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丽水山区稻蛙种养结合新实践

2022-07-19陆君周海东吴燕琴周宝洪黄富友张任驰雷金泉程骏

河北渔业 2022年7期
关键词:黑斑摄食种养

陆君 周海东 吴燕琴 周宝洪 黄富友 张任驰 雷金泉 程骏

摘要:对稻蛙种养结合模式的原理和技术方案进行了总结提炼,并在丽水山区进行了实践应用。结果显示:黑斑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蝌蚪在稻田中经过6个月的饲养即达到上市规格。折合稻谷平均单产4 552.24 kg/hm,黑斑蛙平均产量21 343.28 kg/hm,实现平均单位综合产值118.19万元/hm,平均单位综合利润78.12万元/hm,经济效益显著。笔者分析认为,试验采用的沟垄式结构既科学又实用,防暑防雨棚的应用可大大提高黑斑蛙的养殖成活率,颗粒饲料的驯食是整套技术体系中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综合种养;稻;黑斑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

“稻蛙共生”作为稻田里的自然生态系统,很早以前就客观存在,但把它提升到理论的水平,且作为稻渔综合种养的一种生产模式加以实践应用,还是二十一世纪以后出现的。浙江丽水具有1200多年的稻田养鱼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为了传承好“稻鱼共生”遗产文化,并使之发挥光大,当地渔业人在稻渔综合种养的模式创新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先后推出具有丽水特色的系列稻渔模式。稻蛙种养结合是丽水市渔业技术团队与遂昌金泉黑班蛙养殖场合作,在总结近几年黑斑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稻田养殖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提炼完善而形成的适合山区发展的可复制模式。现将该模式的技术原理、技术方案与实践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稻田与种蛙选择

在浙江省遂昌县石练镇选择平整连片的0.67 hm旱涝保收田作为稻蛙种养结合模式的研究基地,繁殖所用的黑斑蛙种蛙由本基地自行选择培育而成。

1.2模式原理

稻蛙种养结合模式是一种人工构建的集水稻种植与黑斑蛙养殖于一体的稻渔综合种养系统,根据生物学、生态位和食物链原理,把稻田生态系统从空间、结构和能量流动上都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利用,使稻田的生产潜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水稻作为该系统中的主体,吸收日光能,释放O和CO,产出人类所需要的稻谷;黑斑蛙作为“载体”的作用,协调了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成蛙摄食稻田内的昆虫、底栖动物,蝌蚪摄食浮游生物、附着藻类、杂草等,不但为水稻清除了害虫和杂草,而且还将稻田中这些散落的“能量”转化为人类需要的水产品,其排泄物又可为水稻的生长提供养分。该系统形成了良好的稻田能量循环和生态平衡,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获得优质稻米和蛙类,达到良好的人为调节作用,起到很好的稳粮增收效果[1]。

1.3技术方案

1.3.1稻田设施将稻田设计成多个并列的种养单元,每个种养单元约为50 m×8 m的长条形结构,四周用网目为10~20目的无结聚乙烯网布安装1.2 m高的防逃网(田面上高度为0.9 m),单元内部设置成长条形“沟垄式”结构,中间为沟,两边为垄,垄的外侧为摄食台。沟宽60 cm,深30 cm,用于养蛙;垄宽2.0 m,垄背平整,用于栽种水稻;最外侧的摄食台宽1.5 m,做成缓坡形,要高于垄背,以保证露出水面,该摄食台既是蛙的摄食场所,也是越冬场所。进出水口分开设置,出水采用打孔插管式排水管,在出水口处建造3 m左右的小池,每个种养单元建造30 m左右的防暑防雨棚,棚顶高2.3 m,供黑斑蛙在高温天气或暴雨天气避暑避雨,能有效减少蛙病诱发因素。

1.3.2种蛙选择与放养在上一年黑斑蛙越冬前,选择大小均匀、体质健壮、活动力强的性成熟成蛙作为种蛙。将选好的种蛙按12只/m的密度和1∶1的雌雄比例放养在种蛙养殖单元中。冬季进入冬眠,来年3月初开始进食并逐步进入繁殖期。

1.3.3产卵与孵化在黑斑蛙产卵之前,在种蛙养殖单元的水沟中用水草、稻草搭建若干个产卵槽。产出的卵要及时收集,但注意尽量避免打搅种蛙产卵。采集到的卵块要将颜色深的动物极朝上,偏白一面的植物极朝下,集中放到水沟的盛卵网中孵化,溝中的水要先行以纱布过滤,孵化期间要保持水中溶氧不小于5 mg/L。

1.3.4蝌蚪饲养孵出的蝌蚪卵黄囊消失后开始投喂少量蛋黄,每天1~2次。一周以后以250只/m的密度分养到各种养单元中养殖。用粗蛋白为40%的粉状配合饲料投喂,每天投喂2~3次,直至蝌蚪变态停食。

1.3.5成蛙养殖完成变态的幼蛙经过驯化,可以摄食人工配合饲料。选用的饲料为粗蛋白含量40%以上的品牌优质颗粒饲料,采用四定投喂法,一般每天傍晚投喂一次,日投喂量为蛙总重量的2%~3%,具体应根据天气、水质、健康状况灵活掌握。

1.3.6防逃防敌害黑斑蛙养殖期间防逃防害是关键,稻田周边的防逃网要求密封性能好,不得留有隙缝。主要敌害动物有蛇、老鼠和鹭鸟,防逃网可以防止蛇和老鼠进入,但要经常检查,发现有破损要及时补好。预防鹭鸟可在田块上方架设防鸟网(或采取大棚养殖),网高以不影响田间操作为宜,一般为1.8~2 m。

1.3.7水稻种植水稻选用抗倒伏、抗病强、株型适中、长势茂盛、高产优质,适宜本地种植的“浙粳优1578”“浙粳优1758”“浙粳优17113”等品种。水稻育苗、插秧按常规方法操作。由于养殖蛙类的残饵、粪便可以肥田,黑斑蛙又能防治稻田的病虫害,因此生产期间无需施用化肥和农药,即能达到肥药双控的效果,又充分保证了稻米的质量安全。

2试验结果

2021年,丽水市渔业技术团队与遂昌金泉黑斑蛙养殖场合作,在遂昌县石练镇姚埠村开展稻蛙种养结合模式试验示范。基地面积0.67 hm,共产出稻谷3 050 kg,黑斑蛙成蛙14 300 kg,折合稻谷平均单产4 552.24 kg/hm,成蛙平均单产21 343.28 kg/hm,平均单位综合产值118.19万元/hm,平均单位综合利润78.12万元/hm,经济效益显著。具体详见表1和表2。

3讨论分析

3.1黑斑蛙的养殖,饲料驯食是关键

在自然状态下,黑斑蛙只能摄食活饵,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经过驯食后可以摄食人工配合颗粒饲料,从而大大降低了饲料来源的难度,减少了养殖成本,因此成为黑斑蛙养殖技术推广的关键技术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旦驯食成功,不可随意变换饲料,尤其是不可再投喂活饵,否则前功尽弃[2]。

3.2防暑防雨棚的应用,是本次试验的创新技术之一

稻田养黑斑蛙过程中,烈日曝晒、大雨拍打等都会引起蛙的死亡[2],虽然水稻能起到部分遮阳挡雨的作用,但还是避免不了日晒雨打的危害,因此炎热的夏季和台风暴雨季节,是蛙病高发时期,往往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试验采用了防暑防雨棚技术,大大提高了稻田中黑斑蛙的成活率。这项技术值得推广。

3.3“垄沟式”结构有利于种养管理

本试验采用的“垄沟式”结构,把养殖水沟放在中间,两边为种稻的垄,垄的外侧为摄食台,等到气温下降后,在摄食台上面铺上一层干稻草,摄食台就成为黑斑蛙理想的越冬场所。平时,只要外围有人走动,黑斑蛙就会跳进中间的水沟躲避,减少了养殖单元外人员走动时给黑斑蛙造成的惊吓;养殖水沟两边种植的水稻因为有了良好的通风、光照条件和肥力条件,长势明显好于其他稻田;把摄食台设在最外边,人站在防逃网外边就可以完成投饲及其它日常管理操作。这种结构是非常科学实用的。

参考文献:

[1] 周江伟,刘贵斌,黄璜.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稻田养鱼进步与创新体系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7(9):105-109.

[2] 曾馨仪.黑斑蛙人工仿生态养殖技术[J].当代水产,2018,43(1):89-90.

猜你喜欢

黑斑摄食种养
万州区科技助农效果明显
居安思危的黑斑牛羚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及其效益分析
牛蛙价格大涨 黑斑蛙行情难看好
居安思危的黑斑牛羚
袁善楚
孤啡肽N/OFQ促进鱼类摄食的研究前景
养殖条件下叶尔羌高原鳅摄食及主要消化酶活性的昼夜节律
鱼类leptin基因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