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会阴缝合术对产妇产后影响的临床研究*
2022-07-19陈艳梅
陈艳梅,张 哲,谢 琴
(深圳市罗湖区妇幼保健院产后康复科,广东 深圳 518000)
产妇在生产时,医生会根据其具体的妊娠状态、产妇自身的机体状态等,为其选择适当的生产方式,如剖宫产、阴道分娩等,但一般情况下阴道分娩多为首选分娩方式,然而随着胎儿自产道的娩出,产妇多会出现软产道撕裂等症状,会影响其母婴结局及产妇的生产状态,因此,医生会在此过程中对产妇行会阴侧切术,以减少产妇会阴受损程度[1-2]。而待产妇成功娩出胎儿后还需对其创伤处进行缝合治疗。为进一步探究改良会阴缝合术的实际应用情况,本研究主要分析该术对产妇产后疼痛、盆底肌功能及性功能的影响,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且均为阴道分娩。按产妇住院号尾数的奇偶数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年龄21~44岁,平均(30.34±2.74)岁,孕周37~41周,平均(39.32±0.43)周;对照组50例,年龄22~44岁,平均(30.44±2.77)岁,孕周37~42周,平均(39.36±0.44)周。两组产妇年龄、孕周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2纳入标准 (1)符合《实用妇产科手册》中诊断标准[3],本研究中所有研究对象均确诊为临床产妇;(2)研究选择的所有产妇及其家属均自愿签字同意,并经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3)本研究中所有产妇孕周均在37~42周。
1.1.3排除标准 (1)产妇有妊娠糖尿病等严重并发症、合并症;(2)产妇头盆不称;(3)非阴道分娩者;(4)胎膜早破者;(5)产妇合并有阴道炎等病症;(6)产妇合并有全身感染性疾病;(7)产妇有精神障碍或意识障碍。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1.2.1.1会阴侧切术 待胎儿胎头快露出阴道口时,医生需快速判断产妇后续的生产情况,即胎儿的娩出是否会致产妇出现严重会阴撕裂症状,若会对产妇会阴造成较大损伤,则医生需及时行会阴侧切治疗。产妇取膀胱截石位,行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使用20 mL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10 mL+0.9%氯化钠溶液10 mL,于左侧坐骨结节和肛门连接线中点处进针,在阴道内手指引导下,穿刺至左坐骨棘内侧,回抽无血注入10 mL麻醉药物,右侧采取同样步骤实施),再在产妇宫缩、有镇痛感时,将食指、中指置入产妇阴道内,并用手指将左侧阴道壁支撑起来,后自会阴中线向左侧45°处进行切剪,用会阴侧切剪切开会阴。若在切剪过程中,出现会阴高度膨隆,则需改变切剪角度,将其调整为60°~70°,以避免切剪过程中对产妇直肠造成损伤,直至切剪4~5 cm时,可停止切剪,并进行压迫止血,以控制患者术中出血量。
1.2.1.2会阴缝合 对照组:均实施传统缝合术治疗。行间断性分层缝合治疗,用2/0铬制肠线在阴道黏膜下组织部位进行缝合,并间断性地对肌肉和皮下组织、皮肤进行缝合,针距在0.5 cm左右,后自切口外端皮内开始持续褥式缝合,至阴道口,最后1针皮下打结。观察组:均实施改良会阴缝合术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部分缝合方式的改良,即用2/0吸收性缝合线,先对黏膜下组织进行缝合,自切口上方0.5 cm处持续缝合至处女膜环处,无须打结。然后收紧缝合线,持续性地缝合肌肉、皮下组织,至切口上方0.5 cm左右,后收紧缝线,皮下打结3次,以关闭无效腔,达到止血的治疗目的。若切口比较深、大,则可在肌肉层缝合完毕后,加缝皮下脂肪,并经皮内缝合。最后准备埋线,沿切口左侧皮缘向下进针,距3次打结处0.2 cm左右出针,与左侧一致,用同样针距,沿切口右侧皮缘向下进针缝合,同样距3次打结处0.2 cm左右出针,缝合后两侧形成“U”形。0.5 cm针距沿两侧切口皮缘进行连续皮内缝合,至处女膜环处下打结,将线头埋在皮内即可。两组具体操作流程见图1。两组研究对象均未采用镇痛分娩和产后镇痛。
图1 两组会阴缝合术操作流程图
1.2.2观察指标
1.2.2.1性功能 统计分析两组产妇产后各阶段的性功能评分。产妇在无避孕条件下,利用女性性功能指数调查量表(FSFI)对其性欲程度、阴道润滑情况、性唤起、性高潮情况、性满意度、性交疼痛情况这六方面进行评估,并统计在产后2、4个月两阶段产妇的性功能恢复情况。这几项指标总分分别计15、15、20、20、20、20分,此调查量表共计110分,分数越高,表明产妇性功能改善情况越佳。
1.2.2.2盆底肌功能 对两组产妇产后2个月的盆底肌功能进行统计分析。利用会阴肌力测定分级法(GRRUG)对产妇进行产后2个月的盆底肌功能恢复情况评估,此分级方式共分为Ⅰ~Ⅴ级,其中Ⅰ级是肌力只能持续1 s,Ⅱ级是肌力能持续2 s,Ⅲ级是肌力能持续3 s,Ⅳ级是肌力能持续4 s,Ⅴ级是肌力能持续5 s;Ⅰ~Ⅲ级是肌力异常,Ⅳ~Ⅴ级是肌力正常,则正常率=(Ⅳ级例数+Ⅴ级例数)/总例数×100%。
1.2.2.3疼痛 对两组产妇产后2、24 h的疼痛评分进行统计分析。利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对产妇进行疼痛评估,共计10分,分数越高,表明产妇疼痛感越剧烈。
2 结 果
2.1两组产妇产后各阶段性功能评分比较 观察组产后2、4个月的性欲程度、性唤起、阴道润滑情况、性高潮情况、性满意度、性交疼痛情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各阶段性功能评分比较分)
2.2两组产妇产后2个月盆底肌功能比较 产后2个月,观察组盆底肌力恢复正常率、Ⅴ级产妇占比高于对照组,Ⅱ、Ⅲ级产妇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产后2个月盆底肌功能比较[n(%)]
2.3两组产妇产后各阶段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产后2、24 h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产后各阶段疼痛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阴道分娩是一种较常见的分娩方式,此分娩方式一般不会对产妇机体造成过多的创伤,产妇产后能快速恢复,且生产完后,当天即可下床活动,这对促进胃肠道的蠕动,促进产妇产后的恢复速度均有重要意义[4-5]。同时胎儿自产道娩出的过程中,经产道挤压,能帮助其排除肺部水分,使胎儿娩出后能有较好的呼吸状态,因此多数情况下,产妇及医生的首选分娩方式多为阴道分娩[6-7]。
就实际娩出情况而言,由于胎儿体积普遍大于产道直径,因此产妇分娩时产道受到一定损伤,会阴部撕裂发生风险较高,若仅为轻度撕裂,一般产后产妇能快速自行恢复[8-9]。但若撕裂伤过大,则会对产妇产后的康复速度、恢复效果造成巨大影响。所以在临床中,医生需根据产妇具体的分娩情况,适当行会阴侧切治疗,通过人为切剪产道部位,以促进胎儿的娩出速度,同时降低产妇会阴部位的受损程度[10-11]。会阴侧切治疗后,需及时给予缝合治疗,以控制出血量,避免产妇会阴部位一直处于受损、切裂状态[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各项性功能评分更高,盆底肌功能恢复情况更好,疼痛评分更低,说明改良会阴缝合术能达更好的缝合效果。分析原因:(1)此缝合方式采用的是可吸收线进行缝合治疗。(2)此缝合方式是于阴道壁、皮肤皮下两层进行缝合,能有效避免缝合治疗对相关部位微循环的影响,在缩短缝合时间的同时,能达到较好的缝合效果[14-15]。(3)改良缝合是以持续缝合为主,而传统缝合术则是以间断缝合为主,在间断缝合中,未缝合的切口间隙易出现炎性反应,缝合线未有效压迫皮内组织的小血管,不利于创伤愈合。因而与传统缝合术相比,改良缝合术能确保无效腔的有效关闭,缝合线能有效压迫皮内组织小血管,可达到更好的止血效果。且在改良缝合术中,其缝合手法可调整为:用可吸收缝线,于切口远端正常皮肤处进针后,在肌肉层缝一针,再打2个圈后,进行连续褥式缝合皮内组织,最后至处女膜环处,采用同样手法打2个圈后,锁住并于正常皮肤处出针,此缝合方式能有效避免缝合线松动或断裂等问题发生。虽然与传统缝合术相比,改良缝合术的临床疗效已有显著提升,但根据ALYAMI等[16]对改良会阴缝合术的长期研究结果,发现改良会阴缝合术仍不能避免术后疼痛、水肿、性生活不适等并发症、后遗症的发作,即改良会阴缝合术仍有一定提升空间,需对缝合手法进行进一步创新、探索。
综上所述,对接受会阴侧切治疗的产妇行改良会阴缝合术治疗,能达较好的缝合效果,促进产妇产后性功能、盆底肌功能的恢复速度,缓解产妇的产后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