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北传统干栏的民宿式更新研究

2022-07-18刘家汝曹学杰

华中建筑 2022年7期
关键词:桂北木结构客房

刘家汝 曹学杰 熊 伟

桂北,即与湘、黔二省毗邻的广西北部地区,地貌以大丘陵为主,山峦叠嶂,河流纵横。在此,龙胜、三江、融水三个自治县依次接壤,壮侗苗瑶等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并汇,形成了多彩丰富的人文环境。在农耕文明的背景之下,各民族顺应山地地貌特征,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丰茂的林木出产,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干栏民居。

1 桂北传统干栏民居的特点

桂北传统干栏多为2~3层,竖向上遵循“人栖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的基本格局:架空的底部用以日常生产劳作,中间层用以家庭生活起居,山面开敞的顶部阁楼用以晾晒存放谷物。干栏民居平面规整,呈现以“火塘”为生活中心、“堂屋”为礼仪中心的特征[1],多采取前部空间用于起居、后部空间用于寝卧的前堂(前廊)后室式以及寝卧空间包围起居空间的半围合式的布局方式[2]。山区木构技术发达,干栏采用相对成熟的柱头承檩式穿斗结构,以三开间为主,进深五柱落地,受地势坡度影响而稍显差异。受限于杉木长度,传统干栏普遍低矮,通常底层层高1.8~2m,二层层高2~2.4m,坡屋顶的存在造成阁楼空间中部高四周低,难以利用。

桂北传统干栏是长期以来由地域气候和民俗文化做出的自然选择,其轻巧而通透,低矮而沉稳,与秀美的绿水青山相融共生(图1)。

图1 桂北传统干栏民居

2 桂北传统干栏的民宿式改造现状

伴随我国农村经济向工商业经济转化的热潮,桂北山区的少数民族村寨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开展产业转型,大量客源的到来亦促使传统干栏自发地进行民宿式更新,并在功能空间、建筑结构、建筑材料方面出现了明显变化。按更新方式的不同,干栏民居现状可大致分为局部改造型和完全新建型:前者多见于旅游业发展程度较高的村寨,村民将房屋闲置空间适当改造租借给游客;后者多见于旅游业发展兴盛的村寨,村民在空闲土地之上,按照民宿的定位新建民居。具体情形如下。

2.1 局部改造型

(1)功能空间

民居的底层空间演化为餐饮及住宿接待的大堂,二层留出必要的自住空间,其余则尽可能多地设为客房。通常改建后一栋民居的客房数能达6~10间,某些空间充裕的壮族干栏经双边布置能够获得15~16间客房,但受干栏构架限制,双边布置客房时走廊一侧的房间会相对局促(图2)。部分民宿在阁楼增设为客房,但适宜层高空间毕竟有限,住宿体验感相对较差;而通过改变屋架形式、拆减部分低矮空间的屋顶,确能获得更加适宜的空间,但亦对民居正立面影响较大(图3)。

图2 双边布置客房

图3 阁楼增设客房

更新为民宿后,干栏民居的空间构成变化显著,平面亦开始走向分散:用于接待游客的餐饮、客房等商业空间取代了传统空间的位置,逐步扩张并占据了民居的主体[3]。堂屋被压缩甚至取消,一些传统观念较重的家庭将祖先神位垂直移至民居底层或阁楼层(图4)。火塘被现代厨房取代,习惯围坐于此烹煮食物、烤火聊天的桂北人家选择在房屋主体旁另行搭建火塘(图5)。

图4 更新的堂屋空间

图5 厨房与火塘的结合

(2)建筑结构

干栏的民宿式改造不得不直面传统干栏缺失卫生间的问题。木结构防潮性能差,直接在结构中加建不但后续维修麻烦,对结构寿命亦不利;干栏层高低矮,民宿若设置整体式卫生间又需专门定制。

在这类民居中,常见的改造方式是依托干栏原有木结构,并在木结构四周加建砖混、钢结构或是在木结构中插入钢筋混凝土结构,解决原空间的不适用与不足。前者综合场地条件与平面功能,多于民居的山面或靠山坡面进行卫生间和厨房的加建。而在龙脊大寨村,民居改造时常将卫生间和阳台组合加建于正立面,对外立面的整体性有一定影响。后者可满足受场地条件制约的民居的更新需求,在保持干栏原有构架不变的基础上,将中柱落于三串[4]、下部插入钢筋混凝土结构,并于此设置客房层走道及双侧客房内的卫生间,不但具有良好的防噪防潮效果,且对外立面影响较小(表1)。

表1 局部改造型民居的结构改造方式

(3)建筑材料

近年来,村寨交通道路的通达为民居的更新带来了多种性能优良的建材:红砖、砌块被广泛用于外墙围护;钢材多用于大面积空间及屋架的建造;混凝土被普遍用于结构加建。为防止加建部分过于突兀,在外来材料表面拼贴杉木板材成为常见的补救方式,但一些建材的滥用与肆意组合给民居风貌造成了消极影响(图6)。鉴于传统干栏隔音差,一些民居通过铺设地毯、自制隔音墙板获得了积极效果。

图6 凌乱的外立面

2.2 完全新建型

(1)功能空间

没有了旧有功能与结构的掣肘,新建民宿空间充裕,功能布局趋于合理:下部作为餐饮和公共休闲,上部作为客房区,民宿所有者仅占据一间客房用于管理。客房区多采用双边布置的形式,部分民宿的客房数超过了20间,内部装修也趋于商业标准化。然而,传统空间的失落在此类民宿中已十分普遍:民宿所有者们热衷于追求客房数量的最大化、服务设施的齐全化,反观代表桂北传统特色的火塘、堂屋已悄然难寻(图7)。

图7 新建民宿式民居平面图

(2)建筑结构

新建民宿采取多种结构相组合的形式。按照主体结构的差异分为两种:第一种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体,即:下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上部采用木结构或仅采用木构架屋顶;或完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仅以杉木构件做局部装饰。这种形式的民宿在建造时将新结构形式与木结构(木构件)简易搭接,整体性欠佳,且民宿较为高大、层高可达3.2~3.5m(图8)。另一种结构形式的民宿以木结构为主、在主体旁附加新结构或在主体中插入新结构形式。这种类型能够发挥新结构的优越性,且能保持一定的传统风貌,但尺度体量已大有不同:如“金竹民宿”采取在木结构中部分浇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套筒”做法,虽保持了干栏风貌,但房屋层高已达2.8~3.2m,不复干栏亲切的场所感[5](图9)。

图8 以钢筋混凝土为主的结构形式

图9 木结构主体中插入新结构形式

(3)建筑材料

此类民宿在建材的使用类型上更加趋于多元。多种木质板材被用于新结构形式的外立面包裹,手法粗糙但能快捷有效地改善房屋风貌。大多民宿弃用了构造相对复杂的传统屋架做法,直接选用了钢材或混凝土。结构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的民居已不存在明显噪音问题;一些主体沿用木结构的新建民居,在建造时通过设置陶瓷发泡砖,在双侧木楼板中夹吸声材料取得了较好的隔声效果。

2.3 现状小结

通过对桂北三县民族村寨干栏民居的调研和分析,发现:局部改造型民居限于原有木结构的布局和承载能力,多于房屋主体旁侧增设使用空间,以致民居平面失序,原住民自身生活也受到游客活动的较大影响;完全新建型民居在房屋体量、空间尺度上显示出浓重的现代商业气息,与村落整体环境亦较难相融,且普遍缺失了桂北特色空间,弃用了传统木构工艺。如在龙脊古壮寨,不少新建民宿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出挑部分设置混凝土插销与杉木吊柱连接(图10)……虽然新材料、新技术为传统干栏的更新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但因尚未找到适宜的表达方式仍显突兀。

图10 新建民居的建材使用乱象

3 桂北传统干栏的民宿式更新策略

产业转型的背景下,桂北传统干栏的民宿式更新需满足外来游客需求的同时,兼顾本地居民的诉求;在重新定义当下空间功能的同时,对桂北民俗文化予以尊重,延续场所精神。此外,还需注重传统建材与营造技术的利用,通过地域性表达使外来建材与当地环境和谐相融。以火塘、堂屋为代表的传统空间是桂北山区丰厚文化积淀的突出体现,精致独特的榫卯木构工艺现今依旧焕发生机,这应是桂北民族村寨发展旅游业最需要延续和发扬的文脉。

3.1 功能空间

开敞的底层空间可作大堂、餐饮区,并适当配备休闲娱乐区以丰富游客体验。对于原住民与游客共生的家庭旅馆型民宿,可将客房设于二、三层,原住民生活空间布置在二层尽间,与一层火塘建立竖向联系并设置独立的出入口,避免两个使用群体的动线干扰;对于游客主导的现代旅馆型民宿,客房可集中成区设于二、三层,底部及顶层阁楼的部分空间可用于提供辅助功能[5]。

客房区可视情况采用单边或双边布置。以四开间五柱落地干栏为例,单边布置虽可设客房数量少,但空间相对宽敞舒适,可做到每间1~2个开间,2.5~4个进深(不计出挑部分);双边布置能设置更多客房,每间占据1~2个开间,1~2.5个进深(不计出挑部分),尽端客房可酌情扩大进深。单面走廊宽度应不小于1.2m,中间走廊宽度应不小于1.5m,确保通行方便[6](图11)。桂北民族村寨的游客量集中在每年三月三及节假日,民宿在配置客房类型时需以1~2种房型为主,再辅以1~2种房型扩大接待群体。鉴于干栏空间有限,可通过变换客房功能,增加游客接待的弹性,如在大床间设置茶座、提升客房品质,旅游旺季时茶座可变换为床位,满足家庭出行需求。在阁楼增设客房时,可顺应坡屋面的屋架形式,将房间设于两金柱间,并将进深两侧的剩余部分设为布草、储藏、设备等对高度要求较低的空间;亦可在民居的两侧尽间设置Loft形式的客房,提升空间利用率(图12)。

图11 客房区的布局类型

图12 高石山民居2#三层平面设计图

火塘是桂北少数民族家庭的象征,兼具就餐和炊事功能,可将其置于底层与现代厨房互为补充、共同更新,多样的烹饪类型亦可满足接待需求。通过适度抬高或下挖部分场地,使火塘符合人体工程学,提高使用的舒适度;在火塘四周设置可拆卸环形桌面,原住民日常就餐时可根据生活习惯将其拆卸;游客使用时,设有桌面的火塘将更加符合其就餐习惯。此外,还可将火塘抽象化更新——采用火盆保留其使用功能,空间下沉形成榻榻米,以简洁、舒适的空间体验回应当下需求(图13)。堂屋是桂北干栏中重要的生活起居中心,亦起着核心枢纽的作用。更新时可保留其在二层的位置,作为联系客房和竖向交通的枢纽,设置茶座丰富的空间功能;也可结合阁楼层设为通高空间,并设计推拉门和廊子实现室内外环境的对话。对于客房双边布置的民宿,可将堂屋垂直移至底层,与大堂等功能区适当结合,展示桂北民俗文化。

图13 高石山民居2#一层平面设计图

3.2 建筑结构及材料体系

干栏的民宿式更新需在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同时,向传统干栏尺度体量靠拢,延续其亲切宜人的场所感。可将民居整体抬高或下挖部分场地,底层高度设于2.6~3m,二、三层2.2~2.5m,总体高度在10m上下浮动为佳。

更新需在改良传统木结构性能的基础上,寻求新结构与传统技艺的有机融合。五柱落地的构架形式造成局部空间狭小,可通过设置长瓜柱取消落地中柱(减中柱),创造适宜的中部空间;亦可截取部分金柱增加步架进深(截金柱),获得相对宽敞的使用空间[1](图14~15)。为提升木楼板(墙板)的隔音保温性能,可采取双层杉木板,中空并在两侧覆以吸声棉和保温隔热材料;还可通过增设地毯,减少噪声产生。木结构防潮防火性能差,引入成本低廉、灵活性高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仍是必要选择。可将混凝土结构集中设置于民居内部,外部沿用木构体系。对于会暴露在外立面的混凝土结构部分,可在木结构内部再行浇筑,使其各自拥有独立的承重体系,确保空间的完整性。

图14 减中柱

图15 截金柱

更新需在就地取材的同时,寻求新材料的地域性表达。干砌石墙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于民居基础的搭建坚固又美观;将玻璃小窗与当地石材适当结合,用于民居底层围护可达到良好的防潮防火效果;竹材亦可用于民居表皮或内部装饰以营造乡土氛围。混凝土和钢材作为外来建材,使用时需注意隐藏和转译,如金结廖宅在设计时将混凝土结构藏于靠山面,并以当地竹材支模建造获得地域性肌理,使外来材料与木结构主体衔接自然(图16)。

图16 混凝土墙体的转译

3.3 建筑设备体系

传统干栏源于自然,民居在更新时更需延续绿色理念、与自然环境共融。厨房火塘产生的废烟伴有大量余热,可通过设置烟道、蒸馏器将其收集,经由热泵循环加热以实现能源的二次利用。山区雨量充沛,可通过设置节水器、雨水收集以及中水利用系统,循环利用水资源,缓解因游客到来而增加的用水压力。同时也要考虑设置必要的管道用于污水排放,通过集中处理达标后用于农田灌溉。

更新的排水管线需隐匿于屋檐之下,或者直接利用当地竹材,减少其在外立面的突兀感。此外,室内的配电系统管线较杂乱,为保持室内的古朴美观,可在木构件中留孔、加设吊顶、采取与杉木色彩和谐的材料包裹隐藏管线。

结语

旅游业的介入加速了桂北山区的产业结构变化,传统干栏建筑文化因而遭受着强烈的冲击。桂北村寨中干栏民居的民宿式更新多由村民自行组织,改造手法粗糙、接待条件简陋。基于此种背景,迎合当下现实需求,注入地域场所精神,建立适宜的民宿式更新模式将帮助桂北传统干栏健康有序地延续,也将助力于山区民族村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资料来源:

图1:金竹民宿提供;图16:熊伟设计作品;其余图表均为作者自绘或自摄。

猜你喜欢

桂北木结构客房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技术在现代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廖煜玲
BIM技术在古建木结构中的保护研究
云南藏区木结构民居框架构造研究
萨格勒布木结构观景塔
从桂北地区石器遗址文物挖掘初探史前人类生活状况
酒店智能客房影院系统构建指引
桂北传统村落旅游规划设计研究
锦江股份:受累七天酒店调整5月Rev PAR增速放缓
第28次瑞典冰旅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