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素养教育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2-07-19方蕾许瑞李芳王艳波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2年14期
关键词:考核成绩护理学人文

方蕾 许瑞 李芳 王艳波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在人文知识、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等方面的总和水平,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个人内在品质,主要体现在能否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是人内在稳定的品质[1-2]。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3]。由于急危重症病种多、病情危急,急危重症护理岗位要求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更高的专业素质、更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更精准的技术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人文素养精神,这不仅可以提升护生工作的责任感,还可以进化心灵,培养较高的职业道德,树立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精神[4]。但许多院校在制订急危重症护理学培养目标的同时,只注重对护生系统理论知识、救护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培养,却往往忽略了“以患者为中心、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人文素养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得当代护生重专业、轻素养。此外,人文素养教育没有贯穿护理教学始终,与专业课程联系甚少,使护生在学习中缺乏情感体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会因护理工作环境紧张、临床实践学习任务繁重等原因无法灵活实践人文照护行为,忽视与患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忽视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导致当前护理专业教学对护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效果不显著,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没有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5-6]。因此,本研究将人文素质培养融入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活动,把人文素质培养与救护知识、技能学习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创新了教育模式,为本科护理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2020年3月—2021年7月甘肃中医药大学参加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学习的2017级和2018级两个年级护理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全程参与学习本门课程;在知情同意前提下自愿接受本研究调查。排除条件:旁听或缺课3次以上者;因退学、休学或缓考等原因退出研究者;专科起点本科生。选取2018级128名护理本科生为观察组,其中男生11名,女生117名;平均年龄21.52±0.93岁。选取2017级125名护理本科生为对照组,其中男生8名,女生117名;平均年龄21.93±1.08岁。两组护生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教学方法

急危重症护理学为护理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开设于四年制护理学本科三年级,共54学时,3学分,其中理论教学34学时,实训和见习共20学时。

1.2.1 对照组 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讲解急危重症护理学相关章节,理论共计34学时。实训课8学时着重讲解知识点与观察组相同,但较少灌输人文素养教育内容。案例分析4学时,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探讨与分析案例,教师最后进行总结,见习课8学时,组织学时前往教学医院和附属医院见习相关急危重症护理的内容,临床带教教师条件未作相关要求。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时数及师资情况均与对照组相同,开课前期课程组教师首先进行人文素养教学设计,以文献调查为理论基础,对护生人文素养的内涵、分类进行研究,重点分析和提炼文献中的人文素养本质内容,课程组多次讨论,广泛征求外校、外院护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护生应具备的人文素养能力和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特点,确定了本课程的人文素质评价指标和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主要采用混合式教学,将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于授课全过程,期间还融入线上线下混合式理论与实践教学,使护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均会受到护理人文的熏陶。

(1)课前资源推送:课前运用雨课堂、中国大学慕课等网络平台,向护生推送与急危重症相关的人文类故事案例、医学人文精神的视频等资源,如心肺复苏、创伤、院前急救的重要性等内容,通过视听材料的呈示,可以使护生各种感官得到延伸,把护生的感官所难以感觉到和不可能感觉到的事物、现象、事件直观、形象地再现给护生,拓展护生认识和感悟世界的时空广度,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开拓护生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在课中留5~10 min,让护生谈谈观看课前资源后的感受,引导护生对重症疾病患者的人文关怀与共情思考。

(2)传授心理护理知识和技能:课程讲授中,结合护理心理学内容,详细讲解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护理,及护士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等知识,另外,课余时间开展心理学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讲座,针对急危重症护理学特殊的课程性质,重点讲解心理急救、危机干预及缓解焦虑紧张情绪等知识和技巧,使护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和技能,为今后在急救现场抢救患者生命的同时,提供心理救援,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高护生自身心理应激水平和心理调适能力[7]。

(3)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理论课程结束后,通过情景模拟案例的教学方法,以案例为原型,以小组为单位,让护生扮演救护中的不同角色,亲身体验患者和医护人员,让其更加理解患者的不易。这不仅锻炼了护生的综合素质、快速的反应能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还树立了对生命的敬畏与珍惜意识,激发其对护理工作的爱心和耐心,并引导护生将对个体生命的热爱外延至对国家的热爱、对师长的尊敬、对家庭的维护、对朋友的友善和对自己工作的负责。角色扮演后,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提问并讨论,鼓励护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感悟,共4学时。

(4)实训课开展人文关怀教育:实训课内容分别为单人徒手心肺复苏、电击除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共8学时。实训课教师在技能展示过程中,通过沟通技巧、美德体现及伦理道德修养的展现,灌输给护生一种情感、爱心、同情心和责任感,在护生练习过程中,教师不仅注重重症监护技能的训练,还关注护生懂得人、理解人、关怀人的人文精神的体现,并在课中及时纠正护生的不足之处。

(5)课堂学习结合临床见习:实训课结束后,安排护生前往教学医院进行1次见习,共8学时。见习内容有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常用抢救仪器设备的临床应用、ICU的设置与管理、临床常见创伤、中毒病例特点及其急救护理要点、急危重症患者的系统功能检测与感染防治等。指定具有本科学历、中级职称以上、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的护士为临床带教教师,其从临床护士的视角讲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急重症科室的工作经验,通过案例分析,讲述在临床工作中应遵循的法律法规及与患者、家属沟通中应注意的问题,与呆板的课堂讲授或图片展示相比,临床见习不仅使学习变得真实、生动,还更易于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熟悉重症患者的特点和护理程序,巩固基本急救技能和方法,通过近距离与患者接触,感受急重症专科的工作特点,加深其对课堂知识的内化理解与应用。见习结束后要求护生结合自身经历和见习感受撰写见习心得,以叙事和文字表达的方式抒发心中的感悟[8]。

(6)惠及百姓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及护理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特性,借助“5.12”护士节、世界糖尿病日、世界急救日等主题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活动,形成了“天使行动”志愿服务队,开展以调查研究和健康宣教为主的志愿服务,通过问卷法、访谈法等多种形式了解居民健康意识和水平,针对性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知识讲座、发放健康宣传册等志愿服务,同时开展健康技能普及培训等,增加居民健康知识、提升自我维护健康的能力,此项活动不仅帮助大众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提升居民防病治病的意识,同时也激发了护生的社会服务意识、专业自豪感和职业价值感,使护生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传播仁爱之心。

1.3 评价指标

本研究所选取护生无因退学、休学或缓考等原因退出研究者。

(1)护生考核成绩:本门课程根据多样化教学方法,最终总评成绩采用形成性考核成绩(50%)和期末考试成绩(50%)相结合完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期末考试均采取闭卷形式,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设置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等多种题型,以提高护生对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的掌握。对照组形成性考核成绩包括考勤、阶段测试及技能操作;观察组形成性考核成绩除了阶段测试和技能操作外,还包括课前课后网络自主学习程度、见习报告及心得感受等,由全程承担课程的授课教师完成各项评分及分析。

(2)效果调查与评价: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借鉴刘晓红老师的《医护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的部分内容[9],结合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性质和护生学情,自编问卷调查分析观察组护生的品德修养、同理心、交流沟通能力、急救意识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面对危重症患者的处理能力及学习体验等共20个条目,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1~4分依次为“没有提高”至“明显提高”,最后两个条目分别为对课程的满意度评价(依次为“不满意”至“非常满意”Likert 4级评分)和意见与建议(开放式问题)。通过对护生主、客观评价的反馈,较完整的收集了其对本门课程的掌握和收获,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质量控制:课程结束后,采用问卷星统一网上匿名作答,调查表前设置指导语向观察组详细介绍本研究的目的、内容等,并附保密原则,答题时间控制在20 min以内,对缺填漏填问卷及时反馈给护生。观察组和对照组最终回收问卷有效率均为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对照组与观察组的考核成绩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观察组护生形成性考核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密切程度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用相关系数r表示;两组学生对课程授课总体评价及人文素养评价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生急危重症护理学成绩比较

观察组形成性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及总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急危重症护理学成绩比较(分)

2.2 观察组护生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考试成绩相关性分析

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解释护生的形成性考核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是否存在相关趋势,研究结果显示,相关系数r=0.34,P=0.000,即观察组形成性考核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存在低度正相关(P<0.05)。

2.3 两组课程效果评价结果比较

2.3.1 两组护生对课程授课总体评价结果比较观察组融入人文素养教学内容后,观察组对课程授课总体评价结果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生对课程授课总体评价结果比较

2.3.2 两组护生人文素养评价结果比较 对护生人文素养评价包括品德修养、对他人富有同理心、沟通活动能力、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等,秩和检验结果显示:心理学知识、人文知识、急救时的应变能力、与其他课程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生人文素养评价结果比较

2.4 观察组课程评价定性分析结果

通过人文素养评价问卷中开放性问题“你对本门课还有哪些意见或建议?”进行内容分析,共提炼出两个关键主题,分别为提升实训课时间和次数、增加案例教学课时。

(1)提升实训课时间和次数:开放式问题中,部分护生提到应增加实训课时间和次数。护生A:“实训课安排8学时,内容相对较多,每个人上手时间太短了。”护生B:“希望老师安排更多的实训练习。”护生C:“一组25个护生练习一个内容,才2节课,每个人练习时间太短了,感觉技能操作提升不是很明显。”护生D:“实训课时少,希望多上传一些实训类视频和事例。”

(2)增加案例教学课时:案例教学安排4学时,由于时间有限,每组同学表演和分析案例的时间较短。护生E:“希望老师上课多结合真实的例子,加强我们对知识的巩固记忆能力。”护生F:“案例分析时间太短,尽量每一章节都应该深入分析2~3个典型案例。”护生G:“希望多一些临床案例,多结合临床实际来讲解。”护生H:“希望有更多生动形象的案例视频。”

3 讨论

3.1 人文素养教育融入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可提高教学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形成性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及总评成绩比对照组成绩均高,说明人文素养教育融入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可优化教学效果。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护理学科,具有其独特的逻辑性思维和临床护理工作方式,由于救治场所和患者病情的特殊性,对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人文关怀、护理水平和综合能力要求都较高,因此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熟练的操作及应急处置能力是护理学科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护理教育的重要内容。研究显示,将人文关怀运用于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提升其睡眠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10]。美国护理本科生的培养过程注重关怀和相关的关怀行为、态度及价值观,将人文素养教育作为护理教育的关键部分[11],而我国护理教育缺乏对护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既可构建完整的护理知识体系,又可培养其对生命的敬畏和正确的职业观,更有利于沟通和协调医患关系[12]。本研究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增加人文知识传授的吸引力,以急救护理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主线,以提高人文素养为主导,以提升护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激发其学习主体作用,注重将护理人文内涵与专业护理知识与技巧有效融合,提升了护生的综合素质。

3.2 考核形式多样性能更好掌握护生学习能力

形成性考核目的在于提高和保证教学过程中教育活动的质量,终结性考核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13]。本门课程的总评成绩由形成性考核成绩(50%)和期末考试成绩(50%)相结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形成性考核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存在低度正相关,说明护生形成性考核成绩好,期末考试成绩应该也较好的规律,这与王翠萍和高俊科两位老师的研究结论相同[14]。但研究结果显示形成性考核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关性较弱,因此需将两项成绩各乘以相应系数再相加作为总评成绩,不能用其中任何一项成绩代替总评成绩。形成性考核重在学习过程的评价,鼓励护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提高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期末考试侧重于护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所以综合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考试成绩更科学[15]。

3.3 护生对教学整体满意度较高

82.81 %的护生对课程授课总体评价非常满意,且观察组护生心理学知识、人文知识、急救时的应变能力、与其他课程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方面评价优于对照组 ,人文素养相关指标均有提高。授课过程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课前课后及测试环节运用网络信息化教学手段,可提高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展心理相关讲座,使护生养成关注患者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的习惯,树立其积极健康的工作心态,提高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患者主要表现和护理问题,观察护生急救意识,锻炼护生应急处理、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应用急救护理技能[16]。本研究与王进等[17]老师教学团队的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结论相似,都有利于促进护生反思与评价,增强病情评估及应急处理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实训课融入沟通技巧、美德体现及伦理道德修养内容,训练过程注重护患沟通及团队配合能力、意识的培养,让护生在熟练掌握急救护理操作技术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每一项操作背后蕴含的人文关怀精神[18]。临床见习可使护生熟悉医院环境及工作流程,与患者及家属近距离接触,了解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等内容,通过身处真实工作场景,观察急诊护士如何进行有效护理和人文关怀,将人文素养外化于心、内化于行,训练护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术的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强化人文关怀感知,培养人文关怀能力,全方位提高人文护理实践教学效果,提高护生职业认同感与责任感,将护理人文研究纳入社会实践活动中,使巩固专业与服务社会相互促进,使医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相交集,让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相融合[19-20]。护生评教结果即时反馈,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修正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满意度,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3.4 适当增加实训课时数,提高技能水平

本研究调查显示,实训课时相对较少,不能满足护生练习时间和次数。近年来,全国护理技能大赛逐渐增加了急危重症救护技术的赛项,本门课程实训课时设置为8学时,按照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团队应在急救基本技能的教学时长和项目上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临床实际,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使护生在学习主动性、应急反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方面得到更好的提升[21-22]。

4 小结

人文素养教育在护理学相关课程中融入不多,也没有统一的培养模式,本研究仅初步探讨护理核心课程中的人文素养培育模式,为相关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后期将进一步探究人文素养教育的培养方式,与其他课程共建人文素养教育,将礼仪知识、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律法规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等纳入必修、选修课中,使护生在课程学习中了解人性和国情,了解服务礼仪和沟通技巧,为护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将构建人文考核体系,不仅要有卷面答题,还要有知识展现,切实保证护生科学精神的追求与人文情怀的涵养修养合二为一,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猜你喜欢

考核成绩护理学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骨科临床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联合情景体验对教学质量、考核成绩、教学满意度的影响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教学模式在内分泌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对综合考核成绩的价值
《护理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护理学报》举办“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高峰论坛的第二轮通知
《护理学报》举办“护理科研与论文写作”高峰论坛的第二轮通知
《护理学报》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9版)
协作式见习带教模式在护理本科生中的应用效果
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高仿真模拟人技能训练系统的有效运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