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瘤患者术后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2022-07-19姬兰霞
闫 琛 崔 娟 姬兰霞
垂体瘤属颅内良性肿瘤,多发于青壮年人群,因病情进展迅速,即使行显微镜经鼻蝶入路、内镜经鼻蝶手入路等手术方式治疗,但若未对肿瘤组织完全切除,部分患者术后仍存在一定复发概率,需行二次手术治疗,影响患者生存质量[1-3]。而研究患者术后复发影响因素,可对复发风险较高的患者,及时采取相对措施,增加辅助治疗方案,有效减少术后复发概率,避免二次手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基于此,选取我院96例行手术治疗的垂体瘤患者,分析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院行手术治疗垂体瘤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53例,女性43例;<40岁76例,≥40岁20例;肿瘤直径≤10 mm 30例,11~30 mm 44例,>30 mm 22例;手术切除程度:全切除31例,次全切除22例,大部分全切除27例,部分切除16例。而切除标准则是参照术后MRI检查结果划分,全切除:术后复查MRI增强表明,肿瘤组织完全切除;次全切除:术后复查MRI增强表明,肿瘤组织残留<10%;大部分切除:术后复查MRI增强表明,肿瘤组织残留10%~40%;部分切除:术后复查MRI增强表明,肿瘤组织残留>40%[4]。
1.2 选取标准
(1)纳入:①经病理组织学、影像学检查被确诊为垂体瘤;②均存在头痛、头晕、视神经受压、激素分泌异常等临床症状;③所有患者均为手术治疗;④无其他严重并发症;⑤无其他内分泌系统疾病。(2)排除:①首次治疗为药物、放疗、伽玛刀;②再次手术;③存在凝血功能障碍;④存在其他部位肿瘤。
1.3 方法
1.3.1 资料收集 采用我院自制《垂体瘤患者术后复发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内分泌体征、术后并发症、垂体卒中、肿瘤大小、侵袭性、病理类型、手术方式、手术切除程度、辅助治疗、视野缺损信息,予以统计及分析。共发放96份调查问卷,全部有效回收。
1.3.2 质量控制 经预试验,本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86,各维度分别为0.63~0.82;重测信度为0.85,各维度分别为0.71~0.87,内容效度为0.93。
1.4 观察指标
复发率:统计本组垂体瘤患者术后复发情况,以术后复查MRI显示,连续3个序列,残余肿瘤直径均>2 mm。单因素分析,对比垂体瘤患者术后复发者和未复发者的性别、年龄、内分泌体征、术后并发症、垂体卒中、肿瘤大小、侵袭性、病理类型、手术方式、手术切除程度、辅助治疗、视野缺损的差异,分析影响垂体瘤患者术后复发的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以单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以垂体瘤患者术后复发和未复发为因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分析,计数资料n(%)表示,χ2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复发率
本组96例垂体瘤患者,术后复发16例,未复发80例,复发率为16.67%(16/96)。
2.2 单因素分析
性别、年龄、内分泌体征、术后并发症、垂体卒中、病理类型、手术方式、视野缺损与垂体瘤患者术后复发无明显关联性(P>0.05);肿瘤大小、有无侵袭性、手术切除程度、有无辅助治疗是影响垂体瘤患者术后复发的单因素(P<0.05),见表1。
表1 单因素分析(例,%)
2.3 多因素回归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30 mm、存在侵袭性、部分切除、无辅助治疗是垂体瘤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多因素回归分析
3 讨论
垂体瘤为中枢神经系统常见肿瘤,主要是因垂体部分激素分泌过多或不足所诱发,临床可依据肿瘤直径,将其划分为微小垂体瘤、大垂体瘤、巨大垂体瘤,也可依据有无分泌,将其划分为分泌性垂体瘤和无分泌性垂体瘤等[5-9]。然后依据不同肿瘤类型,选择适宜手术治疗,常见手术方式有经额入路、纵裂入路、翼点入路、单鼻孔经蝶入路等,其中又以单鼻孔经蝶入路应用较多,但由于多因素协同作用,患者术后复发风险较高,而探究患者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术后复发率[10-12]。
本研究选取96例行手术治疗的垂体瘤患者,分析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肿瘤大小、有无侵袭性、手术切除程度、有无辅助治疗是影响垂体瘤患者术后复发的单因素(P<0.05),提示肿瘤大小、有无侵袭性、手术切除程度、有无辅助治疗和垂体瘤患者术后复发具有关联性。肿瘤直径越大,表明肿瘤体积越大,而肿瘤体积则是肿瘤的三维评估,肿瘤体积越大,向鞍旁及鞍上延伸的概率便越大,增加组织受累情况,上调手术风险及肿瘤切除难度,降低手术切除效果,因此肿瘤>30 mm患者术后复发率高。侵袭性垂体瘤多自鞍内至鞍外生长,会对鞍区相关结构产生侵袭,且还会对鞍区内重要血管神经造成包绕现象,对周围骨质产生破坏,增加手术切除难度,肿瘤组织残留较多,加之肿瘤生长迅速,因此术后复发率相对较高。垂体瘤生长较为迅速,若行手术切除时,未将其完全切除,残余肿瘤组织便极易复发,因此部分切除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复发风险较高。垂体瘤术后辅助治疗多为药物治疗或放射治疗,可对残留肿瘤组织生长进行抑制,且还可对机体激素水平产生调节作用,遏制肿瘤再次复发,故术后患者若未接受辅助治疗,会增加复发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30 mm、存在侵袭性、部分切除、无辅助治疗是垂体瘤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可见上述因素是垂体瘤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虽可将肿瘤组织切除,但受肿瘤大小、有无侵袭性、手术切除程度、有无辅助治疗的影像,术后患者复查MRI,发现部分患者肿瘤直径>2 mm,即垂体瘤复发,而临床医生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术后复发风险评估,选择相应辅助治疗方案,可促进治疗效果,提高临床手术疗效,减少术后肿瘤复发率。
综上所述,肿瘤>30 mm、存在侵袭性、部分切除、无辅助治疗是垂体瘤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而明确垂体瘤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可对患者进行有效术后复发风险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减少术后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