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韵为始 意象为体 诗意为终

2022-07-18聂琪玲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音韵古诗词教学李清照

聂琪玲

摘 要 古詩词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关键板块,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有效开展古诗词教学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需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以李清照的诗词为例,从音韵、意象、诗意三个维度入手探讨有效开展古诗词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 音韵 意象 诗意 李清照

古诗词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中弥足珍贵的无价瑰宝,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通常节奏明快,富有音韵美,善用意象以托情思,蕴含着深远的意境,这些都值得在教学过程中细细品味。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古诗词中的审美元素,带领学生立足意象,体悟情感,感受古诗词悠远曼妙的意境,将古诗词教学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关键板块,从而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提及诗词必须要谈到音乐,《史记·孔子世家》有云:“诗三百,孔子皆弦歌之”,而词也是一种随着隋唐燕乐的兴盛而起的音乐文艺。因此,在中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朗读法历来是最常用的语文教学方法。以声传情,以情动人,学生在诵读中不仅可以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音韵美,还能深入挖掘蕴含于文字深入的情感。

李清照身历南北宋两个时期,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婉约的语言,凭借数量不多的词作而跃然成为词坛大家。在词学理论上,李清照十分强调词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她的《词论》集中反映了北宋音律派的词学观点:“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乃知别是一家。”[1]她主张典雅清丽、审音协律的词风,其自身词学创作也对词意与词律方面有着严格要求,体现出和丽婉转的音乐美。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掌握古诗词的韵律,使其了解古诗词的平仄和押韵规范,而后在诵读中体会古诗词极具音韵美的语言特点,唤起情感共鸣,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

就诗词的平仄而言,多使得古诗词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抑扬之美和音步有关,也和节奏有关。西洋诗以轻重音为抑扬,中国旧体诗以平仄为抑扬,平仄相间为节奏。李清照的词多注重声调的平仄,使之相间或相对,颇具节奏感。例如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2]

其词平仄对应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这首词为双调,上下两阙字数相等、平仄基本相同,在声调的平仄上也处理得十分到位,符合《醉花阴》这一词调的谱式,有一种扬抑之美,更适于表现缠绵凄婉之情,使人读起来韵味无穷。

而押韵在诗词歌赋中是最为常见的,表现为同韵的字(即元音和韵尾一致)来回重复,使得一种音在一段语流中规律性地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之美。李清照的词尤其讲究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含音律感。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诗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由诵读,找出其中押韵的字,即每一句的最后一字(暮、路、舟、处、渡、鹭)通押仄韵(收音于-u),增强了词的音乐性,使学生感受到诗词语言的自然流畅,有一种回环之美。

除了讲究平仄与押韵,李清照在词作中也尤其爱用叠词,清人顾炎武认为“诗用叠字最难”,做到“复而不厌”“赜而不乱”则更难,而李清照在叠字、叠词的运用上却是十分得心应手,俨然成为其词作的语言艺术特色之一。就其千古流传的佳作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来说,这首词堪称叠词运用的典范。音乐讲究节奏感,声音的重叠自然能够形成美妙的节奏,同时,恰当地运用叠词,也可以将词语的意义凸显出来。在教学《声声慢》时,教师可以先从叠词入手,让学生进行吟咏,在诵读中挖掘出整首词“愁”的情感基调。

词人在这“冷冷清清”的日子里,独自一人,只能“寻寻觅觅”,她在寻觅什么?或是找寻能与自己作伴的人,或是找寻自己的人生归向,亦或是找寻生命的意义,但无论怎样,最后却只能独自感受着“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此时的她饱受国破家亡的苦楚,最后也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归结到一个“愁”字上。这些叠词的运用,不仅使词作显示出回环复沓的音乐美,而且着重了意义的表达,使词人所营造的情感氛围更为浓烈。

在诗词中使用意象是中国诗词艺术中最鲜明的特色,意象即诗人用以寄托情思的事物,是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思的结合,诗人寓“意”于“象”,以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在李清照的词学观念中,词是用以抒情的载体。作为我国词坛上极为出色的女性词人,其在创作上自是比大多文坛大家的情感要更为细腻丰富。有《如梦令》中对海棠花经风雨摧残而产生的“绿肥红瘦”的担忧;有《念奴娇》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的小恼骚;有《浣溪沙》中对“梨花欲谢恐难禁”的无奈叹息;有《鹧鸪天》中“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自信洒脱。

探究李清照的诗词,不难发现“花”是其最常用的意象,直接以花入诗或间接提到花的,十之八九。或以花喻人,或以花诉情,她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方式来抒发内心的真切情感,也使我们能够更加切近她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教学李清照的诗词时,教师可以以意象为主要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如以“品花识易安”为主题开展群文阅读教学,选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这三首词作为群文篇目。

师:同学们,透过三首词中“花”这个意象,你看到怎样的画面,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请结合注释和资料,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表。

1.小组代表汇报《如梦令》

生:在《如梦令》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正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

师:通过画面 ,我们能 够看出作者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生:是一个天真烂漫、活泼灵动的少女。

师:李清照生长于开明的士大夫家庭,早期生活优渥,家庭和美,这也塑造了作者开朗的性情,经常呼朋唤友,踏青游玩。在《如梦令》中,我们可以透过“花”看到她少女时代的烂漫天性,感受到她的快乐、自由。

2.小组代表汇报《醉花阴》

生:从《醉花阴》中,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在黄昏时独自饮酒,秋风卷起帘子,只见作者憔悴的容颜如同那纤弱的黄花。

师:当时朝廷党争残酷,相濡以沫的丈夫外出任职,祸兮福兮? 难以预料。在这样的背景下,透过“花”,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浓浓的相思之情。

师:作者回忆起平日里与丈夫饮酒赏菊、赌书泼茶,何等自在逍遥。可如今只能 独自一人,饱受相思之苦。回忆总是那么美好,此时,落寞的易安比那黄花还要消瘦,“花”中既有对丈夫深切的相思也有望其早日归来的期盼。

3.小组代表汇报《声声慢》

生:在《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了寒风吹过,园中菊花堆积满地,憔悴不堪的场景。

师:宋高宗绍兴五年,金兵南下侵宋。当时,作者的丈夫赵明诚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国破家亡亲人逝,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离,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在这期间她创作了这首《声声慢》。那请你想一想,满地的黄花承载着易安怎样的愁?

生:作者饱经忧患,历尽沧桑,处境与憔悴的黄花相似,易安在这里以黄花自喻,满地的黄花承载着她国破家亡的无助与痛苦。

师:菊花象征品格高洁的人,李清照常以菊自比,而且喜欢插戴菊花,现在却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作者就像憔悴的黄花在寒风中飘零。

上述教学通过对三首词中的“花”意象进行比较阅读,撮语带面,以一个意象作为分析入口,带动文本解读,深入走进诗词背后的人物形象,感悟作者不同的情怀,“相同的意象,不同的情感”的意象特点。

诗意即一种超越语言表达力的情感、气概和境界。领悟诗意是古诗词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或是诗言志,或是诗缘情,学生如果没有准确把握住作者的创作意图,没有悟出作品主旨的话,就谈不上真正了解这个作品。而诗人进行诗词创作,往往会将自身的生活经历和个人情感融于其中,因此,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应教会学生知人论世,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创作背景来把握诗词主旨,品味诗词的意境。

在创作上,李清照的词生动展现出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生命意识逐步加深。李清照生长于书香世家,其家学在齐鲁一带颇具盛名,其初期的词作也很明显地展现出少女时代的烂漫天性和独特的本体意识。而后李清照与赵明诚成婚,二人志趣相投、情意浓浓,这期间的大量佳作都自然流露出词人的爱情意识。但随着靖康之难的爆发、赵明诚的离世,李清照开始了凄凉孤寂的后半生,其词作也充满了浓烈的愁苦,颇具悲怆苍凉的美感。

1.少女自得——本体意识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是为数极少的引人注目的女性词人,她在文学创作特别是词的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既是个人天赋使然,也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当时所处社会,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大多女子都没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而李清照作为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从小就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打下了文学基础。而作为官宦子女,李清照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描绘出“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景象,还可以跟家人外出游玩,观览“买花载酒长安市”的繁华街景。这一切,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陶冶了她的性情,使她的文学创作更具本体意识。

如《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这首词先是从颜色、香气、体态的外在方面对桂花进行描绘,表现出桂花色淡香浓体柔的特点,而后强调内在之美更为重要,在浅碧轻红的百花丛中,桂花不以艳色迷人,却以清新脱俗的品质赢得“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肯定。而深入这首词的寓意,可看出词人是在以桂花自喻。凭借李清照的家世,她完全可以做一个悠闲自在的富家小姐,可她却积极寻求自己的生命价值,在文学领域开拓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地位,以文学创作表现自己的丰富情感和志向追求。虽徐培均先生“细品词意,终觉肤浅”,但我们也可从中看出李清照傲视群雄的性格特征和自信洒脱的人生态度,感受到积极蓬勃的生命之美。

而《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咏梅词同样是词人以梅自比,对集内在品质和外在美感于一体的梅花进行称颂,表现出梅花不畏严寒、高洁傲岸的精神,而结尾说道“不与群花比”,则体现出词人孤傲、清高的个性特征,也将词人的情感态度又升华到一个更為崇高、纯洁的境界,抒写自我体验,表现出强烈的本体意识。

2.少妇怀人——爱情意识

李清照于是十八岁时与赵明诚成婚。夫妻二人的相处模式十分和谐融洽,不同于当时社会所表现出的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而是夫妻双方处于一个相对平等的地位。且两人志趣相投,婚后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整理研究,相互爱慕,情深意浓,生活美满。

唐宋以来,文人在文学创作方面多是诗文言志、词为娱乐,对于爱情这一主题却较少涉及,而李清照有着作为女性词人的独特身份,又有过一段今世人羡慕的爱情,其词作中爱情意识的表露不在少数。

以其新婚时期所作《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为例,当从“卖花担上,卖得一枝春欲放”时,便情不自禁地要丈夫比看,自己与花谁更美,既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词人在丈夫面前活泼娇嗔的小女人形象,也使人感受到词人内心的喜悦与幸福之情。爱与被爱的统一,使新婚生活充满了生命的喜悦和爱的情趣。

这期间夫妻短暂的离别相思,促成了李清照笔下许多抒写离愁别绪怀人佳句。如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开篇点明的清秋时节,为全词定下了寂寞凄清的感情基调。而后以“花自飘零水自流”的自然现象,抒发对人生、年华、爱情的一种无奈之感。当自己在思念丈夫的同时,推及到他也在思念着自己,不由地深化此情,由“思”到“愁”,这种复杂的情感变化,使得此情难以排解,只能“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将情感化虚为实,既形象生动又巧妙自然。

李清照以独特的感受道出了封建时代女性想说而不敢说不能说也不会说的深情,使我们更能深切感悟到二人情意深厚,也表现出她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和对真挚爱情的不懈追求,感知爱情的美好和生命的激情。

3.嫠妇愁苦——抗争意识

但李清照美好生活随着靖康之难的到来戛然而止。金兵入据中原后,夫妻二人流落南方,赵明诚于中途病逝,李清照开始了她孤寂凄苦的后半生。这种巨大的落差使她的创作无法摆脱对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忧郁困顿的疼痛感悟,但也从中流露出词人对生命的忧患意识和抗争意识,使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张力和悲怆苍凉的美感。

在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作者表现出极为强烈的抗争意识。整首词显示出一种开阔宏大的境界,词人借梦境中与天帝的对话,表露自己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纵使现实生活艰难困苦,但词人仍以豪迈潇洒的气魄进行正面抗争。李清照以词抒写对自我生命和时代命运的感悟,表现了她极为强烈的生命意识,而其中愁苦情感和抗争意识的交织,更显悲怆苍凉的艺术美感。

李清照是以词作为抒情的载体,而非言志之体,她多秉承“诗言志”的主张。李清照流传下来的诗作不多,却多为“感时忧国、慷慨雄劲”之作,以诗歌作为自己发表政治主张的方式,抑或是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愤懑,充分践行了“诗可以怨”的儒家传统诗教。

作为一个时常伤春悲秋的女子,却创作出了极具英雄气概的慷慨悲歌——《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作者连用三个典故借古讽今,借助项羽宁可慷慨就死也不愿苟且偷生的事迹,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行为进行了讽刺。其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句更是铿锵有力地落在了国人心上,成为了表现爱国主义的千古名句,爱国之情,溢于言表,鲜明地提出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取向,展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从音韵、意象、诗意三个方面入手,探求有效开展教学的途径。教师必须适时为学生提供指导,引导学生在吟诵中读出韵味、品出情感,同时注重对意象的感知分析,帶领学生立足于意象品味诗词意蕴,并结合创作背景加深对诗词内涵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诗词主旨的把握,感悟诗意,读懂作者,与作者在心灵上达到共鸣。

[1]黄霖.中国文学理论批判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作者通联: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猜你喜欢

音韵古诗词教学李清照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喝醉的李清照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李清照改嫁辨证
古诗词教学中艺术内涵的挖掘策略
浅谈比较阅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诵读古诗词 体验音韵美——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开展诵读古诗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