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精神融入“四史”学习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2-07-18徐雪芹徐宏远
徐雪芹,徐宏远
(1.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2.昆明市社会科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1981年,中国女排在第3 届世界杯上,以7 战全胜获得了冠军,实现了中国“三大球”在世界三大赛事中的历史性突破[1],从此,“竹棚精神”变成了响彻大江南北的“女排精神”。1986年,女排创造了“五连冠”的战绩,让世界看到不一样的中国,历史性地打破了“东亚病夫”的称号。
在改革开放初期,女排精神成为中国奋力追赶世界的精神力量,激励国人投身现代化建设,奏响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强音。女排精神是一种永不言败、团结拼搏、奋勇争先和为国争光的精神图腾,成为几代人的价值标签、精神寄托与集体记忆,成为中国飞速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无论是40年前,还是今天,女排精神都担负起“振兴中华”“为国争光”的时代使命,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向世界展示独特的中国魅力。女排精神不仅是体育精神史的写照,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珍贵瑰宝,也是中国伟大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四史”学习教育难能可贵的生动素材。中国女排的发展史,是一部吃苦耐劳与艰苦奋斗的苦难史和励志史[2],成为人民攻坚克难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3]。“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现阶段,面对“躺平”和“内卷”的现实焦虑,对女排精神的历史解读,不仅能唤起爱国与爱党的集体主义情怀,还能发挥“知过往,鉴未来;明初心,担使命”的功效。
一、女排精神与“四史”及伟大建党精神的关系
(一)女排精神与“四史”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关系
任何产物都需经过一定时间的历史积淀,在特殊的时代背景才能产生,女排精神也不例外。由图1 可知,纵观其形成脉络,中国女排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漫长过程。从历史维度,可知中国女排的发展史属于“四史”的其中一段,两者是整体与部分以及系统与局部的关系。中国女排与“四史”的历史发展脉络有时间上的重叠性,女排精神的产生背景始于新中国初期,正式形成于改革开放初期,影响延续于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断砥砺前行,女排精神是历史的、动态的和长期积累的结晶,具有超越时空的精神特性。从发展经历来看,女排精神与“四史”的历史发展脉络有发展规律上的相似性。女排精神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白银一代到黄金一代,从郴州到亚洲,从亚洲到世界的凤凰涅槃与伟大蝶变。而近现代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4];中国共产党党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不断创造历史并书写新的辉煌;改革开放史是中华人民和中华民族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人民经历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富裕,现在正阔步走向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社会主义发展史经历了社会主义从创立、曲折、发展、完善和引领的过程。由此可见,女排精神与“四史”的历史发展脉络有时空上的叠加性,规律上的相似性,二者的发展脉络具有同源性与趋向性,表现为同期、同向和同力。在现实中,女排精神与改革开放同行,与中华民族“富起来”的伟大征程同轨,与“四史”紧密相关,融会贯通,接续传承,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以及共性与个性有机统一的特征,有其特殊的时代境遇和价值内涵。
图1 中国女排与“四史”的历史发展趋势
(二)女排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逻辑关系
党的精神谱系实质上就是党的精神传承的历史,由一根根红线将各具特色的精神珠子(理想、情怀、奉献、奋斗、创新)串连成鲜活生动的历史链条,贯穿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之中。精神谱系是一个系统整体,具有一脉相承与交融互通的共同特质。人民创造历史并构筑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精神各有内涵和特点。女排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之一,也有其特点。女排精神产生于新中国初期,形成于改革开放初期,影响延续至今,从图2 可知,女排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与各种精神互相关联和彼此融合。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内涵与女排精神中“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刻苦钻研,永攀高峰”的内涵逐词和逐句分解,其内涵关联较大,与女排精神内涵有强相关的精神内涵表现为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具有一脉相承性;高相关的表现为融洽无间,息息相关,具有系统性;中相关的表现为相承相依,各有侧重,具有时代性和多样性,体现出精神谱系同根连枝与一脉相承的特性。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纵观各时段的精神内涵,贯穿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主线是崇高的理想信念,需要国民通过具体实践来实现,而精神谱系中的内涵就是长期的历史实践产物,是通过向内高度凝练、归纳概括和实践总结,向外传承创新。
图2 女排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女排精神的内在特性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革命时期、建设时期和改革时期到新时代的精神谱系解读,从精神内涵中提炼出高频词汇、关键词和相近蕴意,中国共产党实现理想信念的主要实践途径通过自我革命、独立自主、严于律己以及与时俱进的精神特质体现出来,此特质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整个精神谱系之中,主要通过“人”“地”“科”和“业”逐一体现。通过深入分析女排精神的实质内涵,得出女排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特质一脉相通,息息相关,具有高度的契合度。“永不言弃”是女排自我革命的真实写照,“艰苦奋斗”是女排独立自主的风骨,“团结协作”是女排严字当头的秉赋,“勇于创新”是女排与时俱进的风貌,这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新时代内涵。
(一)永不言弃:自我革命的精神——“人”的韧劲
我可以失败,但我不能放弃;我可以达不到目标,但我不能没有追求;只要球不落地,永不放弃;只要还有1%的希望,就要付出100%的努力,这就是女排永不言弃的精神。郎平说:“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只要你打不死我,我就和你咬到底”[5]。即使穷途末路,也无所畏惧,坚持到底。在40年的摸爬滚打中,女排队员在变,教练在变,技术和战术也在变,社会结构在变,世界格局在变,但女排精神不变。女排经历了几度低谷又迎来高峰,胜不骄,败不馁,在困境下不信命,不服输,永远坚守希望,逆境而生,创造奇迹,女排比的是实力,拼的是意志,博的是勇气,即使在东京面临无缘八强之时,对战意大利和阿根廷也赛出永不言弃的精神风貌。无论是郎平,还是蔡斌,女排精神的精、气、神皆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将会一如既往,不忘初心,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不断迎接新的风险挑战[6]。
(二)艰苦奋斗:独立自主的风骨——“地”的蜕变
从漳州中国女排腾飞纪念馆可以看到,女排曾经训练的“竹棚馆”是用几万支毛竹搭建而成,训练场地是坚硬的“三合土”,正是简陋而寒酸的训练基地造就了中国女排艰苦奋斗的训练风气。“竹棚馆”里,女排姑娘们滚一身泥,磨几层皮,血肉模糊是经常的事情,但当她们看到墙上的横幅“苦练三五年,打败日本南朝鲜(韩国)”,大家就有一股拼劲和力量,中国人行,中国必须崛起[7]。“三不怕”(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和“五过硬”(思想、身体、技术、训练、比赛)的训练原则造就了意志顽强、艰苦卓绝、作风过硬、团结友爱、有勇有谋以及能打胜仗的队伍。女排精神的“五过硬”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五过硬”(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形式相同,内涵相通,只有本身过硬,实力过强,才能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中国女排的艰苦奋斗,体现的是独立自主的风骨,无论是身处简陋寒酸的竹棚训练馆,还是身后具有功能强大的后勤保障队,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一脉相承,代代相传。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都是我们的立足点[8]。
(三)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风貌——“科”的力量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也是民族、社会和竞技体育进步的阶梯,没有创新,再好的团队、再优秀的球员、再顶级的教练以及再精益求精的技战术也会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中国女排历时40年仍能处于世界强队之列,这与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有很大的关系。一是技战术的革新,20 世纪70年代,中国女排创新运用“单脚背飞”,成为“快变结合”的战术典范,并采用上手平球技术,给世界上采用低姿势发球的球队带来较大的威胁,随后建立了“全面、高度和快速”技战术体系,并于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通过快速化与高大化相结合的创新理念来弥补女排身高特征带来的移动缓慢问题[9]。二是创建大国家队新模式。拥有国际化视野的郎平提出大国家队理念创新,增加了集训的队员人数,意在营造团队训练氛围,让队员明白不进则退的道理,给队员无形的竞争和压力,从而激发内心最大的训练潜能;再则可以让更多的球员加入国家队训练,提高参加世界大赛的水平,为后备人才的选拔奠定基础。三是管理的创新。郎平深知,集体的力量如钢铁,众人的智慧如日月[10]。她上任之后,组建复合型国际化教练团队,将技术特点不相同的球员,分给不同的助教带队专项训练,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练团队的集体智慧和经验,使训练更科学和更高效。通过队伍的科学管理,建立人才培养创新机制、选拔机制,以此优化队伍结构,凝聚队伍活力[11]。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12]。
(四)团结协作:严字当头的秉赋——“业”的辉煌
马卡连柯说:“纪律能美化集体,纪律是集体的面貌、声音、动作、表情和信念”。中国女排就是纪律之下最美的集体。排球作为集体项目,在技战术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团队之间完美且默契的配合是取胜的至关法宝。正如郎平所说:“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中国女排不分主力和替补,只有首发与非首发;队里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郎指导的话从源头上切断了队员之间的个人主义,把团结精神融入队员的生活、训练、比赛、荣誉和逆境中。女排是一个整体,只有一条心,一股劲,用团队的力量去战胜一切,赢了一起狂,输了一起扛。女排精神,不是口号,而是行动、力量和决心,是在日复一日训练比赛中奋斗出来、历练出来、凝聚出来的。在“三从一大”(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的训练原则下,以“严”字当先,“实”字当头,严格自律、严格训练、严格要求,经过日积月累的训练和先进的科学指导,练出了团结、练出了战斗力、练出了凝聚力、练出了体育梦、练出了十连冠、练出了中国梦[13],取得了让人难以企及的成绩。中国女排迎难而上,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完美地诠释了“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严”字下面出成绩,任何组织和团队都需要严管、严抓、严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把全国人民团结和组织起来,并取得革命胜利和事业的成功,靠的是严密的党组织,严明的纪律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三、女排精神融入“四史”学习教育的创新路径
教育的真正价值是精神传承,教育承载着“价值”,凝聚着精神,体现着人性[14]。中国正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体育强国的内涵不仅有深度、宽度、高度和广度,更有包容度[15]。在新时代,女排精神是国人的精神养料。根据精神传递途径,按照“人”“地”“科”“业”四个维度传递女排精神。如表1 所示,通过挖掘以“人”为主体的内涵高度,实现宣传的大众普及;探索“地”的多元展示,实现宣传的情感共鸣;借助“科”的推动,实现榜样的示范效应及女排“业”绩,通过四个层面全方位、多维度和立体化弘扬女排精神,传承其精髓,树立其形象,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16]。
表1 女排精神融入“四史”学习教育的路径简表
女排夺冠,不仅是队员的荣誉,也是教练员的荣誉,更是国家的荣誉,乃至整个中国女排后勤保障队的荣誉,是运动员、教练员、营养师、体能师、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等辛勤付出的集体结晶。荣誉的背后,是一批人经过无数次完美配合、团结协作的历练,光环的映射应照耀所有的付出者。正如克雷洛夫所说:“一燕不能成春”,在弘扬女排精神时,应以“人”为主体,以“地”为资源,以“科”为助力,对“女排精神”中不同的工作角色进行全面的深层挖掘,并进行精准弘扬和传承,扩大学习群体。可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座谈会、研讨会、专题报告、宣讲会、培训班、读书班、理论研究组、专题宣讲团、“四史”思政课以及系列教育活动(永远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红色资源体验、学习先进典型、我为群众办实事、专题党课、红色故事大家讲、百名青年读百年党史、“致敬国家丰碑”朗读大赛、党史知识竞答、微党课大赛等),结合举办“四史”相关自选动作,有机融入女排精神的学习教育,对运动员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给予高度肯定,对教练员临危不乱、足智多谋、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企业家精神点赞,对后勤保障队无微不至、兢兢业业和全力以赴的敬业精神高度认可。不同的赛场,大家都在拼,只是拼的方式不一样,追求的结果都一样,这就是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的集中体现和高度统一。当下每个人都需立足本职岗位,做好每一天,接受平凡,超越自己,在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与互动交往中实现人生价值。另一方面,在各级党史学习教育巡回指导组的指导下,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组织领导与认真统筹谋划,规定动作落实到位,自选动作创新出彩,高质量完成党史学习教育各项工作任务,使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等接受全面深刻的政治教育、思想淬炼和精神洗礼,切实提升党组织、党员队伍以及师生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达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与开新局的目的。
(一)以“人”为主体,挖掘内涵高度,强化价值导向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教化育人,教育以培养社会化的人,培养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17]。当代青年是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应着重培育和塑造优秀精神品质,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爱国者。女排精神蕴含了丰富的育人内涵,对培育当代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作用和现实价值,女排精神是“四史”学习教育中爱国主义情怀与团结拼搏风貌重塑的鲜活教材,通过中国女排运动员的表现,其品质、精神、人格魅力具有特殊的教育激励作用和榜样示范效能[18],如朱婷的表情包和朱婷出任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手,都有其特殊的榜样效能。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19]。对女排精神的深入学习,不仅能了解其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艰辛,还能从中汲取力量、智慧和精神,凝聚起新时代改革创新的思想共识和强大合力。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思想与行动上进行自我革命,不断提升自我、净化自我,面对困难和逆境坦然应对,面对风险和挑战,敢于斗争和拼搏。女排精神中祖国至上、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以及顽强拼搏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当代青年培育满腔的爱国情感和民族力量,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大局意识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20]。以女排精神为榜样,加强锻炼意识,增强体质,磨炼意志品质,扭转当代“三无体育”(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现状,不仅培养吃苦耐劳、同心协力的集体意识和不断进取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为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二)以“地”为资源,丰富展示角度,增强情感共识
继“五连冠”后,为弘扬女排精神,增强国人民族力量,各地结合实际,利用现有资源,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精神化身”。女排训练基地陆续建立了中国女排精神展示馆、中国女排“三连冠”纪念碑、漳州中国女排腾飞纪念馆,各文化领域不断推出陶瓷画《中国姑娘》、《中国女排获第3 届世界杯冠军》J76 纪念邮票、女排精神体育文化展、国家荣誉——中国女排精神展、中粮福临门“福将计划”等活动,各出版社不断出版了一系列关于女排精神的书籍、报刊、海报、连环画等[21]。以上各具形态的展示内容,通过“四史”学习教育,广泛开展“学习女排精神,争做新时代奋斗者”,重温女排精神,重走女排路,以“地”为资源,从训练基地、文化基地、理论基地三个层面吸取女排精神的实质内涵,通过对女排精神的实物展示、活动体验、历史回顾等,丰富女排精神的展示角度,增强人们的情感共识,让其身临其境,感受中国女排的伟大力量。
(三)以“科”为助力,拓展媒介广度,彰显榜样力量
信息时代的来临,超越时空的互联网替代了图文并茂的报纸和融入生活的收音机,带来全新的视野和高效的信息。“四史”学习教育应借助科学技术手段,有效弘扬女排精神,电影《夺冠》无疑是最好的宣传,票房破8.1 亿,其观看群体面广,受益面大,影响力强,影片讲述了中国女排从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生死攸关的中巴大战,诠释了几代女排人历经浮沉却始终不屈不挠与不断拼搏的传奇经历。通过影片可以看出演员完美地体现出女排运动员夺冠的艰辛和教练员台下辛勤的付出,网络媒介强大的传播力和渲染力,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明,还让人们记住中国女排的坚持与不放弃,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牵引力和辐射力,让女排的精神实质,形成社会正能量的风尚,将其催生到现实生活中[22]。新时代,以“科”为助力,通过拓展媒介广度,将女排精神融入到“四史”学习教育的专题内容中,将微党课“女排精神”、精神谱系——女排精神、百年历程中的伟大精神——女排精神、女排精神专题片、训练比赛的专辑、社会公益专辑、电子图书、“网上重走长征路暨‘四史’学习教育”、官方抖音“四史”小视频、“四史”教育网上答题活动、动商研究院、体育与管理、中国女排官方微信公众号以及各省体育局公众号等,通过网络平台联合联动,信息交叉共享,推送到人民日报、新华网、学习强国、党员微信公众号、四史讲堂和云岭先锋等新媒体渠道,面向全体网民传播,进行女排精神的榜样教育宣传。
(四)以“业”为目标,拓宽领域深度,持续推进全面发展
自女排夺冠以来,各行各业以此作为改革和生产的动力,女排精神不再局限于体育行业,而是作为一种正能量传递在人民心中,生产线出现了你追我赶的局面,一种精神力量支持着较多企业公司挺进了世界500 强。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上下一心,攻坚克难,共抗疫情,无不时刻体现出“祖国至上,团结协作,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的伟大女排精神。时代在变迁,历史在更迭,社会在进步,而女排精神却始终与时俱进,历久弥新,影响每个时代的中国人。从夺冠至今,40年的迭宕起伏,无论是高峰还是低谷,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一直都在,从唤醒一代人,到鼓舞一代人,到激励一代人,到成就一代人,这种“团结、合作、奋斗、敢拼”的精神活在每个时代。女排精神凝聚了理想的追求,奋斗的价值,精神的力量,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华民族锐意进取和昂首前进的精神动力。女排精神不仅属于中国竞技体育,更属于整个社会和整个民族。当前,更需要团结协作与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唱响时代强音,助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进程。
四、结语
而今,女排精神已内化为一种民族与时代的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催化剂,它由真切的身体运动文化、排球项目文化以及团队建设文化等共同交织孕育而成,是中华体育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完美彰显。女排精神成为各行各业积极奋斗的精神动力,成为我国体育文化中最为耀眼的一面旗帜[23]。作为一项民族文化遗产与精神资源,需要深层发掘其潜在的文化效力,传承与保护女排精神[24]。以“四史”学习教育为契机,除“四史”指定读物和规定动作外,还需拓展学习范围和增加自选动作,通过多种渠道提升我国体育文化氛围及体育文化软实力,在宣讲专题中讲好中国女排故事,在文学纪实和实物展示中,举办女排精神体育文化展,在繁华显眼地段建设体育文化场馆,让人们身临其境感受女排精神和体育文化的魅力。面对当下出现的“内卷”和“躺平”,弘扬女排精神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引领社会思潮,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做新时代的见证者、奋斗者、追梦者和书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