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孝道”思想探论
2022-07-25文王伟靖
文王伟靖
《论语》内容庞杂、意蕴丰富,政治、经济、文化包罗万象。本文就书中的“孝道”文化作简单思考和探讨。《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文集。其中“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是最根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孝”则体现了“仁”的内涵。虽然孔子未对“仁”的概念作出明确的定义,但可以从其言行当中概括出孔子对“仁”的理解,而“孝道”正从如何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着“仁”的思想观念。“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可以说,“孝”和“仁”二者之间关系密切,可以从具体的“孝道”文化中洞窥孔子“仁”的内涵。
一、修身之本:践行“孝道”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
儒家讲修身养性,孔子更是把提高个人修养作为君子成德的必要前提。孔子的学问也被称为“内圣外王”之学,“内圣”指的是君子对自身品格的修行依据,是培养“理想人格”的学问,而践行“孝道”则是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所绕不开的话题。赡养父母、礼敬父母是个人修身的必经途径,也是儒家“孝道”的基本要求。
(一)赡养父母
在赡养父母方面,《论语·学而篇》记载了子夏的主张。“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子夏认为敬养自己的父母应竭尽自己的所能。敬养父母分为物质层面的供养和精神层面的赡养,两个层面都很重要。“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篇》)。孔子认为对父母孝顺不但要赡养,而且要敬,如若只知养而不敬,无异于养犬马,那便称不上孝。“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篇》)。讲的即是孔子的处世态度,在外对君尽忠,在家里对父母尽孝,是孔子一以贯之的主张。孔子在“孝道”方面还提出了一般性的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篇》)。强调儒子应为学重德,做到孝悌,成就君子品行。孔子这句当中的“孝道”思想,给中国“孝道”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中国,从幼儿学前班便已有背诵《弟子规》的习惯,以便从小培养儿童关于孝悌的观念,为之后进一步修身养性做好铺垫。
(二)礼敬父母
《论语·为政篇》提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是说人的容色,就是其内心的情感流露。孔子认为,父母有事情,做子女的去代劳处理,有了美食,让给长辈食用。做这些本无错,但若只做到这些而忽略了对父母需要和颜悦色的态度,那也称不上孝行。如今社会上一些人缺乏这种观念,认为孝敬父母只是单一的物质供养,很多事情上跟父母大吵大闹,缺乏礼敬父母的素养。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和国家养老政策的改善,老年人物质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却经常缺乏陪伴、常感孤独,所以精神层面的赡养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在保障父母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同时,还应该多给予精神上的慰藉。君子在家礼敬父母,对父母有精神层面的赡养,这种品格在外面就会表现为礼敬、仁爱他人,如此内外兼修,便对个人修养的提升有莫大帮助。
二、齐家之要:实践“孝道”是维护好家庭伦理的关键所在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是这个链条中间的重要环节,而践行“孝道”又是处理好家庭伦理关系的重要手段。儒家讲究家国同构,家是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处理好小家的关系,便有利于整个大的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
(一)忧亲思亲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篇》)。讲的是对父母的年龄一定要了然于胸,一来是欢喜父母如今的年寿,一来又因父母年高而对其健康状况表示担忧。孝心即仁心,孔子特就“孝道”指点人心之“仁”,人当推广孝心以达于“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篇》)。古时候交通不便,音讯难达,子女出远门期间父母无人照顾,若父母有事情,很难通知到子女,为人子女尽不到孝敬赡养父母的职责,还可能错过父母的遗命,抱憾终生。孝子顾虑到这一点,所以不远游。如果真的有事需要远行,也必定提前告知父母确定的方位,以便父母传达音讯。如今社会,交通便利可以随时回家,社交媒体发达做到了沟通无障碍,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地球村”,年轻人大多走出本地求学、择业,更有相当一部分人以走出家乡,进驻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发展为目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显然已经不太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我们只能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孔子这句话的内涵。“父母在不远游”,在孔子时代,可以突显为人子女的孝心;在当今时代,可引导人们时常牵挂父母,保持音讯常通,多回家看望、陪伴父母,践行孝道。
(二)劝谏顺从
劝谏父母、顺从父母也是孔子主张的孝子之行。“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篇》)。意思是父母也是有七情六欲的凡人,也有做错事的时候,有不理智发脾气的时候,当此时,为人子女应该竭力劝谏父母,若父母不改正,依然礼敬顺从、不违逆父母,且内心不对父母有丝毫埋怨,之后再寻合适的机会劝谏父母。以今天的眼光看之,这句话带有一定的封建性,父母做错事,劝谏父母及时改正是孝子之道,但孝敬父母、礼敬父母并不是要一味的盲从于父母的意志。父母出错了,一味的盲从于父母并不是真正为父母好,要想办法使父母认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忧虑父母而不内心生怨,才是孝子之行的正解。“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篇》)。闵子骞的父母兄弟都夸赞闵子骞孝顺,别人也没有异词。这样的孝行获得大家的认可而不是盲从于父母的意志,才称得上是孝子之行。
三、治国之基:践行“孝道”有助国家稳定
《论语·学而篇》中有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一个人在家能做到孝悌,在外就不会犯上作乱,人的这种美好品格是可以从家庭伦理层面转移到政治国家层面的,这是儒家的逻辑观点。所以,儒家提倡的“忠”和“孝”是分不开的,践行好“孝道”即是从根本上维护了统治者的利益,有利于君主控制,使整个国家政治稳定。
(一)承继父志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篇》)。父亲在世时,子女不主事,这时要观察子女的志向;父母不在了,子女主事,这时要观察他的行为。父母不在了,依然按照父母在世时所采取的合理正确的措施行事,不改变父母的志向,可算得上是孝行了。这在古代尤其是王公贵族之间有很大的意义,古时爵位和王位世袭,父传于子,如果子不按照父亲生前合理的规制和政策行事,妄图用自己的喜好代替,就有可能造成政治混乱甚至天下大乱,父生前的努力和志向将付之东流,按照父亲留下的合理规制政策行事,可确保国家政治稳定,同时做到了不改变父亲的志向。从这个角度看,孔子提倡的承继父志不但是孝行,也对古时国家政治的稳定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二)丧葬祭祀
丧祭之礼是孝道的最后表现,儒家非常重视丧祭,《论语·学而篇》就提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人与人之间相处,常会伴有功利计较之心,所以辨不清楚真情假意。而对死者,人不会得到任何回报酬劳,故不会有功利计较心,因而对于死者表达的大多是真情的流露。若人们能做到慎重对待送终之礼,常常追思已逝的先祖,那必定会使社会风俗道德日趋笃厚。这样不但有利于国家政治稳定,有利于统治者,还从丧葬之礼中体现出人子的“孝道”。
孔子非常重视丧葬的重要性,倡导用厚葬久丧来表露子女对父母的哀思之情。当然孔子也并非一味强调丧礼的形式,而是要求人们从内心深处真正感到悲伤。“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篇》)。“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篇》)。孔子强调内在的真正悲伤,而不是过分注重外在的形式。
关于丧期的长短,孔子提倡守丧三年。“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论语·宪问篇》)。孔子认为三年丧期是从古而承的天下通用丧期,自天子到庶人都是如此。子女出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父母离世,为人子女能三年不忘于哀思父母,为父母守丧三年,可称为孝子之行。“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篇》)。依今天眼光来看,守丧三年的观念既有一定的积极性,又有一定的消极性。其积极性在于:对于父母的逝去,人子心中悲痛万分,需要情感宣泄表达自己的哀思,守丧三年也是孝子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表达方式。儒家非常重视丧礼尽孝的这种方式,这也就可以理解孔子说的“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自然也就引出了孔子在听到宰我的回答后深责宰我不“仁”的原因。其消极性在于:放弃生产活动守丧三年,会严重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进程。也就引出了宰我之言“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后来墨家提出了节葬的主张,针对儒家的“厚葬久丧”论,墨子从实际功利的角度思虑,认为“厚葬”是多埋赋财,“久丧”是久禁从事,两者都是对人力财力的浪费。因而都是必须废除的陋习。儒家守孝三年且不从事生产劳动在如今社会肯定是不可行的,“慎终追远”需是由心而发的真正哀思之情,而不是停留在外在形式上不知变通。
四、结语
以今天的视角辩证看待,《论语》中关于“孝道”的表达是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和历史封建性的,例如“亲亲相隐”“承继父志”“丧葬文化”等。但儒家提倡的“孝道”思想对个人修养的提升、家庭伦理的和谐、国家政治的稳定在孔子以后的两千多年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培育了独特的民族性格。其中的“孝道”思想在今天虽已发生一些变化,但仍然能见其文化底蕴。践行“孝道”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移孝作忠”也不是对君主一人而言,而是转移到了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对于儒家的“孝道”文化,应历史的看待并扬弃其中的内容,使之与当今的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以发挥更大的功用。“孝道”思想是我们国家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孝道”思想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增添了活力。在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守好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中有益的部分,发扬好传统文化的“孝道”思想,对于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风气有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