一般体力劳动可引发气短、哮喘等症状,日常生活轻微受限,为心功能II 级;低于一般强度体力劳动也会出现相关症状,日常生活显著受限,为心功能III 级;任何体力劳动均可加重临床症状,日常生活受到严重限制,为心功能IV 级。(2)生活质量量表(GQ0L1)涵盖74 个条目,包括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状态、及总体生活质量因子。各条目按照5 级评分,量表总分为100 分,患者生活质量越好得分越高。(3)SAS 与SDS 评分,SAS 量表包括20个题目共2 个因子,分别为精神焦虑与躯体焦虑,各条目采取4 级评分方式,患者焦虑越重得分越高;SDS 包括20 个条目4 个因子,分别为精神运动性障碍、躯体性障碍、及抑郁的心理障碍与精神情感性症状。患者抑郁越严重得分越高。(4)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患者依据自身感受,对护理人员护理技能如紧急情况处理、并发症处理等、服务态度如语速、语气等,病房环境(如湿度、温度等),3 个方面进行评分,克朗巴哈α 系数(Cronbach)为0.901,各项采取10 分制,护理满意度越高得分越高。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患者护理后心功能比较
2 组患者护理后心功能比较,观察组心功能Ⅰ级26 例、Ⅱ级15 级、Ⅲ级9 例、Ⅳ级3 例,对照组心功能Ⅰ级10 例、Ⅱ级23 例、Ⅲ级8 例、Ⅳ级12例,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心功能比较[例(%)]
2.2 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2 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比较,护理前观察组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状态等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上述各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状态等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 s)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 s)
注:与护理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观察组(n=53)对照组(n=53)总体生活质量60.14±4.82 81.81±6.33ab 60.21±4.95 70.40±6.05a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后护理前心理功能60.36±6.42 85.68±6.89ab 60.41±6.51 72.36±6.71a躯体功能58.67±5.67 76.35±6.32ab 58.65±5.69 67.56±5.78a物质生活状态63.71±6.32 85.61±7.84ab 63.89±6.37 71.36±7.85a社会功能57.84±5.61 79.63±8.32ab 57.89±5.68 70.32±8.54a
2.3 患者护理前后SAS 与SDS 评分比较
护理前观察组SAS、SDS 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 量表评分显著低于护理前(P<0.05)。
2.4 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服务态度、服务技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房环境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观察组与对照组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分,± s)
表4 观察组与对照组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分,± 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例数53 53服务态度9.61±0.28 8.94±0.32 11.471<0.01服务技能9.36±0.31 8.84±0.48 11.471<0.01病房环境9.51±0.23 9.53±0.26 0.419 0.676
2.5 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2 例、其他并发症1 例,对照组出现肺部感染4 例、静脉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各3 例、其它并发症4 例,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6%,对照组为26.4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观察组与对照组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不良反应比较[例(%)]
3 讨论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采用瓣膜置换术治疗,可有效改善因瓣膜狭窄或返流而产生的血流动力学异常,从而减轻心脏负荷,增加血供,为恢复心脏功能创造条件。但心脏瓣膜置换术对患者创伤较大,操作复杂,可能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从而加重患者外循环心肌缺血症状[8-9];此外,因术后伤口疼痛,患者需长时间卧床休息,如缺乏有效护理措施,易出现静脉炎、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0]。上述原因均易导致风湿病心脏病患者术后康复治疗过程中出现烦躁、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采取科学、全面护理措施,对术后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护理理念的转变,以及心理学的深入研究,认为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不利于患者机体康复[11-12],而希望等良性心理体验能促进患者以积极心态应对疾病挑战[13-15]。本研究采取双心护理模式强调在对患者躯体疾病进行诊治的同时,及早识别与干涉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一方面可缓解患者躯体疾病,另一方面减轻其心理负担,将心理护理、生理护理、及社会护理视为一个整体[16]。
双心护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不仅着力于整体护理,更强调心理护理。与传统护理相比,双心护理模式更科学、规范、全面、人性化。喻莲等[17]人在对探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心理状况及双心护理效果时发现,双心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围术期心理焦虑情况,促进患者主动治疗积极性。这是因为双心护理在对疾病治疗过程中,不光对患者进行生物行治疗护理,还通过言语、行为时刻影响、调整患者心理状态。这一护理方式不光可主动纠正患者不良行为习惯,还可改善其负面情绪,促进疾病康复。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双心护理模式能缓解患者不良心理,提高其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分析原因为,术前护理人员与患者积极沟通,了解其疾病情况及心理状态,并针对患者不良心理给予疏导与安慰,并嘱咐患者家属体谅支持患者,从而使患者负性心理情绪,因得到支持与理解而缓解。同时护理者对患者讲解疾病与手术相关知识,及术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与应对方法。从而使患者对疾病有科学认知,消除恐怖、焦虑、抑郁等不良因素,以良好心态面对疾病,从而获得良好效果及较好护理满意度。
本研究观察组心功能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因为护理中对患者进行分阶段运动指导,从而使患者耐受力逐步增加,提高心肌收缩力与心脏储备功能,最终促进其心功能恢复。同时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采取措施帮助患者排痰,通过泵入吗啡、中药外敷、按摩等方式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上述临床护理措施均能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通过口头宣教及发放健康知识手册等方式,强调院外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从而使患者避开相关禁忌,做到科学饮食、合理作息,保持情绪舒畅等。同时与患者家属沟通,指导其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包容患者不良情绪并给与开导[18-20]。并通过微信或电话随访方式给患者延续性院外护理,从而加强其院外自我管理,促进康复。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护理前后SAS 与SDS 评分比较(分,± s)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护理前后SAS 与SDS 评分比较(分,± s)
注:与护理前比较aP<0.05;SAS 为焦虑自评量表,SDS 为抑郁自评量表
组别例数护理前SAS 评分48.32±6.23 48.41±6.41 0.073 0.942护理后SAS 评分23.41±4.32a 36.47±5.63a 13.398<0.01 SDS 评分26.74±4.31a 33.41±5.63a 6.849<0.01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53 53 SDS 评分46.32±4.32 46.41±4.39 0.106 0.915
综上所述,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术患者采用双心模式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焦虑与抑郁情绪,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稳定心功能,及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良好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