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静脉穿刺手部固定纸带在婴幼儿手背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
2022-07-19王彦利辛晓龙徐艳马彩霞
王彦利 辛晓龙 徐艳 马彩霞
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已经广泛使用于临床,具有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减轻患儿痛苦的优势[1],但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静脉细,弹性差,管壁薄,穿刺区域体表面积有限,传统方法在穿刺过程中患儿恐惧挣扎易动,易从护士手中挣脱,尤其是在退针芯时挣脱概率更高,若增大护士的固定力度,则容易对患儿手部皮肤造成损伤,从而引发护患纠纷,不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对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提出了挑战[1-3],因此,提高婴幼儿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是目前迫切需解决的问题。目前,研究者[4-5]采用保留针芯单手送管法加8字型固定法、单手送管法等手段用于提高婴幼儿浅静脉留置针静脉穿刺成功率,鲜见将手部固定纸带应用于婴幼儿浅静脉留置针穿刺的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将新型静脉穿刺手部固定纸带应用于婴幼儿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中,提高了婴幼儿手背静脉留置针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了穿刺所需要的时间,改善了患儿家长的不良情绪,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5—7月某省三级甲等医院在儿科病房接受静脉穿刺治疗的患儿25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38例,女118例;年龄1个月至3周岁,平均2.3±0.8岁。纳入条件:认知功能正常的患儿;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条件:昏迷、病情危重、手部瘢痕、双上肢肌张力异常患儿;心理、智力发育障碍;处于生命终末期;实验过程中拒绝参与、不配合者。按照组间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8例。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研究方法
干预前由研究者分别对该病区护士以相同内容以及形式进行培训,保证研究期间两组护理措施的一致性,考核合格后随机分为两组操作人员(甲组和乙组),甲组负责对照组的静脉穿刺,乙组负责观察组的静脉穿刺。两组操作人员均为医院规范化培训合格的5 年以上临床一线的儿科专科护士。
1.2.1 对照组 护士穿刺过程对患儿采用常规静脉穿刺护理技术,选用贝朗一次性静脉留置针(直型24G)。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穿刺固定过程中采用新型静脉穿刺手部固定纸带,具体内容如下。
(1) 新型静脉穿刺手部固定纸带:本护理技术采用某三级甲等医院儿科护士长发明的实用新型专利——手部固定纸带[6],联合在抓握患儿五指时采用示指与大拇指呈C型的抓握手法。此手部固定纸带中间宽,向两头逐渐变窄呈纺锤形片状,内层纱布材质接触患儿,可以在增大摩擦力的同时防止手部皮肤受损,外层吸水材质接触护士,可以有效吸收护士手部残存的水分或穿刺过程因为紧张产生的汗液,更有效固定患儿手部,利于穿刺。纺锤形片状构造联合抓握的手法,从患儿尺侧沿手心围绕一圈半,末端在患儿掌心处,护患双手掌心对掌心,其余三指配合并固定掌指关节及手指,可以增大护士的手对患儿五指的受力、固定面积,不易滑脱、减少穿刺失误。选用贝朗一次性静脉留置针(直型24G)。
(2)操作方法:对观察组护士进行专门的新型静脉穿刺手部固定纸带护理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并熟练掌握此技术的应用。穿刺者保持患儿手背向上,使用手部固定纸带从患儿尺侧沿手心围绕一圈半,末端在患儿掌心处,末端的第一黏性弹力绷带和第二黏性弹力绷带相互接触固定。护患双手掌心对掌心,穿刺者的左手拇指、示指呈C字型,患儿五指并拢握于穿刺者手中,根据左右手不同,示指从掌心环绕至患儿的大小鱼际肌并固定,拇指和其余三指配合并固定掌指关节及手指,消毒皮肤穿刺时助手在患儿止血带部位向后牵拉皮肤以此绷紧穿刺处皮肤,穿刺者右手持针快速进针长度的三分之二,退出针芯3 mm,将带针芯留置针全部送入血管内,左手拇指固定留置针,右手将针芯全部抽出,粘贴无菌透明敷料,穿刺成功后固定留置针。
1.3 观察指标
(1)穿刺时间:两组均采用助手计时的方法,从核对患儿信息开始计时,至穿刺成功并粘贴无菌透明敷料后终止计时。
(2)留置针一次性穿刺成功: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穿刺成功例数/总例数×100%。
(3)家长满意度评分:结合参考文献[7],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家长对穿刺过程满意度调查问卷,从技术满意度、家长心理焦虑程度、家长不良期望、家长信任程度等方面评估家长对此次穿刺的满意程度,该问卷共8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1~5分依次表示非常不满意至非常满意,得分越高表示对此次穿刺越满意。该问卷在穿刺完成后立即由助手发放并让家长填写,每组各发放128份,均有效收回,有效率100%。
1.4 质量控制方法
研究正式开始前,由此新型静脉穿刺手部固定纸带技术的专家对参与实验干预的护士进行集中培训,合格后方能参与实验,研究过程中,实验质量控制人员随机抽查穿刺实施情况。两组资料收集统一由两组实验的助理完成,以增加同质性与组间可比性。家长填写完问卷后,当场收回,统一编号,对于漏填、信息不完整的问卷,及时联系家长补充完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双人录入,对不符合标准的数据予以剔除。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穿刺时间比较
观察组穿刺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穿刺时间比较(min)
2.2 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4.53%,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4.38%,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
2.3 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长对穿刺过程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3.1 减少护士穿刺所需时间及患儿疼痛感知时长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穿刺所用时间1.63±0.71 min短于对照组1.82±0.68 min,表明穿刺过程中采用新型静脉穿刺手部固定纸带能够减少护士穿刺所需要的时间。根据疼痛的时间累积效应,个体重复持续受到一定强度的机械疼痛刺激,个体的疼痛知觉会逐渐增强,并且与年龄有密切关系,主观年龄越小受到的疼痛刺激越敏感[8]。但常规的穿刺技术由于患儿手的挣脱导致穿刺时间延长,在此过程中婴幼儿会持续感知来自止血带、针头刺伤、手部固定的疼痛,甚至会对患儿造成长期的恐惧心理。Varghese等[9]通过设计对照实验,对比感觉刺激与拉紧皮肤的护理措施,发现应用皮肤感觉刺激可以降低患儿的疼痛感。这与观察组在固定时对患儿五指皮肤的刺激相同,降低了患儿的疼痛感。同时由于改良了固定措施,加快了穿刺速度,有效降低了患儿的疼痛时间积累效应时长,减缓慢性疼痛的中枢敏化现象,同时,由于疼痛的减轻,患儿哭闹时长也随之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窒息、缺氧发作等潜在并发症的发生。
3.2 提高护士对婴幼儿手背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表明在穿刺过程中采用新型静脉穿刺手部固定纸带能够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常规的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成人与婴幼儿采用同样的步骤,然而,婴幼儿解剖学特点呈现五指小、上皮组织柔嫩,难于抓握固定又易于损伤皮肤,神经生物学特点呈现神经系统发育晚且不完善,认知水平低的时期[10],导致遭受疼痛刺激时不会主动控制而出现挣扎的情况,往往在进针过程中手会松脱。大部分患儿在静脉穿刺过程中由多人协助固定,采用心理干预、玩具转移注意力等方法[11-13],但效果不明显。修玉杰[14]在穿刺前改进固定方法,有效降低了患儿的疼痛感与恐惧感,与本研究结论一致,新型静脉穿刺手部固定纸带对传统静脉穿刺过程的固定技术进行了改良,充分考虑到婴幼儿手部的结构特点,对其进行有效固定,防止在进针过程中出现婴幼儿手挣脱的情况,有效提高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保证了治疗效果。
3.3 改善患儿家长的不良情绪,提高家长满意度,缓解护患矛盾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家长对穿刺过程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在穿刺过程中应用新型静脉穿刺手部固定纸带能够改善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提高其满意度。在焦虑程度得分方面,观察组评分为3.99±1.00分,对照组评分为2.10±0.95分,家长的焦虑情绪明显缓解,原因可能与减少穿刺时长、提高成功率、缩短患儿哭闹时间有关。在传统的穿刺过程中,护士会对家长进行常规心理护理[15],但家长对患儿的关心并不能明显改善其焦虑、恐惧、担忧情绪。修玉杰[14]通过改良穿刺前固定用品,提高了穿刺成功率,降低了家长焦虑程度。本研究尝试在婴幼儿常规浅静脉留置针穿刺固定过程中采用新型静脉穿刺手部固定纸带,减少了穿刺时长,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少了患儿哭闹时间,提高了家长对护士的信任程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护患矛盾。
4 结论
新型静脉穿刺手部固定纸带能够提高婴幼儿手背静脉留置针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所需时间,改善患儿家长的不良情绪,提高了家长的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护患矛盾。但本研究样本局限于某一所医院的儿科病房内,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受到一定限制,后期效果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以期未来扩大样本量、采用更加多元的评价指标,进一步探讨新型静脉穿刺手部固定纸带对儿科护士静脉穿刺改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