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更新视角下滨水慢行系统导则研究
——以浙江省丽水北城为例

2022-07-18于佳宁张长滨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5期
关键词:驳岸滨水河道

于佳宁,张长滨,丁 伟

(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北京 100032)

0 引言

慢行空间是进行各种休闲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而滨水空间则是一个城市中最具活力与生命力,为人们提供亲水活动的空间,滨水慢行空间可以将人的活动和水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服务于城市中的游客,也是附近居民日常生活、通勤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大多数城市的河流在城市化进程中遭到污染与填埋,滨水环境与水体质量呈现恶化趋势,逐渐与市民的生活相脱离。近年来,随着市民生活水平与精神需求的提升,滨水空间的环境潜力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城市更新行动,滨水慢行空间的改造与提升是不可忽视的议题。

目前,城市滨水慢行空间的更新改造亟需相关理论研究。本文尝试探究滨水慢行系统的普适性策略,寻找城市更新语境下的滨水慢行系统更新指导性原则,因地制宜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从而促进城市滨水空间健康持续发展。

1 丽水北城滨水慢行系统导则实践

1.1 研究区概况

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山环水抱,自然条件优越。本项目对丽水市莲都区北城整体滨水慢行系统进行规划,并以丽阳溪与大洋河作为样板段,展开详细导则指引。

丽阳溪是丽水市莲都区中心城区的两大内河水系之一,发源于丽水市城区北部的骑龙山南麓,流经丽水白云山森林公园,蜿蜒向下,从北至南贯穿主城区,经过多个居住区、商业区与公共服务设施。大洋河古时为处州护城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现今的大洋河北起中东路,南至大猷街,最终汇入瓯江。沿线经府前农贸市场、金汇广场与处州仿古商业街,周边居住区密集,是丽水市最为繁华的区域之一。

1.2 丽水北城滨水空间特征

1.2.1 现状滨水慢行空间狭窄且遭违建侵占

丽水城区内的滨水空间大多较为狭窄,河道两侧缺乏规范化管理与法律约束,居民私人搭建的临时建筑、个人物品与废弃物、非机动车停车等侵占了原本就十分狭窄的滨水空间,造成滨水空间堵塞、无法通行,为滨水慢行连通带来了较大挑战。

1.2.2 现状慢行道与滨水空间缺乏联系

丽阳溪与大洋河两侧有部分空间已建有慢行道,但两者间相互独立,缺乏联系。

1)河道两岸绿地空间现状多为较为封闭的绿篱,对视线有较为严重的遮挡。

2)河道两岸缺乏与慢行道相联系的休憩空间与设施。

3)机动车道、自行车道、慢行道与滨水休憩空间之间的关系不明确。

1.2.3 部分河道两侧驳岸硬质化或变为暗河

丽阳溪与大洋河北段现状大多为水泥或毛石砌筑的垂直型硬质驳岸,且平常水位与地面高差较大,亲水性弱,导致城市与河道隔离,使人生活在河边却难以感受到河水的存在。此外,一部分河道被填埋覆盖,变为地下暗河,丧失了原有的景观和生态功能。

1.2.4 滨水空间景观缺乏特色

现状丽阳溪及大洋河北段两侧滨水空间以绿篱种植为主,景观环境品质较为低劣。虽然周边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景点与繁华的商业区,以及谭宅与金汇广场等,但滨水景观并未与其形成良好呼应,有待提升。

1.3 宏观层面的规划策略

宏观层面上,构建丽水北城的整体滨水慢行网络,根据现状条件,从联通性、系统性、生态性与体验性4个维度提出多方面的规划策略。

1.3.1 联通性:慢行过街指引

通过解决慢行道过街问题,提升滨水慢行空间的整体联通性。丽水北城滨水慢行过街根据各个路口实际情况,可分为十字路口交叉、道路干道交叉与快速路交叉3种类型,并针对性地设计各路口不同的慢行过街指引方式(见图1)。

图1 交叉慢行处理模式

1)十字路口交叉 即慢行道与城市干路十字路口交叉处。跨路口慢行道的设置应连续、便捷、宽敞,以调整斑马线及改造道路抹角为主要手段,以设置导流岛为辅助手段。①人行横道与步行通行区应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尽量避免弯曲流线或绕行;②慢行过街宽度应根据实际人流量合理确定,为两侧过街人流交汇提供充裕的空间;③在城市主次干路相交时,鼓励路口减少展宽或不进行展宽,转而通过路段变截面满足左转需求,或通过缩减单条机动车道的宽度增加右转车道,不鼓励城市支路在交又口进行展宽;④对于过宽的道路交叉口应设置导流岛,缩短行人单次过街距离,减少右转车辆与行人交会点;⑤建议交通条件不复杂的路口利用画线方式提升步行流线,同步对路缘石抹角进行优化,交通条件复杂的路口考虑设置导流岛。

2)道路干道交叉 即慢行道与城市干路、次干路交叉处。慢行道跨街应以步行优先的空间处理为原则,可利用地面抬升、设置中央分隔带及安全岛的工程手段进行改造提升。

在交通条件不复杂的路口,可对人行过街横道进行局部抬升,以确保步行的连续性,并同时降低车行速度。在机动车四车道以上的路口或是人行横道长度大于16m时,应利用中央分隔带设置安全岛;没有中央分隔带的,宜通过缩减机动车道宽度增设安全岛。安全岛大小应结合空间条件和人流量进行确定,应保证轮椅与单列行人错行。

3)快速路交叉 即慢行道与城市快速路交叉处。由于城市快速路内车速过快且车行道两侧较为封闭,考虑联通需求和景观感受,可在路口设计轻质高架桥连接至快速路两侧慢行道,保证滨水慢行空间的连通性。

1.3.2 系统性:水陆统筹规划

对于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思路由治理河道向整体空间设计转变。河道作为城市多种功能的复合空间,不仅要考虑等级、功能、水位变化、流速及流量等水工要求,更应强调与城镇布局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做到城水相融、人水相宜。

3.产值占全国比重。2002—2011年农村化学品规模企业产值占全国相应企业产值年平均比重由大到小分别为:纺织业(65.29%),化学纤维制造业(52.04%),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38.0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3.83%),医药制造业(27.98%)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3.04%)。其中农村纺织业和化学品纤维制造业在全国比重均已超过一半以上,其中农村纺织业比重最高时达到72.99%。

在丽水北城滨水慢行系统规划中,不仅聚焦于河道本身,更注重河道、周边休闲空间及建筑空间的整合,对水陆空间进行统筹规划:河道本身为安全行洪通道,两岸绿地为自然生态廊道,慢行道与其他休憩空间构成文化休闲漫道,而滨水建筑则作为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共同组成“三道一带”的滨水空间系统(见图2)。

图2 “三道一带”滨水空间系统

1.3.3 生态性:恢复畅通水脉

1)保证水系畅通,加强联通性 对于明河坑塘,在尽量保留现状河道岸线的同时,对周边建设用地进行适当调整,拓宽滨水绿地空间;对于现状为暗河的区域,如弄和坑、白门坑,可结合现状情况局部拆除暗河箱涵,减少工程化防洪手段,保证河道的通畅与结构完整,构筑丽水北城通畅的水空间生态网络。

2)提升城市河流水质 对河道进行梯形或复式改造,结合生态工法,在关键节点设置净污湿地,利用植被与生物系统对污染物进行吸附与沉淀,从而净化河道水质。

3)综合利用雨水等非常规水源 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方式,在滨水区域及绿地节点构建近自然状态的排水系统,以形成多个水节点。通过河道相互串联,提升丽水市整体的调蓄能力与生态效益(见图3)。

图3 打通水脉

1.3.4 体验性:增补公共服务设施

在规划中,结合滨水公园及现状公共服务设施,沿滨水慢行道配备休息驿站等服务型设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滨水慢行体验。如图4所示,丽水市北城滨水慢行系统规划中共设置一级驿站2处,以2.5km为服务半径;二级驿站13处,以1.5km为服务半径;三级驿站18处,以0.5km为服务半径。驿站以依托现状公共建筑改造为主,如服务半径距离无合适现状建筑,可局部新增建设。

图4 驿站分布平面

驿站包含公共卫生间、小卖部、休憩座椅等多种功能,按建筑面积和功能分为3个等级:一级服务驿站设施功能最为齐全,一般结合现有公园或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其建筑面积在150m2以上,需包含游客服务、餐饮设施、小卖部、休息座椅、自行车租赁点、共公厕所、垃圾箱及照明设施等;二级服务驿站一般结合滨水绿地进行设置,建筑面积100~150m2,需包含小卖部、休憩设施、自行车租赁点、公共厕所与垃圾箱等;三级服务驿站可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设置,面积在10~50m2,需含有休憩设施与垃圾箱,也可设置自动售卖机等设备。

1.4 微观层面的解决策略

1.4.1 连通安全慢行空间

河道两侧为市政路时,可根据现状情况考虑优化道路板带形式,增加滨水绿地空间。河道两侧为商业、办公、公共服务等公共功能建筑时,鼓励开放退界空间,滨水空间进行一体化设计,统筹滨水慢行区、设施带与建筑前区空间,并限制设置台阶、停车、不可进入的消极绿化等设施,保证空间的联通与灵活使用。

对于狭窄且难以拓宽的滨水空间,可通过出挑平台等方式进行局部拓宽处理。

如丽阳溪人防办段(丽阳街至南明湖段)现状驳岸为水利型硬质驳岸,河道两侧有丽水市中心医院、宿舍楼及人防办公室,属A1+B1型滨水空间。周边建筑入口均分布于南北两侧市政道路,河道为背向空间,且建筑间距较近,滨水空间狭窄,风貌较差。沿河道有多处私人搭建的违章建筑及不规范的停车区域等,河道左右两岸人行空间不畅,存在大量断头路。

在设计改造方案中,①基本保留现状岸线,在由于建筑挤压而过于狭窄难以通行的区域,通过出挑平台等方式进行局部拓宽处理;②拆除违章建筑,限制滨水区域的机动车停放,调整邻水区域停车空间,保证滨水慢行空间的连贯性,并划定慢行道;③在河道两侧增设休憩平台、行道树与绿地空间,丰富滨水慢行体验(见图 5)。

图5 丽阳溪人防办段改造策略模式

1.4.2 整合慢行空间体系

对于慢行道、市政道路与滨水空间关系不明确或是联系薄弱的区域,需对慢行空间系统进行改造调整。

如丽阳溪白云森林公园段,现状河道为水利型硬质驳岸,东临别墅区,西临市政路,属A1+B2B4型滨水空间。河道西侧已建有部分慢行道,状况较好,但滨水绿地空间较为封闭单调,与慢行道的联系也较为薄弱。针对现状问题,对该地块的改造更新提出了以下策略(见图 6)。

图6 丽阳溪白云森林公园段改造策略模式

1)保留现状岸线,延续现有慢行道位置。

2)将现状市政人行道改造为自行车道,在现状慢行道外侧设置跑步道,并通过绿地与自行车道进行隔离,保证人行空间的安全性。

3)在河道两侧及内部增设木栈道、亲水平台与休憩广场,丰富慢行空间体验。

改造后的机动车道、自行车道、跑步道、慢行道、亲水木栈道形成相对于河道由远及近从快速通行过渡至漫步体验的序列关系,明确“内侧慢行,外侧通行”的慢行空间体系。

1.4.3 提升河道生态效益

对于两岸空间较为充足的水利型硬质驳岸,可通过生态工法,将其改造为近自然式驳岸,恢复河道原有肌理,使其既能体现自然河流的蜿蜒形态,又具有自然河流的生态功能。依据不同生境下植物群落构成特点,补充种植种类丰富的水生、湿生及旱生植物,构建结构稳定的植物群落系统,成为调蓄雨水、滞纳雨洪的绿色海绵体,同时营造多种生物栖息地,提升河道整体生态服务功能。

如丽阳溪城北新村段(清远街至欣苑街段),河道两侧有较为宽敞的绿地空间,周边为居住区和商业区,现状驳岸为水利型硬质驳岸,属A1+B1B2型滨水空间。河道两岸建有现状散步道,水质清澈,但无亲水活动空间,仅有少量休闲座椅节点。针对现状问题,对该地块的改造更新提出以下策略(见图7)。

图7 丽阳溪城北新村段改造策略模式

1)采用生态工法将现状硬质驳岸改造为生态驳岸,对水体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这使得滨水区水陆植被连接为一个整体,构成完整的滨水生态系统。

2)保留现有滨水漫步道,将现状市政人行道转变为自行车道,增加双向慢行道与亲水空间,为居民提供亲水活动场所。

3)梳理现状植被,增设水生植物,模仿自然滨水空间的生态群落结构,使植被形成一个长期共存的立体植物群落,同时增加护岸,为水中的藻类、鱼虾等动植物和微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

1.4.4 提升滨水景观体验

滨水空间往往是一个城市最具识别性和感知性的区域之一,在滨水慢行空间设计上,需结合具有当地特色的构筑物、小品、休憩设施等,构建体现当地文化、满足活动需求的滨水景观,提升滨水慢行体验。

以大洋河滨水慢行样板段中东路至解放街段为例(见图8),该段现状驳岸为水利型硬质驳岸,周边居住区密集,并与府前农贸市场相邻,属于A1+B1B2型滨水空间。现状滨水绿地以种植绿篱、棕榈为主,无慢行道与滨水空间,西侧紧邻居民楼,空间狭窄,约2m宽。

图8 大洋河滨水空间现状

大洋河是古时处州护城河,有着悠久的历史,中东路至解放街段周边有谭宅、顾宅等历史文化保护景点。而现状滨水景观封闭单调,在此次城市更新改造设计中,将以历史文化作为亮点,植入多样活动节点,联通滨水慢行步道,提升滨水慢行空间体验(见图9)。

图9 大洋河改造设计策略

在正对继光街的入口广场处,根据谭宅、顾宅等古建元素,抽取谭宅的剪影元素,设计钢构架作为继光街的端头空间,以廊架小品的形式展现古城风韵,回应酱园弄历史文化街区,并形成对景。

在两侧滨水空间设计连贯的滨水游廊,界定滨水空间与街道空间,结合游廊设置休憩坐凳、花境与下沉空间,形成空间丰富的亲水活动场所。游廊也具有历史科普功能,通过白墙上展现的图像和文字,传承场当地历史文脉,提升滨水特色体验。

2 结语

丽水是一个河流众多并与各建成区交织相融的城市,滨水空间在功能和空间上均呈现多元性。因此,滨水慢行系统的更新改造需要以不同的尺度与维度全面分析,因地制宜进行设计。本研究从城市更新视角出发,从丽水整体城市滨水慢行网络构建的宏观尺度、与丽阳溪及大洋河两条滨水慢行样板段的微观尺度2个层面分别总结了河道滨水慢行更新改造的策略体系,并从联通性、系统性、生态性与体验性4个维度出发,进行通则设计。联通性聚焦滨水空间的畅通;系统性包含滨水空间的组织及整合;生态性角度提出河道的近自然化处理方式;体验性则针对滨水慢行空间的景观要素提出改造策略。这样的方式使通则设计更具有广泛性,希望可为今后丽水及其他城市的滨水慢行空间更新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驳岸滨水河道
茂名市小东江滨水区驳岸景观更新设计
城市公园驳岸设计研究
——以临夏市东郊生态公园为例
弯道之妙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撮粮之术(下)
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设计发展探究
河道里的垃圾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河道的治理与对策分析
体现地域文化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浅析滨水景观模式