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的群诗阅读教学初探

2022-07-18田莲青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切入点互联网+互联网

田莲青

摘 要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群诗阅读教学将呈现出基础性、创新性、综合性、应用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哪些诗歌可以群阅读、找准多首诗歌的切入点、怎样设计教学思路更有利于学生审美鉴赏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怎样拓展将有助于学生运用阅读能力来理解更多的诗歌,都离不开互联网大数据的支持。本文拟从“互联网+”与群诗阅读的文本选择、寻找文本内在联系、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与思维能力几个方面谈起,以期梳理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群诗阅读备课教学的新模式。

关键词 群诗阅读 切入点 互联网+

群诗阅读是群文阅读的一种类型,新高考评价体系“四翼”强调今后的语文学习要将基础性、创新性、综合性、应用性结合起来。而群诗阅读就是将这几个原则综合运用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互联网+”教育将为群诗阅读创新性和综合性提供最便利的工具,而应用性也将通过“互联网+”得以更好地实现。

刘学忠老师在《互联网+教育读本》中说:“‘互联网+教育核心在于构建未来教育新生态,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师、学生、课堂、学校全面赋能,促进教育治理体系整体变革。”“互联网+”教育作为新型教育形态具有“跨界连接”“创新驱动”“优化关系”“扩大开放”“更具生态性”五个方面的特点。过去几十年的阅读教学都非常注重精读与泛读的结合,但是随着学生认知结构和阅读兴趣的转变,网络小说、悬疑作品等通俗文学更能引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而学习压力大、节奏快使得很多同学选择轻松的读本,快餐式阅读方式。对经典作品的人物情感,细节把握都比较欠缺,对具有人类普遍意识的一些思考也很少触及,所以这几年的中学阅读教学越来越细化,旨在引导学生能深入阅读。但是这样做的后果也造成了学生通过阅读教学所接触的文本范围狭窄,思路打不开,重在细节而忽视总体结构,更别说去建立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有机链接,从而形成具有严密逻辑关系的思维网络了。单篇细致的阅读方式有利于学生把握细节,却不能实现创新、开放、跨界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大数据下的“互联网+”教育则为提升这些能力提供了便捷的路径。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不时地配合回答问题,就算是高效课堂,课堂气氛好,就是一节好课。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地发挥,课堂的热闹也是繁华的表面,实际上学生接受了多少不得而知。“互联网+”教育为改变这种“虚假繁荣”提供了破冰的思路。

笔者以群诗阅读的备课思路,教学方式、课后作业等环节谈谈“互联网+”的具体应用。群诗阅读不是简单的将几首词放在一节课上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也不是把一个作家的作品生搬硬套地用一个看似有关系实则牵强的线索链接,更不是简单的比较阅读。群诗阅读首先要找准群诗之间真正的链接点。要以高考评价体系的“一核四层四翼”为标准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思路,布置课后作业,才能真正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才能提高教师备课的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抛开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开阔视野,加大阅读量。姜夔的《扬州慢》是南宋慢词的典型代表作品。词中有这样一些知识点:慢词的朗读方法,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描写扬州风光的经典名句赏析,“黍离之悲”的情感把握等等。以这些方面作为诗歌赏析的基础知识,在基础之上,搜索与这些方面相关联的其他诗歌。就慢词的朗诵方法这个切入点来说,清人毛先舒说“拖音袅娜,不欲辄尽”,唐朝岑参说“怨调慢声如欲语,一曲未终日移午”。可见语调低沉缓慢,情感哀怨忧伤。选择一些慢词来读,教师泛读,配乐朗读,名家朗读,学生单读,集体诵读,男女生分别来读,感受词本身的这种慢,其实是遵守了诗歌教学的本质的。但是如何去搜索慢词的文本,如何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就不是单凭教师的记忆能解决的问题。必须借助于互联网大数据。笔者通常选择电子版的《宋词鉴赏辞典》以及到“古诗文网”“360国学”上去搜索。诗词如瀚海,在搜索栏里填上关键词,一系列的文本就会复现在眼前,而教师需要借助网上的解释来甄别、筛选哪些是你需要保留的,千挑万选以更好地完成文本的确定。音乐的下载选择更是离不开网络。传统的管弦乐、西方交响乐或是某一种乐器的独奏曲等,经过搜索之后得以呈现,一一试听留下符合情境风格的曲调。

笔者曾经设计过关于“黍离之悲”的群诗阅读。借助互联网,选择了几首南宋末世词人的代表作:邓剡《唐多令》,刘辰翁《柳梢青》,与姜夔的《扬州慢》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进行群文阅读。 在文本选择的时候,除了立足课本所给的《扬州慢》作为基础以外,其他文本无论你是博闻强记的学者,还是勤勤恳恳的教书者,恐怕都离不开翻阅资料。皓首穷经者今时今日也不适合再去翻阅发黄的卷宗,而应该在互联网下快捷、准确地查找文本了。姜夔写扬州,邓剡写南京、刘辰翁写杭州,选择这三首词之前,笔者将南宋末年写城的词全部搜索出来,最后确定了这三首词。原因有二:首先、扬州、杭州、南京是历史上有名的江南水乡,地域上接近却风光各具特色,历代文人墨客不惜筆力去歌颂的城,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了。这三座城在南宋百年之间的变化巨大,也最能引起学生的感触。其次、南宋慢词居多,字数较长,内容比较繁杂,姜夔的《扬州慢》就是其中一首代表,如果再选择其他慢词,势必增加学生在一堂课上的理解难度,课下预习的功夫必须做足,做透,否则停留在文字翻译上的障碍都足以让学生们望而却步。《唐多令》和《柳梢青》结构短小,情感充沛,画面感极强,更适合刚刚接触群诗阅读的学生的学情。在文本选择的过程中,没有互联网的检索功能,很难在几天时间内确定课题和思路。

在本节课上,笔者带领学生重点赏析了扬州,以历代咏唱扬州的诗词引入,当然这也是检索之后反复斟酌的结果,以游历城市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杭州、南京,让他们感受三座城在南宋时的变化。从前的繁华、富庶与此时的衰败、空荡、愁云笼罩、寒气重重形成对比,让学生讨论词中展现了一座怎样的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作者记述这样的城有什么样的用意?三个问题引出: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座城的衰败也是国家衰亡的象征,破败的国家无法保护一座城,只有和平强大的国家才有祥和富庶的城等结论,引发学生珍惜当下,热爱国家的情感共鸣。立德树人的评价因素也渗透其中了。课后作业环节,笔者要求学生以宋词的某一词牌创作歌颂我们居住的银川市。笔者率先垂范一首《水龙吟·银川》。课程已经结束一周后,学生们的创作热情已然不减。而创作之前,笔者是通过网络学习了“水龙吟”词牌名的相关知识,同时,查阅了银川的一些资料,学生们也是这样行动起来的。离开了互联网,这一切都将失色。

在以上备课讲课的过程中,笔者最大的体会是,我们借助互联网实现群诗阅读,其实并不是丢弃了传统的文本知识讲授的精髓。从前我们的注意力放在一首诗歌上,期待学生通过读透一首诗来理解更多的诗歌,现实却往往不尽人意,学生的挫败感也重。相反,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把传统的鉴赏方法的功能扩大,一张大网之下,可以捕获更多的大鱼。比如,以上提到过的以慢词的吟诵方法为切入点,我们可以在一堂课上实现诵读多首慢词的目标。在诵读中让学生感受慢词的情感特色,借助类似“西沃”等软件,当堂就能建立学生对慢词类别式的诵读印象。

诗歌形象包括景、人、物。群诗阅读以形象作为线索,是为多首诗歌的解读找到了恰当的切入口。具体的景物、地点、人物背后都有作者的情感渗透;诗歌赏析离不开艺术手法,鉴赏就是要搞清楚鉴赏什么,如何鉴赏。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立足一首做基础性解读,延伸到其他几首诗歌,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目标明确,有纵深度,有广度,要实现这一切,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平台。以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群诗阅读设计为例。这首爱国词里面最大的特色是人物典故的使用:孙权、刘裕、廉颇,反面人物是刘义隆和张浚。在词的一开篇就写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英雄”一词,多次出现在辛弃疾的词作当中。作者辛弃疾21岁就参加起义,于五万大军中抓出贼寇,后来率众投奔南宋朝廷,一生只有一个愿望——建功立业、北伐收复失地。可惜英雄的志向一再落空,英雄的能力蒙尘不见用,所以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提到“英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一个失意的英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歌颂一代英雄孙权,向往建功立业的英雄之路。以英雄这个词为切入点,赏析人物形象,而不是以情感或者手法作为线索去布局整节课,是很好的思路,但是,如果你的文本语料不够丰富,是无法得出一个全面而有内涵的“英雄”概念的。笔者认为,借助互联网将南宋同一时期所有写“英雄”的诗作集中在一起,再按照要表达的设计思路选出其中一些诗句。我们不难发现,不同时代关于英雄的定义是不同的,南宋时代江山一隅,北方重地沦为敌手,壮士最渴望的不是个人的名垂千古,而是在统一大业中贡献力量,在朝廷复兴的道路上鞠躬尽瘁而被信任和器重。当同学们能再阅读赏析文本中体会到这样的内涵,就可以引导他们去探讨今日国家和平之下,我们需要不需要英雄,当代英雄的定义又是什么。学生对于当代英雄的印象是存在的,但到底是那些人,哪些行业,他们伟大的功绩又是什么,平凡岗位上的人为何也被称为英雄,除了他们认知视野上的理解,同时也需要通过互联网查阅大量的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网络的搜索功能,让我们将打开的思路延伸到不同的领域和人身上,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讲到英雄这个人物形象,我们借助“央视影音”这个软件,第一时间为住校生播放“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让这个时代的英雄与历史上的英雄做比较,丰富了英雄的内涵,也让学生从英雄的角度和大众的角度去做双向理解。

“酒”作为古典诗词常用的物象,是比人物更含蓄又更趣味横生的一种。有的课堂选择以“酒”为意象切入点鉴赏若干首诗歌。李白的《将进酒》,曹操的《短歌行》,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古人乐也饮酒、愁也饮酒、悲喜在其中,功名在其中。以“酒”为群诗的意象词,真是让学这节课的学生沉醉其中,而听课的老师也有微醺的感觉。我们讲诗歌,是为了激发学生鲜活的灵魂,让他们走进诗歌,热爱诗歌,从诗歌中读出自己,读懂别人,不是把诗歌高高挂起,让学生望而却步,举头不见明月,只有迷茫的夜空,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失败的。而“酒”这个核心意象统摄下的诗歌以及精心设计的系列问题,是对群诗阅读功能最大化的有效诠释。这节课中需要的文本、背景资料,视频资料,需要提前利用互联网准备,而课堂上授课人通过特定问题的设计,引领学生创作出的书面文字,也随时可以通过拍照上传,展示到屏幕上,突破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口头表述完之后,发言不留痕迹,让思维的火花转瞬即逝的遗憾。

通过以上笔者和同事们利用互联网备课授课的探索实践,在此做初步总结,第一,群诗阅读需要找准“群”中之同,也要发现“群”中之异,抓其枝干以创设精讲精学的课堂,第二,无论切入点定在哪个方向上,都必须以充足的诗歌作为文本筛选的底色。备选项不充足,文本选择不够恰当,“群”中之同难免同的别别扭扭。第三、最后确定的“群”的文本除了考虑文本的联系,还务必要将提升学生的相关鉴赏能力贯彻在其中,把学生的认知水平、学情考虑在内,这个“群”字不是多,不是杂,在于一个“准”字。

最后,群诗阅读之后还有作业设计的问题。从前我们设计的作业多以书面为主,利用互联网,我们可以设计出更丰富多样的作业形式。比如让学生录制绘声绘色的朗读视频上传到班级群的方式,以克服课堂时间有限不能让热爱朗读或者学生怯懦于公开诵读的不足。可以要求学生制作相关鉴赏的ppt上传,还有学生可以检索出更有价值的资料供大家课后阅读等等,而教师也可以随时随地打开相关软件查看学生富有个性的作业。课后作业需要兼顾到学生基础知识的强化,为此,笔者所在的学校采用“极课”大数据组织出题,扫描批阅、数据化反馈等等,更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提高课堂习题的讲解效率,也方便家长及时跟踪孩子的学习。

创新思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題,在群文阅读教学的备课方面,以及在学生学习和课后作业设计这些环节,没有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参与,语文课将无法追赶飞速发展的时代,更无法适应新高考背景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

[作者通联:银川市第九中学]

猜你喜欢

切入点互联网+互联网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