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质量控制在冠状动脉64排CT血管造影检查中应用研究*
2022-07-19吕黄敛凌雅韵万平华
方 锋,吕黄敛,凌雅韵,袁 刚,朱 琪,万平华
(重庆市沙坪坝区陈家桥医院/重庆市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放射科,重庆 401331)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是排查和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方法[1-3],高检查成功率可以减少患者的重复检查、辐射剂量,节约医疗资源。高质量图像则是准确诊断的基础,能给予临床更大的支持。影响检查成功率及图像质量的因素很多,比如检查设备、患者呼吸心率控制、情绪紧张等[3-6]。64排CT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相对于更高级设备如256排、双源CT容错性小,需要更严格和全面的质量控制。目前,64排CT仍广泛应用于县级及部分市级医院,基于此,本文拟设计针对冠状动脉64排CTA检查的全程质量控制,并应用到临床实践,以期提高检查成功率及图像质量,建立有效的全程质控模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3月在本科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已实施全程质量控制的184例患者为研究组,其中男101例,女83例;年龄38~82岁,平均(63.6±17.4)岁。选取同期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尚未实施全程质量控制的171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97例,女74例;年龄36~81岁,平均(61.1±20.8)岁。两组性别、平均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21,P=0.728;t=0.659,P=0.510)。
1.2方法
1.2.1设备 采用美国GE Optima CT670 64排128层螺旋CT机,德国拜耳Stellant双筒高压注射泵注射对比剂,造影剂选用碘普罗胺370 mg/mL。
1.2.2对照组 将检查全程分为5个大步骤,制定全程记录表,各环节操作如实记录。
1.2.2.1护士台检查前准备 (1)询问病史(尤其是冠状动脉CTA检查禁忌证)及过敏史;(2)控制心率小于90次/分;(3)护士综合患者各方面情况,做出能否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判断;(4)采集患者基本信息;(5)签订知情同意书;(6)讲解检查流程、相关注意事项、回答疑问;(7)建立并留置静脉通道,通常使用18 G留置针,耐受4~6 mL/s速率,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更大号留置针[7];(8)在正式检查前要注意监测患者,各项沟通准备是否能保障完成高质量冠状动脉CTA检查。
1.2.2.2扫描 (1)体位设计:患者平躺,双臂上举,尽量采用右肘静脉注射对比剂,特殊情况行左肘静脉注射,足先进行扫描。(2)心电监护仪电极的放置:检查导电胶是否失效,放置电极处的皮肤应干燥、清洁。(3)呼吸控制:常规吸气后屏气,未作屏气训练。(4)扫描设置,须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调节,进行个性化设置:通常对比剂量为1.5 mL/kg,注射速度4~5 mL/s;管电压120 kV、管电流60 mA;扫描类型,cardiac helical;扫描范围从心底至心尖步。(5)选择心率在90次/分以下的时间窗进行扫描。(6)增强方法采用小剂量团注阈值触发法,CT值监测区设在左冠状动脉窦区。
1.2.2.3扫描后观察 患者检查后在护士视野范围内观察30 min才能离开。如检查或观察过程中药物过敏,则按科室《碘过敏处理流程》进行处理。
1.2.3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增加如下步骤。(1)环境及对比剂准备:检查室的温度对检查设备、患者有一定影响,检查前应将室温调至25 ℃。将生理盐水及对比剂放置于恒温箱内,37 ℃保存[8],减少对比剂及生理盐水对患者的刺激。(2)心率控制:检查前准备时将患者心率控制在50~70次/分。(3)呼吸训练:平静吸气后屏气,时间约10 s,每次呼吸幅度尽量保持一致。(4)心理安抚:告诉患者检查过程中发热是正常反应,给予患者积极心理引导,使之配合良好。(5)扫描技术:在心律稳定,心率波动小于2次/分时,首选前瞻性门控,心率小于70次/分选择舒张期(75%左右),在心率介于70~80次/分时,要通过观察钙化积分扫描图像后决定采集时相,或者放弃前瞻性门控扫描,改用回顾性门控扫描技术。(6)心电编辑:对于期前收缩、心律不齐时,采用心电编辑[9],包括从一个或多个心动周期中删除异常的触发点或重建时段、插入一个或多个触发点或采集相位、移动或调整一个或多个心动周期的重建相位。
1.2.4图像后处理 选择冠状动脉显示最佳时相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方式:表面成像(VR)、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血管树、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建(MPR),标准的后重建流程加病变差异化的图像选取相结合。
1.2.5质量控制与评价 由2名中级以上医生独立评价,参考美国心脏协会冠状动脉分段法,将冠状动脉各主要分支分为:左主干,左前降支近、中、远段,左回旋支近、中远段,右冠近、中、远段共9段进行观察。图像质量分为:优、良、一般、差。(1)优:血管显示清晰、充盈良好、光滑连续、无伪影;(2)良:图像质量满意,有1段血管边缘稍模糊,无错层、伪影;(3)一般:基本满足诊断,有2段血管边缘稍模糊,无错层、伪影;(4)图像质量差,3段以上血管壁模糊,部分出现错层及伪影,不能诊断。(1)~(3)为检查成功,(4)为检查失败。成功率=[(1)+(2)+(3)病例之和]/组内总病例数×100%。
2 结 果
2.1两组检查成功率及图像质量比较 研究组冠状动脉CTA检查成功率为92.4%,高于对照组的78.9%,提升了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图像优121例,良35例,均高于对照组(优90例,良22例),研究组图像质量明显提高,两组图像质量优、差占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检查成功率及图像质量比较[n(%)]
2.2两组检查失败原因比较 对两组冠状动脉CTA检查失败原因进行比较,研究组心率不佳、呼吸运动、紧张焦虑、对比剂量不足、对比剂外渗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质量控制前后,主要的检查失败原因均为心率及呼吸控制不佳,心率及呼吸控制是冠状动脉64排CT检查的核心。全程质量控制能有效减少心率、呼吸运动及紧张焦虑情绪造成的负面影响。
表2 两组检查失败原因比较[n(%)]
3 讨 论
冠状动脉CTA检查已成为诊断冠心病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能判断钙化、非钙化斑块[10]、心肌桥形成[11],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是否再次狭窄,临床应用频率高[12]。全程质量控制是通过对检查全过程进行梳理,分析影响检查成功率和图像质量的各个要素,进行质量控制,建立质控标准,从而构建全检查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其中应重点关注的因素包括心率控制、呼吸运动、情绪。
3.1心率波动 心率波动是失败的最大原因,当扫描过程中心率为50~70次/分。同时波动超过5次/分,会出现明显伪影,心率超过80次/分或波动超过10次/分则为全部失败。对此,作者采取的应对措施包括:(1)检查前患者含服美托洛尔;(2)护士测量3次心率并向临床医生确认患者近期心率是否平稳;(3)患者休息10~30 min;(4)医生在注射对比剂后,发射X射线之前,通过心电监控细致观察患者心率,心率超过80次/分或波动大于10次分/分持续3 min,终止检查;心率70~80次/分或心率波动6~10次/分持续3 min,与临床医生及患者沟通,谨慎检查。
当患者心率50~70次/分且波动小于5次/分,屏气时间小于10 s会出现运动伪影。检查前呼吸训练,深吸气后患者身体紧绷,而平静吸气后屏气时间长于前者,更有利于检查。对不熟悉普通话的老年患者,采取方言代替设备语音进行检查前训练及检查中指令下达。
3.2不良情绪 紧张、焦虑情绪会影响心率及呼吸,间接造成检查失败及图像质量下降,须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安抚。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多数来源于对冠状动脉CTA检查的不了解和恐惧,因此,采用患者能理解的语言讲解检查利弊,形成有效沟通,消除疑虑是心理安抚的重点。幽闭恐惧症患者不适宜做此项检查。
3.3对比剂剂量不足 对比剂剂量不足会导致血管边缘出现颗粒感、假性狭窄,影响诊断,采用1.5 mL/kg方案时图像质量良好。患者因某些原因血管纤细、检查过程中不自主曲肘会导致对比剂外渗致皮下,医生、护士须按要求处置,做好沟通。
3.4梳理冠状动脉CTA检查全流程
3.4.1检查前准备是全流程的基础 护士需准确掌握冠状动脉CTA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64排CT较窄的心率适用范围;给患者讲解检查过程、注意事项、回答疑问、给予心理安抚能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有助于稳定心率;留置针型号及注射部位的选择关系到扫描过程中的流速选择;对比剂保存于37 ℃恒温箱有利于减小其进入人体时产生的刺激,室温设置25 ℃会使患者处于一个舒适环境,便于检查。
3.4.2扫描过程是全流程的关键 医生根据患者体重设定适宜的管电压及管电流值,选择合适对比剂剂量和流速,才能保证图像对比度;进行细致呼吸训练,让患者保持约10 s的屏气时间,会明显减少甚至消除呼吸伪影;部分患者应采用人工指令,使患者理解指令内容,恰当配合;准确粘贴心电监护仪电极,获取真实心率监控,才能把握扫描时间窗,及时扫描。
3.4.3扫描完成后 患者必须在护士视野范围内留观30 min,如遇迟发碘过敏反应,及时根据科室《碘过敏标准处理流程》进行处理,保证患者安全。检查技师须熟练掌握心电编辑,对于部分突发期前收缩、心律不齐患者,采用心电编辑可获取适宜重建的图像序列。图像后重建是图像的最终形成,VR、MIP、MPR、CPR等多种后重建方式,标准的后重建流程加病变差异化的图像选取,可以给临床提供高质量的图像、更丰富的诊断信息。
总之,对冠状动脉64排CTA全流程进行质量控制,可以有效提高检查成功率和图像质量,给予临床更大支持,同时减少患者重复检查次数及辐射量,提升就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