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课堂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2-07-18郭振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课堂

郭振

摘 要 新时代背景之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时要做到“教师思想观念的创新”“创设有利于创新的学习环境”“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只有这样,教育的根本性和实用性才能真正凸显出来。

关键词 课堂 创新能力 培养

由于创新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真正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要把对创新的重视程度,由自由阶段提高到自觉阶段,这就要强化教师的创新意识。强化创新意识,说到底,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搞创新性教学,只有思想解放,实事求是,才能提出新观念,创新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找出新路子,获得新成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思想的精髓,也是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真谛。在课堂教学上,一套老的教学方法是不能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发展要求的。这就要求教师要适时更新思想观念,寻找新的教育教学的科学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就是要求教师要学会创新。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教学方法应该顺应新时代教学发展的要求。让学生在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教学方法的指引下,更好的学习,以获得更大的提高。

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设置各类具有新意的学习环境,能够较好的启发、诱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励他们有兴趣的探索创造性的学习,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教材结构特点和每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采用怀疑的方法来激发创新意识,同时还可以采取不同措施,以便提供一个创新的学习环境:

1.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解、示范、教法提出质疑,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过去参考书上只有一个答案,统得过死,束缚了学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根据美学观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允许学生提出自己有独特的“哈姆雷特”和“林黛玉”,只要言之有理,就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如初一语文教材中的《羚羊木雕》这篇文章,究竟是怎样把羚羊木雕赠送给了好朋友?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给出自己不同的答案。

2.允许独立钻研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培养人的创造力创新意识的方法之一,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和体验学生对信息的搜索,分析与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在学习方式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时空开放性和参与的过程性。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造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情境和途径。以便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3.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敏捷思维,积极向上品德的重要条件。俗话说“环境造就人”。首先,教师要通过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以幽默的语言,高超的教学水平来赢得学生。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自由活动,大胆提问,使他们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次,要减少规定,过多细节,过于规划整齐划一的限制,势必会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再其次,要多鼓励,少批评。须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影响深远。反之,一句批评不妥的话,可能会扼杀一位未来的天才。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劳动,这就要求教师要面带笑容,热情诚恳,精神饱满,态度温和,平易近人,尽量缩小师生间的心理差距。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或新的见解。最后还要利用学校的墙报、黑板报等专栏开辟专门性的创造活动园地,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拓展更大的空间。

实施课堂教学,如果我们一味的过于模式化,教学手段缺乏特色,没有创新力,没有新颖性,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就没有兴趣,就不能适应学生求新的心理需要。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改革自己的课堂教学,从实际出发,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让新教法和学生学法的组织结构,能够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又“堂堂有别”“课课有异”,让每一节课都能保持新鲜感和创新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他们的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创新意识。

1.用“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

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让他们对语文课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和主动探索的动机,一是要利用丰富多彩的英雄模范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二是用多种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从好奇心发展而来的。它是学生克服困难,变苦为乐的动力,如设向导入,习题导入,故事导入,观察导入等,都有利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是利用著名作家,学者的成长过程激发学生创新动机,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启发,受到教育,从而进行新的探索。

2.发动多种器官,开展创新教育

充分发挥学生多种器官的能动性,即让学生积极的动口、动手、动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解放学生的口,加強学生说的训练,多问几个“为什么”,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课堂上教师应少讲、精讲,甚至不讲,将其余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其次是解放学生的手,鼓励学生要敢于动手,勤于动手,通过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更多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第三,教师应减少对学生更多的束缚,解放学生的大脑,因为学生只有在动手的基础上动脑,才能更好的培养出自己的独特的思维,才有更多创新性成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强求学生必须接受自己的思维去想,去回答问题,若这样就会束缚学生的大脑和思想。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因为质疑是动脑的表现,是创新的前提。教师必须爱护激发学生质疑的动机,鼓励学生大胆设想,以此来提高创新能力潜质的发展。

3.合理组织练习和课外活动

要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在语文练习中,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改革自己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把偏知识型的练习,变为能力型的练习或创新型的练习。因为这些练习方式即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所以有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写放胆性的文章,这样的话他们的视野才会更开阔,思维才会更活跃,积极性才会更高。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有效的补充形式,积极探索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形式,即有利于开创学生的思维与创新空间,又给学生提供动脑的有利环境。

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心理学研究证明,要具有创新能力,离不开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如自信心的培养、坚持力的培育、幽默感的形成、勇气和气质等。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探索。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创造性,设计开放性、探索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教师还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树立学生“我能行”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肯钻、善思、勤学”的科学态度和探索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应以适当的启发,使之鼓足战胜自我的勇气和力量,对于求异思维转化,主要表现为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因此,在培养良好个性心理倾向的过程中,都应该正确引导和加以识别。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时代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跨世纪人才发展的需要,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上下求索,积极实践,总结经验以便推广。

[作者通联:安徽阜阳市第十七中学]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培养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美在课堂花开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