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叫李冰的郡守
2022-07-19文来银玲北京
文来银玲(北京)
叫李冰的人很多,做郡守的人亦不少,而那位既叫李冰又做郡守的人却只有一位。
郡守是中国古时候的一种官名,是郡县制度的产物。郡县制度是继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新型制度,是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它起源于春秋战国,终于赵宋王朝,几乎跨越了中国历史上大半个封建王朝。古时边地设郡,每郡置守,治理民政,即为郡守。李冰者,秦昭襄王时期蜀地郡守。古之蜀地,有“泽国”或“赤盆”之称。泽国者,洪水泛滥所致;赤盆者,天下大旱而为。泽国或赤盆,其实就是古代蜀地两大气候特点的形象表述。虽是如此,然沿河流而居住仍是人类生存需要的首选依据。生活在如此旱涝并存之地的蜀地百姓,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更别说蜀地的西北部,还有一个虎视眈眈企图一统天下的强大秦国。其时,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已经成为战国时期的一枝独秀,高高地傲立于七雄之中,在军事上,秦国北筑长城,抵御草原部落的入侵;在农业上,秦国广修河渠,灌溉可耕之农田。为了早日结束战国纷争,完成一统天下,秦国就必须在军需物资,特别是粮草上需要有力的保障,而蜀地的地利特征,自然成为秦国统一进程中重要的地理砝码。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嬴驷采纳大将司马错“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定矣”的策略,派秦大夫张仪、司马错和都尉墨从石牛道(今剑阁金牛道或剑阁道)入蜀灭蜀,然后,任命足智多谋的政治家张若为蜀国郡守,治理蜀地民政。张若在蜀三十余载,针对蜀地土地肥沃而人口稀少之特点,迁关中居民万余户入蜀安家,兴华夏之礼仪,变蜀地之民风,开始囤粮积粟,修筑都城、郫城和临邛城等城池,繁荣丝织、冶铁和煮盐等经济,使其成为秦国兼并天下之坚强后盾。然而,蜀地并非天佑之地,百姓常常遭受岷江水患之侵害:雨季到来,岷江携其支流水势骤涨,河水汤汤,所到之处泛滥成灾;枯水季节,岷江及其支流又是雨水不足,土地干旱一片。蜀地这种恶劣的气候条件,自然使得生活在此的百姓苦不堪言,同时也严重地威胁到胸怀一统天下雄心壮志的秦国的粮仓供应,秦国遂决定彻底治理岷江水患。秦昭襄王嬴稷三十年(公元前277年)左右,秦国派遣精通治水的李冰取代了张若任蜀地郡守。
作为秦国政治需要而派往蜀郡的郡守,李冰自然应该以秦国利益为重,为秦国效忠尽力,提供秦国战略扩张的物资需要;作为秦国最高统治者特意点名的治水良将,李冰自然就不应该辜负秦国赋予他的重要使命。李冰就任蜀地郡守后,亲眼目睹了蜀地的严重灾情,为了寻查水患的由来,李冰和他的儿子在当地百姓的带领下,开始对岷江沿岸进行实际考察,他们迈着抬脚两腿泥的艰难步子翻山越岭,察看地势和水流,最后终于找出了水患症结: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近,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容易冲决堤岸,造成泛滥成灾。同时,从岷江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淤积于此抬高河床,加剧了水患。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的玉垒山,更是阻碍江水东流,适逢夏秋洪水季节,常常造成东旱西涝。然而,二三百年前的古蜀国开明宰相,在岷江出山处开挖的那条分岷江水流入沱江的人工河流,似乎也稍有不妥。李冰决定废除开明宰相开凿的那个引水口,重新把引水口上移到成都平原冲积扇的顶部灌县玉垒山处,这样可以保证较大的引水量和形成通畅的渠首网。
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及渠道网等组成。在修筑分水堰时,李冰也是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比如起初采用江心抛石筑堰,失败后另辟蹊径。李冰让竹工编成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终于战胜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这种用笼石层层累筑的筑堤方法,既免除了堤埂的断裂,又利用卵石间的空隙减少了洪水的直接压力,从而大大降低堤堰崩溃的危险。李冰带人修筑的分水大堤,前端开头形状犹如鱼头,所以就取名为“鱼嘴”。鱼嘴是修筑在宝瓶口上游岷江江心的分水堰,它将岷江水流分为两股:一股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一股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待江水流经宝瓶口之后,再分成许多大小沟渠河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水网。这样,既避免了水旱灾害,又灌溉了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从而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冰乃‘壅江作堋’。”这里的“堋”,指的就是鱼嘴。在鱼嘴之上,我停留了许久,遥望着汤汤岷江之水,触摸着三千年前的历史辉煌,内心也波涛汹涌起来了: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司马迁,曾在《史记·河渠书》里赞扬都江堰水利工程“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两千多年后的我,不远千里,来到这里拜山拜水,岂知当我站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之上的时候,我却是这样地钝口拙腮,我想象不出生活在三千年前那位叫李冰的郡守,在那个以人畜之力为主要搬运工具的时代,他是怎样完成了这么一项伟大而艰巨的水利工程?其实,真的不用言,亦不用语,凝聚了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在这里,源远流长,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千秋万代。这是那位叫李冰的郡守的个体荣耀,也是那个叫秦国的朝代的时代辉煌。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秦王朝为了统一中国的战略部署,属于国家层面上亟待解决的水利工程之一,为此,秦王朝不惜广招贤俊,集天下之英才缜密策划,并有计划地逐步实施。李冰,他是秦王朝派往蜀地的一位郡守,作为一位郡守,对上效忠于秦国的朝廷,自然要为秦王朝一统天下的军事战略服务,这是他作为一方郡守的职责所在。而作为一位学有所长的李冰郡守,对下能造福蜀地百姓,这是他做人的本分体现。因为上有秦王朝高瞻远瞩的战略目标,下有蜀地百姓的齐心协力,所以,那位叫李冰的郡守,才能创造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李冰,也由此以战国时代秦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称谓被史册记载了下来,得以与都江堰水利工程日月同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大凡被文字记载于册、被百姓铭记于心者,哪一位不是以天下苍生为念,为天下劳苦大众谋求幸福安康?当然,这里不包括那些被历史唾弃的千古罪人。李冰以个体生命存活于世,出生地和生卒年等,皆不详;以郡守功绩闻名于世,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02年到公元前235年年间,为战国时期秦国的蜀地郡守。时光为那位叫李冰的郡守雕刻下了一座永垂不朽的历史丰碑。这也终将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间过往者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