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在跨文化传播教学中的应用

2022-07-19刘淑容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25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教学

[摘 要] 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传播能力成为现代人的必备能力之一,跨文化课程也成为高校教学的一门重点课程。跨文化传播课程教学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复杂适应系统的新型理论思想为课程教学设计开辟了新思路、拓展了新视角。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解释、阐述,结合跨文化传播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给出了一定的教学设计建议,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力图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传播能力。

[关键词]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跨文化传播;教学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委员会课题“研学旅行融入高职课程的实践育人路径探究——以跨文化沟通课程为例”(XSP19YBC0910)

[作者简介] 刘淑容(1981—),女,湖南衡阳人,硕士,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跨文化传播、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5-0013-04 [收稿日期] 2022-03-14

引言

跨文化传播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和拓展领域。对于大学生而言,跨文化传播课程的开设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的一大机遇,这不仅能使我们了解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文化,认识文化和而不同的深刻内涵,还能结识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从而开阔自己的视野,形成多元的文化面,实现教育的深层意义。可见,高水平、高维度、高要求的跨文化传播课程拥有较为复杂的教学体系和特点;因此,亟须一门恰当的理论体系来指导课程教学的开设与进行。

复杂性科学被誉为“21世纪的科学”,是学术界的前沿热点话题,其经历了长时间的一系列发展,形成了许多自成一派的系统科学体系,如之前的“老三派”——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这些思想在当时可以对简单系统进行阐释说明,但随着人们发现系统并不是单纯的线性关系,而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时,旧有的理论就无法解释较为复杂的系统体系了。因此,新的理论不断出现,如远离平衡态条件下的耗散结构理论、强调无序性的协同论、表示非线性变化的突变论等,这些理论为非线性科学框架奠定了基础,对后续混沌、分形等理论的形成和演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直到1994年,约翰·H·霍兰提出了全新的科学理论——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并尝试用其解释各种不同领域的复杂系统,迅速引起了学术界的讨论和关注。CAS是一种新的方法论,它解释了复杂系统内部的运行规律,如演化、发展、合作等关系。同时,厘清了复杂系统的内在逻辑,有效地为人们理解、控制、管理复杂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因此,本文将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跨文化传播这一复杂体系的内在要素、层次结构、特征优劣等进行分析与解释,力求得到课程教学方面的启发。

一、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概述

(一)CAS理论中的基本概念

适应性造就复杂性是CAS理论的核心思想,其最基本的概念是适应性主体(以下简称主体)。主体不同于传统系统学理论中元素、部分等概念,而是全新的、“活”的、具有能动性和适应性的新概念。它不但在微观上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和进步,还能在宏观上与外部环境发生作用;因此,CAS理论中主体概念的提出是一个巨大的进步[2]。

围绕主体概念,霍兰提出了CAS通用的七个概念:聚集、非线性、流、多样性、标识、内部模型、积木。前四个是个体的特性,它们在学习和进化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后三个是机制,作用于个体与环境的交流当中[3]。具体定义如下:(1)聚集:个体通过结合形成新的更大的个体。这个“更大”不是传统意义上尺寸的大小,而是处于结构和内涵意义上的聚集体。(2)非线性:即个体发展过程中不单单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尤其是在与系统的反复交互中。(3)流:在个体与环境、个体与个体之间有物质资源、能量和信息流动。流是否顺畅、周转快到什么程度,会直接影响系统的进程。(4)多样性:在系统的运转过程中,个体的发展不是单一的,它们会随着发展逐渐拉大差距、增大差异,从而形成各式各样的多样性个体。(5)标识:为了帮助主体进行选择和信息识别而建立的非常重要的标识。(6)内部模型: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复杂内部机制,是个体独一无二的生存和反应机制。(7)积木:复杂系统不单单是个体和环境,还有其他结构在支撑着系统的运行。

(二)CAS理论的主要特点

适应性造就复杂性是CAS理论的思想精髓。相对于其他传统理论,CAS理论具有明显的几个优势和特点。

1.CAS理论体现了活力观。CAS摒弃了过去传统系统科学中“死”的、没有生命的要素,强调动态的、发展的主体。CAS突破了之前死板的限制,形成了具有创造力的发展观。

2.CAS理论注重宏观与微观的联系。CAS的主体将微观和宏观有机结合,微观单元的主体与其他宏观环境的主体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导致系统宏观的演化,又造成微观的演变。CAS理论可以很好地将宏观和微观连接起来,体现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4]。

3.CAS理论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CAS理论在各个学科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可以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还能通过遗传算法、机器学习等模式对复杂系统进行演化。在生物医学领域中,也可以应用于免疫系统、生物与外界环境的适应机制等,对疾病的治疗起到良好的作用。CAS理论还可以用于经济学、社会学的研究中,甚至通过其对企业系统进行相关研究,拓展领导学的研究框架等。总而言之,CAS理论具有十分强大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跨文化传播课程教学是一个复杂性适应系統

(一)跨文化传播课程概述

跨文化传播课程以我国社会和文化为背景,通过介绍学科基础和历史渊源、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跨文化交际和交际实践等,试图实现三个目标:(1)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2)扩大学生对文化见识的了解,提高他们的文化认知能力;(3)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对文化差异有更理性的认知[5]。

跨文化传播课程教学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客观性原则。在教学中,要以客观的态度呈现文化现象,引导学生摒弃盲目的民族中心主义,端正对不同文化的态度。(2)针对性原则。在教学中,既要有统一的内容,又要有侧重点,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3)趣味性原则。文化是生动的,对文化的研究教学更应该是有趣的[6]。

(二)跨文化传播课程的复杂性解读

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视角来看,跨文化传播课程教学就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

首先,在跨文化传播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主动性和自主性的适应性主体。他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参与教学,并和其他教师、学生与整个教学环境进行互动。

其次,跨文化传播课程教学不是由“教师教、学生学”构成的简单线性教学活动,而是一个充满动态演化的复杂适应系统。教师、学生与学习者之间的不断适应,使文化传播和课程教学变得越来越复杂,尤其是学习者的适应性变化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即时反应,使文化传播和教学过程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也包含着调整和创造。

最后,跨文化传播课程教学的运行是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依赖于随机性和确定性。在这个系统中,死板的教学会使课程活动陷入死态,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受到抑制。然而,过分的随机无序会使教学活动失去控制,学习者很难系统地整理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才能。因此,要做到有序—无序的有效结合[7]。

跨文化传播课程教学是围绕学生展开的一个动态过程,其中包括教师、学生、教学方法、文化背景等元素组成的整个教学系统。既然它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那么就应该具有CAS理论中相应的四个特性和三个机制[8]。

1.课程教学的聚集。课程教学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结合体。这两种主体有机结合,为了实现跨文化传播课程的目的共同努力,形成了聚集体。最初的个体并没有消失,而是分别以“教师”和“学生”的形式出现,并在自身该处的位置进行发展。

2.课程教学的非线性。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以一种或多种方式产生复杂的非线性效应。教学的非线性也意味着教学的不确定性,即教学结果对初始条件、参数和环境的小干扰高度较敏感,而教学活动表现出一定的随机性和模糊性,教学行为既不是完全有序和可预测的,也不是完全随机和不可预测的,而是处于混乱和秩序的中间。

3.课程教学的流。教学中的“流”更多地指在特定教学领域产生的信息流。就像电场、磁场等外部能量场的效应一样,教学中的各种信息相互作用,辐射到教室的每个角落。除了目的性之外,流动也充满了随机性和偶然性。

4.课程教学的多样性。多样性在教学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差异、兴趣差异、能力差异、认知风格差异等方面。此外,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风格的差异也是教学体系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5.课程教学的标识。标识是教学信息交流的基础,它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选择,为良好的互动交流提供基础。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形成同质和异质的学习群体,在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6.课程教学的内部模型。教学中的内部模型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能力,在学习动机的驱动下,对周围环境做出预测和反应,并不断自我调整和自我组织预测和反应的结果,从而实现自我建设和自我完善的目标。

7.课程教学的积木。教学中可以观察到的积木是教学媒体。每种教学媒体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用途,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考虑教学媒体的合理组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在相关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传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学效果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即“有效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传统的跨文化传播教学已经满足不了新时代教学的需求,需要借鉴其优点的同时,也要不断反思,努力提升和创新课程教学的效果。对于传统课程教学来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局限性。

1.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是封闭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开放的、动态的系统,而传统的教学设计是线性的、封闭的过程,不能反映教学系统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这就导致了教学的滞后系统的封闭特性。

2.缺乏对学习者的关注。在所有系统中,主体通常是非常关键的,它是整个系统发展和演变的关键因素。作为一个教学系统,主体学生是这个系统的关键。然而,在追求单一目标和统一目标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学设计往往忽视了主体的特点。

3.教学过于死板。我们的教学在现实环境中是动态的,有些因素是不可控的,因此,教学设计应该综合反映线性过程和非线性关系。只有关注教学系统的非线性特征,教学设计才能真正有效、符合实际,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1]。

(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课程教学的启示

综上所述,传统的跨文化传播课程教学需要进行一定的改进,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能够给予相应的启示。

1.开放环境,发挥主体能动性。宽松的教学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适应性和主动性。学生应充分发挥现有知识和经验的重构和应用,注重新知识和经验的建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新的智慧和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创造出宽松、积极的教学环境,鼓励学习者利用已有的或新的知识和经验,或两者重建形成的新智慧表达观点、提出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知识创造和潜能。

2.关注主体,促成师生共同发展。首先,教师应该积极适应学生这一主体,对其进行针对性教学。因此,教师应根据课程需求和学生的特点,有效开展并动态調整教学活动。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将学生现有的经验、体验、兴趣作为重要依据,从而达到因材施教。其次,学生应该积极适应教师。学生只有积极地适应教师,才能有效地学习。因此,学生应根据教师的教学安排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根据教师的教学意图调整学习方法,实现知识重建、智慧增长和能力提升。最后,学生应该积极适应彼此,学生之间互相促进、互帮互助,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8]。

3.灵活教学,实现课程灵活创新。一方面,我们应该注意跨文化传播课程教学的前提和目的,应该在事先的教学设计中勾勒出教学过程的基本轮廓,并提出相应的反馈措施;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强调教学的创造性,实际教学活动很难完全按照先前的教学设计来实施。因此,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适应性变化和即时反应,并对教学过程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保持课程的灵活度和创新性。

总之,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方法,对课程教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重点介绍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跨文化传播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以实现跨文化传播课程教学的改进与革新,为实现真正的文化传播教育目的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闻小娇.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教学设计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0.

[2]刘应芬.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移动学习教学设计[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13(12):22-24.

[3]谭跃进,邓宏钟.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系统工程,2001(5):1-6.

[4]陈禹.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及其应用:由来、内容与启示[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4):35-39.

[5]单波.跨文化傳播的基本理论命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1):103-113.

[6]李娜.面向大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的教学探索:以《跨文化传播》课程为例[J].传媒论坛,2021,4(19):165-166.

[7]高福辉.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下的成人培训教学[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4(1):24-26.

[8]覃泽宇,林铭.复杂适应系统视域中的有效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9(8):18-21.

Application of Complex Adaption System Theory in the Teaching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LIU Shu-ro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Hunan Mass Media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100,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the abilit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necessary abilities of modern peopl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 has also become a key course in college teaching. The teaching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 complex adaption system. The new theoretical thought of complex adaption system opens up new ideas and expands new perspectives for the course teaching desig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this paper explains and expounds it. 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objectives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 this paper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teaching design and provides some theoretical guidance, in an attempt to improv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th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complex adaption system theor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eaching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播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商标品牌命名及其译词研究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都市电影中正面形象所带来的跨文化传播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