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我评估为核心的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2022-07-19杨红梅胡玉丽
贠 禄,杨红梅,胡玉丽
(1.梧州学院 宝石与艺术设计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2.梧州学院 化学工程与资源再利用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学质量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1],如果说应用型高校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主体,那么“自我评估”就是应用型高校履行主体责任的切实体现。
一、构建以自我评估为核心的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一)自我评估是提升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的前提
为了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推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指出,建立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的“五位一体”教学评估制度,突出高校在教学质量保障中的主体意识,促进高校建立与完善本科培养质量保障体系。2018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关注应用型高校教学内涵的提升和质量的持续提高,建立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学院本科教学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和学生评价为主体的多维度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成为极其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二)应用转型是普通高校发展的内生需要
应用转型是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在类型定位方面的重要发展战略[3]。为了推动高校转型发展,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指出,引导和支持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建立适应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质量标准、内控体系和评估制度,充分发挥评估评价制度的导向作用,以评促建、以评促转,使转型高校的教育目标和质量标准更加对接社会需求、更加符合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应用型高校成为高等教育界研究的一个热点[4]。
二、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从质量标准制定上看,缺乏顶层设计,不能与时俱进,部分结合自身实际的教学质量标准尚未出台,如部分应用型高校还缺少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教材建设标准等;从管理上看,过分强调自上而下的监控管理,忽视自下而上的自我约束管理,缺乏工作创新,管理意识淡薄;从执行上看,可操作性不强,在主要教学环节如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教学、毕业设计等质量标准不够细化;从改进上看,宏观的改进规范多,微观的量化标准少,质量标准只是简单的文件堆积,不具系统性。
(二)质量监控执行不到位
第一,尚未做到全程监控。误认为教学质量监控就是听课,只关注课堂教学的监控,忽视实践教学的监控,缺乏对于实训教学条件以及实验的准备、过程、效果的监控。究其根源,实践教学由于具有形式多样、环节繁复、场地多变等特点,难于监控,所以不控。第二,尚未做到全方位监控。“管评”尚未分离,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机构多设在教务部门,因而其兼“运动员”与“裁判员”角色于一身的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质量监控的全面发挥[5]。第三,尚未做到全员监控。监控主体和监控对象未互换角色、未做到彼此监督,监控主体管理意识缺乏,监控人员数量不达标且未兼顾学科专业结构,监督机构尚未开展实质性工作,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制度执行的协同性不够。
(三)质量评价体系不合理
第一,评价指标的设置缺少指向性。由于学科、专业、课程的不同,教学目标、方法、要求亦不同,若是全校采用同一套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将会降低教师按照不同讲课对象实行多样化教学的积极性,不能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第二,评价过程的执行存有局限性。质量评价主体虽然多元化但实施过程出现诸多问题,如,学生对评价指标理解不透、态度不端正,甚至出现个别学生对严厉教师的“报复式”评价;同行由于时间、精力有限也未更多走进课堂听课,评课走过场、打分碍于面子等现象时有发生,不能反映客观现实情况;督导是为了完成工作量,无法做到多人共同听课、评课,单独听课必然会有打分尺度不统一而存在分数偏差,甚至有人情分现象,无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性。第三,评价结果的计算缺少科学性。过分强调定量评价方式,忽视定性评价作用,没有将二者有机结合,不太客观的定量数据极易导致评价结果识别度下降,评价作用反倒被减弱。
(四)质量改进效果不理想
第一,注重过程的监督、轻视信息的反馈。对日常的教学质量管理,未形成发现问题及时协调反馈机制,导致问题积累越来越多,得不到有效解决,达不到开展教学质量监督的目的。第二,看重结果的呈现、忽视问题的改进。评价结果以教师得分形式公布,以评优、晋升、加薪等形式体现,未对监控结果进行分析与总结,教师无法知晓哪些教学环节存有问题,无法有针对性改进,部分教师出现对教学质量评价敷衍、抵触、畏惧、躲避等消极情绪,教学质量评价的初衷无法得以体现。第三,改进质量意识淡薄、忽视质量文化的建设。评估期间教学运行有条不紊,评估结束对于评估监控中发现和反馈的质量问题未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教学质量监督“最后一公里乏力”[6],此外,质量文化理念尚未形成,质量文化推动教学质量的环境尚未营造,学生主动参与和教师自我提高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
三、以自我评估为核心的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总体设计
自我评估的目标是促进应用型高校建立与完善本科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和有效运行,首先看“有没有”,其次看“动没动”,关键看“起没起作用”。通过教学质量标准的不断完善,运行机制的不断健全,构建以自我评估为核心的长效机制,激发师生更加浓厚的教学质量意识,树立“教学质量第一”的观念,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总体设计路线见图1。
图1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总体设计路线
(一)质量保障机构健全,质量标准建设到位
自我评估强调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自主设定质量标准,“用自己的尺寸量自己”[7]。学校的教务处、评建办、教学支持中心和学院的办公室、教研室、实验室分别是校院两级的执行主体,涵盖“决策与管理”、“执行与诊断”、“评价与反馈”、“支持与保障”4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从而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常态化的教学质量监控。
1.健全完善组织体系,质量保障机制畅通
教学质量保障组织体系的结构设计必须考虑机构的职能效果。第一,设立决策与管理系统,做好教学质量顶层设计;第二,设立执行与诊断系统,做好教学质量评估监管;第三,设立评价与反馈系统,发挥教学信息预警功能;第四,设立支持与保障系统,确保质量管理责权明确,见表1[8]。
表1 教学质量保障组织体系结构设计
2.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教学质量标准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使命,抓教学质量就是要抓标准、抓责任、抓激励、抓评估。以质量标准为引导,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并以此为依据配置课程体系、开展教学活动、进行考核评价。第一,完善专业建设标准:制定应用型高校专业管理办法,对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建设与管理、监督与评估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进行规范化管理,出台《应用型高校专业建设标准》《应用型高校课程建设标准》《应用型高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应用型高校专业教材建设标准》《应用型高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标准》等。第二,制定教学运行标准:制定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学文件管理及归档办法等,对教师在师德修养、任课资格、指导培养青年教师、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指导、考试形式、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出台《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标准纲要》《应用型高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实践教师教学规范》《考务管理工作规范》等标准和规范。第三,健全考核评价标准:制定高校教学质量保障规程,内容覆盖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见习实习、毕业论文、学业考核等教学全过程,确保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出台《应用型高校教学自我评估指标体系》《二级学院办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型高校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型高校课程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评价规范与标准。
(二)以评促建自我诊断,教学评估长效运行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实践主体,基于实践主体的自我评估、自我检验、自我改进,最接地气,最见实效,评估成为推动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
1.定期开展“专业评估与课程评估”
第一,对于专业评估,要明确建设目标,使其规范化、信息化、透明化。内容涵盖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成果、特色项目等8个项目19个要素45个要点,设有国家(省)一流专业评估、新专业合格评估、专业设置评估3个类别。专业评估的开展,首先是二级学院自查,然后是学校整体评审,从而明确专业定位,强化内涵建设,突出专业特色。第二,对于课程评估,要确定指标体系,使其制度化、定量化、分类化。内容涵盖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特色与政策支持和辐射共享等,设有国家级一流课程、省(自治区、直辖市)级一流课程、校级一流课程3个类别,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模块化课程,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2.统筹兼顾“实时性监控与周期性监控”
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要求质量监控常态化,质量保障体系在运行中不断优化,从关注督查问题转向重视预警与改进。第一,实时性监控,重点是监控学生的学习效果。质量内涵指向学生学习成果,由关注“教育投入”到关注“教育产生”,从重视办学资源条件转向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成果、毕业生能力和使用效果的追踪评估,通过形成性评价对学生进行监控。第二,周期性监控,重点是监控教师的教学效果。切实向课堂要质量的同时,重视实践教学的监控,形成期初、期中、期末、学期、学年5个常态化教学质量监控报告制度[9]。期初,主要对教学准备、教学保障、教师备课和师生上课情况进行检查;期中,选取教学重要和关键环节,如试卷、毕业论文(设计)等开展专项检查,重在规范日常管理;期末,包括考试巡查和各种教学材料归档检查;学期,重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式;学年,重在横向纵向对比并不断优化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三)质量保障内外结合,持续改进形成闭环
外部质量保障和内部质量保障相结合,以外促内、外推内驱,培育质量文化、升华大学文化,形成社会合理性评价和校内达成性评价并举的评价机制,实施“评估—反馈—改进—评估”闭环评建措施。校内评建包括“课堂环节质量动态监控评建”“形成性评建”“达成性评建”;社会(即校外)评建包括“培养目标合理性评建”“教学资源保障度评建”和“培养质量评建”。自我评估重点考察办学评价的5个度,即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对学校人才培养保障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的满意度。
1.校内教学质量保障,内驱办学评价“5个度”
增强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主体责任意识,建设有质量标准、专门机构、专业人员、监测评估、及时反馈、持续改进的应用型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第一,课堂环节质量动态监控评建。在日常动态教学评价活动中,通过学生网评、督导听课评价、领导听课评价、同行教师评价来开展课堂环节质量动态监控评价,施行即时反馈和改进。第二,形成性评建。关注学生成长过程,对学生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和改进,组织班主任反馈、辅导员反馈、学业导师(包括授课导师、毕业设计导师、学年论文导师、课程设计导师、双创项目导师等)反馈。评建对象从招生到过程培养,一直到毕业追踪与反馈等。主要针对招生措施、生源状况、学业指导、心理指导、职业规划、学风状况、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如创新创业)表现、学生就业情况(如毕业生就业率及职业发展情况)、毕业生调查、用人单位调查、学生职业发展、毕业生反馈、用人单位反馈等,在反馈基础上采取措施加以改进,每年定期面向不同阶段的学生开展评价和改进。第三,达成性评建。组织教师、督导、同行开展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和改进,评建对象包括每个教学环节,尤其检查实习、实验、考核、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分析报告,评价这些环节是否达到培养目标和要求,并实施改进,每年定期组织评价和改进。
2.外部教学质量保障,外推办学评价“5个度”
落实“管办评分离”,提高评估专门机构专业化水平,建立宏观问责监督机制。第一,培养目标合理性评建。关注社会对学校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定期评价和改进措施,邀请同行学者、企业专家、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及家长代表、毕业生代表等开展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并进行改进。综合考虑国家、区域发展的需求,考虑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考虑全球化发展的需求、考虑学校定位和专业定位的需求、考虑在校生或家长期许评价,考虑专家、教师的合理性评价,考虑用人单位合理性评价,考虑毕业生的感受与期望等以上因素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并进行改进,通常每4年定期组织评价和改进。第二,教学资源保障度评建。聚焦社会评价教学资源在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并进行改进的措施。邀请企业专家、同行专家、专业教师、毕业生开展评价和改进,每年定期组织评价和改进。第三,培养质量评建。对毕业生培养质量进行评价,通过用人单位反馈、校友追踪访问和第三方调查对毕业生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对用人单位反馈、校友追踪访问一般采用满意度调查表形式实施,每年开展追踪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就业去向分析、对母校满意度分析等方面,调查结果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相关课程设置、实习见习安排等提供重要依据,为更有效掌握应用型高校毕业生发展质量状态数据,不断完善高校学生发展质量的监测与诊断。第三方调查是面向学校全体毕业生采样调查,结果用来对比或佐证学校调查结论,每2年定期组织第三方调查。
(四)搭建监控数据平台,改进收发信息质量改进
质量监督是手段,质量改进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从关注评估结果转向注重过程改进。每个教学环节均实现持续改进的闭环,每个教育参与部门都明确在持续改进闭环中的责任。建设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质量监测网络平台,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常态监测。
1.依托国家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实现对教学质量的常态监测
采集每年的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上报教育部评估中心,尤其对于学科竞赛、论文发表、毕业率、就业率等教学质量核心的变化态势进行重点监测。通过基本状态数据库,不仅使高校实时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动态,而且这些数据库可以成为总结、反思、评价、修正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2.依托校内本科教学质量信息网,进行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
教学质量信息主要来源于督导、学生教学信息员、调查问卷、学生网上质量评价、院长信箱、书记信箱、座谈会以及其他形式的检查和评估等。重视各方教学质量信息的收集和整理,采取多种不同措施加强质量信息的统计分析,从而形成专业自评报告、毕业生质量调查分析等统计分析材料,并在学校公布,同时反馈至学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要求大家认真分析问题原因。教学质量评价结果通过网络、分析报告、座谈会、单独谈话等形式,向学院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学生工作管理人员、教研室、教师本人进行反馈。每学期期初、期中、期末,分别召开教学工作会议,确保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渠道畅通。此外,通过院长信箱、书记信箱反映的问题都能够及时得到回复。此外,教学督导当堂听课后即时反馈,学院每学期以座谈会等形式,不定期召集相关督导、专业负责人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与反馈。
3.依托国家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发布系列教学质量报告
国家数据平台与系列质量报告一起形成了“以数据和事实说话”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常态监测体系框架。高校每年定期编制学校教学质量报告,定期编制学生就业质量报告,质量报告在学校专题网站公开发布。
四、结语
通过自我评估,强化高校办学合理定位、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强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特别是对于当前在办学理念、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尚存有很大差距的应用型高校而言,构建一个适合目前和未来发展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